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纹草鹛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亚种分化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矛纹草鹛的图片

矛纹草鹛(学名:Babax lanceolatus,英文名:Chinese Babax)是噪鹛科草鹛属的鸟类。

矛纹草鹛(学名:Babax lanceolatus,英文名:Chinese Babax)属雀形目莺科草鹛属的鸟类。嘴略弯,具特征性的深色髭纹,纵纹密布。主要栖息于稀树灌丛、亚热带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分布于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四川等地。种群数量较丰富。

中文学名:矛纹草鹛

拉丁学名:Babax lanceolatus

英文俗名:Chinese Babax

命名作者:Verreaux, J, 187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草鹛属(Babax)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e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8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矛纹草鹛
矛纹草鹛

体型略大(26厘米)而多具纵纹的鹛。看似纵纹密布的灰褐色噪鹛,甚长的尾上具狭窄的横斑,嘴略下弯,具特征性的深色髭纹。

虹膜-黄色;嘴-黑色;脚-粉褐。

叫声:叫声为响亮而偏高的嗷叫声ou-phee-ou-phee,重复多次。

矛纹草鹛
矛纹草鹛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矛纹草鹛和大草鹛的区别:大草鹛个体较大,体色较灰,上下体几全为灰色具黑褐色纵纹。

矛纹草鹛和棕草鹛的区别:棕草鹛上下体羽几全为棕色具细的不甚明显的暗色纵纹。

亚种分化

矛纹草鹛
矛纹草鹛

矛纹草鹛西南亚种(学名:Babax lanceolatus bonvalot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昌都地区中部的北方。

矛纹草鹛指名亚种(学名:Babax lanceolatus lanceolatus)。分布于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宝兴。

矛纹草鹛华南亚种(学名:Babax lanceolatus latouche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西瑶山。

生活习性

矛纹草鹛
矛纹草鹛

矛纹草鹛
矛纹草鹛

矛纹草鹛主要栖息于稀树灌丛草坡、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和林缘灌丛中,海拔高度从山脚平原一直到3700m左右的森林地带,在西藏甚至出现在海拔3900-4200m处有稀疏树木的开阔草地。

矛纹草鹛的食性较杂,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植物叶、芽、果实和种子为食。所吃昆虫主要有金龟甲、蚂蚁、甲虫、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昆虫和其他昆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野生植物果实、种子、草子、花、玉米、荞麦、芝麻和高粱等。

喜结群,除繁殖期外,常成小群活动,多活动在林内或林缘灌木丛和高草丛中,尤其喜欢在有稀疏树木的开阔地带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和觅食。性活泼,常在灌丛或高草丛间跳跃穿梭,也在地上奔跑和觅食。一般较少飞翔,常边走边鸣叫,叫声嘈杂,似‘唧、唧、唧’或‘嘟、嘟、嘟’的声音,群中个体间即通过彼此的叫声保持联系。繁殖期间也能发出响亮动听的鸣声,其声似‘偶-飞、偶-飞…’连续的双音节声音。

生长繁殖

矛纹草鹛
矛纹草鹛

繁殖期4-6月,最早在3月末即已开始繁殖,在贵州5月上旬即见有幼鸟出巢。营巢于灌丛中,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叶构成,内垫有细草茎和草根。每窝产卵3-4枚,卵蓝色、具暗色斑点,卵为尖卵圆形,大小为27.3mm×20.3mm。

地理分布

矛纹草鹛
矛纹草鹛

印度东北部、缅甸西部及北部、中国。

国内分布: 国内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各地,北至甘肃、陕西南部、四川、湖北,南至福建、广东、香港、广西,西至贵州、四川、云南和西藏东南部。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和缅甸北部。

指名亚种为留鸟于中国华中及西南;latouchei于中国东南;bonvaloti 在四川北部及西部、西藏东部及云南西北部。为一般常见性留鸟。在香港的鸟群可能是出逃的笼鸟。

保护现状

矛纹草鹛
矛纹草鹛

矛纹草鹛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草雁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草雁的图片

白草雁(学名:Chloephaga hybrida,英文名:Kelp Goose)是鸭科草雁属的鸟类。

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喙小腿长;具直立姿态。翅膀的弯曲处有骨质距,为有力的武器。雌雄异色。雄雁白色;雌雁黑色,胸腹部有白色横斑纹。解剖特征虽与雁相似,但不是真正的雁。应是陆栖性较强的鹅类。分布局限于南美洲,一般在草地上进食,其食物以水生植物为主。上体、头部和颈部是巧克力棕色,腹部是黑褐色和白色的大条纹,而臀部、尾羽和翼下也是白色,雁喙粉红色,腿橙色,眼睛周围有一圈细长的白环。生活的范围较小,从智利南部延伸,通过火地岛到阿根廷最南端,栖息于海岸边的岩石或卵石地区,经常在附近的淡水区和沿海泻湖活动,陆栖性较强,性机警而胆怯,人不能靠近,常常很远见人就飞走或游开。

白草雁

拉丁名:Chloephagahybrida

英文名:KelpGoose

物种分类: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雁形目→鸭科

分布: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中文学名:白草雁

拉丁学名:Chloephaga hybrida

英文俗名:Kelp Goose

命名作者:Molina, 1782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草雁属(Chloephaga)

