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的人能改变自己吗(不当好人也没关系)

感情不过是多种形式的自爱。——拉罗什富科

王菲有首歌叫《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歌手巴奈在翻唱这首歌时说。

每一次唱这首歌的时候,其实我一点也不觉得快乐。虽然我一直在唱你快乐、我快乐。你快乐了我才可以快乐……我觉得那不是快乐,可能也是啦,我不知道。所以我就只好把这首歌唱成怪怪的样子,明明在唱快乐,可是又不知道是不是快乐……

善良,是一种能够让一个人获得快乐的能力。

这是因为,对别人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存在的价值。

而一个人之所以会为自己的“讨好型人格”感到困扰,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帮助别人的动机,是源自于自己内心害怕被别人讨厌或失去社会支持,成为一个被孤立的人。

心理学家弗洛姆将这种表现称之为“被动型人格”,即通过讨好别人,来驱散掉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恐惧。

被动型人格与主动型人格

我并不是真的想答应他,只是答应好像已经成为了我生活里的一种惯性。

在《生命之爱》一书里,弗洛姆提到了主动型人格与被动型人格的概念。

主动型人格的行为通常会指向一个目标,因此在行动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充满活力,有着更强的动机与执行力。它并不一定是保持着一种具体的功利性的目的,也有可能是一种抽象的自我价值感。

被动型人格的行为方式,主要是用来填充自己的时间,来驱散内心中的空虚感。TA常常感觉自己是无足轻重的,即使付出了很多,也无法真正地感受到自己对于他人的价值。

因此,对于主动型人格来说,他们的付出往往更加能够让自己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感;而对于被动型人格来说,即使自己付出再多,也无法改变他们内心里认为自己一点儿也不重要的想法。

讨好型人格的危害

总是在替别人想东想西的,可是别人也不会领情,连我自己,也越来越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了。

善良,毋庸置疑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因为只有友善才能够将人凝聚到一起,而自私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孤独。

可是一个人的善良,如果没有锋芒,那么它很有可能会成为一把会刺伤自己的剑。

一个形成了讨好别人习惯的人,生活里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困扰:

自我价值低,生活缺乏成就感; 不懂得表达愤怒,也无法感受到快乐,常常感到抑郁; 对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缺乏动力,养成了拖延的习惯; 无法真正地受到别人的重视,在职场中也难以获得提升; 容易遇上渣男渣女,被PUA。

讨好型人格与善良是两种很容易被混淆的人格特质,对于一个善良的人来说,如果缺乏了几种能力,那么就很容易就走进讨好别人的坑里。

1.自信

一个不自信的人,往往就会通过讨好别人来融入群体,藉由讨好的方式来获得别人的认同与认可。

2.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那么就会在遇到分歧时,选择同化别人的观点,让自己显得合群。

3.正视自己的需要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人都是一种有需求的动物。而有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自我的需求产生罪恶感,便用“佛系”来缓和自己内心的冲突。

4.面对问题的勇气

当一个人无法正视自己生命里的问题时,往往就会采用其它的方式来“稀释”与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如何保持善良,又不盲目讨好?

孤立自己,脱离同类,其所作所为于己于人皆无益处。——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荣格在《潜意识心理学》一书里说道,每个人的自我里,都有一部分被隐藏在潜意识里,那一部分是与我们现实生活里表现出来截然相反的“阴暗面”。

如果一个人无法适当地表现出自己的“阴暗面”,那么很有可能就会被自己的“阴暗面”同化,去爱上一个“自私鬼”或者让自己从一个擅于讨好别人的人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对于一个“老好人”来说,往往会容易爱上一个“自私鬼”,或者慢慢地自我孤立,从而变成一个只为自己着想的“讨厌鬼”。

心理医生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一书中,将“老好人”分为三种类型:

1.认知型好人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喜欢自己,因此来者不拒。

2.习惯型好人

对于讨好这种行为产生了惯性,将它当成了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 惯性策略。

3.情感逃避型好人

缺乏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答应别人的要求可以快速地逃避自己内心的情感冲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以上三种类型的表现在自己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表现,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来做出调整。

对于认知型好人来说,需要改变的是自己内心的非理性信念。心理学家伯恩斯在《新认知疗法》一书中提到,完美主义是生活中一种非常常见的负面认知信念。希望所有人都能喜欢自己,就是一种典型的完美主义的表现。伯恩斯认为,要调整自己内心的非理性认知,首先我们要在自己产生这种信念的时候识别到它的出现。即当我们感觉到自己想要通过讨好别人喜欢自己时,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现在出现了一种非理性的惯性认知。其次,要识别这种认知是否是源自于“完美主义”,如果是的话,那么去标签它,以便自己能够在这种状态产生时能够快速地识别出来。第三,意识到这种状态是无法达到的,用理性的信念去替代这种非理性信念。比如,让所有人喜欢自己是不可能达到的,获得“自己”的认可就足够了。 对于习惯型好人来说,需要去了解自己的这种生活惯性是如何形成的,行为的改变是建立在深刻的自我了解之上的。对于每个人来说,习惯在养成之后是很难改变的。一方面,想要改变自己的动机往往会伴随着深深的自我厌恶,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情绪内耗。当我们把大量的心理能量都消耗在自我厌恶之上时,用来改变自己的能量就被削弱了很多了。因此,在改变自己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去深入分析与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才能够停止内耗,而将精力用在切实的行动之上。 对于情感逃避型好人来说,需要建立对于愤怒、冲突与抗拒这一系列行为与情绪的正面认知,即意识到它们对于生活来说是有正面的功能的。首先,表达愤怒可以建立自己的边界感,告诉别人自己是有底线的,也有专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其次,冲突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维持表面的和平不一定有利于一段关系的长期发展。第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人产生利益冲突时,维护自己的利益是一种正常的行为表现。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表现出来的倾向来选择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除此之外,以下一些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主动型人格”的人。

坚持运动,能够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升自己说不的勇气。 暂停法。当别人向自己求助时,又不好意思拒绝,可以先把它“暂停”一下。“等一下,我现在还有点事。”如果不擅长拒绝,就先暂停,把主动权掌控在自己手里,那么拒绝也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拒绝的“三明治技巧”——把拒绝的话夹在两句“好话”中间。比如,我真的很想帮你这个忙,可是我手头的事还有很多耶,这个项目真的很不错,谢谢你有想到我。

事实上,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关键点不在于让自己成为一个善于拒绝别人的“坏人”,而是要建立起足够的自我意识,发挥出自己主动型人格的一面。

善良,是一种能力,我们需要好好地运用好这种能力,而不是否认它的宝贵。

不当“好人”也没关系,做自己,就是一种善良。

,

本文Hash:3872e24025000eac89c280faad6d2c9f5df9e099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