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鸊鷉的外形特征、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保护现状

巨鸊鷉的图片

巨鸊鷉(学名:Podilymbus gigas,英文名:Atitlan Grebe)是鸊鷉科巨鸊鷉属的鸟类。

巨??(Podilymbus gigas),又名阿提特兰??,是危地马拉阿蒂特兰湖特有及已灭绝的??,生活在海拔1700米的地方。巨鸊鷉是一种巨大的,几乎不会飞行的鸟。美国生态学家拉巴史迪理(Anne LaBastille)用了25年时间来观察阿提特兰??,对其灭绝有详细的资料。

中文学名:巨鸊鷉

拉丁学名:Podilymbus gigas

英文俗名:Atitlan Grebe

命名作者:Griscom, 1929

中文目名: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中文科名:鸊鷉科(Podicipedidae)

中文属名:巨鸊鷉属(Podilymbus)

繁殖区:中美洲 : Guatemal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绝灭物种

Extinct(EX)

该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

外形特征

巨鸊鷉
巨鸊鷉巨鸊鷉长46-50厘米,毛色主要呈深褐色,两侧有白色的斑点。腹部呈深灰色,也有白色的斑点。头部差不多全黑,颈部在春天时有深褐色的斑点,但在冬天时则有白色的斑点。喙中央有一条阔的黑斑纹,春天时呈白色,而在其他季节则呈褐色。瞳孔呈褐色。脚呈石板灰色。腿侧扁,极度后移,趾具瓣蹼,基部间微联,适于潜水。双翼细小,不能飞行。

生长繁殖

巨??每胎产4-5颗蛋,父母均会孵化及哺育雏鸟。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危地马拉高地上360米深的一个湖泊。

保护现状

危机
巨鸊鷉
巨鸊鷉直到大约1965年,其种群相对稳定,大约800只。然而稍后,发生了一系列对鸟不利的改变。在1958年大口鲈鱼和小口鲈鱼都被引进了湖中,这些贪婪的捕食者大量的减少了䴙䴘所依赖的螃蟹和鱼的数量。到1975年,䴙䴘的种群降到大约210只。一个保育项目被制定以通过法律、社区教育和栖息地保护来保护这个物种。然而这个措施并不充分,因为和鲈鱼相关的其它改变才是破坏这个物种的关键。水面在下降,在1965年之后的35年后可能下降了超过6米。砍芦苇者也破坏着脆弱的栖息地。

研究者通过在繁殖季节的夜间播放雄鸟的叫声的录音来调查䴙䴘的种群数量。任何雄鸟听到了其他雄鸟的叫声都会回应,这样就提供了繁殖配对的准确数量。问题是,巨䴙䴘和其近亲斑嘴巨䴙䴘的叫声非常相似。斑嘴巨䴙䴘入侵了这个湖泊,而研究者却没有意识到。到1970年代晚期,他们预测了巨䴙䴘数量的恢复。而直到一天他们接近一些的时候他们看到鸟飞开了。他们这时意识到他们统计的不是不会飞的巨䴙䴘,而是其体型更小的,会飞的,分布广泛的近亲。

灭绝

巨??的衰落始于1958年,于1960年小口黑鲈及大口黑鲈入侵阿蒂特兰湖后情况更明显。这些入侵物种令阿提特兰??的食物:蟹及其他鱼类的数量减少,甚至杀死雏生的阿提特兰??。阿提特兰??的数量由1960年的200只降至1965年的80只。在拉巴史迪理的努力下,它们的数量曾一度回升,于1973年就有210只。但是1976年危地马拉的地震令湖床断裂,湖水表面下降,引致它们的数量再一次下滑。于1983年就只余下32只,大部份甚至是斑嘴巨??的混种。于1989年观察到最后两只阿提特兰??,往后就未曾见到它们,并确认为已灭绝。

保护现状

巨鸊鷉
巨鸊鷉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这种鸟,而这种鸟还是灭绝了,保护措施的不力负有一定的责任。保护措施的不力一方面在于未能及时找到鸟类数量减少的关键原因,另一方面是对鸟类鉴定和监控的失误。不正确的鸟类鉴定虽然不是其灭绝的原因,也不是其数量减少的原因,但是如果研究者能够及早的发现斑嘴巨鸊鷉的入侵,也许能够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阻止斑嘴巨鸊鷉在湖泊中取代巨鸊鷉,这样巨鸊鷉也许还能生存下来。

台湾山鹧鸪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台湾山鹧鸪的图片

台湾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英文名:Taiwan Partridge)是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

台湾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为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俗名深山竹鸡,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主要栖息于深山茂密森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内部山地。

中文学名:台湾山鹧鸪

拉丁学名: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英文俗名:Taiwan Partridge

命名作者:Swinhoe, 1864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山鹧鸪属(Arborophila)

