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故宫的资料整理
故宫的资料整理?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故宫的资料整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故宫的资料整理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故宫累计接待观众达到1亿人次。2019年起,故宫将试行分时段售票。2018年9月3日,故宫养心殿正式进入古建筑研究性保护修缮工作的实施阶段。
鲁文夜鹰的基本资料、地理分布、地理分布
鲁文夜鹰(学名:Caprimulgus ruwenzorii,英文名:Ruwenzori Nightjar)是夜鹰科夜鹰属的鸟类。
鲁文夜鹰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中文学名:鲁文夜鹰
拉丁学名:Caprimulgus ruwenzorii
英文俗名:Ruwenzori Nightjar
命名作者:Ogilvie-Grant, 1909
中文目名: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
中文科名:夜鹰科(Caprimulgidae)
中文属名:夜鹰属(Caprimulgus)
繁殖区:非洲 : sc, se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基本资料
中文名:
鲁文夜鹰
拉丁名:
Caprimulgusruwenzorii
英文名:
RuwenzoriNightjar
地理分布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夜鹰目->->->夜鹰科->->->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蓝喉仙鹟的基本资料、地理分布
蓝喉仙鹟(学名:Cyornis rubeculoides,英文名:Blue-throated Blue Flycatcher)是鹟科蓝仙鹟属的鸟类。
蓝喉仙鹟是分布在
印度至中国西南及东南亚的一种雀形目鹟科仙鹟属的生物。
中文学名:蓝喉仙鹟
拉丁学名:Cyornis rubeculoides
英文俗名:Blue-throated Blue Flycatcher
命名作者:Vigors,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蓝仙鹟属(Cyorni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Thaila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5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基本资料
蓝喉仙鹟 Blue-throated Flycatcher
雀形目> 鹟科 > 仙鹟属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Cyornis rubeculoides
描述:雄鸟:中等体型(18厘米)的蓝色鹟。眼先黑色,腹部白色,上胸橙红。指名亚种与山蓝仙鹟的区别在无黑色眼罩,颏及喉蓝色;与棕腹大仙鹟及棕腹仙鹟的区别在腹部白色。雌鸟:上体灰褐,喉橙黄,眼圈皮黄;与雌山蓝仙鹟易混淆,区别为眼先皮黄,尾多偏棕红色。亚种glaucicomans的喉中心橙红。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粉红。
叫声:粗哑的chek 叫声。鸣声为甜美的高颤音ciccy, ciccy, ciccy, ciccy, see。
地理分布
印度至中国西南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glaucicomans为不常见的夏季繁殖鸟,见于华中及西南;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东南部, 高可至海拔2000米。香港及河北北戴河有迷鸟记录。
习性:喜开阔森林,从近地面处捕食。
注:有著者根据色彩及叫声的不同而把亚种glaucicomans单作一个种类, 称为中华仙鹟(Chinese Flycatcher)(参见Viney et al., 1994)。
大石鸻的资料、地理分布、地理分布
大石鸻(学名:Esacus recurvirostris,英文名:Great Stone-curlew)是石鸻科大石鸻属的鸟类。
大石鸻,体大(52厘米)头亦大,嘴粗厚而微向上翘,黄色的眼呈凝视状。识别特征为头上的黑白色斑及翼上的黑白色粗横纹。飞行时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黑色并具白色粗斑纹。
中文学名:大石鸻
拉丁学名:Esacus recurvirostris
英文俗名:Great Stone-curlew
命名作者:Cuvier, 1829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石鸻科(Burhinidae)
中文属名:大石鸻属(Esacus)
繁殖区:东洋界 : se Iran through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8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资料
大石鸻
物种名称:大石鸻
学名:Esacus magnirostri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Cuvier, 1829)
英文俗名:Great Thick-knee
分类:鸻形目、石鸻科、大石鸻属
虹膜-黄色;嘴-黑色,嘴基部有黄斑;脚-暗黄。
叫声:愤怒时发出响亮的嘶叫声;告警叫声为响亮的see-eek声;并常在夜里发出两三个上扬音符的粗野哨声。
与澳洲石鸻. neglectus成结伴种,可能为共种。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巴基斯坦南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冬鸟至中国西南、海南岛及东南亚。
地理分布
在中国罕见。于海南岛及云南西南部及南部(腾冲、潞西、西双版纳)有记录。
本文Hash:55bbad95906f206441cade577958c004db49ec04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