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鹮鹳

导读: 白鹮鹳Milky stork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白鹮鹳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动物百科小编不喝牛奶的猫给大家整理了白鹮鹳的资料,包括白鹮鹳的图片资料、白鹮鹳的形态特征、白鹮鹳的生活习性、白鹮鹳的品种和种类、白鹮鹳的寿命等与白鹮鹳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鹮鹳Milky stork

白鹮鹳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鹳形目 Ciconiiformes
科: 鹳科 Ciconiidae
属: 鹮鹳属 Mycteria
种: 白鹮鹳 M. cinerea
        (Raffles, 1822)
分布: 东南亚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鹮鹳(拼音:bái huán guàn);
英文名:Milky stork;
学名:Mycteria cinerea。
白鹮鹳,是鹳科鹮鹳属的一种,分布在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群岛的苏门答腊、爪哇岛、峇里、松巴哇岛、苏拉威西岛及布敦岛。群居,以鱼类、两栖类和小型啮齿动物为食。白鹮鹳筑巢于大树上,每次产卵1-4枚,孵化期27-30天,八周后可离巢飞行。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标签: 鹳形目鹮科鹮鹳属涉禽东南亚滨水群居肉食白色

体长: 95-100厘米

身高:

体重:

生命:

食性: 肉食,鱼类、两栖类和小型啮齿动物

繁殖: 每次产卵1-4枚

习性: 群居

分布: 东南亚

白鹮鹳

白鹮鹳静态

白鹮鹳

白鹮鹳觅食

白鹮鹳

白鹮鹳飞行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白鹮鹳,是一种大型涉禽,体长95-100厘米,嘴长将近25厘米,雄鸟及雌鸟相像,羽毛都是呈白色,面部没有毛及呈红色,尾巴及飞羽长而且呈黑色,有绿色光泽。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白鹮鹳筑巢于大树上,每次产卵1-4枚,孵化期27-30天,八周后可离巢飞行。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白鹮鹳,分布在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群岛的苏门答腊、爪哇岛、峇里、松巴哇岛、苏拉威西岛及布敦岛。

白鹮鹳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milky stork (Mycteria cinerea) is a large wading bird in the stork family Ciconiidae.This species occurs in Cambodia, peninsular Malaysia, and the Indonesian islands of Sumatra, Java, Bali, Sumbawa, Sulawesi, and Buton.The milky stork can be found in coastal regions and favors mangroves and low-saline swamps of these areas.

白头鹮鹳

动物百科小编蒙牛沒我牛给大家整理了白头鹮鹳的资料,包括白头鹮鹳的图片资料、白头鹮鹳的形态特征、白头鹮鹳的生活习性、白头鹮鹳的品种和种类、白头鹮鹳的寿命等与白头鹮鹳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头鹮鹳Painted stork

白头鹮鹳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鹳形目 Ciconiiformes
科: 鹳科 Ciconiidae
属: 鹮鹳属 Mycteria
种: 白头鹮鹳 M. leucocephala
        (Pennant, 1769)
分布: 亚洲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头鹮鹳(拼音:bái tóu huán guàn);
英文名:Painted stork;
学名:Mycteria leucocephala。
白头鹮鹳,也称彩鹳,为鹳科鹮鹳属的鸟类,大型涉禽,身高约93-102厘米,体重2-3.5公斤,多数为留鸟。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四川、广东、福建、海南、长江下游、河北等地,主要栖息于栖息在湖泊、河流、水塘等水域岸边及其附近沼泽和草地上,它们主要捕食小鱼,营巢于靠水边的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标签: 鹳形目鹮科鹮鹳属涉禽南亚湖泊河流沼泽主食鱼类鸣叫白色

体长:

