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乡村振兴项目(探索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信阳7月24日电 (焦磊)走进河南新县泗店乡余河村,沿地势而上的街道干净整洁,路边房屋整齐排列,家家户户门前宽敞平坦,道路另一边的小河清澈见底,围栏边修筑亭子供人休憩乘凉。

“以前村里没有污水管网,一下雨污水流到河里,高过岸边,连同河水反灌到村子里,臭不可闻。”余河村党支部余敦知说,后来依托示范区建设,设计了地下污水处理系统,整修、加高了河边围栏,再没出现过以前的情况了。

干净整齐的余河村。 人民网 焦磊摄

“我们结合地势,铺设了污水管道,在地势最低的地方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采用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有效地改善了农村污水随意乱排、不达标的现象,现在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达标后才可以排入河里。”新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邱正平说。

“颜值”提高的余河村是新县红色大别山乡村振兴示范区覆盖的六个行政村之一。2021年,示范区获得了国家乡村振兴局、财政部中央专项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工作资金5000万元,示范区包括田铺乡的田铺村、河铺村以及泗店乡的大畈村、余河村、计河村、邹河村共两个乡镇六个行政村。示范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红色旅游配套建设项目、农村特色产业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人居环境治理项目和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22年初,新县在全国首批40个示范区建设评估中获评A类等次,中央财政再奖补资金800万元,继续用于巩固提升示范区建设成果。

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村民也自发规整自家房子,每家每户门口摆放的木柴、砖块等都井井有条,丝毫不影响公共空间。“环境好了,大家精神面貌也好了,村民把村子当自己家,有了建设的参与感。”泗店乡党委杨祯说。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人民的需求出发,才能真正建设好美丽乡村。“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了村民的诉求,村民真正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邱正平表示,为了满足村民健身的需求,村子建了一个小运动广场,每天晚饭后,家家户户包括隔壁村的村民都一起来跳广场舞,村子里的笑脸变得更多了。附近的村民表示:“大家晚上空闲时间,都会聚集在一起,跳广场舞的,打篮球的,走路的,溜娃的……热闹得很。”

产业旺则乡村兴。按照示范区规划,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引领培育农村经济产业向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方向发展,带动绿色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总产值。

铁皮石斛丰收场景。受访方供图

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备,也给大力发展产业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草莓种植对水有很高的要求,种植规模上去以后对水的需求量很大,政府帮我们修了储水池,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罗成寨草莓基地负责人周厚江高兴地说。如今的草莓基地规模扩大,已经成了游客采摘旅游的好去处,带动了周边乡村游的发展。基地与19户贫困户签订到户增收项目协议,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与计河、邹河两个贫困村合作发展集体经济,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年临时用工3000余人次。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促进了社会稳定。

罗成寨草莓园负责人向研学游学生讲解草莓种植技术。受访方供图

“修建储水池的同时,修整了河道、山头,修筑了健身步道,采摘草莓的同时也可以到周边散步游玩,紧邻草莓园的绿康源研学游就是个不错的选择。”杨祯说,以前山头杂草丛生,堆满了建筑垃圾,通过环境整治,不仅促进产业发展,也美化了农村环境,还原了绿水青山。

绿康源研学游场景。受访方供图

在选取项目实施区域和规划项目内容时,示范区项目组综合考虑县域特色和资源禀赋,充分结合全域旅游发展布局,主动对接乡村整体规划和空间布局,围绕红绿古“三色”搭配,“红”字为首,优先考虑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同时兼顾“绿”“古”元素,经过严格筛选,选取了田铺乡和泗店乡。

示范区内红绿旅游资源丰富,有田铺大塆古村落、许世友将军故里等多处景区,示范区以红色旅游示范带为主轴,以田铺大塆创客小镇、铁皮石斛产业园、绿康源观光农业生态园为基底,以特色种植和红色旅游市场为支撑,有效带动示范区发展的“两线三组团”的空间布局。示范区2021年共接待游客2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6亿元。

示范区不断放大乡村旅游、乡村产业的富民效应,2021年,示范区6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0万元,同比增长13.5%;2个乡前三个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79%。

新县红色大别山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研讨会(校地携手促共富)