繁殖区:南美洲 : 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草雁身长52 – 65 cm。成年雄雁几乎完全白色,黑喙,腿和脚橙色。白草雁雌雁羽毛黑色并有明亮的白色条纹。上体、头部和颈部是巧克力棕色,腹部是黑褐色和白色的大条纹,而臀部、尾羽和翼下也是白色,雁喙粉红色,腿橙色,眼睛周围有一圈细长的白环。
白草雁
白草雁

白草雁
白草雁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生活的范围较小,从智利南部延伸,通过火地岛到阿根廷最南端,栖息于海岸边的岩石或卵石地区,经常在附近的淡水区和沿海泻湖活动,陆栖性较强,性机警而胆怯,人不能靠近,常常很远见人就飞走或游开。在海边游牧觅食,主要以绿色海藻譬如石莼为食。
白草雁
白草雁白草雁(卵)

生长繁殖

一般在靠近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的边缘上繁殖。产卵时间是10月下旬至11月初。通常营巢于水域岸边和沙滩隐蔽的草丛或灌木中,开始产卵后雌鸟从自己身上拔下大量绒羽放于巢内。每窝产卵3-6枚,卵白色。雌鸟孵卵,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不久即离开雌鸟独自到湖中白草雁(幼雁)或海上换羽,孵化期30天。孵卵的初期雌鸟在早晨和下午离巢觅食,离巢前用巢边绒羽将卵盖住,在孵卵后期则很少离巢或不离巢。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第二天即能独自从树洞中跳下来进入水中,进行游泳和潜水,在雌鸟带领下经过50-70天即能飞翔。2龄时性成熟。

亚种分化

1.Chloephaga hybrida hybrida 分布于智利南部和火地岛。
白草雁
白草雁

2.Chloephaga hybrida malvinarum 分布于福克兰群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纵纹角鸮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地理分布、亚种分化

纵纹角鸮的图片

纵纹角鸮(学名:Otus brucei,英文名:Pallid Scops Owl)是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

纵纹角鸮(读音:zòng wén jiǎo xiāo)是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这种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中文学名:纵纹角鸮

拉丁学名:Otus brucei

英文俗名:Pallid Scops Owl

命名作者:Hume, 1872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角鸮属(Otus)

繁殖区:古北界 : sw, c

非繁殖区:nw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8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鸟种简介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邮票: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拼音:zòngwénjiǎoxiāo)(学名:Otusbrucei)为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分布于前苏联、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外形特征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Striated Scops Owl,似灰色型的红角鸮,但上体沙灰色较淡,且顶冠或后颈无白点,下体灰色较重并具清晰的黑色条纹。幼鸟下体遍布横斑。夜晚依声而辨最好。虹膜黄色;嘴角黄色,尖端较暗,下嘴较淡,脚灰色,爪暗角色。叫声:叫声轻柔如鸽。雄鸟发出铿锵而嘹亮的低调whoop声,每五秒钟约重复八次;也作较长声的whaoo叫,每3~5秒一次,或为ooo-ooo…ooo-ooo声。

灰色的耳羽簇和面盘均较明显,面盘四周的皱领也呈灰色并具暗褐色尖端。后颈没有点斑。体色为淡灰色或淡黄褐色,具细的黑色虫蠹状斑和纵纹。第一枚初级飞羽上具有淡茶黄色的斑,其余飞羽的外上具3—4道白色横斑。尾羽为赭灰色,具有暗褐色虫蠹状斑和不清晰的淡色横斑。颏为白色,其余下体淡黄白色,也具有暗灰褐色虫蠹状斑和黑色纵纹,尤其是胸部的黑色纵纹较为粗著。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的跗跖被羽到趾部,颜色为皮黄色,具暗褐色纵纹。

生活习性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区的农田和森林地带,尤以低山河谷森林、耕地附近的树丛、果园以及住宅附近的树林中较为多见,有时也出现于有植物覆盖的荒野和半荒漠地区,甚至在海拔2800米的亚高山地区也可以见到。一般单独或成对,多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叫声单调,为双音节的声音,经常长时间地反复鸣叫。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小型啮齿类和鸟类等。

生长繁殖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纵纹角

繁殖为4-6月。营巢于树洞中,也常利用鸦类的旧巢或者在墙壁洞中、建筑物上营巢。每窝产卵4一6枚。雌鸟孵卵。

保护现状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

1、《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附录Ⅱ,生效年代:1997年

2、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年

3.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4.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地理分布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东至巴基斯坦及中国西部;越冬于印度西北部及西部。

分布状况:在中国甚为罕见。于新疆西部的昆仑山脉及喀什地区有过记录。或有繁殖。纵纹角鴞在我国极为罕见,仅于1908年在新疆西部乌什附近采集到一只雄鸟,以后还分别在喀什和昆仑山等地有过记录,可能是迷鸟或夏候鸟。另外在80年代还有人在山东青岛的崂山见到过,这个记录尚待进一布证实。 习性:同其他角鸮。栖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有林区、果树区及灌溉农田。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亚种分化

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纵纹角鸮

纵纹角鸮指名亚种(学名:OtusbruceibruceiHume,1872)

(学名:OtusbruceiexiguusMukherjee1958)

(学名:OtusbruceiobsoletusCabanis,1875)

(学名:OtusbruceisemenowiZarudny&Harms,1902)

本文Hash:be43874b1471dba342babbc436287d71e070272e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