身高: 93-102厘米

体重: 2-3.5公斤

生命: 28年以上

食性: 肉食,鱼、蛙、爬行类、甲壳类和昆虫

繁殖: 每窝产卵2-5枚

习性: 群居,行动迟缓

分布: 亚洲南部

白头鹮鹳

白头鹮鹳觅食

白头鹮鹳

白头鹮鹳筑巢

白头鹮鹳

白头鹮鹳的巢与雏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白头鹮鹳身高约93-102厘米,翼展150-160厘米,体重2-3.5公斤。雌雄外形相当,雄性略大。白头鹮鹳又叫彩鹳,羽色美丽,姿态优美。橙黄色的嘴粗而长,但嘴尖稍微向下弯曲,与白鹳、黑鹳等鹳属鸟类明显不同。它的脚为红色,也特别长,胫的下部裸出。橙色的头部赤裸无羽,繁殖期变为红色。体羽主要为黑色和白色,其中飞羽、尾羽为黑色,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其余体羽均为白色。虹膜为淡黄色或褐色。  叫声:幼鸟作呱呱叫声,嘴啪哒啪哒的叩击声。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白头鹮鹳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塘等淡水水域岸边浅水处及其附近沼泽和草地上,非繁殖季节也常出现在农田和耕地,偶尔出现于沿海海边和盐碱地上。营巢于水域附近的树上或城镇附近。行动迟缓。白天常长时间地缩着脖子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显得很懒散。有时又安闲地漫步在沼泽、草地上觅找食物。主要以鱼为食,但也吃蛙、爬行类、甲壳类和昆虫等其他动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许植物性食物。通常成对或成小群在水边浅水处觅食,在雨季食物丰富的时候也常成大群。觅食时常在水边浅水处缓慢地行走,半张着嘴,脚一边在水中或泥中移动,一边探索,同时煽动两翅干扰它的潜在被捕获物,有时也通过嘴在水中来回运动来探觅食物。饱食后常单腿站立在岸上休息,身体呈驼背状。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白头鹮鹳成群繁殖,有时亦与其他鹳、鹮、鹭或鸬鹚等混合在一起繁殖。繁殖期在我国主要在5-7月,在印度为6-10月,常跟雨季有关。通常营巢于水边树上或高的灌丛上,营巢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有时数对甚至10多对同在一棵树上营巢,巢与巢之间彼此挨得很近。巢的形状为盘状,结构较为松散粗糙,主要由枯枝、草茎和草叶构成,中心处稍微下凹,巢内不垫任何东西,或仅垫少许的树叶和稻草,巢的大小为直径50~80厘米。每窝产卵2~5枚,通常为3~4枚,卵的颜色为暗白色,有时带有稀疏的褐色斑点和斑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雄鸟和雌鸟共同参与孵卵和育雏。孵化期为28~32天左右。第四年时达到性成熟。白头鹮鹳寿命最高可达28年以上。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白头鹮鹳在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越南、缅甸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国分布于河北沿海、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四川、云南、西藏,此外还见于长江下游一带,大多是留鸟或夏候鸟。 主要分布省份:福建、海南、云南、西藏。 分布的保护区:东寨港红树林、尖峰岭、金佛山。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白头鹮鹳本世纪初在中国很多地区还是相当常见的,但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了,由于沼泽排水变为农田、森林砍伐和人类检食鸟蛋和狩猎等活动的干扰,种群数量明显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已有五十多年没有消息。在2008年6月初,科学工作者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13只珍稀鸟类白头鹮鹳。国外在印度等南亚地区还有5000只左右。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20世纪30年代被认为系常见鸟,但郑作新(1987)认为现已稀少。有记录夏候鸟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及华南至云南南部。

白头鹮鹳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painted stork (Mycteria leucocephala) is a large wading bird in the stork family. It is found in the wetlands of the plains of tropical Asia south of the Himalayas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nd extending into Southeast Asia. Their distinctive pink tertial feathers give them their name. They forage in flocks in shallow waters along rivers or lakes. They immerse their half open beaks in water and sweep them from side to side and snap up their prey of small fish that are sensed by touch. As they wade along they also stir the water with their feet to flush hiding fish. They nest colonially in trees, often along with other waterbirds. The only sounds they produce are weak moans or bill clattering at the nest. They are not migratory and only make short distance movements in some parts of their range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weather or food availability or for breeding. Like other storks, they are often seen soaring on thermals.

东方白鹳

动物百科小编◆◇嘻哈猴。给大家整理了东方白鹳的资料,包括东方白鹳的图片资料、东方白鹳的形态特征、东方白鹳的生活习性、东方白鹳的品种和种类、东方白鹳的寿命等与东方白鹳相关的详细信息。

东方白鹳Oriental White Stork

东方白鹳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鹳形目 Ciconiiformes
科: 鹳科 Ciconiidae
属: 鹳属 Ciconia
种: 东方白鹳 C. boyciana
        (Swinhoe, 1873)
分布: 亚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东方白鹳(拼音:dōng fāng bái guàn);
英文名:Oriental White Stork;
学名:Ciconia boyciana。
东方白鹳,是一种大型涉禽,属于鹳科鹳属。与白鹳是近亲,但比白鹳更大,体长100-129米。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目前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和中国,偶尔见于日本,韩国,朝鲜以及亚洲南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标签: 鹳形目鹳科鹳属涉禽沼泽湿地肉食机警鸣叫白色

体长: 100-129厘米

身高: 110-150厘米

体重: 2.8-5.9公斤

生命:

