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战中如何脱贫致富(脱贫致富不返贫)

——江西赣州金融扶贫攻坚调研

江西赣州市石城县高田镇湖坑村村民张远兴(左)通过“烟农贷”获得贷款后,种植了14亩烟叶。

江西赣州市信丰县古陂镇太平天光光伏发电及生猪养殖“二位一体”,贫困户可享受固定的入股分红和利润再分配收益。

江西赣州市会昌县文武坝镇南坑村村民康云龙用自家250平方米的屋子作为抵押贷款10万元,用于发展养猪业。

核心提示

江西赣州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内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都占江西全省三分之一以上,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记者在赣州调研时发现,近年来,赣州积极探索金融扶贫路子,建立起一套多方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整合政府、银行、贫困户、村集体、市场经营主体等各方资源,同时根据当地实际,设计出有特色的金融产品,持续构建完善、可持续的农业保险体制机制,实现了以金融“活水”撬动产业发展、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关键时期。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强调,要加大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

近年来,赣州积极探索金融扶贫路子,以金融“活水”撬动产业发展、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贫困人口由172.6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4.99万人,137.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3.45%下降到4.31%,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今年,全市计划脱贫人口18.7万人。

赣州金融扶贫是如何实施的?金融扶贫如何变输血为造血,做到脱贫不返贫、脱贫能致富、致富能持久?初夏时节,经济日报记者来到赣州,深入章贡、信丰、会昌、石城、赣县等县区,对这里的金融扶贫工作开展调研。

金融扶贫着力点在产业

通过建立一套多方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政府财政扶贫资金效用最大化,有效整合政府、银行、贫困户、村集体、市场经营主体等各方资源,将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使金融扶贫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撬动作用

来到位于赣州市章贡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火燃村的登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厂区,今年60多岁的贫困户陈金兰正忙着包装食用菌。见到记者的到来,她有些兴奋,“有了‘产业扶贫信贷通’的好政策,现在我不仅可以每个月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每年还可以拿到2400元的信贷通分红,加起来一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

陈金兰说的“产业扶贫信贷通”,是赣州市创新开发的一款金融扶贫信贷产品。通过政府的增信作用,市政府筹集风险缓释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以1∶8的比例撬动银行信贷资金,为贫困户发展生产和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创收提供资金保障,扶持扶贫产业发展,以增加贫困户造血功能,达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目标。同时,由县级财政负责对贷款利息进行补贴,市、县两级按5∶5的比例分担“产业扶贫信贷通”实际贷款损失。

“产业扶贫信贷通”实现了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工人。登峰农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29户贫困户员工每户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获得10万元贴息贷款,公司将这些贷款吸纳运作,进一步扩大生产、拓宽市场。贫困户中有11户通过为公司提供劳务,每月能拿到2000元至3000元的收入,剩余贫困户通过产业分红,每年能拿到分红收入2400元。此外,公司还给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每季度提供补助工资500元至600元。

无独有偶。位于信丰县古陂镇阳光村的古陂农伯乐蔬菜产业专业合作社创建于2008年。信丰农商银行古陂支行评定农伯乐蔬菜合作社为一家非常适合作为扶贫带动型的企业。经过与古陂镇政府和农伯乐创始人赖焕华协商,三方达成了“政府给政策做引导,农商行提供资金支持,合作社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合作协议,并共同发起组建了“农伯乐蔬菜产业扶贫服务中心”。当地政府为中心的土地承包工作开启了绿灯,通过土地流转,中心的经营面积增加了100多亩;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联结入股中心的贫困户在信丰农商银行古陂支行贷款140万元,用于蔬菜大棚建设、蔬菜种子育苗、营销网络拓展等上下游基础建设。在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发展了产业,平均每户年纯收入可达到2万元至3万元,其中有32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带动下已实现脱贫。

