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灯笼 灯谜
灯笼 灯谜?灯笼,又统称为灯彩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灯笼最具东方文化的色彩,显示了中国人对于圆满、对于红色、对于火焰的浓浓情结灯笼浓缩了中国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对光明的追求,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灯笼 灯谜?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灯笼 灯谜
灯笼,又统称为灯彩。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灯笼最具东方文化的色彩,显示了中国人对于圆满、对于红色、对于火焰的浓浓情结。灯笼浓缩了中国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对光明的追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历来有“闹花灯”的习俗。在舟山渔区,渔家人则喜欢糊制独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海洋水族灯笼,和大红灯笼相映成趣,汇合一起,“华灯光照水晶宫,明烛亮透渔港城”,来烘托营造一种喜庆祥和的氛围。
先前,舟山渔民出海时,将点亮的灯笼高高悬挂在桅杆上,作夜航信号的红色哨灯,俗称"桅灯",以确保渔民海上作业和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渔船安全。
舟山民间流传的奇思巧构的灯笼谜语,在给人们带来想像和开启智慧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乐趣。“竹将军砌城自卫,纸将军团团围城,铁将军穿城而过,木将军把守城门。”谜底是“灯笼”。制作灯笼的四样材料,经“拟人状物”的谜法,分别化作“竹将军”“纸将军”“铁将军”“木将军”。参战的四位将军各显神通,演绎了一场精彩的势均力敌的攻防战。全谜运实为虚,神形活现地刻画了民间能工巧匠精工细作,扎制灯笼的精彩情景。
也有将“灯笼”谜语另辟蹊径,谜中融入中药处方的,堪称一绝。例如:“病名,火攻心;处方:淡竹、柴胡、故纸、防风、灯芯,熟地可用可勿用,生地勿可勿用。”细数谜语中共植入六味中药材。这则谜语,可谓构思奇巧、新颖,把灯笼制作的材料和用途与中药材的名称和性能,通过“谐音互通”谜法的纽带和“指事会意”谜法的彩虹桥,互联互通。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让人颇感意外和风趣。
“一株红花栽园中,园里开花园外红,心想采花路勿通,通得路来花已谢。”谜语将灯笼中燃烧的蜡烛比喻成“一株”栽在园中的“园里开花园外红”的“红花”。讽喻了不得入内“路不通”的“心想采花”的“风”流人物,如若其闯入园中来,则灯笼破烛“花”灭,无花可“采”了,“采花”者自己也就白忙活一场了。细品此条谜语,描状绘形,形象逼真,拟人状物,寓意诙谐,明则以意会取其胜,暗则以歧义见其工。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申明:本文版权为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逛花灯猜谜语(做花灯猜谜语还有)
李妍伊制作的冰墩墩花灯。
雷少敏带着孩子展示元宵剪纸作品。
周易慧捧着的花灯是用旧红包做成的,她的爷爷手中提着的和家里挂着的花灯是之前在社区做的。
编者按
一碗热腾腾的汤圆成为千家万户的餐桌主角,今天就是传统的元宵佳节。岁岁年年人不同,无论是已经回到工作岗位的市民,还是要在元宵节后远走的亲朋,又或是只能借助网络科技“云团聚”的游子,变的只是过节的形式,不变的是温情。今天,本报推出一组虎年元宵节特别报道,讲述团圆故事,共同感受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
春节假期已过,但对于很多桂林人来说,过了元宵节,吃了汤圆,才意味着“过年”真正落下帷幕。
今年的“年”,过得格外安静。没有喧嚣的鞭炮声,减少了走亲访友和聚集出行,转眼间又到了元宵节。桂林人用巧手和巧思,做花灯、写谜语,把佳节的欢声笑语浓缩在了家里。
自制花灯节味浓
“你看,这是我做的小花灯。”2月13日下午,漓江社区桂花园63号的居民楼里,小学生周易慧捧着手里的花灯,兴奋地说。
周易慧的花灯,是她在家里自己亲手做的。材料十分环保,用的是过年收到的、用旧的红包。周易慧的爷爷说,之前,漓江社区就组织过寒假里的孩子用旧红包做灯笼。回到家,周慧易想着家里还有旧红包,于是翻出来,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制作花灯的教程。
