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鸵鸟的概况、种类、体态、地理分布、栖息、捕食、生活习性、隐藏、生长繁殖、哺育、寿命、濒临情况、参考资料

导读: 概况 种类 体态 地理分布 栖息 捕食 生活习性 隐藏 生长繁殖 哺育 寿命 濒临情况 参考资料

美洲鸵鸟的图片

美洲鸵鸟又叫美洲驼、大美洲鸵鸟,是美洲大陆上最大的鸟类,分布于南美高原,翅膀退化,不能飞翔,是一种温顺聪慧的大型鸟类。其形态与非洲鸵鸟很相象,具有较小的头部、细长的脖颈、弧形的背脊、徒有其名的翅膀和长长的腿,但体形比非洲鸵鸟略小而显得纤细,体长为80—132厘米,身高120—170厘米,体重25—36千克,雌性略小。

概况

美洲鸵鸟
美洲鸵鸟

美洲鸵鸟

脊椎动物,鸟纲,美洲鸵科

中文异名:鶆鴁

学名:Rheiformes

身长:1.1米-1.4米

体重:20千克至45千克

特征:颈部和腰部、尾羽白色,颈部下有黑色条纹,翅膀比非洲鸵鸟略小,羽毛略稀松,和非洲鸵一样不能飞翔,身体灰褐色,足有三趾。

分布: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大草原

食物:以嫩草、野果、浆果、植物果实为食,偶尔吃昆虫和蜥蜴

种类

美洲鸵鸟目只有美洲鸵鸟科(Rheidae)一科,分大美洲鸵和小美洲鸵两种。大美洲鸵是美洲最大的鸟,但比鸵鸟要小得多,体重只有25千克。小美洲驼体型更小,是体型最小的大型走禽。美洲鸵鸟有三个脚趾,又被称作三趾鸵鸟,虽然也不会飞,翼却比较发达。

体态

美洲鸵鸟
美洲鸵鸟

形态与非洲鸵鸟很相象,具有较小的头部、细长的脖颈、弧形的背脊、徒有其名的翅膀和长长的腿,但体形比非洲鸵鸟略小而显得纤细,体长为80—132厘米,身高120—170厘米,体重25—36千克,雌性略小。两性的羽色十分相似,全身的羽毛大多为暗灰色,只是雄鸟的略微深一些,但羽毛没有非洲鸵鸟长,质地轻软。头顶为黑色,颈部比身体的颜色略浅,从下半段1/3处逐渐转深。喙硬直、扁平,而且较短,呈灰色。翅膀上的羽毛长而大,但也不能飞行,主要用做休息时掩盖腰部等。没有尾羽。跗跖和脚均为灰白色,跗跖前面为盾状鳞,脚上有3枚向前的趾,即第二、第三和第四趾,比非洲鸵鸟多1个趾。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美洲驼鸟仅分布于南美洲,共分化为5个亚种,指名亚种又叫巴西亚种,分布于巴西北部和东部;居间亚种又叫中部亚种,分布于巴西南部和乌拉圭;巴拉圭亚种分布于巴拉圭东部;玻利维亚亚种分布于玻利维亚东部和巴西东南部;阿根廷亚种分布于阿根廷北部。

栖息

美洲鸵鸟主要生活于开阔的疏林、灌丛和草原地带,有时也到较低矮的小山丘附近觅食。栖息于沙漠、草原或平原的开阔灌丛地带。

捕食

主要食物是草原和开阔地带的鲜嫩树叶、树根、种子、果实、杂草等,也吃一些昆虫和小型的无脊椎动物,常与产地的泽鹿以及家畜等食草动物一起觅食,互相帮助和利用,很少直接饮水。

生活习性

美洲鸵鸟
美洲鸵鸟

喜欢结群生活,一般为1只雄鸟和5—6只雌鸟在一起,有时也同它们的后代结成20—30只的大群生活,但年老的雄鸟常常单独生活。成鸟的叫声大多为“隆隆”的声音,而幼鸟则为“嘘嘘”的哨音。它善于奔跑,也会游泳,喜欢洗浴。