繁殖区:东洋界 : Taiw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台湾山鹧鸪
台湾山鹧鸪台湾山鹧鸪雄鸟的体长为36厘米,体重311克;雌鸟体长25米,体重212克。体羽与海南山鹧鸪相似,额暗灰色,头顶橄榄褐色,头侧黑色而杂有白色羽毛。眼周栗褐色,外缘黑色。上体大致为橄榄褐色,具黑色横斑。颏、颊、耳羽等都是白色,连成一条宽带。喉部鲜红色。颈部有黑色鳞状斑组成的宽阔横带。胸和两胁暗灰色,两胁有白色纵纹。腹部白色。嘴黑色,腿、脚红色。

地理分布

台湾山鹧鸪是我国的特产鸟类,分布于台湾的宜兰、台东、花莲等县境内的山地。

生活习性

台湾山鹧鸪
台湾山鹧鸪台湾山鹧鸪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原始阔叶林中,多在林下灌丛或草丛中活动,有时也出现于林缘灌丛与草丛,甚至出现于裸露的悬崖地带。善于隐蔽。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平时多呈2一3只的小群活动。活动多在林间地面上,晚上则栖息于树枝上。每当清晨和黄昏时刻,常发出一连串清晰而宏亮的叫声,且愈叫愈高,当叫到最高时,又会突然急降而下,重复鸣叫,鸣声似“咕噜,咕噜……丢鼓—丢鼓一(gurw, gurw)”声,越升越高至高潮时突然回落。由于鸣声清脆宏亮,很远就能听到,而且多是在清晨和黄昏固定时刻鸣叫,比较准时,所以当地群众称它为“时钟鸟”。

主要以植物种子、浆果、嫩芽、嫩枝、嫩叶等为食,也吃蚯蚓、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觅食时常用脚在地上刨食。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4—6月份,营巢在海拔1500—40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鸟在地上刨一个小坑即成。巢周围多有茂盛的灌丛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发现,但有时也在林下植物较稀疏的地方营巢而不甚隐蔽。每窝产卵6—8枚,卵白色而富有光泽,被有暗色云雾斑。卵的大小为40×30毫米。孵化期24天。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负责警戒。雏鸟孵出后不久即可随亲鸟活动。

保护现状

台湾山鹧鸪
台湾山鹧鸪作为食物被捕猎:因其易于饲养,且肉质鲜美,遂成野味店愿意收购的鸟类,故面临颇大的狩猎压力。

栖息地破坏:杀虫剂、木材生产和扩耕而造成的森林破坏。

保护现状

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未定 生效年代: 1996

保护现状

台湾山鹧鸪
台湾山鹧鸪保护措施:建议列为中国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动物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现状调查:鉴于近期记录的缺乏,有必要开展一项范围广泛的调查,并特别评估台湾山鹧鸪在保护区的现状。

赤颈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赤颈鸭的图片

赤颈鸭(学名:Anas penelope,英文名:Eurasian Wigeon)是鸭科鸭属的鸟类,又名赤颈凫、鹅子鸭、红鸭。与其他水鸟混群于湖泊、沼泽及河口地带。赤颈鸭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欧洲南部、非洲东北部与西北角,见于埃及北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印度支那半岛、菲律宾群岛至日本一线,偶见于格陵兰、北美洲等地。在中国东部各地越冬,其分布西限可达西藏南部,海南岛、台湾亦有本物种越冬。

中文学名:赤颈鸭

拉丁学名:Anas penelope

英文俗名:Eurasian Wige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非洲, n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赤颈鸭形态特征图
赤颈鸭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47厘米)的大头鸭。

雄鸟特征为头栗色而带皮黄色冠羽。体羽余部多灰色,两胁有白斑,腹白,尾下覆羽黑色。飞行时白色翅羽与深色飞羽及绿色翼镜成对照。

雌鸟:通体棕褐或灰褐色,腹白。飞行时浅灰色的翅覆羽与深色的飞羽成对照。下翼灰色-较葡萄胸鸭色深。

虹膜-棕色;嘴-蓝绿色;脚-灰色。

叫声:雄鸟发出悦耳哨笛声whee-oo,雌鸟为短急的鸭叫。

赤颈鸭:雄鸟
赤颈鸭:雄鸟
赤颈鸭:雌鸟
赤颈鸭:雌鸟

地理分布

赤颈鸭地理分布图
赤颈鸭地理分布图

赤颈鸭繁殖在欧亚大陆北部,从冰岛、英国、横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俄罗斯北部,一直往东经贝加尔湖到太平洋沿岸和萨哈林岛;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东北部、西北部、埃及北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与缅甸北部、中南半岛、日本和菲律宾,也偶尔见于格陵兰、北美洲、安的列斯群岛和加里曼丹。

在中国繁殖于东北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越冬在中国西藏南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长江中下游、西南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岛。迁徙时经过新疆、内蒙古、东北南部和华北一带。

分布范围:古北界;南方越冬。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东北甚或西北。冬季迁至中国北纬35°以南包括台湾及海南的广大地区。地方性常见。

