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冠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reevesii)属于鸡形目,雉科,是一种森林益鸟,喜在常绿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乔木林中栖息、隐蔽和觅食,取食鳞翅目的幼虫、虫卵,对抑制森林虫害,维护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优雅的体形、艳丽独特的羽色,极具观赏价值。长尾雉尾羽称为“雉翎”。白冠长尾雉是中国的特产珍禽,分布在中国中部及北部山地地区,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白冠长尾雉俗称“长尾野鸡”“地鸡”等,是我国特有珍稀雉类,也是中国尾羽最长的野生鸟类。白冠长尾雉身体大小与野鸡相似,但尾羽极长,且成年雄性(图1)比雌性尾巴更长,约1.2至2.0米,尾羽更加鲜艳(图2)。我们在野外标记白冠长尾雉时,曾经碰到过1.8米的尾羽(图3)。雄鸟尾羽中最长的两根,常被选作京剧武将演员头盔上的装饰品。因白冠长尾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2019年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的第18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方大会(CITES CoP18)上,将白冠长尾雉列入CITES附录Ⅱ;我国在2021年公布的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也将白冠长尾雉保护级别提升为国家一级。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白冠长尾雉被列为易危(VU)等级。
雄鸟头顶、颏、喉和颈白色,眼下有大形白斑;额、眼先、眼区、颊、耳区及后头等均黑色,形成一圈围着头顶的环带;白色颈部之后有一不完整的黑领;背面呈金黄色或棕黄色,各羽具黑色羽缘,使羽呈鳞片状;翅上覆羽白色,具宽阔的栗色羽端,其间夹有黑色狭缘;三级和次级飞羽黑色,具白色和棕色横斑及斑点,并具宽阔的棕黄色端斑,其外更缀有黑色和栗色细缘;次级飞羽外翈仅有白点,并沾栗色,棕黄色羽端亦仅限于外翈。初级飞羽暗褐色,外翈具乳黄色横斑,内翈横斑浅棕栗色,尾上覆羽白色而缀有黑褐色,并具黑色和栗色并列横斑。尾羽20枚,中央2对最长,呈银白色,并具黑色和栗色并开横斑,羽干灰褐色而羽缘棕褐色,往外的3对尾羽依次变短,但羽色相似,仅棕褐色羽缘增宽,且仅限于外翈;更往外侧的尾羽更短,且几全为棕褐色,仅在内翈上具暗褐色横斑。胸上部与背相似,其余胸羽白色,具黑色同心斑和深栗色羽缘,由于羽毛彼此重叠,胸外表呈深栗色,仅微露白色和黑斑。两胁和胸相似。胸最下部具较宽的棕黄色羽端,并在端缘沾有栗色;腹中部黑色,尾下覆羽黑褐色。
雌鸟头顶及后颈大部暗栗褐色,各羽中央黑色。额、眉、头侧、颏、喉,以及围绕颈部的一圈淡棕黄色。眼前后各有一小簇短羽,以及耳羽黑褐色;颊部有一黑褐色颊斑与黑褐色耳羽相连;上背上部黑色,具大形矢状白斑和浅栗褐色端斑;上背下部和两肩亦为黑色,但具狭长的棕黄色羽干纹和灰褐色羽端,并密被有黑色虫蠹状斑。其余上体灰褐色,具黑色羽干纹和黑色与棕色虫蠹状斑;翅上覆羽灰褐色,具浅棕色羽干纹和灰白色端斑,并杂有黑色斑纹;飞羽黑褐色,具栗褐色横斑,初级飞羽外翈横斑栗白色。中央一对尾羽灰色,微具黄褐色横斑和斑点,羽端白色;再往外侧3对尾羽横斑由黄褐色转为黑褐色,再转为栗白相杂状。其余外侧尾羽逐渐转为栗色和具白色羽端。胸浅栗色,羽端灰褐色,具棕白色矢状斑;两胁相似,具棕白色羽干纹和羽端;腹淡皮黄色或棕白色;尾下覆羽棕黄色,微具浅栗色横斑和细纹。 虹膜浅褐色,嘴峰绿角色,眼周裸出部红色,并满布以黑色小羽;脚灰褐色或角褐色,距长曲而尖。
大小量度:体重♂1425-1736克,♀700-1000克;体长♂1408-1967毫米,♀558-695毫米;嘴峰♂32-37毫米,♀29-32毫米;翅♂262-272毫米,♀217-238毫米;尾♂1013-1660毫米,♀ 250-403毫米;跗蹠♂73-83毫米,♀66毫米。
长安区救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救助放归两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中新网西宁5月27日电 (记者 李江宁)27日,记者从青海省林草局获悉,日前,青海海东市平安区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工作人员在平安区大红岭烟子沟,成功将救助的两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狗獾放归大自然。