隐藏

美洲鸵鸟
美洲鸵鸟

在行走的时候,它总是紧闭着双翼,忽前忽后地摇摆着颈项,迈动健壮有力的双足,一步可以跨出数米远的距离,很有一种昂首阔步、气势不凡的“巨人”风度。但受惊的时候泽立即快速奔跑,这时头部和颈部弯下来,向前伸展几乎呈水平状,并且举起两个翅膀,好像扬起的船帆或飘舞的气球。由于身体较为高大,站立起来很容易被发现,所以一旦找到掩蔽物时,便迅速蹲伏隐藏起来,再加上它的体色和周围的灌木丛的色彩较为相近,天敌就很难发现了。它就是依靠这种巧妙的藏身法,在危机四伏的大自然中生存下来的。不过,它也有自卫的本领,在高速奔跑时足可以将一些动物惊吓得躲在一旁,发怒时,它的踩踏力也是很可怕的,可以把体形稍小的动物踏翻,甚至踩死。

生长繁殖

美洲鸵鸟
美洲鸵鸟

美洲鸵鸟的婚配制度也是一雄多雌制,每只雄鸟都拥有5—6只雌鸟。在5—10月的繁殖期间,雄鸟得性情变得异常凶猛,在靠近水边的地方占据领地,为了争夺配偶而相互“撕杀”,发出“嘶嘶”的威胁声。获胜的雄鸟便开始在数只雌鸟之间表演求偶炫耀,向上伸颈发出叫声。交配之后,雄鸟单独在沼泽或河岸附近,选择低洼的地面上筑一个很大的巢,巢很浅,十分简陋,里面仅铺有少量的干草。巢筑好之后雌鸟们都把卵产于其中,每只雌鸟产卵的时间为2一11天不等,每一个巢内可以有20一50枚卵,最多时竟达80多枚。它的卵比非洲鸵鸟小,平均量度约为132×90毫米,卵重为600—750克。

哺育

孵化的任务由雄鸟承担,此时雌鸟就在巢附近的开阔地上活动。如果受到惊扰,它也可能弃巢,再另筑新巢。卵的颜色为金黄色,孵化后逐渐变为白色,孵化期为34—42天。刚出壳的雏鸟身上披有灰色的绒羽,并且略微散布着黑色的条纹。孵出后立即可以奔跑,并发出尖锐的鸣叫声,互相联络。育雏工作也是由雄鸟来承担,精心地照料雏鸟,防止狡猾的食肉兽类进行偷袭。为了初生的雏鸟能吃到可口的第一顿美餐,它还“发明”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将一枚胚胎未能正常发育的卵置于太阳下长时间地曝晒,使卵黄和卵清慢慢地腐烂,待到一窝雏鸟孵化出来的时候,雄鸟便将这枚卵弄破,发出一种浓烈的臭味,这很快就会将周围数里之外的蚊蝇都吸引过来,粘着在卵上,于是这些蚊蝇就成给喜欢吃昆虫等肉食的雏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6个星期以后,雏鸟已经长得同成鸟差不多了,便开始独立活动,但一直到3—4岁时才能性成熟。

寿命

美洲鸵鸟的寿命约20~30年,2岁性成熟。每年5~10月是美洲鸵鸟的产卵季节,在繁殖期,它们常1雄鸟和5~7只雌鸟结为小群生活。雄鸟对所属的雌鸟起保护作用,性凶猛好斗,常为争偶出击。几只雌鸟均在胸鸟掘的坑内产卵,1巢常产卵20~30枚。卵长径12、78cm,段径9cm。一般卵重600~700g。孵化期34~42天,雄鸟负责孵化和育雏。雏出壳后为灰色绒羽,有灰色条纹,行走很快。

濒临情况

有人为了获得珍贵的美洲鸵鸟毛,不惜采用一切手段对鸵鸟进行捉捕,使野生的美洲鸵鸟越来越少,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美洲鸵鸟被列入附录II。

参考资料

北京科普之窗 http://www.bjkp.gov.cn/bjkpzc/tszr/dwly/dwbh/sjzxdw/133729.shtml

经讯百科http://www.jingxun.net/100ke/se3.asp?/view/129515.htm

zhangbin121的个人空间 http://www.x5dj.com/Blog/ThreadDetail.aspx?UserID=232343&ThreadID=493130&Page=0

