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红尾鹲Red tailed tropicbird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红尾鹲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动物百科小编苯苯猪给大家整理了红尾鹲的资料,包括红尾鹲的图片资料、红尾鹲的形态特征、红尾鹲的生活习性、红尾鹲的品种和种类、红尾鹲的寿命等与红尾鹲相关的详细信息。
红尾鹲Red tailed tropicbird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科: 鹲科 Phaethontidae
属: 鹲属 Phaethon
种: 红尾鹲 P. rubricauda
(Boddaert, 1783)
分布: 太平洋、印度洋海岛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红尾鹲(拼音:hóng wěi méng)
英文名:TRed tailed tropicbird
学名:Phaethon rubricauda
红尾鹲,为鹲科鹲属的鸟类,又名红尾热带鸟。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亚热带部分、南从大洋洲、北至日本、台湾岛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洋性岛屿峭壁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毛里求斯。主要食物是飞鱼和乌贼。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标签: 鹈形目鹲科鹲属游禽岛屿主食鱼类一夫一妻白色
体长: 78-81厘米
身高:
体重: 600-840克
生命:
食性: 肉食,飞鱼和乌贼
繁殖: 每次产卵一枚
习性:
分布: 太平洋、印度洋海岛
红尾鹲头部特写
红尾鹲飞行
红尾鹲雏鸟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红尾鹲体长78-81厘米,翼展104-119厘米,重量600-840克。全身白色,配以红色长尾羽与朱色的嘴,为很美丽的海洋鸟。嘴前半部稍微弯曲,嘴缘呈锯齿状,以便猎鱼。翼长,脚短,趾亦小,而呈全蹼足。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红尾鹲为一夫一妻制,每次产卵一枚,孵化期42-46天,由雌雄交替孵化,成鸟对幼鸟的喂养时长是67-91天。红尾鹲2-5岁性成熟,返回繁殖地筑巢求偶。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红尾鹲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亚热带部分、南从大洋洲、北至日本、台湾岛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洋性岛屿峭壁上。
红尾鹲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red-tailed tropicbird (Phaethon rubricauda) is a seabird that nests across the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s. It nests in colonies on oceanic islands. The species is also known by its Maori name, amokura.
红尾鹲的外形特征、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红尾鹲(学名:Phaethon rubricauda,英文名:Red-tailed Tropicbird)是鹲科鹲属的鸟类。
红尾鹲是一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的鹲属鸟类.
中文学名:红尾鹲
拉丁学名:Phaethon rubricauda
英文俗名:Red-tailed Tropicbird
命名作者:Boddaert, 1783
中文目名:鹲形目(Phaethontiformes)
中文科名:鹲科(Phaethontidae)
中文属名:鹲属(Phaethon)
繁殖区:热带海洋 : 印度洋, 太平洋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2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尾鹲体长78~81厘米,翼展104~119厘米,重量600~840克。全身白色,配以红色长尾羽与朱色的嘴,为很美丽的海洋鸟。嘴前半部稍微弯曲,嘴缘呈锯齿状,以便猎鱼。翼长,脚短,趾亦小,而呈全蹼足。
生长繁殖
红尾鹲为一夫一妻制,每次产卵一枚,孵化期42~46天,由雌雄交替孵化,成鸟对幼鸟的喂养时长是67~91天。红尾鹲2~5岁性成熟,返回繁殖地筑巢求偶。
地理分布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中国有分布 .
红尾鸲属的红尾鸲属、相关种类、红尾鸲属大全
红尾鸲属(学名:Phoenicurus)是鹟科(学名:Muscicapidae)的一属。
红尾鸲属属于鹟科红尾鸲属动物,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中国见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常栖息于园圃藩篱或低矮灌木间,常疾飞到地面啄食小虫,鸣声急促单调。主要取食害虫。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红尾鸲属(Phoenicurus)
中国野生鸟类: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黑色
红尾鸲属
雀形目鹟科鸫亚科的1属。本属鸟类的尾较长,远超过跗蹠长度的2倍;雌雄异色。全世界有11种,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中国有9种,见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
体型较小,体长130~180毫米,翅长大都在100毫米以下。
贺兰山红尾鸲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贺兰山、甘肃、青海一带,为当地的留鸟,冬季偶见于陕西、山西、河北。
北红尾鸲在中国分布极广,于东北、华北、西南各地区繁殖,秋迁长江以南地区越冬。
相关种类
红尾鸲(音:渠)是一类色彩鲜艳的小鸟,顾名思义,它们有红色的尾羽(其实有例外);共同的特点是身体的不同颜色呈大块分布且对比强烈。比如中国南方北方都能见到的北红尾鸲,红黑白是基本色调,非常抢眼,非常漂亮。贺兰山里有好几种红尾鸲,如很多地区都常见的北红尾鸲、赭红尾鸲,贺兰山里数量不少。而有一种红尾鸲是以贺兰山命名的,不去贺兰山难能见到,这就是备受鸟学界关注的贺兰山红尾鸲。而实际上,到了贺兰山,你也不容易见到这种鸟。
这种鸟略比麻雀大些,有4种基本颜色:蓝、黑、红、白。蓝色的头,背部、腹部和尾羽是红色,翅膀是黑色,上面有大块白色的长条形翼斑,充分体现了这类鸟颜色对比分明的特点。以贺兰山为名,因为贺兰山是它的主要分布区域,而在贺兰山以外,只有很少的地方有它的分布记录。一些鸟类图鉴上对贺兰山红尾鸲的描述是:中国中北部及西部的特有种;山地针叶林的罕见繁殖鸟;种群稀少,鸣声尚无资料,等等。关于它的习性,只有“喜山区稠密灌丛”,“喜在溪流活动,以昆虫为食”等少量描述。
红尾鸲属鸟类大全
红尾鸲属:贺兰山红尾鸲
学名:Phoenicurus alaschanicus
英文名:Przevalski’s Redstart
红尾鸲属:红背红尾鸲
学名:Phoenicurus erythronotus
英文名:Eversmann’s Redstart
红尾鸲属:蓝头红尾鸲
学名:Phoenicurus coeruleocephala
英文名:Blue-capped Redstart
红尾鸲属:赭红尾鸲
学名:Phoenicurus ochruros
英文名:Black Redstart
红尾鸲属:欧亚红尾鸲
学名:Phoenicurus phoenicurus
英文名:Common Redstart
红尾鸲属:黑喉红尾鸲
学名:Phoenicurus hodgsoni
英文名:Hodgson’s Redstart
红尾鸲属:白喉红尾鸲
学名:Phoenicurus schisticeps
英文名:White-throated Redstart
红尾鸲属:北红尾鸲
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
英文名:Daurian Redstart
红尾鸲属:摩氏红尾鸲
学名:Phoenicurus moussieri
英文名:Moussier’s Redstart
红尾鸲属:红腹红尾鸲
学名:Phoenicurus erythrogastrus
英文名:Guldenstadt’s Redstart
红尾鸲属:蓝额红尾鸲
学名:Phoenicurus frontalis
英文名:Blue-fronted Redstart
本文Hash:69eeac9fd8c78163b0dc35bd330c171b90cc3259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