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北非歌百灵(学名:Mirafra cantillans,英文名:Singing Bush Lark)是百灵科歌百灵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北非歌百灵
拉丁学名:Mirafra cantillans
英文俗名:Singing Bush Lark
命名作者:Blyth,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百灵科(Alaudidae)
中文属名:歌百灵属(Mirafra)
繁殖区:非洲 : 广泛分布, also Arabian Peninsula and Ind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北非歌百灵
北非歌百灵歌百灵
北非歌百灵【拉丁学名】Mirafra cantillans
【命名时间】Blyth, 1845
【英文名称】Northern Singing Lark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百灵科、歌百灵属
外形特征
北非歌百灵北非歌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长度13-14 cm。它们的头上有漂亮的具羽冠,嘴较短小呈圆锥状。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北非歌百灵歌百灵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北非歌百灵分布图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北非歌百灵北非歌百灵http://www.sunature.com/ziliao/list.asp?id=4499
生活习性
北非歌百灵生活于干燥的草地及灌木覆盖的平原和矮山。单独或为分散群。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栖息于广阔草原上,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秋冬季常结集大群活动。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集群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少量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北非歌百灵歌百灵
生长繁殖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筑在地面凹处或草丛中、北非歌百灵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表面多有杂草掩蔽。巢呈杯状。5—6月间产卵,每窝产卵大多为2-5枚。卵表面光滑具褐色细斑.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大约经过15天孵化,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
北非歌百灵歌百灵
亚种分化
M. c. marginata 、M. c. chadensis 、M. c. simplex 、M. c. cantillans
拟戴胜百灵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拟戴胜百灵(学名:Alaemon alaudipes,英文名:Greater Hoopoe-Lark)是百灵科拟戴胜百灵属的鸟类。
拟戴胜百灵 ,属鸟纲、雀形目、百灵科,上体棕色有暗纹,下体沙漠黄色,鼻孔上有悬羽掩盖,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非洲中南部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等。
中文学名:拟戴胜百灵
拉丁学名:Alaemon alaudipes
英文俗名:Greater Hoopoe-Lark
命名作者:Desfontaines,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百灵科(Alaudidae)
中文属名:拟戴胜百灵属(Alaemon)
繁殖区:非洲, 古北界 : Morocco to Pakista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拟戴胜百灵 拟戴胜百灵
拟戴胜百灵
【中文别名】戴胜百灵
【拉丁学名】Alaemon alaudipes
【命名时间】Desfontaines, 1789
【英文名称】Hoopoe Lark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百灵科、拟戴胜百灵属
外形特征
拟戴胜百灵拟戴胜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它们的上体棕色有暗纹,下体沙漠黄色。具白眼眉,黑眼纹。嘴较尖细长而呈圆锥状,嘴尖处略有弯曲。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地理分布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拟戴胜百灵分布图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拟戴胜百灵分布图
生活习性
生活于干燥的干旱台地及高原草地,半沙漠或有稀疏植被的沙漠区域,开阔的矮草地。单独或为分散群。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拟戴胜百灵
生长繁殖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巢筑在地面凹处或草丛中,建造好的鸟巢形同杯状,一般安置在沙质地形上。巢的外缘由小卵石或沙子等围拢加固,里面由杂草草叶和细蒿秆等构成。每次产2-3枚卵,卵近黄白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幼鸟在8天以后离巢,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亚种分化
A. a. boavistae :分布于佛得角岛
A. a. alaudipes :分布于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
A. a. desertorum :分布于索马里西北和苏丹(苏丹港)
A. a. doriae :阿拉伯半岛东部向伊拉克、伊朗和印度西北部
粉嘴沙百灵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粉嘴沙百灵(学名:Spizocorys conirostris,英文名:Pink-billed Lark)是百灵科沙百灵属的鸟类。
粉嘴沙百灵,Spizocorys conirostris,鸟纲、雀形目、百灵科、沙百灵属,粉嘴沙百灵粉嘴沙百灵是一种小型矮胖的鸣禽。长度12-13 cm,体重12-17 g。分布于非洲南部,博茨瓦纳、莱索托、纳米比亚、南非和赞比亚粉嘴沙百灵分布图。
中文学名:粉嘴沙百灵
拉丁学名:Spizocorys conirostris
英文俗名:Pink-billed Lark
命名作者:Sundevall, 185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百灵科(Alaudidae)
中文属名:沙百灵属(Spizocorys)
繁殖区:非洲 : sc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粉嘴沙百灵
粉嘴沙百灵【拉丁学名】Spizocorys conirostris
粉嘴沙百灵
【命名时间】Sundevall, 1850
【英文名称】Pink-billed Lark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百灵科、沙百灵属
外形特征
粉嘴沙百灵粉嘴沙百灵是一种小型矮胖的鸣禽。长度12-13 cm,体重12-17 g。它们有一张桃红色的鸟喙,粗短壮健。下巴和喉头是白色的,胸部红褐色有黑褐色的斑纹并具光泽,下体腹部羽毛有光泽和尾巴的覆部都是红褐色。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南部: 博茨瓦纳、莱索托、纳米比亚、南非和赞比亚粉嘴沙百灵分布图。
粉嘴沙百灵分布图
生活习性
生活于草原、牧场等空旷地区。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叫声带颤音,比云雀柔弱尖细,兼有百灵的部份套口和云雀的甜美连绵。
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生长繁殖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营巢在地面土坎上或灌木丛中。被安排在最热的区域。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5~7月间产卵。每次产每次生2-6枚花蛋,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亚种分化
1.Spizocorys conirostris makawai
2.Spizocorys conirostris harti
3.Spizocorys conirostris damarensis
4.Spizocorys conirostris crypta
5.Spizocorys conirostris barlowi
6.Spizocorys conirostris conirostris
斯氏沙百灵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斯氏沙百灵(学名:Spizocorys starki,英文名:Stark’s Lark)是百灵科沙百灵属的鸟类。
斯氏沙百灵斯氏沙百灵是一种小型鸣禽。长度13-14 cm,体重14-23 g。上体浅褐色杂以黑褐色条纹,眼先、眼眉和腹部发白;胸前有一些棕色斑点。
中文学名:斯氏沙百灵
拉丁学名:Spizocorys starki
英文俗名:Stark’s Lark
命名作者:Shelley, 190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百灵科(Alaudidae)
中文属名:沙百灵属(Spizocorys)
繁殖区:非洲 : sw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斯氏沙百灵 斯氏沙百灵
斯氏沙百灵
【拉丁学名】Spizocorys starki、Eremalauda starki
【命名时间】Shelley, 1902
【英文名称】Stark’s Lark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百灵科、沙百灵属
外形特征
鸟喙发白厚重。眼睛褐色,腿和脚是粉红色。它们的嘴较粗短。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
地理分布
分布于安哥拉沿海平原、纳米比亚、博茨瓦纳西南部和南非西北部斯氏沙百灵分布图。
斯氏沙百灵分布图
生活习性
生活于干旱或半干旱草原。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喜集群,常数以万计聚集在雨后的草地搜寻地面上的食物。主要是种子、节肢动物。
生长繁殖
单配,营巢在地面土坎上或灌木丛中。被安排在最热的区域。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风和太阳的伤害。3~8月间产卵。每次产每次生2-4枚花蛋,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斯氏沙百灵
亚种分化
Eremalauda starki starki
Eremalauda starki gregaria
本文Hash:f237edc1ca88e4040e9c7c03f0927c525b6a9f77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