在家人的看护下,周易慧拿着剪刀,把旧红包拆开来,捏出均匀的棱角,再用手拱起来,做成灯笼的形状,最后,用胶带粘好。
小巧的灯笼外侧,周易慧还粘上了彩灯带,就成了一盏特别的花灯。“灯带,是她从过年凋谢的花篮里取出来的。”周易慧的爷爷说,孙女心思蛮巧。
五美社区11岁的女孩李妍伊也会在元宵做花灯。李妍伊说,每年元宵节当天,她的父母都会带着她一起做花灯,在花灯上用毛笔题诗和写灯谜。“做好的花灯会挂在家门口和客厅,还会送给邻居,特别有节日氛围。”
冰墩墩“一墩难求”,李妍伊也想要一个。“提前制作一个冰墩墩花灯给自己,就当圆了梦。”她说。
编写谜语显巧思
于慧娣是桂林市第十二中学的学生。今年,她的寒假作业中就有做一个灯笼和手写一个灯谜。
昨天,妈妈李女士看到于慧娣把做好的纸灯笼放在了书桌上。灯笼的每一面都有“大吉大利”的字样,在其中的一侧,还方方正正地写了一小行简短的灯谜。
“我想看一下是什么,她马上捂住了,不给我看。”李女士说,女儿笑嘻嘻地卖关子——就是家中老人以前经常说给孩子听的那个。
李女士猜测,于慧娣写的很可能是灯谜“一到天黑就亮”。这是女儿小时候经常被大人拿出来考她的谜语。“她(女儿)要等到正月十五,才会挂出花灯,让我们猜谜。”李女士说,“元宵的细节都被女儿观察到了,也学了下来。”
大学生小伍一家都是古诗词爱好者。往年,小伍的家人都会帮助社区写谜语,在元宵节的当天让居民们一起猜,猜中的还有小礼品作为奖励。
今年,按照防疫要求,人群不聚集。小伍所在的社区取消了猜谜的活动,但家里仍然保留了一些节日的习俗。
小伍说,一家人商量后,打算效仿古诗文里的情节,穿着汉服,把《红楼梦》里的谜语摘抄出来,贴在客厅的发财树上,“读一读谜面,品一品谜底,体会古诗词的美”。
采访中,还有几位市民表示,春节期间,就算不方便在家里写字谜、玩游园,也会转发猜字谜的小程序到家庭群。这种小程序可以设置猜对谜底后的红包奖励,通常是2元、6元、10元等,金额不大,一家人用手机抢答、领红包,也很热闹。
形式多样过佳节
除了做灯笼和猜灯谜,桂林人还有各种“闹元宵”的方式。
70多岁的雷少敏是桂林剪纸文化学会副会长。她喜欢国画和剪纸,也把桂林特有的民间剪纸艺术和元宵节融合在了一起。每年元宵节,她都会和家人完成几幅元宵主题的剪纸创作。
2月11日,在雷少敏的家里,她和女儿、外孙围坐在一起,灵巧地手上下翻动,几幅以“欢庆元宵”为主题的剪纸就完成了。
雷少敏剪的是一个戴着虎头帽的胖娃娃,望着碗里的6个汤圆,眉开眼笑。她8岁的外孙韦皓宁做不了太复杂的创作,剪出了一只小巧的冰墩墩。
雷少敏的女儿周云是向阳小学副校长。她说,剪纸可以锻炼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今年向阳小学的寒假作业就有剪纸,不少学生的作品都融入元宵的元素。
周易慧的爷爷爱做灯笼,每年元宵,他都会应景地教孙女背有关元宵佳节的古诗词。“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爷爷的鼓励下,周易慧熟练地背出了几句和元宵有关的古诗词。
“有人说今年的年味和节味变淡了,其实还是要看如何过。”一些市民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现实中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也可以用别的方式闹元宵。“云过节”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聊天窗口里,输入一些特定的祝福话语和词汇,就会自动弹出虚拟的烟花、爆竹,也可以用表情包相互表达祝福之意。
在如今便捷的通信条件下,异地的亲朋好友随时可以用手机视频聊天,共度元宵。此外,“元宵节还有每年必看的‘元宵晚会’,明星大咖阵容不输‘春晚’,欢歌笑语中,窝在家里看晚会,也可以给过年画上完美句号。”一位市民说。
记者刘净伶 通讯员范方方 刘敏/文
记者刘净伶/摄
,
新春闹元宵线上猜灯谜活动(红红灯笼迎盛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2月19日讯(特约通讯员 莫流洁 邓超)“此次活动办的太好了,丰富了我们老年人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元宵佳节的气氛,希望以后继续举办这样的活动。”2月18日,由望岳路街道主办的春节文化系列活动“元宵节灯谜竞猜”在七里山社区影剧院举行。
活动现场,200串大红灯笼吊着各色谜语的彩条随风飘扬,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猜灯谜区域内,人头攒动,有的抬头凝视着谜题,有的共同商讨答案,热闹非凡。根据活动规则,参加活动的居民每猜对一条谜语即可获得一份奖品,奖品包括抽纸、香皂、洗衣液等日常生活用品。活动过程中,大家踊跃参与,气氛热烈而又融洽,每个人脸上都堆满了快乐笑容。
[责编:张璇]
,
本文Hash:93137fed42f292ef1b6ccf7197043af996f779f0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