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绿啄木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黄冠绿啄木鸟的图片

黄冠绿啄木鸟(学名:Picus chlorolophus)鴷形目啄木鸟科的小型啄木鸟,体长23-27cm。额和眉纹鲜红色,头顶和耳羽橄榄绿色,枕部具有鲜黄色羽冠,极为醒目。颊部有一条白纹。上体和胸草绿色或橄榄绿色,腹至尾下覆羽淡黄白色而具褐色横斑。飞翔时飞羽上面无横斑,翅下具黑白色横斑,内侧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多数为栗红色。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于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泰国、苏门答腊和中国。

外形特征

黄冠绿啄木鸟
黄冠绿啄木鸟黄冠绿啄木鸟(图1)黄冠啄木鸟雄鸟额红色或橄榄绿色,鼻羽至眼上方黑色,头顶和颈侧橄榄绿色,枕具一金黄色羽冠。一条细长的红色眉纹前端与额部红色相连,后端和金黄色枕冠相连。眼先经眼下到颈侧有一白色或黄白色颊纹,颚纹红色,耳羽和颈侧同色。上体淡黄绿色而有光泽,两翅褐色,头两枚飞羽外翈具不明显的白色横斑,其余飞羽外翈栗红色。边缘微缀以棕色,往内飞羽绿色逐渐增加,直至与背同色。尾黑褐色,中央尾羽具铜绿色或橄榄绿色狭缘。颏、喉淡白色而具橄榄褐色斑杂状,下喉和胸暗橄榄褐色,胸以下的整个下体,包括尾下覆羽、腋羽和翼下覆羽全为褐色和白色相间横斑,白色常缀有淡黄色或橄榄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额不具鲜红色,仅从眼后到枕有一条宽的鲜红色带。虹膜红色或朱红色。嘴黑色或灰黄色,先端和嘴峰角褐色,跗蹠和趾绿黑色或灰绿褐色。爪黑褐色或角黄色。

体重♂63-79g,♀64-73g;体长♂230-267mm,♀240-251mm;嘴峰♂22-27mm,♀21-24mm;翅♂121-131mm,♀126-130mm;尾♂90-104mm,♀93-105mm;跗蹠♂20-24mm,♀20-22mm。

(注:雄性——♂;雌性——♀)

地理分布

黄冠绿啄木鸟
黄冠绿啄木鸟黄冠绿啄木鸟(分布图)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黄冠绿啄木鸟
黄冠绿啄木鸟黄冠绿啄木鸟(图2)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于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叫声是响而尖的“kwee、kwee、kwee”告警声,或单声的“pee-ui”作叫。习性喧闹,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时以小群或跟随混合的大鸟群移动。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生长繁殖

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2-4枚。卵白色,椭圆形,大小为25-27mm×18-19mm。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亚种分化

(9种)
黄冠绿啄木鸟
黄冠绿啄木鸟黄冠绿啄木鸟(图3)

1.Picus chlorolophus simlae分布于印度喜马偕尔邦,尼泊尔。

2.Picus chlorolophus chlorigaster分布于印度半岛。

3.Picus chlorolophus wellsi分布于斯里兰卡。

4.Picus chlorolophus chlorolophus分布于尼泊尔,缅甸和越南北部。

5.Picus chlorolophus annamensis分布于泰国和越南。

6.Picus chlorolophus citrinocristatus分布于越南和中国福建。

7.Picus chlorolophus longipennis 分布于中国海南岛

8.Picus chlorolophus rodgeri分布于马来西亚西部高地。

9.Picus chlorolophus vanheysti分布于苏门答腊高地。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注:

黄冠绿啄木鸟(学名:Picus chlorolophus)和黄冠啄木鸟(Picoides mahrattensis)是不同属的啄木鸟,是2个不同的物种,很多网站用了同一个中文名称“黄冠啄木鸟”。

金喉拟啄木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金喉拟啄木鸟的图片

金喉拟啄木鸟(学名:Megalaima franklinii,英文名:Golden-throated Barbet)是拟鴷科拟鴷属的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500-2500m的常绿阔叶林中。 食性: 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为食,有时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文学名:金喉拟啄木鸟

拉丁学名:Megalaima franklinii

英文俗名:Golden-throated Barbet

命名作者:Blyth, 1842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拟鴷科(Megalaimidae)

中文属名:拟鴷属(Megalaima)

繁殖区:东洋界 : wc Nepal to s Vietnam, Malay Peninsul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5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红色

外形特征

金喉拟啄木鸟:形态特征图
金喉拟啄木鸟:形态特征图

体略大(23厘米)而色彩艳丽的拟啄木鸟。颏及上喉黄而下喉浅灰为本种特征。头顶色型为红黄红色,具宽的黑色贯眼纹。 虹膜-近红;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单调的 ki-ti-yook或pukwowk叫声;也作高声啼叫如peeyu, peeyu。

体型: 体重♂72-122g,♀79-96g;体长♂199-240mm,♀199-230mm;嘴峰♂22-27mm,♀23-25mm;翅♂95-108mm,♀98-105mm;尾♂67-88mm,♀64-71mm;跗蹠♂22-29mm,♀24-29mm。

前额和枕各具一大块深红色斑,头顶金黄色。眼先、头顶和枕的两边黑色,眉纹灰色或黑色。背、肩、翅内侧、腰和尾草绿色,有时缀有黄色。翅表面可见部分绿色,翅上小覆羽和外侧覆羽羽缘深蓝色或紫蓝色。飞羽内翈黑褐色,具淡黄色羽缘;除第一枚初级飞羽外,其余初级飞羽外翈羽缘蓝色。嘴基部有一橙色斑,颏和上喉金黄色,头侧、耳覆羽和下喉银灰色,其余下体淡黄绿色。虹膜褐色,嘴淡蓝黑色,跗蹠、趾和爪灰绿色。

