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冠鸭(学名:Lophonetta specularioides,英文名:Crested Duck)是鸭科冠鸭属的鸟类。
冠鸭(学名:Anas specularioides )属鸭科鸭属中型游禽。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中文学名:冠鸭
拉丁学名:Lophonetta specularioides
英文俗名:Crested Duck
命名作者:King, PP, 182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冠鸭属(Lophonetta)
繁殖区:南美洲 : s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 冠鸭
冠鸭
外文名称: Crested Duck
二名法: Lophonetta specularioide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雁形目
科: 鸭科
属: 鸭属
拉丁学名: Anas specularioides
命名时间: King, 1828
外形特征
冠鸭身长52cm,是一种大型的河鸭。雌雄相似,头部浅棕色,
冠鸭冠鸭(图2)
形状从侧面看如隆起的小山脊,是一种特殊的羽毛冠,两侧有大理石的外观,橙黄色的胸部羽毛有较深的咖啡色边缘,脖子白色,鸭嘴黑色,虹膜红色,灰腿,翅膀上有白色翼镜,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上有黑色条纹。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冠鸭冠鸭分布图
生活习性
通常栖息于潮间带灌木丛,但也常见于内陆地区的淡水湖畔,特别是靠近池塘在水边沼泽地区的野草丛间活动。主要漂浮在水面上,在水下获得食物,以植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主要以沼泽地和湖泊区的植根、无脊椎动物和海藻饲料等为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从8月到4月份,用植物草茎营建成一个碗状形巢,用胸部的羽毛内衬,鸟巢高于附近的水泽,隐蔽于水草丛中。每巢产卵5至7枚,孵化时间30天。幼鸟49天离巢,通常由雌鸭单独孵化,孵化后依然由雌鸭照顾,小鸭跟随雌鸭身后觅食。成长到第八周时小鸭的眼睛变成红色。一年后性成熟,能够繁殖。
亚种分化
(2种)
1. Anas specularioides alticola 分布于阿根廷、秘鲁、安第斯山脉。
2.Anas specularioides specularioides 分布于阿根廷西部、智利、火地岛和福克兰群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太平洋黑鸭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太平洋黑鸭(学名:Anas superciliosa,英文名:Pacific Black Duck)是鸭科鸭属的鸟类。
太平洋黑鸭(学名:Anas superciliosa)属鸭科鸭属中型游禽。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中文学名:太平洋黑鸭
拉丁学名:Anas superciliosa
英文俗名:Pacific Black Duck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澳洲界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 太平洋黑鸭
太平洋黑鸭
外文名称: Pacific Black Duck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雁形目
科: 鸭科
属: 鸭属
拉丁学名: Anas superciliosa
命名时间: Gmelin, 1789
外形特征
太平洋黑鸭身长54 – 61 cm,雄鸭体重1114 g,雌鸭体重1025 g。
太平洋黑鸭太平洋黑鸭太平洋黑鸭(图2)
整体羽毛主要是褐色,羽毛有白色或黄色边缘。头顶很具特点,以深褐为中间色线,通过与眼睛上下方,深褐色的顶冠与奶油色接壤,形成长而醒目的宽条纹。上层翼的覆羽颜色相同,二级飞羽明亮有光泽,有绿色翼镜。翼下内侧的白色在飞行很突出。年幼的太平洋黑鸭羽毛类似成鸭。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
太平洋黑鸭太平洋黑鸭分布图
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生活习性
太平洋黑鸭是澳洲很普通的野鸭,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森林池塘、潮汐泥滩、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一般成对或集小群活动,在城市池塘活动的该鸭变得非常温顺。多选择在水边沼泽地区的野草丛间。主要漂浮在水面上,在水下获得食物,以植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主要以沼泽地和湖泊区的植根、草籽、叶、草果、稻谷等为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
生长繁殖
太平洋黑鸭交配最高峰是在雨季。伴随着求偶仪式化雄鸭用双翼拍打并追逐雌鸭转动。用植物草茎营建成一个碗状形巢,鸟巢高于附近的水泽,隐蔽于水草丛中。每巢产卵4至12枚,孵化时间21至25天。幼鸟49天离巢,通常由雌鸭单独孵化,孵化后依然由雌鸭照顾,小鸭跟随雌鸭身后觅食。
亚种分化
(3种)
1. Anas superciliosa pelewensis 分布于太平洋西南,新几内亚北部。
2.Anas superciliosa rogersi 分布于印尼地区,新几内亚南部,澳大利亚。
3.Anas superciliosa superciliosa 分布于新西兰和沿海较大的岛屿。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白背鸭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阅读