赣州市金融扶贫工作自2016年3月份开展以来,成效明显,成为精准扶贫的强大助力。赣州市金融工作局金融服务科科长罗希介绍,2016年至2017年,赣州全市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528.64亿元,其中用于支持贫困户及贫困村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共计发放160.76亿元,惠及贫困户18.6万户、市场经营主体4566家、贫困村193个。其中,全市29.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年来贷款占比达到63.25%。

量身定制金融产品

金融扶贫要根据当地实际,设计出有特色的金融产品,通过精准的产品来支撑金融扶贫,起到资金的润滑剂作用。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和产业发展,不断丰富品种,真正为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着想,提高扶贫的可持续性

位于定南县岿美山镇坂埠村的油茶基地生机盎然。“这片油茶林是种柑橘转型后开发的,多亏有农业银行的支持才能发展起来。”基地第一年采摘茶果,茶油还没榨出来就已经被客户订购一空,这让张日平很是兴奋。

油茶种植被称为“富人产业”,其特点是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前5年每年都要投入,虽然自己当初有些积蓄,到最后还是支撑不下去。”张日平回忆,2015年是最为困难的一年,而中国农业银行当时推出的“金穗油茶贷”帮助解了燃眉之急。张日平向当地农行申请了一笔30万元的贷款,仅一个星期时间,就顺利拿到了贷款。

“5年的时间,种植油茶从当初的2500株已经扩大到现在的33万多株,面积达到了3000亩。全部丰产后,年纯收入将有七八百万元。”张日平告诉记者。

不仅有“油茶贷”,还有“蔬菜贷”“脐橙贷”“果业贷”“林权贷”……江西赣州银座村镇银行行长潘再友介绍,他们先后推出了“小本贷”“兴农贷”“畅易贷”“信用易贷”“小微信贷通”“商赢易贷”“春节备货好易贷”“果业贷”“林权贷”等与赣州经济金融土壤与气候相适应的产品,受到当地小微企业的广泛欢迎与认可。

赣州银监分局监管三科科长李钒表示,依托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分局支持引导银行机构创新推出了20多个契合赣南扶贫产业的特色信贷产品,并积极探索开展“银行 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贫困户”“村集体 贫困户”“银行 贫困户”等信贷扶贫模式,帮扶贫困户通过林地流转、资金入股分红、带动创业、家门口就业等多种形式增收脱贫。

金融“活水”滋润产业发展。近年来,赣州按照“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要求,以金融支持为杠杆,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引导贫困户直接发展,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等方式,坚持“长短结合、适度规模、效益优先”原则,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脐橙、油茶、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光伏等特色产业。全市累计覆盖带动26.44万户、97.82万贫困人口增收,基本上实现了家家户户都有产业。赣州的探索实践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去年原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在瑞金召开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赣南脐橙成为优势产业带动脱贫的范例。

提供全方位金融保障

针对农产品质量不稳定、价格波动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等特点,需要推进保险、期货等金融资源整合,构建完善、可持续的农业保险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发挥保险业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为贫困户排忧解难,为扶贫产业保驾护航

今年80多岁的会昌县贫困户罗文标,种植的脐橙患上了黄龙病,只得砍掉30株树,由于县财政按每株8毛钱的保费给所有贫困户种植的脐橙投了保,他因此获得了1200元赔付款。

“有了这10万元,更新环保设备、扩大养殖规模就不用愁了。”赣县区江口镇东风村的生猪养殖户易庆发拿到保险支农融资款喜笑颜开,“保险公司发挥了很大的保障作用,让我们面对病害也不再恐慌。去年我家给60头母猪投了保险,330头育肥猪投了养殖险,自缴保费仅2040元,后来因为病害获得了1.56万元的理赔款”。