小型鸟类,体长19-24cm。额深红色,头顶金黄色,后枕具一大块深红色斑,耳羽和头侧银灰色,上体草绿色,颏和上喉金黄色,下喉淡银灰色,其余下体淡黄绿色。嘴厚,黑色,脚绿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

地理分布

金喉拟啄木鸟:地理分布图
金喉拟啄木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中国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偶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南部和东南部,以及广西西南部海拔1200~-2200米山地常绿林。亚种ramsayi在云南西南部。

金喉拟啄木鸟分布图

生活习性

金喉拟啄木鸟
金喉拟啄木鸟

多单独活动,喜欢停息在枝叶茂密的乔木树上。比其他拟啄木鸟更为近山。

生长繁殖

金喉拟啄木鸟
金喉拟啄木鸟

繁殖期4-8月,大量的在5-6月。营巢于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林中沟谷和溪流两岸地带。自己在腐朽的枯树干上或树椿上啄洞为巢,巢洞内无任何内垫物,洞距地高多在1.5-6m。每窝产卵2-5枚,通常3-4枚。卵白色,为椭圆形,大小为25-29mm×19-22mm。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亚种分化

金喉拟啄木鸟
金喉拟啄木鸟

金喉拟啄木鸟指名亚种(学名:Megalaima franklinii franklini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云南、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黄腰太阳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亚种分化、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黄腰太阳鸟的图片

黄腰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siparaja,英文名:Crimson Sunbird)属太阳鸟科太阳鸟属。小型鸟类。性活泼,行动极为灵巧、敏捷。所食昆虫,多数是农业害虫,是有益鸟类。分布于印度、孟加拉至中南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多生活于海拔约18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竹林或村边开阔的小树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黄腰太阳鸟是新加坡的国鸟。

中文学名:黄腰太阳鸟

拉丁学名:Aethopyga siparaja

英文俗名:Crimson Sunbird

命名作者:Raffles, 182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太阳鸟科(Nectariniidae)

中文属名:太阳鸟属(Aethopyg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also Sulawesi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9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绿色

外形特征

黄腰太阳鸟:形态特征图
黄腰太阳鸟:形态特征图

体型中等(13厘米,包括尾长)的亮红色(仅雄鸟)太阳鸟。腹部深灰。雌鸟暗橄榄绿色,两翼和尾不沾红色。亚种tonkinensis及owstoni的中央尾羽无延长。

虹膜-色深;嘴-近黑;脚-偏蓝。

叫声:轻柔的seeseep-seeseep。3~6个清晰音节的轻快鸣声tsip-it-tsip-it-sit。

黄腰太阳鸟:雄鸟
黄腰太阳鸟:雄鸟
黄腰太阳鸟:雌鸟
黄腰太阳鸟:雌鸟
黄腰太阳鸟:雄鸟幼鸟
黄腰太阳鸟:雄鸟幼鸟
黄腰太阳鸟:雄鸟幼鸟
黄腰太阳鸟:雄鸟幼鸟

生活习性

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单独或成对光顾种植园及森林边缘的刺桐(Erythrina)丛及类似的花期树木。喜在热带常绿阔叶林、竹林或村边开阔的小树林间活动。性活泼,在乔木上层花丛枝叶间穿梭跳跃。食物主要是花蜜、甲壳虫、寄生蜂、双翅目昆虫、蚂蚁、小蜘蛛等。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小群。

喜欢在林缘和疏林地带乔木上以及花丛与枝叶间活动和觅食,也在灌丛枝叶间攀爬,时而紧紧地抓住花枝,迅速地将嘴像蜜蜂一样伸入一花朵,然后又伸到另一花朵,时而又在花朵前翱翔,或快速飞开又飞回,也能在叶表下面啄食昆虫。性活泼,行动极为灵巧、敏捷。

亚种分化

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云南亚种Aethopyga siparaja seheriae,国内分布于云南西部潞西、永平、西南部永德、耿马、镇康、沧源、双江、孟连、南部元江、思茅、西双版纳、绿春、金平、东南部勐腊和中部景东等地;

黄腰太阳鸟滇东亚种Aethopyga siparaja tonkinensis,国内分布于云南东南部河口、广西南宁;

黄腰太阳鸟广东亚种Aethogpyga siparaja owstoni,仅分布于广东南部雷州半岛。

生长繁殖

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繁殖期4-7月。营巢于常绿阔叶林中树上或灌木上。巢呈梨形,悬吊于细的侧枝末梢,尤其是伸到河流等水源上空的细枝末梢。由细的须根、苔藓、草茎、木棉绒以及毛虫排泄物等材料构成。

每窝产卵2-3枚。卵乳白色、白色或灰色,被有紫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一圈或成帽状,也有少数被有淡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4.3-16.3mm×11.2-12.0mm。

地理分布

黄腰太阳鸟:地理分布图
黄腰太阳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至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马来半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亚种viridicauda为留鸟于云南西部及南部;tonkinensis见于云南东南部(金屏);owstoni局限于广东南部硇洲岛。常见的低地留鸟,高可至海拔900米。

保护现状

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0d29d3e3b93d6cd5a0f036d0b193b2b16bc1684e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