动物世界 http://www.5idw.com/dongwu/ShowArticle.asp?ArticleID=4465

养殖商务网http://tuoniao.yangzhi.com/pzjs/640.html

冠翠鸟的基本简述、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分类地位、翠鸟科属、参考资料

冠翠鸟的图片

冠翠鸟(学名:Corythornis cristatus,英文名:Malachite Kingfisher)是翠鸟科科里翠鸟属的鸟类。

冠鱼狗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翠鸟。栖息于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常在江河、小溪、池塘以及沼泽地上空飞翔俯视觅食。一旦发现食物迅速俯冲,动作利落。

中文学名:冠翠鸟

拉丁学名:Corythornis cristatus

英文俗名:Malachite Kingfisher

命名作者:Pallas, 1764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科里翠鸟属(Corythornis)

繁殖区:非洲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基本简述

冠翠鸟
冠翠鸟冠鱼狗

冠鱼狗栖息于山麓、小山丘或平原森林河溪间。常光顾流速快、多砾石的清澈河流及溪流。栖息于水边矮树近水面的低枝或大块岩石上,或跃飞空中,静观水中游鱼,一旦发现,立刻俯冲水中捕取,然后飞至树枝上吞食。繁殖期2~8月,在堤岸、田坎等处挖洞为巢,每窝产卵5~6枚,白色。

冠鱼狗亦称花斑钓鱼郎。属佛法僧目,翠鸟科。头部有发达的羽冠。嘴粗厚且直长,暗褐色,尖端和下嘴基部腊黄色。脚铅灰色。头部和体背,包括翅和尾羽黑色,满布白横斑。头侧和腹肌白色,胸部有一黑白斑驳的横带。栖息于山麓、小山丘或平原森林河溪间。常在江河、小溪、池塘以及沼泽地上空飞翔俯视觅食。一旦发现食物迅速俯冲,动作利落。有时站在电线杆顶或树枝顶,全神贯注,伺机猎捕。它把捕获物放到栖木上,并不断摆弄,甚至把鱼抛起来,以便先从头把鱼吞下去。冠鱼狗体细长,稍侧扁,尾柄短小。头尖,吻部特别长而扁平,似鸭嘴。口裂极宽大,口角向后延

冠翠鸟
冠翠鸟冠鱼狗

长可达头长的一半。齿发达,上下颌、犁骨、筛骨和舌上均具有大小不一致的锥形锐齿。它的牙齿与众不同,上颚齿可以伸出来并有韧带连着,这种锋利的牙齿可以把捕捉到的动物掛住,有时也把吃不完的食物挂在牙齿上,留着备用。鳞细小,侧线不明显。背鳍位置较后,接近尾鳍,与臀鳍相对,胸鳍和腹鳍较小。背部和体侧灰绿色或绿褐色,散布着许多黑色斑点,腹部灰白色,背鳍、臀鳍、尾鳍也有许多小黑斑点,其余为灰白色。

冠鱼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冠鱼狗羽色优雅,为人们所喜爱,是近年才开发的观赏鸟类之一。为不普遍留鸟。体型非常大(41厘米)的鱼狗。冠羽发达,上体青黑并多具白色横斑和点斑, 蓬起的冠羽也如是。大块的白斑由颊区延至颈侧,下有黑色髭纹。下体白色,具黑色的胸部斑纹,两胁具皮黄色横斑。雄鸟翼线白色,雌鸟黄棕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头具显著羽冠。自额至尾皆黑色,缀以白色横斑,颊、颏、喉和腹中央纯白色,腹侧具疏密不同的黑色横斑。虹膜淡褐色,喙暗褐色,尖端、下喙基及鼻孔前暗黄色,跗和趾褐色,爪呈黑色。叫声:飞行时作尖厉刺耳的aeek叫声。

地理分布

冠翠鸟
冠翠鸟冠鱼狗冠鱼狗为偶见留鸟,于华中、华东及华南的整个地区,包括海南岛,高可至海拔2000米。M. l. lugubris为中国东北辽宁的不罕见鸟种。 习性:常光顾流速快、多砾石的清澈河流及溪流。栖于大块岩石。飞行慢而有力且不盘飞。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北部山麓地带,印度支那北部,中国的南部及东部。

