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腹矶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栗腹矶鸫的图片

栗腹矶鸫(学名:Monticola rufiventris,英文名:Chestnut-bellied Rock Thrush)是鹟科矶鸫属的鸟类,俗名栗色胸石鸫、栗胸矶鸫。体大而雄雌异色的矶鸫。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喜马拉雅山脉西部以至东部、东达东南亚各国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浙江、广西、贵州、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常见于小乔木树冠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

中文学名:栗腹矶鸫

拉丁学名:Monticola rufiventris

英文俗名:Chestnut-bellied Rock Thrush

命名作者:Jardine & Selby, 183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矶鸫属(Monticol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hrough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9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栗腹矶鸫:形态特征图
栗腹矶鸫:形态特征图

体大(24厘米)而雄雌异色的矶鸫。

繁殖期雄鸟脸具黑色脸斑。上体蓝,尾、喉及下体余部鲜艳栗色。

雌鸟褐色,上体具近黑色的扇贝形斑纹,下体满布深褐及皮黄色扇贝形斑纹。

幼鸟具赭黄色点斑及褐色的扇贝形斑纹。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褐。

叫声:联络叫声为quock,告警叫声似松鸦的喘息叫声chhrrs,间杂以尖而高的tick声。常于树顶发出悦耳的颤鸣声teetatewleedee twet tew及其变音。

栗腹矶鸫雄鸟
栗腹矶鸫雄鸟
栗腹矶鸫雌鸟,摄影FJKK
栗腹矶鸫雌鸟,摄影FJKK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栗腹矶鸫雄鸟与红腹的蓝矶鸫亚种的区别在具黑色脸罩及额部为亮丽蓝色而带光泽。体色似某些仙鹟,但头形似鸫且颈及肩部少闪光蓝色。

栗腹矶鸫雌鸟与其他雌性矶鸫的区别在深色耳羽后具偏白的皮黄色月牙形斑,皮黄色的眼圈较宽。

栗腹矶鸫雌鸟,摄影FJKK
栗腹矶鸫雌鸟,摄影FJKK

地理分布

栗腹矶鸫
栗腹矶鸫

分布于巴基斯坦西部至中国南部及印度支那北部。

甚常见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四川、湖北西部、福建、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等地的中海拔地带。繁殖于海拔1000~3000米的森林,越冬在低海拔开阔而多岩的山坡林地。

生活习性

栗腹矶鸫
栗腹矶鸫

直立而栖,尾缓慢地上下弹动。有时面对树枝,尾上举。

长尾地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长尾地鸫的图片

长尾地鸫(学名:Zoothera dixoni,英文名:Long-tailed Thrush)为雀形目鸫科地鸫属的鸟类。分布于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常见于在西藏栖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针叶林或灌丛间、在青海活动于河谷杨树林下或黑刺灌丛中的地面上以及在贵州仅见于海拔700米的山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及印度。

中文学名:长尾地鸫

拉丁学名:Zoothera dixoni

英文俗名:Long-tailed Thrush

命名作者:Seebohm, 188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鸫科(Turdidae)

中文属名:地鸫属(Zoothera)

繁殖区:东洋界 : Tibet to Thaila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9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长尾地鸫:形态特征图
长尾地鸫:形态特征图

体大(26厘米)而尾长的地鸫。上体单一橄榄褐色,下体偏白并具黑色鳞状粗纹。飞行时翼上的皮黄色斑块明显。眼圈色浅,翼具两道皮黄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褐色,下颚基部黄色;脚-肉色至暗黄。

叫声:鸣声似笛音。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长尾地鸫与虎斑地鸫的区别:长尾地鸫上体缺少鳞状斑纹。

长尾地鸫与宝兴歌鸫及其他Turdus属种类的区别:长尾地鸫外侧尾羽端白,下体具鳞状斑纹而非点斑,且具Zoothera属种类的翼下特有两道白色粗纹。

长尾地鸫与光背地鸫的区别:长尾地鸫翼上横纹较显著,多橄榄色,尾长,翼斑皮黄而非白色,且下体黑色月牙形纹较少。

地理分布

长尾地鸫:地理分布图
长尾地鸫:地理分布图

分布于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印度、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常见于在西藏栖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针叶林或灌丛间、在青海活动于河谷杨树林下或黑刺灌丛中的地面上以及在贵州仅见于海拔700米的山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及印度。

分布状况:不常见。繁殖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西部和四川。迁徙时在广西西部有过记录。栖于海拔1200~4000米常绿林。

生活习性

长尾地鸫
长尾地鸫

常与各种鸫鸟混群,一般于地面取食。栖于海拔1200~4000米常绿林。繁殖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西部和四川。迁徙时在广西西部有过记录。常与各种鸫鸟混群,一般于地面取食。

长尾地鸫
长尾地鸫

白背矶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白背矶鸫的图片

白背矶鸫(学名:Monticola saxatilis,英文名:Common Rock Thrush)是鹟科矶鸫属的鸟类。

白背矶鸫(学名:Monticola saxatilis)属雀形目鸫科矶鸫属。体型略小(19厘米)的矶鸫。具两种色型。夏季雄鸟蓝色头部、栗色下体,背白;冬季雄鸟体羽黑色,羽缘白色成扇贝形斑纹。雌鸟比蓝矶鸫雌鸟色浅。多见于海拔较高的地区以及活动于高山坡地草甸岩石间灌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白背矶鸫

拉丁学名:Monticola saxatilis

英文俗名:Common Rock Thrus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矶鸫属(Monticola)

繁殖区:古北界 : s Europe to sc China, also nw Afric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8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蓝色

外形特征

白背矶鸫
白背矶鸫

体型略小(19厘米)的矶鸫。具两种色型。

夏季雄鸟(繁殖羽):与栗腹矶鸫的区别在缺少黑色脸罩,背白,翼偏褐,尾栗,中央尾羽蓝。

冬季雄鸟(非繁殖羽):体羽黑色,羽缘白色成扇贝形斑纹。

雌鸟:比蓝矶鸫雌鸟色浅,上体具浅色点斑,且尾赤褐似雄鸟。

亚成鸟似雌鸟,但色较浅,杂斑较多。

虹膜-深褐;嘴-深褐;脚-褐色。

叫声包括清晰的diu a chak及似伯劳的轻柔串音ks-chrrr。鸣声似蓝矶鸫,但较轻柔而流畅。

白背矶鸫:亚成鸟
白背矶鸫:亚成鸟
白背矶鸫:亚成鸟
白背矶鸫:亚成鸟

地理分布

白背矶鸫地理分布图
白背矶鸫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欧洲、北非至土耳其及俄罗斯的外贝加尔地区和中国北方。冬季迁徙经印度西北部、伊朗及阿拉伯至苏丹及坦桑尼亚南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新疆西北部、青海、宁夏、内蒙古及河北等地的适宜生态环境下。偶尔还见于更往南的地区。

生活习性

白背矶鸫
白背矶鸫

单独或成对活动,常栖于突出岩石或裸露树顶。有时与其他鸟混群。炫耀时雄鸟尾羽展开振翅飞行,下落时两翼及尾展开轻滑而下。

本文Hash:6629163936077b41f564b60ec3a23a6c41319246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