结合“一县一品”项目,当地推出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助力农业产业发展。2017年赣州将莲子、肉鸡(鸭)、山羊、三黄鸡、甜叶菊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纳入保障范畴,其中:石城县白莲保险覆盖面近100%,提供风险保障5600万元,支付赔款184万元;会昌县柑橘保险试点项目为全县共计25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柑橘种植户和珠兰、周田镇的柑橘种植大户,承保面积1.99万亩,保险金额3982.5万元,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79.65万元,赔付额近1000万元,有效保障了贫困户的收益。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的难点。2016年起,赣州在全省率先探索设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乡贫困人口疾病医疗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四道医疗保障线”。2017年,当地将贫困人口疾病医疗补充保险保费由每人每年90元提高到260元,保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财政支付,同时将未纳入建档立卡的城乡孤儿、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列为“四道医疗保障线”的享受范围。目前,赣州贫困群众医疗费用个人自付的比重降至10%以内,部分重病患者自付比例不到5%。当地逐渐完善的健康扶贫保障线,夯实了兜底保障作用。

“今年,我们将继续推动特色农险发展,服务农业产业发展。指导承保公司在‘一县一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面提标增品,提高服务效率,精准对接脱贫攻坚需求和乡村振兴需求;鼓励保险产品创新,探索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加强农险监管,严惩农险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赣州保监分局监管科科长廖志雯介绍,当地还将引导承保公司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科技运用水平,优化承保理赔流程,提高承保理赔效率,切实使更多农户受益。(记者 杨国民 温济聪 赖永峰)

,

湖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15条(湖北脱贫不返贫)

湖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15条?新华社武汉5月21日电题:湖北: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奋斗不服输,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湖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15条?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湖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15条

新华社武汉5月21日电题:湖北: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奋斗不服输

新华社记者李鹏翔、黎昌政、李伟

从神农氏的农业起源传说、屈家岭灿烂的农耕文化,到“湖广熟,天下足”,地处华夏腹地的荆楚大地,无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新的奋斗阶段,湖北发扬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5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乘势而上,湖北人民正在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农业振兴、乡村繁荣、人民幸福的锦绣画卷正徐徐展开。

(小标题)特殊之年,书写不平凡答卷

“马上这一茬香菇收尾了,收入跟预期不差,我们家这一茬香菇种植从4000棒扩大到12000棒,就是因为看准了政府的支持。”家住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谢海兵说,他把香菇种植作为“养家的业”,面对疫情冲击,当地政府电商带货促销,确保了菇农收入不减。

如今,郧阳香菇扶贫产业园成为湖北产业扶贫的“标杆”之一。目前,园区种植香菇1000多亩,和谢海兵家一样,来自18个乡镇、980多户菇农脱贫户,经历住了疫情带来的返贫风险考验。

战“疫”,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疫后,遭遇大汛,再经大考。战“疫”、战汛、战贫,三战并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湖北迎来“加试题”,面对特殊考验,湖北圆满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在这背后,是章法有序的布局打法:

战“疫”不误农时,湖北适度调整作物种植计划,围绕疫情防控、春耕春管、农产品销售等,线上线下指导服务。

战汛讲究科学,加强研判预警,以“谋”防灾,以“技”减灾,以“行”救灾,及时补种改种,降损失、稳面积、保产量。

战贫不降质量,聚焦全省未脱贫的贫困人口、监测边缘脱贫人口,强化支持帮扶。

湖北是全国脱贫攻坚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面对世纪疫情、严重汛情带来的“加试题”,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国家部委、兄弟省份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拉一把”:销售扶贫产品、对口劳务协作……湖北圆满完成剩余5.8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小标题)奋斗之姿,“不服输”拼出“决不掉队”

湖北,有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省37个贫困县、4821个贫困村,其中9个深度贫困县、507个深度贫困村,2013年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1万,贫困发生率14.4%。

面对这一份考卷,答卷的背后,充满艰辛与挑战。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不仅是乡亲们“一个汗珠摔八瓣”干出来的,也离不开全省数十万名乡村干部和历年参与扶贫的25.3万名驻村干部。

他们用脚丈量荆楚大地田间地头,换来日新月异变化——

鄂西北边陲,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返乡大学生村支书翁新强带头发展的五味子产业,已经辐射鄂陕两省三县18个乡镇的60多个村,累计带动回汉两族群众发展五味子种植基地3500余亩,相关产品销售额达1200余万元,累计带动鄂陕两省700余户实现增收脱贫。

