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草鸮的简介、外形特征、保护现状、地理分布

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保护现状 地理分布

马岛草鸮的图片

马岛草鸮(学名:Tyto soumagnei,英文名:Red Owl)是草鸮科草鸮属的鸟类。

马岛草鸮(读音:mǎ dǎo cǎo xiāo)为马达加斯加稀有的一种猫头鹰,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栖息在岛内东部潮湿的常绿林中。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中文学名:马岛草鸮

拉丁学名:Tyto soumagnei

英文俗名:Red Owl

命名作者:Grandidier, A, 1878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草鸮科(Tytonidae)

中文属名:草鸮属(Tyto)

繁殖区:非洲 : Madagascar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褐色

鸟种简介

马岛草鸮
马岛草鸮

马岛草鸮(拼音:mǎdǎocǎoxiāo)(学名:Tyto soumagnei)是马达加斯加稀有的一种猫头鹰。它们最初于1878年被发现,但当时差不多对它们一无所知,直至199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重新发现它们为止。

外形特征

马岛草鸮像仓鸮,很易混淆,不过它们较为细小,只有30厘米长,身体呈橙色及有细小的黑点。

它们栖息在岛内东部潮湿的常绿林中,主要分布在原生林及次生林。它们吃哺乳动物,如马岛猬科及黑髯鼠属。它们会在树穴中筑巢。

保护现状

它们因失去栖息地而被列为濒危。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易危(VU)。

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马岛夜鹭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马岛夜鹭的图片

马岛夜鹭(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falklandicus)是夜鹭的一个亚种,中型涉禽,体长46-60cm。体较粗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黑色;胫裸出部分较少,脚和趾黄色;枕部披有2-3枚长带状白色饰羽,下垂至背上,极为醒目。野外特征甚明显,容易识别。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的农田、沼泽、池塘附近的大树、竹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主要取食蛙类、小鱼、节肢动物、虾、水生昆虫等水生动物,偶尔吃一些植物性食物。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马岛夜鹭
马岛夜鹭
马岛夜鹭马岛夜鹭(图1)【中文别名】福兰克岛夜鹭

【拉丁学名】Nycticoraxnycticoraxfalklandicus

【命名时间】Hartert,1914

【英文名称】Black-crownedNight-heron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鹳形目、鹭科、夜鹭属

外形特征

马岛夜鹭是夜鹭的一个亚种。体型:体重♂500-685g,♀450-750g;体长♂480-585mm,♀475-560mm;嘴峰♂57-73mm,♀63-73mm;翅♂260-294mm,♀259-296mm;尾♂93-120mm,♀86-110mm;跗蹠♂65-75mm,♀65-75mm。外形:头顶、后颈、枕、羽冠及背部黑色,枕部具2~3根狭白色冠羽;下体白色;翅及尾羽灰色。额、头顶、枕、羽冠、肩背黑蓝色且具金属光泽;额基和眉纹白色;后枕部着生2~3根辫状白色冠羽;腰、两翅和尾羽灰色;颏、喉白色;颊、颈侧、胸和两胁淡灰色,腹白色。虹膜血红色;眼先裸露部黄绿色;嘴黑色,跗跖和趾黄色。幼鸟嘴先端黑色,基部黄绿色,虹膜黄色,眼先绿色,脚黄色。
马岛夜鹭
马岛夜鹭马岛夜鹭(图2)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生活习性

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的农田、沼泽、池塘附近的大树、竹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常与白鹭、牛背鹭、池鹭等混群。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亦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胁,一般不离开隐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时才突然从树叶丛中冲出,边飞边鸣,鸣声单调而粗犷。叫声:飞行时发出似wok或kowak-kowak的深沉喉音,受惊扰时发出粗哑的呱呱声。食物:主要以小鱼、蛙及水生昆虫为食亦食陆生鞘翅日昆虫。虽吃大量小鱼和蛙类,但对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一定的作用。
马岛夜鹭
马岛夜鹭马岛夜鹭(图3)

生长繁殖

营巢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巢呈浅盘状,结构粗糙,全由树枝构筑成,大小为外径30-51cm,内径28-32cm,高12-15cm,深8-9cm。4-9月为繁殖期。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群巢的数目少者一棵树上几个至十几个,多者数十个甚至上百个。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有时利用乌鸦旧巢为窝。每只产4-6枚卵。隔日或隔1~3日产1枚卵,产卵期6~9天。卵蓝绿色,钝椭圆形,大小为41-48mm×31-37mm,平均44mm×35mm,重22-27g,平均24g。卵孵化期22~26天;育雏期30~35天;年繁殖力约3.50只。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身上被有白色稀疏的绒羽,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经过30多天,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马岛池鹭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马岛池鹭的图片

马岛池鹭(学名:Ardeola idae,英文名:Malagasy Pond Heron)是鹭科池鹭属的鸟类。

马岛池鹭 ,中文别名马达加斯加群岛池鹭。鸟纲 、鹳形目、鹭科、池鹭属。马岛池鹭是一种中型涉禽,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栖息于沼泽、稻田、池塘等水域附近,以水种生物为食雌雄共同孵卵。

中文学名:马岛池鹭

拉丁学名:Ardeola idae

英文俗名:Malagasy Pond Heron

命名作者:Hartlaub, 1860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池鹭属(Ardeola)

繁殖区:非洲 : Madagascar, Aldabra Island

非繁殖区:c, e 非洲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鸟种简介

马岛池鹭
马岛池鹭

马岛池鹭,别名:马达加斯加群岛池鹭,拉丁学名:Ardeola idea ,属于鸟纲 、鹳形目、鹭科、池鹭属。

外形特征

马岛池鹭
马岛池鹭

马岛池鹭是一种中型涉禽,身长45~48cm。这个小白鹭具有长羽冠,披到背上非常漂亮。红腿,有一个蓝色的鸟喙,端部黑色。眼睛周围裸露的皮肤呈蓝色。在繁殖季节,原来纯白色的羽毛变成棕色条纹状,冠变得完全褐色。虹膜金黄色,跗蹠及趾浅黄色。

嘴强,头、颈及上胸的羽毛延长,繁殖期羽衣变化大,且冠羽延伸呈矛状,圆尾,尾羽12枚,跗蹠粗壮,与中趾(连爪)几乎等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具有丝状蓑羽。

地理分布

马岛池鹭地图分布
马岛池鹭地图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生活习性

马岛池鹭
马岛池鹭

马岛池鹭栖息于沼泽、稻田、池塘等水域附近。常群居,白昼或展昏活动。以水种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兼食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类。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迁徙种类。

生长繁殖

马岛池鹭繁殖期多为群居,在树上、灌丛上或地面上用枝条筑造浅巢。每巢产卵3~6枚,卵呈蓝色、白色或皮黄色,无斑点。雌雄共同孵卵。雏为晚成性。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濒危(EN)。

本文Hash:7fbc970c4455f23cfd46cc941ef18a5715cf74b5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