7月1日,“校地携手促共富”交流会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助力山区26县共同富裕启动仪式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举行。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承办。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白红霞,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赵琳,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省文化和旅游厅科技与教育处、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法规处、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协调处相关负责人,杭州市、温州市、金华市、衢州市、台州市、丽水市等地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山区26县(市、区)领导及文化和旅游局主要领导,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韦国潭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出席活动。活动由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校长杜兰晓主持。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韦国潭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将以深怀感恩之心、责任担当之心、唯实惟先之心,根据各地所需,竭尽学校所能,组最强团队、尽最大努力、用最大决心,确保助力共富“六大行动”和“11519”建设任务的落实落地。与各地方政府,特别是旅游主管部门精诚合作、携手共进,在推动山区26县共同富裕,促进“两个先行”的重大场景中开出鲜艳之花、结出丰硕之果。共同努力,用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启动仪式上,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白红霞,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赵琳,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韦国潭共同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山区26县共同富裕学院”揭牌。

山区26县(市、区)领导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校长王忠林签订“旅游助富框架协议”。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副周国忠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助力山区26县共同富裕行动方案》进行解读。山区26县代表淳安县副县长姜君,天台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局长蒋朝永发言。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助力山区26县教授专家团”教授专家团代表、国家旅游业青年专家、旅游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郎富平教授作表态发言。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向教授专家团代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相华授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助力山区26县教授专家团”旗帜。

会上,褚子育厅长指出,山区26县文旅战线会聚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共同商讨校地携手促进共同富裕建设,既是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的扎实行动,也是落实《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具体实践。他强调,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浙江重大而光荣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加快推动山区26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助力实现富民增收和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作为全国唯一一所文化和旅游部与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旅游高职院校,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办学历程中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特色发展,成为全国旅游职业院校中的领头羊,成为我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全省文旅系统深入学习宣贯省党代会精神,在文旅赋能山区共富中展现责任担当,在推进“两个先行”中塑造新增长极;二是希望旅职院能充分发挥优势特长、实干争先,为山区县共同富裕竭尽全力、尽显所能;三是希望山区县能高度重视,借智借力、携手同行,把助力共富行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有实有效。

今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成立的“山区26县共同富裕学院”将聚力山区26县,开展人才培育、专业培训、资源整合、智库研究、社科服务等活动。此外,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将为山区26县提供不少于100项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的智力服务,包括乡村景区规划、民宿运营、菜品研发、标准化建设、智慧景区建设、非遗文创设计等,将重点实施500名教师助力计划,落实千余人次的乡村管理者培训,完成近万人次的文化和旅游相关从业人员培训,重点助力景区村镇建设、乡村餐饮、智慧景区、乡村风貌、新媒体与直播带货、品牌创建、服务礼仪与技能提升等领域的发展。

当天还召开了“校地携手促共富”交流会。浙江旅游职业学院9个小组与山区26县(市、区)领导以及各地市、县市文化和旅游部门领导座谈交流,对接服务重点和工作计划。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建校39年来,坚持“依托行业、产学结合、接轨国际”的办学理念,累计为行业企业培养了6万余名旅游英才。学校主动参与“全省万村景区化建设”,连续4年累计800人次服务村庄建设需求,对全省11个地市67个县(市、区)286个村庄进行乡村旅游发展指导,协助94个村庄成功创建省3A级景区村庄,全程指导“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余村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充分利用文化和旅游部浙江培训基地、浙江旅游培训中心、浙江农民大学旅游分校等平台,开展多元化培训,每年培训超3万人次。连续14年开展暑期送教下乡活动,精准推出“服务礼仪”“乡村振兴”“非遗薪传”“百县千碗”等主题课程包,免费提供乡村旅游培训650余场次,免费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 11万人次。充分利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平台,为全省150多个县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每年为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提供百余项产学研服务,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

乐清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浙江乐清将县域)

合兴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陈路摄

台邦电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金属加工车间内,数控磨床技术人员在自检测量工件。 洪恒飞摄

乐清市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已然形成,将推进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等十大科创平台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朝着打造世界级先进电气产业集群的目标发力。

2001年,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在举办首届电器文化节之际,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了“中国电器之都”称号。

如今,乐清市已经是国内最大的低压电器集散中心,结合当地电子、精密模具等产业优势,直接带动了乐清市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的形成。由乐清市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电器文化节暨国际电工产品博览会也将在1月31日如期而至。

从电器到电气,如何使这一转变不显生硬?为此,乐清市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推进高能级平台建设等方式,开展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2019年乐清市GDP达120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73.7%,居浙江省传统17强县(市、区)第一。

乐清市副市长郑巨化表示,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已然形成,乐清将推进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等十大科创平台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朝着打造世界级先进电气产业集群的目标发力。

创新研发撬动产业转型

在乐清的一家龙头企业的数字化车间里,科技日报记者看到,机械手臂精准快速地装配部件,装有无人AGV物流系统的小车有序穿行……

这是从2015年开始,投资两亿多元,历时3年,在业内率先建成的小型断路器和交流接触器全制程自动化生产车间。该项目所涉及的系统软件、硬件设备等,从产品设计改进到解决每一道工序实现“机器代人”,均是自主研发。