5月16日,海东市平安区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资源办接到群众热线,在洪水泉乡黄鼠湾村农田中的一处废弃水井内发现一只不明野生动物困于井中。平安区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立即安排资源办工作人员前往,将受伤动物带回,经鉴定,救助动物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狗獾。为保障现场工作人员和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救助人员通过搭建逃生通道、投放食物诱捕等方式,最终成功助其爬出逃生。
图为海东市平安区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工作人员帮助狗獾爬出废弃水井逃生。 青海省林草局供图
5月21日,当地群众称在平安区某小区住宅楼楼道内发现一只不明野生动物,需要救助。接报后,平安区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工作人员立即赶赴现场。一只体形肥壮,吻鼻长,鼻端粗钝,颈部粗短,四肢短健,尾短、毛色为褐色与白色混杂的动物蜷缩在楼道墙角处。工作人员通过对其体貌特征进行观察,确定该动物同为狗獾。抓捕后,经健康状况观察确定其身体状况良好,具备野外生存能力,遂将其运送至平安区大红岭山区放生。
图为被放归的狗獾。 青海省林草局供图
狗獾为鼬科、狗獾属动物。分布于青海大多数地区,在春、秋两季活动,常栖息于森林中或山坡灌丛、田野、坟地、沙丘草丛及湖泊、河溪旁边等各种生境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斑鳖(学名:Rafetus swinhoei) 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仅存一只
我国仅有1只的斑鳖,到底有多罕见,为何会在太湖绝迹50年?
斑鳖
在太湖流域,还曾生活着一种鲜为人知,同时又极为罕见的珍稀物种:斑鳖(Rafetus swinhoei)。和中华鲟、白鱀豚一样,斑鳖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不同的是后者的数量要少得多,处境也更濒危。目前,全球已知的活体斑鳖只有3只,中国有1只,越南有2只,繁殖状况都不容乐观。
斑鳖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龟鳖类生物,它的独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鳖,堪称鳖中巨物。斑鳖成年后的体重可超过100公斤,最大可达180~200公斤,仅是背夹骨骼的长度就超过1米。和另一种名为“鼍”的巨型鳖相比,斑鳖的块头更大,因前者一般不会超过100公斤。
其次,斑鳖在长相上具有较高的“迷惑性”。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斑鳖的体型体色变化较大,容易和其他品种混淆,这也给斑鳖的生存危机埋下了隐患。
在稚鳖期,斑鳖和中华鳖、山瑞鳖体态类似,专业渔民也难以区分。达到次成体时,斑鳖的体态又和鼍相似,两者的细微区别存在于:斑鳖背甲的第八对肋骨明显退化,呈块状,而“鼍”的第八对肋骨则较为发达,呈条状。野生的斑鳖长期被人们误解,直到2002年,生物学家才将其确认为一个有效物种。
斑鳖和其他鳖种长得像,为啥不是一件好事儿?这主要和国内的饮食文化有关。鳖类生物营养丰富,其外壳覆盖有一层柔软的革质皮肤,肥厚的裙边富含胶原蛋白,味道鲜美,是人类滋补健体的高级食品。
由于和其他鳖种长得很像,斑鳖在野外被捕后难以得到及时的保护,其待遇和普通甲鱼无异,野生种群因此遭到滥捕。在2005年,国内的保护团体开始关注斑鳖,但当时全球的活体斑鳖已经极为罕见,清点出的数量只有6只,中国有5只,越南有1只。
斑鳖数量稀少的原因,还与栖息地的变迁有关。斑鳖是一种大型肉食动物,自然摄食量大,需要广阔的水面、丰富的食物资源才能维持生存。因此,斑鳖对栖息地的要求很高,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栖息水域就是太湖。
太湖湖型浅而广,藻类密度高,底部淤泥深厚,食物资源多样,适宜作为斑鳖的狩猎场、繁殖场。历史上,斑鳖的确曾在太湖广泛分布,湖区的鼍头渚、鼍山都和斑鳖有关,老一代渔民口口相传的“太湖巨鳖”也多为斑鳖。
本文Hash:cfb1ad9c460f1192b3a829dc2f87c9413948edc6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