白背鸭(学名:Thalassornis leuconotus,英文名:White-backed Duck)是鸭科白背鸭属的鸟类。
白背鸭(学名:Thalassornis leuconotus)是鸭科白背鸭属的唯一物种。与树鸭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不过有些特征却类似于硬尾鸭类;白色的背面在飞行中才可见,共有2个亚种。白背鸭善于潜水,栖息于各种类型的内陆河流、湖泊、池塘、沼泽等地,与其他鸭类混合成群活动,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昆虫、鱼、蛙、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蠕虫等。
中文学名:白背鸭
拉丁学名:Thalassornis leuconotus
英文俗名:White-backed Duck
命名作者:Eyton, 183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白背鸭属(Thalassornis)
繁殖区:非洲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 白背鸭
拉丁学名: Thalassornis leuconotus
白背鸭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雁形目
科: 鸭科
属: 白背鸭属
亚种: 2个
命名时间: Eyton, 1838
英文名称: White-backed Duck
外形特征
白背鸭体重450g至907g,身长36 厘米至41 厘米,寿命15年。与树鸭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不过有些特征却类似于硬尾鸭类。白背鸭平时并看不到他的白背,白色的背面是唯一在飞行中可见。最突出的特点是嘴角各有一块白斑,身上的羽毛也是棕黑相间的斑纹。
白背鸭
地理分布
白背鸭分布于非洲,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各有一个亚种。白背鸭善于潜水,喜欢吃水生植物的球根。白背鸭生活在南部非洲的塞内加尔和乍得之间,特别是在埃塞俄比亚西部和南非的东部地区。
白背鸭白背鸭分布图
生活习性
栖息于各种类型的内陆河流、湖泊、池塘、沼泽等地,与其他鸭类混合成群活动,善于游泳和潜水。极怕人,稍有动静立即起飞。善于游泳和潜水,往往潜入水下停留时间不长,一般
白背鸭
3—5分钟左右。从水面起飞时,常在水面掠过相当距离,才得离开水面。一般不上陆地活动,也很少飞翔。很少鸣叫。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昆虫、鱼、蛙、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蠕虫等。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可以发生在一年的任何时间。雌鸭每天产一枚卵,每巢一般是4-9枚,最多高达11枚,不过也有别的雌鸭产在其中。孵化时间是29-33天天。雌鸭一般在晚上孵,其他时间则是雄鸭孵化。鸟巢通过是建在水上的浮巢。雏鸭一经孵化就可以游泳,潜水。生长27天就会是成鸭人大小的50%。34天就会羽翼羽丰满,55天看起来像成鸟一样大小。
亚种分化
1.Thalassornis leuconotus leuconotus 分布于塞内加尔、乍得、埃塞俄比亚和南非。
2.Thalassornis leuconotus insularis 分布于马达加斯加。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阅读
1.《世界鸟类名称》(科学出版社)
2.《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科学出版社)
大盘尾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大盘尾(学名:Dicrurus paradiseus,英文名:Greater Racket-tailed Drongo)是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
大盘尾(学名:Dicrurus paradiseus)为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俗名带箭鸟、长尾姑、大拍卷尾。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云南等地,主要栖息于热带阔叶雨林、活动于原始密林中以及亦见于林区空旷出处或林间草地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泰国曼谷至Ayuthia。
中文学名:大盘尾
拉丁学名:Dicrurus paradiseus
英文俗名:Greater Racket-tailed Drongo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卷尾科(Dicruridae)
中文属名:卷尾属(Dicrur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7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鸟种简介
大盘尾
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全长约50cm,共有13个亚种。通体黑色,具紫蓝色金属闪光;头顶额羽发达成簇状羽冠;最外侧一对尾羽特延长,中部羽干部分裸出,其末端的外翈较内翈显著增大,形成“盘状尾”。栖息于热带地区的雨林及季雨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停息在空旷处的孤树上,飞行时拖着一条长尾,做波浪式飞行,姿态优美,鸣声亦清脆悦耳。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蝎、蛙等小型脊椎动物。分布于印度北部、缅甸北部、越南北部及中国海南。