冠鱼狗常在江河、小溪、池塘以及沼泽地上空飞翔俯视觅食。一旦发现食物迅速俯冲,动作利落。有时站在电线杆顶或树枝顶,全神贯注,伺机猎捕。它把捕获物放到栖木上,并不断摆弄,甚至把鱼抛起来,以便先从头把鱼吞下去。习性:常光顾流速快、多砾石的清澈河流及溪流。栖于大块岩石。飞行慢而有力且不盘飞。鱼狗栖息于溪河间,特别喜欢生活在清澈的潺潺小溪边。人们常见它蹲在水边的低枝、石块上,静等饵物。与翠鸟的捕食方法相同,常在水面掠取,或是潜入水中捕食;有时甚至能全身消失在水中;也有时鼓动双翅,停翔于离水约3~10米的空中,好像悬在水面上,一见食饵,立即直入水中猎取鱼类,也食虾、蟹、水生昆虫及蝌蚪等。在河流、小溪的堤岸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巢无铺垫。每窝产卵4枚,每年1~2窝。卵圆形,壳坚固,白色具小斑点。孵化期22~24天。雏为晚成性。

生活习性

冠翠鸟
冠翠鸟冠鱼狗冠鱼狗性情凶猛残忍,行动异常迅速、敏捷,每小时能游8公里以上。狗鱼不但异常凶猛,而且诡计多端。这与它的侧线构造有关。冠鱼狗的侧线实际上为一列具有纵沟纹的鳞片。它不仅可以起着普通侧线的震动感受点的作用,还能起到化学感受点的作用。同时,冠鱼狗还有着极为灵敏的视觉,这样就使得狗鱼能非常迅速地感受到猎物的来临。平时多生活于较寒冷地带的缓流的河汊和湖泊、水库中,喜游弋于宽阔的水面,也经常出没于水草丛生的沿岸地带,以其矫健的行动袭击其它鱼类。幼鱼性情温顺常成群生活,成鱼则单独栖息。有着明显的洄游规律,春季解冻后游向上游河口沿岸区域或进入小河口、泡沼产卵,产卵结束后分散肥育,冬季进入大河深水处越冬。冠鱼狗以鱼类为食,食量大,冬季仍继续强烈索食,尤以生殖后食欲更旺。通常在清晨或傍晚猎取食物,其它时间则不再游动,而是静下来休息,并慢慢地消化所吞食的食物。冠鱼狗捕食时异常狡猾。每当狗鱼看到小动物游过来时会耍花招用肥厚的尾鳍使劲将水搅浑,把自己隐藏起来,一动不动地窥视着游过来的小动物,达到一定距离就突然一口将其咬住,接着三下五除二将小动物吃掉一大半,剩余的部分挂在牙齿上,留待下次再吃。繁殖季节停止摄食,一般3-4冬龄鱼达到性成熟,生殖期为4-6月初,水温为3-6℃,在水深为0.5-1.0米而有水草场所产卵,产卵高峰为1周。在生殖季节,当静静的水面涌起波浪,这象征着雌狗鱼的到来。雌狗鱼比雄狗鱼凶残得多,如果不是在生殖阶段,雄鱼是不敢靠近雌鱼。此时雌鱼游得很快,而且没有规律,猛游后进入杂草丛生的地方,一动不动,等待着雄鱼的到来。接着雄鱼小心翼翼地游向雌鱼。此时雌鱼将看不顺眼的雄鱼赶走,留下来的雄鱼将雌鱼包围起来,雌狗鱼极度兴奋地在前面游动,雄狗鱼在后面追逐。这时雄鱼会不断地在一起盘恒、搏斗、撕杀,然后又去追赶游远了的雌鱼。雌狗鱼开始疲乏时,就停留在草丛中,开始不停地翻转,并不断地增加翻转的速度。此时雄鱼靠近雌鱼,随其翻滚,有时还会跳起来,并用身体顶撞雌鱼。过了大约15分钟,雄鱼开始排精,紧接着雌鱼也排卵,当雌鱼产卵快完时,一尾尾雄鱼慌忙逃离,以免被雌鱼咬伤。尽管雌鱼已相当疲乏,但仍然显示出它们的贪婪和凶残,并开始吃起自己产下的卵和逃避不及的雄鱼。狗鱼生长快,寿命长,有人发现有重达30-35公斤、年龄为70龄的个体,传说最长寿命可达200岁以上。