生活习性

赤颈鸭:雄鸟头部
赤颈鸭:雄鸟头部
赤颈鸭:飞行中的一对
赤颈鸭:飞行中的一对

赤颈鸭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河口、海湾、沼泽等各类水域中。尤其喜欢在富有水生植物的开阔水域中活动。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游泳很好,也善潜水。高兴时常将尾翘起,头弯到胸部。飞行快而有力。有危险时能直接从水中或地上飞起,并发出叫声。鸣声响亮清脆。

赤颈鸭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常成群在水边浅水处水草丛中或沼泽地上觅食藻类和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也常到岸上或农田觅食青草、杂草种子和农作物。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通常在越冬期间即已形成对。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着手营巢繁殖。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在富有水生植物或岸边有灌木和植物生长的小型湖泊、水塘和小河边地上草丛或灌木丛中。巢一般离水域不远,但也有远至距水边100—200米的。巢极为简陋,多系地上一个5~7厘米深的凹坑,内放少许枯草,有时根本无任何内垫物,但巢的四周常用大量绒羽围起来,离巢时常用它将卵盖住。每窝产卵7一11枚,一般8—9枚。一天产一枚卵。卵的颜色为白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50一60×33一41毫米,重41—47克。产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2—25天。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早成性。雏鸟孵出后在雌鸟带领下经过40—45天即能飞翔。幼鸟一龄时性成熟。

赤颈鸭每年3月末至4月初从南方迁到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4月中下旬到达东北北部,其中部分留下繁殖,部分继续北迁。秋季于9月末1O月初已大量从北部繁殖地迁到东北南部和华北一带,并陆续往南迁徙,一直持续到11月初还见有部分个体滞留于东北和华北地区。迁徙时结成群,飞行甚快。常排成一条线飞行。

保护现状

赤颈鸭:飞行图
赤颈鸭:飞行图

赤颈鸭在中国种群数量较为丰富,是中国冬季较为常见的野鸭之一。据1992年的最新调查资料,中国越冬种群数量为48348只。赤颈鸭在整个世界上的种群数量亦较丰富。据1975年在欧洲和地中海与黑海地区的统计,种群数量达数百万只。据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西亚39446只,南亚143152只,东亚69652只,西南亚307只。总计整个亚洲为251557只,不及欧洲丰富,较之1990年统计的320676只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狩猎。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坎岛鸭的信息、保护现状、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坎岛鸭的图片

坎岛鸭(学名:Anas nesiotis,英文名:Campbell Teal)是鸭科鸭属的鸟类。

坎岛鸭(学名:Anas nesiotis)属鸭科鸭属中型游禽。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中文学名:坎岛鸭

拉丁学名:Anas nesiotis

英文俗名:Campbell Teal

命名作者:Fleming, JH, 1935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澳洲界 : Campbell Islands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信息

中文名称:坎岛鸭

坎岛鸭
坎岛鸭.

外文名称:CampbellIslandsTeal

别称:新西兰水鸭、坎贝尔岛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坎岛鸭
坎岛鸭.

属:鸭属

拉丁学名:Anasnesiotis

命名时间:Fleming,1935

保护现状

坎岛鸭 [Kǎndǎoyā]

1. 名词 [鸟] Campbell Islands Teal

坎岛鸭
坎岛鸭Campbell Islands Teal

2. 名词 [鸟] Anas nesiotis

坎岛鸭Anas nesiotis CR极危

外形特征

坎岛鸭身长46-50cm,雄鸭体重600g,雌鸭体重500g。全身是深褐色羽毛,在繁殖期雄鸭出现闪亮的绿头。胸部和两翼是红褐色,顶部棕色。在背部有白色斑纹。雌鸭、幼鸭和雄鸭的腹部是几乎一致红棕色。该鸭嘴是蓝色的。翅膀上应该出现翼镜处是一个绿色的空框。该物种区别于其他红眼睛鸭属同类的是具有板栗色眼睛,外有白色眼圈。

地理分布

这种新西兰特有的鸭子分布在峡湾极南端(南岛西南部)和北岛的一些地区。在提里玛塔基的豪拉基湾岛(在奥克兰东区)也有。

生活习性

坎岛鸭
坎岛鸭坎岛鸭大多分布于沿海沼泽,池塘和沼泽低地森林。很胆小,主要是夜间活动,以夫妻或家庭集小群,从来没有大群。雄鸭和雌鸭常年成双生活。在繁殖季节会保卫自己的领地。主要以沼泽地和湖泊区的植根、草籽、叶、草果、稻谷等为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

生长繁殖

在野外的坎岛鸭与其它筑巢繁殖的鸟类季节正好相反。它是在7月至12月进行。鸟巢的碗状形草巢远低于附近的水草丛而很隐蔽。雌鸭通常产6枚卵。在此期间该鸭在夜间非常活跃。它们河岸植被间觅食。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极危(CR)。

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I。

本文Hash:56fbf011fbc3b07ab79edc077fda9d1ec63d88a9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