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鹦鹉螺Nautilus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知 识Knowledge
动物百科小编银 小猫╮给大家整理了鹦鹉螺的资料,包括鹦鹉螺的图片资料、鹦鹉螺的形态特征、鹦鹉螺的生活习性、鹦鹉螺的品种和种类、鹦鹉螺的寿命等与鹦鹉螺相关的详细信息。
鹦鹉螺Nautilus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纲: 头足纲 Cephalopoda
亚纲: 鹦鹉螺亚纲 Nautiloidea
目: 鹦鹉螺目 Nautilida
亚目: 鹦鹉螺亚目 Nautilina
科: 鹦鹉螺科 Nautilidae
分布: 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鹦鹉螺(拼音:yīng wǔ luó)
英文名:Nautilus
学名:Nautilus pompilius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是现代章鱼、乌贼类的亲戚。共有七种,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北至日本南方,南至大堡礁,西至安达曼海,东至斐济等地区均有发现。位于鹦鹉螺主要产地的法属新喀里多尼亚,还以鹦鹉螺做为国徽的主要图案。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许多国家的潜艇也以“鹦鹉螺”命名。
未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
体长: 最大26.8厘米,夜间活跃
身高:
体重:
生命: 20年左右
食性: 肉食:小蟹、小虾
繁殖: 每年产卵一次
习性: 暖水性动物
分布: 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
鹦鹉螺Nautilus
鹦鹉螺学名:Nautilus pompilius
鹦鹉螺嘴部特写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鹦鹉螺的贝壳最大可为26.8厘米,但成年鹦鹉螺一般都不超过20厘米。深脐鹦鹉螺(Nautilus macromphalus)是鹦鹉螺家族中体形最小的属种,一般只有16厘米。详细描述:鹦鹉螺外形色彩绚丽,体型华美,观赏性极强。它的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鹦鹉螺外壳切面呈现优美的等角螺线,而等角螺线本身又与黄金分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鹦鹉螺在亮丽的外表之外又增加了许多大自然的神秘色彩。鹦鹉螺外形与普通头足纲动物类似,有显著的头部和触须。但鹦鹉螺的触须明显偏多,最多可达90根。鹦鹉螺的触须没有吸管,相互之间并无功能上的区别,而且可以收回。鹦鹉螺的齿舌很大,并有9颗牙齿,两对鳃。在现在存活的头足纲动物中,仅有鹦鹉螺具有贝壳,其他头足纲动物均无贝壳;船蛸这类的章鱼虽然也有壳,但那只有母船蛸在产卵时会产生白色系的外壳以保护卵,而且外壳与肉体可分离,产卵后便不再有外壳,然而鹦鹉螺的肉体与贝壳是不会分离的。鹦鹉螺的壳被多个横断的隔板分隔成三十余个独立的壳室,除动物体所在的最后一个大壳室外,都充满气体(多为氮气),当动物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各壳室之间有一个贯穿的细管,用以输送气体进到各壳室之中,通过气体的调节,操纵身体浮沉与移行。鹦鹉螺这种特殊的身体结构也为人类建造潜艇提供了灵感,许多国家的潜艇也以“鹦鹉螺”命名。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鹦鹉螺为暖水性动物,生活适宜水温为19-20℃,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一般生活在50到300米深的海洋中,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躲在珊瑚礁浅海的岩缝中,以触手握在岩石上歇息,当动物死亡后,身躯软体脱壳而沉没,其空壳则随洋流漂移,研究其漂移路线对洋流的分析有一定意义。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多以底栖的小蟹、小虾等甲壳类动物幼体为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鹦鹉螺雌雄异体,卵生,雌鹦鹉螺每年产卵一次,一般将卵产于浅水岩石上,孵化期12个月,新出壳的小鹦鹉螺一般体长约3厘米。鹦鹉螺寿命一般为二十年,是头足纲动物中寿命较长的动物。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鹦鹉螺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北至日本南方,南至大堡礁,西至安达曼海,东至斐济等地区均有发现。位于鹦鹉螺主要产地的法属新喀里多尼亚,还以鹦鹉螺做为国徽的主要图案。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1.帕劳鹦鹉螺(学名:Nautilus belauensis)
2.克拉克鹦鹉螺(学名:Nautilus clarkanus)
3.库克鹦鹉螺(学名:Nautilus cookanum)
4.大脐鹦鹉螺(学名:Nautilus macromphalus)
5.珍珠鹦鹉螺(学名:Nautilus pompilius)
6.正鹦鹉螺(学名:Nautilus praepompilius)
7.窄鹦鹉螺(学名:Nautilus stenomphalus)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在奥陶纪的海洋里,鹦鹉螺堪称顶级掠食者,它的身长可达11米,主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为食,在那个海洋无脊椎动物鼎盛的时代,它以庞大的体型、灵敏的嗅觉和凶猛的嘴喙霸占着整个海洋。 鹦鹉螺有着多重迷人的身世。它被古生物学家习称为无脊椎动物中的“拉蒂曼鱼”,一种活化石的代名词。这些具有分隔房室的鹦鹉螺,历经六千五百万年演化,外形似乎鲜少变化,这让科学家惊叹不已!而它们的祖先族群多达三十多种,却在六千五百万年前那场大劫难中,与恐龙同遭被扫荡一空灭绝的命运。少数残存的现生鹦鹉螺后裔,栖息在印度洋与大西洋海域,剩下了“庞氏鹦鹉螺”、“深脐鹦鹉螺”、“大头鹦鹉螺”以及两个不大确定的种。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是因为和同样具有多房室外壳的菊石类相关联。
知 识Knowledge
鹦鹉螺的精密构造也是造物的奇迹。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鹦鹉螺”号总重2800吨,共花费5500万美元。整个艇体长90米,航速平均20节,最大航速25节,可在最大航速下连续航行50天、全程3万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该艇与当时的普通潜艇相比,航速大约快了一半。整个核动力装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艇体外形与内部、动力仪器与作战装备,都是最精密的科学产品,都是用最流线型的外貌与简便的控制装配起来的,与普通潜艇相比,“鹦鹉螺”号艇体外壳显得更为厚实,潜水深度在150米以下,在深海中行进时,凭其特装的声呐,可以自由探路,绝无触礁撞石的危险。 《海底两万里》中,船长用来在海底航行两万里的船,名叫“鹦鹉螺号”。
本文Hash:91c2e5c80d632a86d604dd2bd6232208a9d9e759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