生长繁殖

冠翠鸟
冠翠鸟冠鱼狗冠鱼狗在南方每年2-8月为繁殖季节,5-6月为繁殖高峰期。巢筑在陡岸、断崖及田坎头等处,挖洞为巢。每窝产卵4-7枚,而以5-6枚为常见。卵椭圆形,白色,其色泽与家鸽相似。目前国内笼养均是捕野生幼鸟,未见人工繁育方面的报道。

冠鱼狗喜单独生活,故在饲养管理中应根据其习性设计笼具,一般手提笼规格为80厘米×60厘米×1米(长×宽×高),笼内设计有栖杠,食缸要宽大些,水盆要宜于自然洗浴,平时添加微量元素及药物等要放入小鱼肚内,以便让鸟吞食。因其排泄物鲜臭,所以笼内每天都要清洗。20日龄幼鸟的食量较大,每天要喂3-4次,每次都必须喂饱。日常管理较简单,除保证食、水充足和卫生外,在北方的冬天需在室内过冬,室温最好在10-15℃。

分类地位

冠翠鸟
冠翠鸟冠鱼狗翠鸟科的科学分类还不十分确定。它包含2至4个属和22至24个种。冠鱼狗小目Cerylida是较大型的翠鸟,又分成笑翠鸟总科Dacelonoidea和冠鱼狗总科Ceryloidea,各有1科。笑翠鸟科又称翡翠科Halcyonidae,包括笑翠鸟和翡翠,共61种。最著名的种类是分布于澳大利亚贺喜几内亚的笑翠鸟Decelo novaeguineae(左图),是体型最大的翠鸟之一,是典型的林栖翠鸟,以蛇和蜥蜴为食。我国有5种,其中蓝翡翠Halcyon pileata(右上)在我国分布最广,也是本科在北京地区的唯一代表。鱼狗科只有9种,我国有2种,冠鱼狗Megaceryle lugubris(右下)是我国体型最大的翠鸟,也是唯一见于北京的鱼狗,分布于我国东部很多地区。另一种为斑鱼狗Ceryle rudis,在我国可见于南方,在国外分布广泛,在亚洲南部、中东地区和非洲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斑鱼狗能固定在水面上空停止不动伺机捕食。

翠鸟多数品种生活在水滨附近的树枝上。它们可以从空中俯冲入水捕捉小鱼,其飞行时速可达90公里,能够既准又狠地叼起鱼儿飞离水面。非洲和亚洲南部的一些翠鸟并不吃鱼,它们吃昆虫且远离水域。每年4-7月,翠鸟成双成对地在陡峭的河岸上掘洞建家,这时它们像直升飞机一样悬停在空中,用嘴耐心地凿击土坡。它们能把洞掘深到2米多。有趣的是,掘洞工作由雌鸟来完成,雄鸟则去捕食并把食物送来给雌鸟吃。

斑鱼狗和冠鱼狗它们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冠羽(冠鱼狗的更大)和眉纹(冠鱼狗没有白眉纹)的部分了,从这一点就能很好的把它们区分开来。它们的悬停都很精采,此外比较难的还是两种鱼狗的雌雄个体的区分。

冠鱼狗

冠翠鸟
冠翠鸟冠鱼狗

描述:体型非常大(41厘米)的鱼狗。冠羽发达,上体青黑并多具白色横斑和点斑, 蓬起的冠羽也如是。大块的白斑由颊区延至颈侧,下有黑色髭纹。下体白色,具黑色的胸部斑纹,两胁具皮黄色横斑。雄鸟翼线白色,雌鸟黄棕色(不过什么是翼线呀?查了半天没弄明白)。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飞行时作尖厉刺耳的aeek叫声。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北部山麓地带,印度支那北部,中国的南部及东部。 M. l.guttulata为偶见留鸟,于华中、华东及华南的整个地区,包括海南岛,高可至海拔2000米。M. l. lugubris为中国东北辽宁的不罕见鸟种。