食性: 杂食:鱼类为主,也吃植物和蛙、鼠、蛇、蜥蜴

繁殖: 每窝产卵3-5枚

习性: 性宁静而机警,举止缓慢

分布: 亚洲

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飞翔

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头部特写

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的巢和雏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东方白鹳体长100-129厘米;高110-150厘米;翼宽2.22米;体重2.8-5.9公斤。东方白鹳嘴黑色,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嘴微向上翘。虹膜粉红色,外圈黑色,眼周裸露皮肤、眼先和喉朱红色,脚红色。东方白鹳嘴长毛而粗状,嘴基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体羽包括尾在内主要为白色。翅上大覆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色,具绿色或紫色光泽。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外侧羽缘和羽尖外,均为银灰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前颈下部有呈披针形的长羽,在求偶期间能竖直起来。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远离居民区,具有岸边树木的水稻田地带。冬季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大型湖泊和沼泽地带。除了在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大多组成群体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常聚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东方白鹳觅食时常成对或成小群漫步在水边或草地与沼泽地上,步履轻盈骄健,边走边啄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休息时常单腿或双腿站立于水边沙滩上或草地上,颈部缩成S形。有时也喜欢在栖息地的上空飞翔盘旋。在地面上起飞时需要首先要奔跑一段距离,并用力煽动两翅,待获得一定的上升力后才能飞起。飞翔时颈部向前伸直,腿、脚则伸到尾羽的后面,尾羽展开呈扇状,初级飞羽散开,上下交错,既能鼓翼飞翔,也能利用热气流在空中盘旋滑翔,姿态轻快而优美。它的性情机警而胆怯,常常避开人群。如果发现有入侵领地者,就会通过用上下嘴急速啪打,发出“嗒嗒嗒”的嘴响声,并且伴随着颈部伸直向上,头仰向后,再伸向下,左右摆动,两翅半张和尾羽向上竖起,两脚不停的走动等动作,表现出一系列特有的恐吓行为。在东方白鹳的全部食物中,鱼类占79~90%以上,所捕食的鱼类中最大的个体可达0.5千克以上,但随着季节的不同,取食的内容也有变化,在冬季和春季主要采食植物种子、叶、草根、苔藓和少量的鱼类;夏季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以鱼类为主,也吃蛙、鼠、蛇、蜥蜴、蜗牛、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昆虫和幼虫,以及雏鸟等其他动物性食物;秋季还捕食大量的蝗虫,此外平时也常吃一些沙砾和小石子来帮助消化食物。觅食主要早晨和傍晚。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东方白鹳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2-35天。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东方白鹳主要生活在俄罗斯和中国大陆,特别是在阿穆尔河和乌苏里江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中国南部,偶尔发现于,日本、韩国、朝鲜、、菲律宾、印度东北部、缅甸和孟加拉国。

东方白鹳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东方白鹳从前在东亚地区是常见的鸟类,甚至在日本东京市的教堂屋顶上也曾有营巢繁殖的,但在1868~1995年间,由于非法狩猎、农药和化学毒物污染等原因,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在日本逐渐减少,现在仅能在冬季偶尔发现少量的越冬个体。分布在朝鲜、韩国的繁殖种群也已于70年代初绝灭。由于人口密集,工农业的发展,使得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我国东北黑龙江、吉林两省残存的繁殖地也变得极为狭小,总数有3000只左右,1994年在湖北武汉沉湖发现的越冬群体达900多只,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东方白鹳群体。2012年11月,在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迁徙中栖息于此的东方白鹳遭遇投毒。数天来,志愿者们跋涉湿地,救出13只,但更多的东方白鹳痛苦死去。如果不是志愿者们打捞起20具东方白鹳的尸体,它们最终将以每只200多元的价格售给餐馆,成为盘中餐。

知 识Knowledge

1873年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工作的博伊斯(R.H.Boyce)把来自日本横滨的一对东方白鹳送给了郇和。郇和认为这是一个新种,为纪念博伊斯,将它命名为boyciana,英文名为“Boyce’s Stock”。此后东方白鹳被视为白鹳(也叫欧洲白鹳,Ciconia ciconia)的亚种,直到1960年代后,通过对东方白鹳生态、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物种,1980年代后,这种分类观点被普遍接受。

东方白鹳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Oriental stork (Ciconia boyciana) is a large, white bird with black wing feather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and resembles the European white stork, of which it was formerly often treated as a subspecies. It is typically larger than the white stork, at 100–129 cm (40–51 in) long, 110–150 cm (43–59 in) tall, a weight of 2.8–5.9 kg (6.2–13.0 lb) and a wingspan of 2.22 m (7.3 ft). Unlike its more widespread cousin, the Oriental stork has red skin around its eye, with a whitish iris and black bill. Both sexes are similar. The female is slightly smaller than male. The young are white with orange bills.

本文Hash:a3401475a31a95c3dcc1eee8cb7de9d09fd1dc26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