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栗苇鳽(学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英文名:Cinnamon Bittern)为鹭科苇鳽属的鸟类,俗名粟小鹭、独春鸟、葭鳽、小水骆驼。分布于印度、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贵州、海南、辽宁、河北、河南、安徽、陕西、四川、云南、长江中下游以南等地,主要栖息于低海拔的芦苇丛、沼泽草地及滩涂。
中文学名:栗苇鳽
拉丁学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英文俗名:Cinnamon Bittern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苇鳽属(Ixobrych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also e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5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栗苇鳽
体型略小(41厘米)的橙褐色苇鳽。
成年雄鸟:上体栗色,下体黄褐,喉及胸具由黑色纵纹而成的中线,两胁具黑色纵纹,颈侧具偏白色纵纹。
雌鸟:色暗,褐色较浓。
亚成鸟:下体具纵纹及横斑,上体具点斑。
虹膜-黄色;嘴基部裸露皮肤-橘黄色;嘴-黄色;脚-绿色。
叫声:受惊起飞时发出呱呱叫声,求偶叫为低声的kokokokoko或geg-geg。
栗苇鳽:雄鸟
栗苇鳽:雄鸟头部特写
栗苇鳽:雌鸟
栗苇鳽:亚成鸟
栗苇鳽:雄鸟飞行图
栗苇鳽:雌鸟飞行图
栗苇鳽:雌鸟飞行图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栗苇鳽亚成鸟与紫背苇鳽雌鸟/亚成鸟的区别:两者上体均有斑纹,下体均有纵纹。栗苇鳽约41cm,紫背苇鳽约33cm。两者的鉴别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栗苇鳽:亚成鸟
栗苇鳽:亚成鸟
地理分布
国外分布
栗苇鳽
栗苇鳽分布图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国内分布
栗苇鳽地理分布图
中国为辽宁、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香港、海南为夏候鸟;云南为夏候鸟、旅鸟、台湾为留鸟。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苏拉威西岛及马来诸岛。
分布状况:常见的低地留鸟,分布于辽宁至华中、华东、西南、海南岛及台湾的淡水沼泽和稻田。越冬在热带区域。
生活习性
栗苇鳽
栗苇鳽栖息于芦苇沼泽、水塘、溪流和水稻田中,也见栖于田边和水塘附近小灌木上。夜行性,多在晨昏和夜间活动,但在隐蔽的阴暗地方,白天也常活动和觅食。性胆小而机警,通常很少飞行.多在芦苇丛中通过,或在芦苇上行走。
栗苇鳽的食物主要为小鱼、黄鳝、蛙、小螃蟹、水蜘蛛以及蝼蛄、龙虱幼虫和叶甲等昆虫。有时也吃少量植物性物质。
生长繁殖
栗苇鳽
繁殖期为4~7月。营巢于芦苇沼泽、湖边、水塘和水稻田边的芦苇丛和灌丛中,有时也见在小灌木上营巢。巢离地面50~200厘米。巢结构简陋呈碟状,由草茎、树叶、枯草等构成。巢大小为外径15.74cm×16.63cm,内径9.23cm×9.23cm,巢高4.05cm,巢深2.16cm。每窝产卵3~8枚,卵为椭圆形,白色,大小为34.5(34.1~34.8)mm×26.3(26.2~26.3)mm,重11.5(11.3~11.7)g。孵化期15~18天,育雏期25天。
保护现状
栗苇鳽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较为丰富的,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南地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夏候鸟。但近来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原因是环境的变化和人为的干扰,应注意保护。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栗头鳽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栗头鳽(学名:Gorsachius goisagi,英文名:Japanese Night Heron)为鹭科夜鳽属的鸟类,又叫栗鳽,俗名麻鹭、粟头虎斑鳽、栗头夜鳽,英文名直译为日本夜鳽。体型粗胖、嘴短而下弯。分布于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地,一般栖息于海湾、河口及附近稻田、芦苇丛、树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是濒危物种。
中文学名:栗头鳽
拉丁学名:Gorsachius goisagi
英文俗名:Japanese Night Heron
命名作者:Temminck, 1836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夜鳽属(Gorsachius)
繁殖区:古北界 : Japan
