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马岛斑隼(学名:Falco zoniventris,英文名:Banded Kestrel)是隼科隼属的鸟类。
马岛隼的F. n. newtoni原住於马达加斯加、马约特及科摩罗。它们栖息在由海平面至海拔2000米的大草原及湿地,并接近人类的一些人工园景等。F. n. aldabranus则分布在阿尔达布拉群岛的格朗德特尔,也有证据指分布在科摩罗的安树昂。
中文学名:马岛斑隼
拉丁学名:Falco zoniventris
英文俗名:Banded Kestrel
命名作者:Peters, W, 1854
中文目名:隼形目(Falconiformes)
中文科名:隼科(Falconidae)
中文属名:隼属(Falco)
繁殖区:非洲 : Madagascar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马岛隼
拉丁学名:Falconewtoni
命名时间:1863
马岛斑隼
英文名称:MadagascarKestrel
科属分类:鸟纲、今鸟亚纲、隼科、隼属
外形特征
雄鸟的头部及颈部呈红灰色,有深色斑纹。在喙下有一道深色的斑纹伸延至喉咙两侧。上身及翼底都是栗褐色,有黑色斑点。尾上是灰色的,有黑色斑点。初级飞羽是黑褐色,内侧有白色及栗褐色的斑点,下身白色。
次级飞羽呈栗褐色及有深色斑纹。胸部、腹部及翼底都有黑色斑点。尾巴呈灰色,有6-7条黑色幼纹。所有羽毛端都是白色的。
另外有一个较红的形态,头部及颈部都是差不多黑色的,身体及翼底呈深栗褐色,有黑色斑纹及斑点。喉咙淡白色。雌鸟的头部及颈部呈栗褐色,上身较多斑点,尾巴呈褐色及有黑间。雄鸟及雌鸟的喙都呈灰色,尖端黑色。蜡膜是黄色的。
脚呈黄色或鲜橙色。雏鸟外观像雌鸟。
地理分布
马岛隼的F.n.newtoni原住於马达加斯加、马约特及科摩罗。
它们栖息在由海平面至海拔2000米的大草原及湿地,并接近人类的一些人工园景等。
F.n.aldabranus则分布在阿尔达布拉群岛的格朗德特尔,也有证据指分布在科摩罗的安树昂。
生活习性
马岛隼主要会在飞行时吃昆虫,在地上也会吃细小的鸟类、青蛙及哺乳动物。它们是暮晨活动的。
生长繁殖
马岛隼一般会在岩礁、建筑物或树孔筑巢,也会占用其他鸟类,如染色鸦以树枝造成的巢。
它们一般会於9月生蛋,每次会生4-6只蛋。只有雌鸟会孵蛋,雄鸟则负责觅食。
斑鸬鹚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斑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varius,英文名:Australian Pied Cormorant)是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斑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varius
英文俗名:Australian Pied Cormorant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
中文属名:鸬鹚属(Phalacrocorax)
繁殖区:澳洲界 : Australia, New Zealand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斑鸬鹚
斑鸬鹚斑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varius
【命名时间】Gmelin, 1789
【英文名称】Pied Cormorant
【科属分类】鸟纲、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
外形特征
斑鸬鹚斑鸬鹚斑鸬鹚身长66-81cm; 翼展1.5m ;重量2 kg。上体全部为黑色,从眼睛以上自头顶到尾巴。而下体自面孔和所有腹部白色。腿脚黑色。有一个灰色的长而带钩的鸟喙。眼圈蓝色。
鸟嘴强而长,上嘴两侧有沟,嘴端有钩,适于啄鱼;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眼先裸出;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斑鸬鹚斑鸬鹚分布图)
生活习性
斑鸬鹚斑鸬鹚生活区域包括海洋、内陆水域、沼泽和河流。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平时栖息于海岸湖泊的岩石或树枝上。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主要以海鱼,例如梭鱼和比目鱼及蟹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其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脚蹼和翅膀并用。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
生长繁殖
斑鸬鹚几乎是一个完全地沿海哺养的种类,但筑巢却在内地的Kaikoura和Rotorua湖上。巢用海草和树枝等。
斑鸬鹚斑鸬鹚产1—4枚卵,孵28天左右出雏。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喂雏的方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亲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在亲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注入雏鸟嘴里。雏属晚成性。
哈岛鸬鹚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哈岛鸬鹚(学名:Leucocarbo nivalis,英文名:Heard Island Shag)是鸬鹚科蓝眼鸬鹚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哈岛鸬鹚
拉丁学名:Leucocarbo nivalis
英文俗名:Heard Island Shag
命名作者:Falla, 1937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
中文属名:蓝眼鸬鹚属(Leucocarbo)
繁殖区:南部海洋 : Heard Is (s Indian Ocean)
主要羽色:黑色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哈岛鸬鹚
哈岛鸬鹚哈岛鸬鹚【中文别名】赫德岛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nivalis
【命名时间】Falla, 1937
【英文名称】Heard Island Shag
【科属分类】鸟纲、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
外形特征
哈岛鸬鹚哈岛鸬鹚哈岛鸬鹚是一种海洋性水鸟,体长68-76cm,翼展1.24 m 。黑色的羽毛自头顶沿背部覆盖全身至尾部。白色羽毛则沿脖子、胸部至腹。它有一双明亮的蓝眼睛和和醒目的柑橘色鼻肉冠。与蓝眼鸬鹚很相似。
鸟嘴强而长,上嘴两侧有沟,嘴端有钩,适于啄鱼;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眼先裸出;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南极半岛以及南设得兰群岛、南乔治亚岛等若干座岛屿。主要是赫德岛)。
哈岛鸬鹚哈岛鸬鹚分布图1999年统计哈岛鸬鹚还有1000个对左右。它们被澳大利亚的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列为濒危物种。该物种脆弱的原因是因为种群小,地域性强,及气候变化带来的食物短缺等潜在因素。
生活习性
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平时栖息于崖壁的岩石上,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主要以南极磷虾为食,也食鱼和乌贼。它们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其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脚蹼和翅膀并用。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
生长繁殖
在南极的夏季主要是9月中旬至11月之间繁殖,孵化从11月到2月。大都在南极半岛和亚南极的岛屿上筑巢生蛋,通常逐巢在陡峭的海岸岩坡,每次下2-3枚卵。小鸟从1月到3月长羽毛。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喂雏的方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亲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在亲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注入雏鸟嘴里。雏属晚成性。
本文Hash:0233353efa43cf69b6e3c89015252636b3fcf725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