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一颗心全扑在贫困村——

临近退休的汉江师范学院副教授金梅扎根离家300公里之外的竹山县柳林乡公祖村。在这个竹山县南部最偏远的鄂渝交界深山村庄,金梅钻沟爬山、走村访户,走到哪里就把笑声带到哪里。

他们用真心真情,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这个姑娘能吃苦、有办法。”说起“85后”驻村干部王庆年,竹溪县汇湾镇荣玉村的村民无不点头称赞。此前,村民们看到从武汉来的扶贫女干部带着老人和两岁的孩子时,心里直打鼓。3个月后,村里的茶产业就有了眉目,她还带动农户发展养蜂、贡菊和食用菌等产业。干劲十足的王庆年,驻村到期后又主动提出延期一年。

在脱贫攻坚中践行初心使命,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湖北省共有96名干部为扶贫献出生命,他们忙碌的身影,永远定格在崇山峻岭之间,也定格在贫困户心中。

回望过去这段“太难了”的时光,湖北人民以不胜不休的决心、“滚石上山”的干劲、闯关夺隘的气魄,努力做到了疫情防控不放松、脱贫攻坚不耽搁、小康道路上不掉队。

(小标题)希望之光,精准施策推进乡村振兴

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必须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检验。

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拔穷根”,产业振兴正是“授之以渔”的关键之法: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至少发展一项产业或者参与发展一项产业。立足实际精准施策,不求“高大上”,但求“特绿优”。

在监利市朱河镇工业园开发区的“中国虾谷”监利小龙虾交易中心,58家经营户的车间里,工人们忙着分拣小龙虾,装冰打包。每天70多车的小龙虾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全省37个脱贫县已形成54个扶贫主导产业、2060个龙头企业,创建1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8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初步实现村有扶贫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农业产业投入周期长,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弱,如何保持稳定脱贫不返贫?

咸宁市通城县联合太平洋保险公司在全省创设第一份“减贫防贫保险”,率先成立减贫防贫服务中心,筛选纳入监测对象3725户,至2020年底,累计投入减贫防贫保险600万元,支持356个家庭惠及1650人,有效阻止了临贫易贫人群致贫返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住着这么漂亮的房子,跟原来比起来,不晓得好到哪里去。”72岁的何协兵是通城县关刀镇高冲村脱贫户,负责清扫安置点旁的街道和池塘,一年有1万元的工资,其余时间还能种菜、唱戏。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湖北“三农”工作重心正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新的起点上,湖北正全力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广袤的江汉平原上,吃湖北粮、喝长江水、品荆楚味,正成为吸引游客的热点。荆楚派风格的美丽乡村,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从贫困到小康,奋斗换来的幸福必将格外香甜。(完)

,

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国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的中国,正在合力描绘更加美好的时代画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金秋时节,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一派丰收景象。

成熟的果子挂满枝头,果农们采摘、装箱、搬运上车,脸上洋溢着增收的喜悦。

村里建起一座座崭新民居,水泥路四通八达,群山之间一排排蘑菇大棚鳞次栉比。

10年间,阜平变了个模样。

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景色(2021年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阜平是党的十八大后地方扶贫考察的首站。在这里,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脱贫攻坚战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打响——

以不停歇的脚步丈量着贫困角落,从塞北高原到乌蒙山区,从秦岭腹地到湘西大山,从南疆绿洲到林海雪原……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调研了20多个贫困村。

乌蒙山区腹地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维新镇坪子社区苗族村民马雍全家在年夜饭开始前照全家福(2021年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脱贫攻坚的每个重要节点和重大关头,都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召开7次脱贫攻坚座谈会,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

在的部署下,全国22个省区市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抓扶贫”的工作格局: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县级以上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做到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