习性:常光顾流速快、多砾石的清澈河流及溪流。栖于大块岩石。飞行慢而有力且不盘飞。

冠翠鸟
冠翠鸟斑鱼狗斑鱼狗

描述:中等体型(27厘米)的黑白色鱼狗。与冠鱼狗的区别在体型较小,冠羽较小,具显眼白色眉纹。上体黑而多具白点。初级飞羽及尾羽基白而稍黑。下体白色,上胸具黑色的宽阔条带,其下具狭窄的黑斑。雌鸟胸带不如雄鸟宽。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尖厉的哨声。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斯里兰卡、缅甸、中国、印度支那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亚种insignis为甚常见留鸟,于中国东南部及海南岛的湖泊及池塘。亚种leucomelanura为云南西部及南部的偶见留鸟,可能也会出现于西藏东南部。

习性:成对或结群活动于较大水体及红树林,喜嘈杂。惟一常盘桓水面寻食的鱼狗。雌斑鱼狗的胸带只有一条,而且中部有断开。

翠鸟科属

冠翠鸟
冠翠鸟翠鸟翠鸟是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鸟类,并且非常受到大家的喜爱。在很多人心目中,翠鸟是一些颜色艳丽、体型小巧的食鱼鸟类,不过实际上大多数翠鸟并不食鱼,并且有不少翠鸟的体型很大,也有一些种类颜色暗淡(虽然大多数翠鸟的颜色是非常鲜艳的)。

翠鸟属于佛法僧目翠鸟科,大约有将近90种左右,可分成翠鸟亚科、鱼狗亚科和翡翠亚科(笑翠鸟亚科)3个亚科,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有三个主要的分布区,分别是亚太地区、非洲和美洲。在翠鸟的三个分布区中,亚太地区是翠鸟的最大聚居地,其种类远比其他地方的总和还有多,而又以以新几内亚岛及附近岛屿为核心的东南亚和大洋洲的各个岛屿上具有最高的多样性,这是因为在这些不同岛屿的相对隔绝的环境中演化出了不同的种类,同时一些分布广泛的种类在这些地方也演化出了不同的亚种。除了种类繁多之外,亚太地区的翠鸟在形态、习性等方面也具有最高的多样性,人们猜测这里可能也是翠鸟的发源地和演化中心,不过缺少化石作为依据。美洲是三大分布区中种类最少的,只有鱼狗亚科的成员出现在这一地区,亚太和非洲则都是三个亚科的成员都有代表。

翠鸟的栖息地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稀树草原、淡水水域、海湾地带特别是红树林地区。多数翠鸟是在地面捕捉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一般认为这也是原始翠鸟的习性,而有些水边生活的种类则进化出了出色的捕鱼技能,而这样的食鱼翠鸟则更为人们所熟悉。从外表上看,翠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头很大,有一张长而粗壮的喙,从这个特征可以一眼把翠鸟辨认出来,不过有一种翠鸟是例外,长有短粗的嘴。一般来说,食鱼翠鸟的嘴更加细长一些,而非食鱼翠鸟的嘴则略微短一些。

参考资料

1、浙江自然保护馆 http://www.zmnh.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288

2、中国自然网 http://www.nre.cn/readarticle/htm/45/2003_8_31_338.html

3、http://www.nre.cn/readarticle/htm/45/2003_8_31_338.html

4、http://cms.21wh.com/wewh/Get/flowerbird_03_02_01/20060927141052595.shtml

灰头美洲鸢的简介、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参考资料

灰头美洲鸢的图片

灰头美洲鸢(学名:Leptodon cayanensis,英文名:Grey-headed Kite)是鹰科美洲鸢属的鸟类。

灰头美洲鸢(学名:Leptodon cayanensis)为鹰科蜂鹰亚科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约0.5米,上体羽毛深褐色或棕色,下体胸腹部的羽毛白色,翅膀上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该鸟飙升时翅膀形成一个“V”形,迅速的振翅和拍击,这也是求偶展示的一部分。这些美洲鸢通常静静地栖息在树丛中和檐篷下,很少外露的自己的身体,但在清晨或傍晚很活跃。主要吃蜂,也吃蝈蝈、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

