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鹃隼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马岛鹃隼的图片

马岛鹃隼(学名:Aviceda madagascariensis,英文名:Madagascan Cuckoo-Hawk)是鹰科鹃隼属的鸟类。

马岛鹃隼(学名:Aviceda madagascariensis)为鹰科鹃隼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栖居于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草坡、村庄和林缘田间,多在晨昏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蜥蜴、蝙蝠、鼠类和蛙等小型脊椎动物。栖息于高大树木的顶枝,以细树枝筑巢。常单独活动,有时也集3—5只的小群。繁殖期间每次产卵2~3枚。属留鸟。

中文学名:马岛鹃隼

拉丁学名:Aviceda madagascariensis

英文俗名:Madagascan Cuckoo-Hawk

命名作者:Smith, A, 1834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鹃隼属(Aviceda)

繁殖区:非洲 : Madagascar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马岛鹃隼
马岛鹃隼

马岛鹃隼是中型猛禽,身长40至45厘米,翼展31至33厘米,尾长9至23厘米。头顶有一簇小羽形成微嵴,通常不可见。成鸟的上体黑褐色,上面有斑点。臀白色。喉咙上有褐色条纹并延长到胸前。长而窄的尾巴白色,上层尾部覆羽缺口。尾部的上部是褐色,尾的下部的是灰色有三个黑褐色带纹。脚和腿短,是一种灰暗的黄灰色,鸟喙黑色,喙基有一白色蜡质圈。有褐色眼睛环暗黄色的眼圈

幼鸟不同于成鸟,眼睛棕色环灰棕色眼圈。上体黑褐色,并向胸部两侧延伸,头部和尾部的带纹更浅。

马岛鹃隼
马岛鹃隼马岛鹃隼(图2)

马岛鹃隼是单一品种,没有亚种。被认为与西非鹃隼有密切关系。体形比西非鹃隼小,褐色斑纹也略少,身体更黑暗。

地理分布

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栖息地于马达加斯加全岛的各种森林,并从海平面到海拔约1800米的高度均有分布。较少出现在该岛南部高

马岛鹃隼
马岛鹃隼马岛鹃隼分布图

原。

生活习性

这种孤独的鹰不迁移,平时栖息在森林中。成鸟一般在居巢不远的范围内活动,亚成鸟活动的区域要更广泛一些。狩猎在白天或黄昏进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尖锐的利爪捕捉猎物。

马岛鹃隼栖息于马达加斯加的整个林区,从亚热带,热带潮湿低地到各种类型的森林,次生林和森林边缘的空地,绿阔叶林及干燥,树木繁茂的热带稀树草原和茂密丛林。但较少出现于棕榈和椰子种植园。

马岛鹃隼
马岛鹃隼马岛鹃隼(图3)

相对于其他鹃隼,马岛鹃隼尾巴较长。飞行的特点是缓慢而僵硬的节奏与水平翼滑翔混合。正在飞行的翅膀向前稍微倾斜,它们使用尾翼滑翔,用中级飞羽和舵羽把握方向。

平时马岛鹃隼隐藏在森林浓密的树叶丛中,在白天或黄昏来到森林边缘和周围的空地上,积极追捕并抢夺猎物。它们可以观察到距自己70至90米远的猎物。食物主要是大型昆虫,蚱蜢,小青蛙,变色龙,其他爬行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

生长繁殖

这种动物是一夫一妻制。在繁殖季节,马岛鹃隼的雄鸟为了吸引求偶,会在空中做各种特技表演,翻滚,倾斜,扑翼,摇摆,飙升,以显示优于其他同类队友。

繁殖期是10月到12月,每巢产2至3枚卵。巢搭建在高大的树冠间,内衬树叶等。卵大约32日后孵化,雏鸟出壳后父母会继续喂养它们约5周,此后即可离巢飞行。性成熟一般需要两年。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马岛夜鹭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马岛夜鹭的图片

马岛夜鹭(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falklandicus)是夜鹭的一个亚种,中型涉禽,体长46-60cm。体较粗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黑色;胫裸出部分较少,脚和趾黄色;枕部披有2-3枚长带状白色饰羽,下垂至背上,极为醒目。野外特征甚明显,容易识别。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的农田、沼泽、池塘附近的大树、竹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主要取食蛙类、小鱼、节肢动物、虾、水生昆虫等水生动物,偶尔吃一些植物性食物。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马岛夜鹭
马岛夜鹭
马岛夜鹭马岛夜鹭(图1)【中文别名】福兰克岛夜鹭

【拉丁学名】Nycticoraxnycticoraxfalklandicus

【命名时间】Hartert,1914

【英文名称】Black-crownedNight-heron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鹳形目、鹭科、夜鹭属