中文学名:大盘尾
拉丁学名:Dicrurusparadiseus
别称:大拍卷尾、长尾姑、带箭鸟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卷尾科
属:卷尾属
种:大盘尾
亚种:13种
命名时间:Linnaeus,1766
英文名称:GreaterRacket-tailedDrongo
外形特征
大盘尾
大盘尾是一种中等体形的鸟类,体长约33cm,加上延长的尾羽,可达66cm。雄性成鸟:通体黑色,具金属紫蓝色光泽;额部簇状羽冠甚形发达,耸立在头顶前部,向前把鼻孔覆盖,有的几伸达嘴前端,向后延伸至枕部,冠羽纯黑,羽缘闪光泽;头顶羽端缘呈鳞状斑光泽;眼先、颊及耳羽纯黑色;头颈侧和后颈羽呈披针状,闪紫蓝色光泽;上体背肩部闪金属光泽显著,腰和尾上覆羽仅微沾光泽;尾羽叉状具金属光泽,最外侧一对尾羽的羽轴甚形延长,羽轴干部分裸出,其内翈退化或狭窄,外翈宽阔而发达,故尾羽末端的外翈较内翈显著更宽大,向外曲折并盘卷向上,形成一对“盘状尾”;初级飞羽黑色,内翈黑褐、外翈具较著的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覆羽黑色闪光泽。下体颏至尾下覆羽黑褐色或黑色;喉胸部鳞状斑光泽较著、腹和胁光泽较弱;翅下覆羽和腋羽黑褐色,常具灰白色尖端斑。雌性成鸟类似雄鸟但体型稍小;羽稍呈黑褐色且金属闪光较弱。幼鸟体羽显然呈黑褐色,光泽不甚显现;头部簇状冠羽短而狭窄,胸部羽及尾下覆羽具灰白色端缘;翅下覆羽及腋羽暗褐黑色,羽端灰白斑大而显著。虹膜红色到深红色,嘴、脚及爪均黑色。体重♂81-95g,♀73-100g;体长♂460-602mm,♀456-547mm;嘴峰♂35-39mm,♀28-39mm;翅♂162-166mm,♀156-163mm;尾♂300-450mm,♀296-390mm;跗蹠♂25-30mm,♀26-33mm。(注:雄性——♂;雌性——♀)
地理分布
大盘尾分布地区
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老挝、越南、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云南西部盈江、南部西双版纳、绿春,海南岛西部、中部和南部山地
生活习性
大盘尾
主要栖息于热带阔叶雨林,原始密林,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亦遇见于林区间空旷处,或林间草地附近,也经常出现于竹林、农田和村落附近的小块丛林、果园和疏林草坡等开阔地带。常停息在空旷处的孤树上,偶而突然起飞,急速追捕过往飞行的昆虫,又返回原栖息枝头处;有时亦飞翔于空旷林间草地,作波浪式的起伏或滑翔,身体后端飘着一对“盘状尾”,追捕地上草丛间受惊飞起昆虫;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有时也见成3-5只的小群。飞行时拖着一条长尾,做波浪式飞行,姿态优美,鸣声亦清脆悦耳。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蝎、蛙等小型脊椎动物。通常站在树木高处窥视周围动静,发现猎物立刻飞去捕捉,然后飞回原处吞食。
生长繁殖
大盘尾大盘尾(孵卵)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海拔10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多置于阔叶树顶端高处一些小的分枝末端枝杈上,像小孩摇篮似的随风摇摆。巢主要由细枝、芦苇茎、根和枯草等材料构成,牢固地固定在枝权上。巢外壁还有蛛网,有时还或多或少装饰一些苔藓、地衣和树皮等,距地高5m以上。每窝产卵3-4枚。卵为长卵圆形和尖卵圆形两种类型,多为白色,偶尔亦有乳白色,被有淡红色、褐色或紫色深浅两层斑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26-32.4mm×20-22.5mm。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亚种分化
1.邦吉岛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banguey)
2.短尾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brachyphorus)
3.斯里兰卡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ceylonicus)
4.美丽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formosus)
5.大盘尾云南亚种(学名:Dicrurusparadiseusgrandis)
6.马来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hypoballus)
7.大盘尾海南亚种(学名:Dicrurusparadiseusjohni)
8.长尾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lophorinus)
9.尼科巴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nicobariensis)
10.安达曼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otiosus)
11.大盘尾指名亚种(学名:Dicrurusparadiseusparadiseus)
12.金泽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platurus)
13.仰光大盘尾(学名:Dicrurusparadiseusrangoonensis)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分布于中国的亚种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ad8d0ea8e59d596c1135b989deaaec61f69d2fa5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