中文学名:灰头美洲鸢

拉丁学名:Leptodon cayanensis

英文俗名:Grey-headed Kite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美洲鸢属(Leptodon)

繁殖区:拉丁美洲 : ec Mexico to n Argentin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 灰头美洲鸢

拉丁学名: Leptodon cayanensis

灰头美洲鸢
灰头美洲鸢

别称: 灰头鸢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亚科: 蜂鹰亚科

种: 2种

命名时间: Latham, 1790

灰头美洲鸢
灰头美洲鸢

英文名称: Grey-headed Kite

英文名称: Gray-headed Kite

鸟种简介

灰头美洲鸢(学名:Leptodoncayanensis)为鹰科蜂鹰亚科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约0.5米,上体羽毛深褐色或棕色,下体胸腹部的羽毛白色,翅膀上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该鸟飙升时翅膀形成一个“V”形,迅速的振翅和拍击,这也是求偶展示的一部分。这些美洲鸢通常静静地栖息在树丛中和檐篷下,很少外露的自己的身体,但在清晨或傍晚很活跃。主要吃蜂,也吃蝈蝈、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

外形特征

灰头美洲鸢身长46-53厘米长,体重410-605克。成鸟头部灰白色,上体黑色,下体白色,黑尾巴上有两道或三道白纹。鸟喙蓝色,腿灰色。黑眼睛,腿和鸟喙黄色。 幼鸟类似成鸟,但色彩略有化,体羽一样,但头上是黑冠,脖子白色。颈部和上体、下体有黑色条纹。

灰头美洲鸢
灰头美洲鸢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灰头美洲鸢
灰头美洲鸢

生活环境

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为常见,有时也到林外村庄、农田和果园等小林内活动,常单独活动,有时也见停息在高大乔木的树梢上或林内树下部的枝叉上。 出现在低地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成熟的中海拔森林植被和沿森林边缘,也在高海拔沼泽森林,干燥森林栖息,经常在水源附近狩猎。

生活习性

主要吃小型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和幼鸟等动物性食物。尤其是黄蜂,黄蜂和蚂蚁,通常在飞行中捕食,能追捕雀类等小鸟。在空中飞行移动速度很慢,这些鸢通常悄悄地栖息在檐篷和树叶丛中,很少外露自己的面目,一般很难察觉。但在清晨或傍晚会发现它们单独或成对飞行觅食。

生长繁殖

筑巢于高大乔木的分叉和顶端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鸟巢是一个浅杯状,中间稍微下凹,内放少许草茎和草叶,每窝产1-2枚,这些卵白色有褐色斑点,平均大小为53.1 x41.5毫米。孵卵期30-35天,育雏期40-45天。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双双在空中滑翔,然后急速下降,再缓慢盘旋,两翅象背后折起6-7次。营巢于阔叶树或针叶树上,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28米。巢主要枯枝构成,有时也利用鸢和苍鹰等其他猛禽的旧巢。

亚种分化

1、Leptodon cayanensis cayanensis分布于墨西哥的塔毛利帕斯州南部和瓦哈卡南部,厄瓜多尔,亚马逊流域,加纳和特立尼达。

2、Leptodon cayanensis monachus分布于巴西中部,玻利维亚东部,阿根廷北部和巴拉圭。

保护现状

致危因素:森林砍伐致使营巢场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以迁徙期的乱捕滥猎,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一般不常见,在美国中部或安第斯山脉西部及亚马逊范围。种群下降是由于一些地区砍伐森林的结果。归类为受国际鸟盟危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参考资料

1. 生态掠影网 http://www.sunature.com/ziliao/list.asp?id=8933

2. IBC Bird Collection (鬼行家译编) http://ibc.lynxeds.com./species/grey-headed-kite-leptodon-cayanensis

3. The IUCN Red List (2010.1) http://www.iucnredlist.org/apps/redlist/details/144307/0

4. 灰头美洲鸢(概述图—图3) http://www.oiseaux.net/birds/photos/grey-headed.kite.html

5. 灰头美洲鸢(分布图) http://www.oiseaux.net/distribution/img2/milan.de.cayenne.png

本文Hash:d44d4f6a4227b1e23a26fc24ea5bc0ec2cfc014e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