外形特征

马岛夜鹭是夜鹭的一个亚种。体型:体重♂500-685g,♀450-750g;体长♂480-585mm,♀475-560mm;嘴峰♂57-73mm,♀63-73mm;翅♂260-294mm,♀259-296mm;尾♂93-120mm,♀86-110mm;跗蹠♂65-75mm,♀65-75mm。外形:头顶、后颈、枕、羽冠及背部黑色,枕部具2~3根狭白色冠羽;下体白色;翅及尾羽灰色。额、头顶、枕、羽冠、肩背黑蓝色且具金属光泽;额基和眉纹白色;后枕部着生2~3根辫状白色冠羽;腰、两翅和尾羽灰色;颏、喉白色;颊、颈侧、胸和两胁淡灰色,腹白色。虹膜血红色;眼先裸露部黄绿色;嘴黑色,跗跖和趾黄色。幼鸟嘴先端黑色,基部黄绿色,虹膜黄色,眼先绿色,脚黄色。
马岛夜鹭
马岛夜鹭马岛夜鹭(图2)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生活习性

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的农田、沼泽、池塘附近的大树、竹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常与白鹭、牛背鹭、池鹭等混群。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亦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胁,一般不离开隐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时才突然从树叶丛中冲出,边飞边鸣,鸣声单调而粗犷。叫声:飞行时发出似wok或kowak-kowak的深沉喉音,受惊扰时发出粗哑的呱呱声。食物:主要以小鱼、蛙及水生昆虫为食亦食陆生鞘翅日昆虫。虽吃大量小鱼和蛙类,但对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一定的作用。
马岛夜鹭
马岛夜鹭马岛夜鹭(图3)

生长繁殖

营巢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巢呈浅盘状,结构粗糙,全由树枝构筑成,大小为外径30-51cm,内径28-32cm,高12-15cm,深8-9cm。4-9月为繁殖期。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群巢的数目少者一棵树上几个至十几个,多者数十个甚至上百个。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有时利用乌鸦旧巢为窝。每只产4-6枚卵。隔日或隔1~3日产1枚卵,产卵期6~9天。卵蓝绿色,钝椭圆形,大小为41-48mm×31-37mm,平均44mm×35mm,重22-27g,平均24g。卵孵化期22~26天;育雏期30~35天;年繁殖力约3.50只。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身上被有白色稀疏的绒羽,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经过30多天,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马岛池鹭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马岛池鹭的图片

马岛池鹭(学名:Ardeola idae,英文名:Malagasy Pond Heron)是鹭科池鹭属的鸟类。

马岛池鹭 ,中文别名马达加斯加群岛池鹭。鸟纲 、鹳形目、鹭科、池鹭属。马岛池鹭是一种中型涉禽,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栖息于沼泽、稻田、池塘等水域附近,以水种生物为食雌雄共同孵卵。

中文学名:马岛池鹭

拉丁学名:Ardeola idae

英文俗名:Malagasy Pond Heron

命名作者:Hartlaub, 1860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池鹭属(Ardeola)

繁殖区:非洲 : Madagascar, Aldabra Island

非繁殖区:c, e 非洲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鸟种简介

马岛池鹭
马岛池鹭

马岛池鹭,别名:马达加斯加群岛池鹭,拉丁学名:Ardeola idea ,属于鸟纲 、鹳形目、鹭科、池鹭属。

外形特征

马岛池鹭
马岛池鹭

马岛池鹭是一种中型涉禽,身长45~48cm。这个小白鹭具有长羽冠,披到背上非常漂亮。红腿,有一个蓝色的鸟喙,端部黑色。眼睛周围裸露的皮肤呈蓝色。在繁殖季节,原来纯白色的羽毛变成棕色条纹状,冠变得完全褐色。虹膜金黄色,跗蹠及趾浅黄色。

嘴强,头、颈及上胸的羽毛延长,繁殖期羽衣变化大,且冠羽延伸呈矛状,圆尾,尾羽12枚,跗蹠粗壮,与中趾(连爪)几乎等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具有丝状蓑羽。

地理分布

马岛池鹭地图分布
马岛池鹭地图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生活习性

马岛池鹭
马岛池鹭

马岛池鹭栖息于沼泽、稻田、池塘等水域附近。常群居,白昼或展昏活动。以水种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兼食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类。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迁徙种类。

生长繁殖

马岛池鹭繁殖期多为群居,在树上、灌丛上或地面上用枝条筑造浅巢。每巢产卵3~6枚,卵呈蓝色、白色或皮黄色,无斑点。雌雄共同孵卵。雏为晚成性。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濒危(EN)。

本文Hash:f40e51d8a5c3952322c272917d66e1d28d81770c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