非繁殖区:se China,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4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栗头鳽: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49厘米)而矮扁的褐色鹭鸟。似黑冠鳽但区别在嘴及头顶冠形小,颈背灰褐色至栗色而非黑色,翼尖非白色。翼上具特征性黑白色肩斑;上体深褐而具较浅的蠹斑;下体皮黄,有由深褐色纵纹形成的中线。飞行时灰色的飞羽与褐色覆羽成对比。
虹膜-黄色;脸部裸露皮肤-黄色;嘴-角质色;脚-暗绿色。
叫声:于繁殖期及迁徙时发出深沉而带回音的似鸮类呼呼叫声。进食时发出呱呱声。
栗头鳽:外形特征图
栗头鳽
地理分布
栗头鳽: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日本;越冬至菲律宾及苏拉威西岛。
分布状况:罕见过境鸟,见于上海、台湾及广东沿海。
生活习性
栗头鳽
喜林区,早晚在多草地区取食。
栗头鳽栖息于沿海附近的浓密森林或林缘地带溪流、沼泽、河谷、单独或成对在夜间活动和觅食。白天也常活动和觅食,但在隐蔽的阴暗地方。夜受惊时一跳而起,飞行低,振翼缓慢有力。性胆小而机警,通常很少飞行.多在芦苇丛中通过,或在芦苇上行走。食物主要为小鱼、黄鳝、蛙、小螃蟹、水蜘蛛、昆虫等。有时也吃少量植物性物质。
生长繁殖
栗头鳽(梦里开车摄于杭州植物园,2012年10月)
栗头鳽繁殖期5~7 月。营巢于山地密林中,巢结构简单,由树枝筑成。每窝产卵3~4枚,卵白色,大小为47mm×37mm。孵化期17-20 天,幼鸟离巢时间35-37 天。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濒危(EN)。
栗头鳽
姬苇鳽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姬苇鳽(学名:Ixobrychus exilis,英文名:Least Bittern)是鹭科苇鳽属的鸟类。
姬苇鳽(学名:Ixobrychus exilis)属鹳形目鹭科苇鳽属,分布于美洲,是一种小型涉禽,只有14英寸高(28~36厘米)。下体和喉部是白色和浅棕色条纹。脸和脖子的两侧浅棕色,眼睛黄色,鸟喙黄色。成年雄鸟有光滑的背羽和墨绿色的顶冠,成年雌鸟这些部分是褐色并有光泽。它们在飞行中,能看到伸展的翅膀具有棕色光泽。
中文学名:姬苇鳽
拉丁学名:Ixobrychus exilis
英文俗名:Least Bittern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苇鳽属(Ixobrychus)
繁殖区:北美洲, 拉丁美洲 : e, sw U南美洲 to se Brazil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姬苇鳽
姬苇鳽是一种小型涉禽,只有14英寸高(28~36厘米)。下体和喉部是白色和浅棕色条纹。脸和脖子的两侧浅棕色,眼睛黄色,鸟喙黄色。
成年雄鸟有光滑的背羽和墨绿色的顶冠,成年雌鸟这些部分是褐色并有光泽。它们在飞行中,能看到伸展的翅膀具有棕色光泽。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姬苇鳽和小苇鳽的区别:都具显著黑色上体,但小苇鳽胫部被羽直达关节,而姬苇鳽胫部羽毛未达关节。两者分布没有重叠,小苇鳽分布于欧亚非等地,姬苇鳽分布于美洲。小苇鳽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
姬苇鳽:胫部覆羽未达关节
小苇鳽:顶冠黑色,胫部被羽直达关节
地理分布
姬苇鳽分布图
姬苇鳽分布图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姬苇鳽在香蒲和芦苇丛中寻找鱼和小动物。和所有鹭科动物一样,姬苇鳽比较容易受惊扰。受惊后,姬苇鳽就立刻纹丝不动,将喙指向空中。它们胸前有条深棕色条纹,保持这个姿势,就可以和周围的草丛混合在一起。姬苇鳽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动。如果它们的天敌改变了位置,姬苇鳽会非常缓慢地移动,使胸前的深棕色条纹总是朝向天敌。食物主要是小鱼、以及昆虫。有时也吃少量植物性。这些候鸟在冬天从美国北部地区南下到南部海岸地区,在夜间迁移。
生长繁殖
姬苇鳽
姬苇鳽巢建于芦苇沼泽、湖边、水塘和水稻田边的芦苇丛和灌丛中,有时也见在小灌木上营巢。巢结构简陋。巢是一个良好的隐蔽的平台,采用沼泽中的香蒲植被和其他建材。雌鸟产4或5枚卵。父母双方共同哺育雏鸟。
亚种分化
姬苇鳽
姬苇鳽共5个亚种:
(1)Ixobrychus exilis exilis 分布于北美洲到印度西部、巴西;
(2)Ixobrychus exilis pullus 分布于墨西哥的索诺拉;
(3)Ixobrychus exilis bogotensis 分布于哥伦比亚中部;
(4)Ixobrychus exilis erythromelas 分布于特立尼达岛、亚郡;
(5)Ixobrychus exilis peruvianus 分布于秘鲁沿岸;
保护现状
姬苇鳽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8be6da39fadd4b89c075814338b03357ba8b7d75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