在位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贵州省从江县交界的乌英苗寨,郑昌昊(右三)和妻子吴晗(左五)带着孩子们玩耍(2021年1月30日摄)。郑昌昊是广西柳州市委宣传部干部,曾于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在乌英苗寨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吴晗曾多次到乌英苗寨教学点支教。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9个省、14个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全国支援西藏和新疆,东部343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中西部573个贫困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党和国家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2012年到2020年,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6万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

8年艰苦卓绝,8年攻坚拔寨。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兴仁镇石人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建档立卡户林德山在晾滑子蘑,他在这里打工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2020年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

刚过去的暑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杨正邦每天都很忙。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杨正邦在自家农家乐打扫卫生(2022年7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暑假是旅游旺季,平均一天要招待400多个客人,毛收入2000元。”

10年间,全村形成了旅游、山泉水、劳务、种养、苗绣五个产业,去年人均收入20167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68万元,实现从深度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寨的“华丽转身”。

2013年11月3日,正是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他说,“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动了扶贫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这是史无前例的精准到人,明确“帮扶谁”:8年时间,近2000万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

这是举世罕见的精准组织,明确“谁来帮”: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县级以上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做到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

这是实事求是的精准施策,明确“怎么帮”: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北京市援青支教教师、来自通州区陆辛庄学校的化学教师祁生贵(右一)在青海省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指导学校教师进行实验教学(2020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这是审慎科学的精准评估,明确“如何退”:明确“时间表”,引入第三方,聚焦内生力和发展力……创新构建最严格考核评估体系,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化为各地各部门扎实深入的实践,最终如期成功兑现庄严承诺,实现历史跨越,取得举世瞩目减贫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从2015年的70%提高到2020年的83%,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妇产专业副主任医师饶阳给甘南州人民医院妇产科的医生进行培训(2021年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许多乡村,实现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全国72%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关系,70%以上的贫困户接受了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

……

指出,“事实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

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人们的命运因此而改变,人们的梦想因此而实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秋日中午,车辆行驶在通往化屋村的旅游公路上,目光所及一派生机:路两旁多彩的花卉,远处一些低缓的山丘上正在平场施工,老乡刚从地里干完活儿收工回家……

“脱贫了还不能歇脚,在面向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贵州黔西市新仁乡党委副、化屋村党支部许蕾说,化屋村目前面临发展空间受限等挑战,打算以成立联村党委的形式,与其相邻的村“抱团”发展。

这是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021年7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脱贫之后,乡村如何振兴,念兹在兹。

2021年2月3日,春节前夕,来到贵州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调研,殷切嘱托当地干部群众:“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早在2020年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乡村发展擘画方向,“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向着新的胜利进发。

政策保障日趋完善——

在西海固,一株株葡萄藤在贺兰山下破土,一朵朵小蘑菇在宁夏大地上绽放,肉牛养殖形成产业链条……山海情不断,福建和宁夏接续共同携手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农民在宁夏闽宁镇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采摘蘑菇(2020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对脱贫县设立五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要“扶上马、送一程”。

各地保持政策的连续和稳定,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和工作队等制度。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18.6万名驻村第一、56.3万名工作队员全部选派到位,新老交接有序推进。

中央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强化政策倾斜,加强监测评估。今年前8个月,农发行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投放贷款443.49亿元,同比多投放125.64亿元,增加39.5%。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脱贫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脱贫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脱贫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

脱贫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提升,实现贫困人口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发展基础更实、后劲更足。

精神面貌愈发昂扬——

既富“口袋”也富了“脑袋”。脱贫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脱贫地区文明程度显著提升,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脱贫地区蔚然成风。

新疆墨玉县萨依巴格乡村民阿孜古丽·阿卜力提甫在当地一家菌业公司的菌种装袋车间工作(2020年9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勠力同心,继续前进。

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众志成城、团结奋进,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文字记者:侯雪静、黄垚

海报设计:段媛媛

新媒体编辑:胡碧霞

,

本文Hash:6129f1bd57ad8a669424f91ba486b31ae4ab9a45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