据了解,这样的龙头企业,只是当地众多优秀企业的一个缩影。加大研发正成为当地企业的创新共识。去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达31.77亿元,同比增长15.2%。

乐清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周森森说,乐清市电气企业产品以往多定位在中低端市场,随着中低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之政府部门的引导扶持,当地企业决心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甚至涉足基础研究。

为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乐清市转变政府端科创资源供给方式,实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后补助政策。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

研发费,扣除其占同期销售收入应达到的最低比例的数额后,对超出部分的研发费给予10%的补助。去年给予257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后补助共4623.84万元。

打造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虽然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但是西拥雁荡山脉,东临乐清湾,南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在区位条件不甚凸显的乐清,当地企业秉持低调务实的理念,形成了产业链成熟的“微生态”。

周森森告诉记者,由于电气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加大研发,引进人才的需要,科技资源不足、土地不足等县域创新的短板也随即暴露。“适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通过建设电气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周边城市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是乐清创新发展的需要。”

去年,通过电气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内的乐清智能制造与装备研究院牵线,合兴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得以与浙大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胡亮博士对接。双方合作研发商用车辆AMT变速箱系统电磁阀项目。该项目避开国外专利,使这款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产品实现国内独有的知识产权。

除了对接高层次人才,乐清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嘉定区南翔镇开展科技结对,探索建设科技高地,对接上海的大院名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用活动。目前,已有14个优质项目入驻。通过招才引智,实现了项目“研发在上海,公司落户、贡献在乐清”的离岸创新模式。

乐清市科技局局长管国强表示,打造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既要北接长三角,也要南通海西经济带。当地将以建设“环乐清湾科创走廊”为抓手,联动乐清经开区、柳白新区等地深入实施“科创135”行动计划,落地一批科技型重大产业项目及人才项目。

自创区建设为新经济搭台

2018年11月,温州市启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精准高效实施科技、人才、金融新政和八大攻坚专项行动。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持续发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铺就道路。

“我们最早成立于北京,专注精密齿轮、减速器等产品的生产研发。在2017年响应乐商回归后,公司投资15亿元的机器人及核心部件项目顺利摘牌129亩土地,总部迁至乐清。”台邦电机常务副总裁王洪春介绍说,公司积极融入温州自创区乐清分区专项攻关行动,斥资开展智能装备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温商敢闯敢创、商行天下早已名声在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30多万乐清人在全国各地创业发展,在全国各地投资额累计达到1800亿元以上。结合自创区建设启动,乐清实现浙(乐)商回归到位资金70.4亿元,总量居温州市第1。

2019年11月底,乐清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推进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投产,围绕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重点发展产业,对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企业实施的技改项目单项最高奖励1000万元。

据悉,当地还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实施“人才科技贷”政策,企业无需提供抵押物或担保,符合条件的企业、人才项目更能享受贷款优惠利率。2019年,“科技贷”共向115家企业发放贷款总金额3.23亿元。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一定的产业基础,乐清的电气产业可以与之紧密结合,重在促进产业之间相辅相成。”郑巨化表示,当地正着力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将结合自创区分区、环乐清湾科创走廊的建设,让人才项目享受充足的政策红利。

,

乡村振兴总要求哪个是重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有人问,为何总感觉乡村振兴一直在路上?最近,因工作原因,有幸深入农村了解乡村振兴,并对一些做法和典型案例做了分析。我发现,乡村振兴进展慢主要原因可用一句话概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现在各部门都在支持乡村振兴,不是不重视,而是因为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协调。同时,也因为我国以前过于强调城市化,才导致乡村振兴缓慢。

乡村振兴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农村经济要上去,管理要跟上;二是抓好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然而,我国的乡村振兴却曾经遗憾地错过了三次历史机遇期。

乡村振兴的第一次历史机遇期

这个时期大概在1978年至1990年前后。我国实行农村土地改革初期,由于实行包产到户的政策,粮食产量大幅提升,首先解决了人的温饱问题。几乎与土地改革同步,甚至还略早的时候,当时的经济格局是国企和集体企业进市,村办和民办企业下乡,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发展乡镇企业的能人,也在农村形成了发展经济的舆论。

我查了一些资料,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可谓百花齐放,村办企业方兴未艾,现在很多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就是在那个时候抓住历史机遇发展起来的,比如温州。当然,也冒出了很多假冒伪劣。但那些有远景发展意识的地方,他们顺势利导,通过技术革新,政策引导,慢慢让地方产业走上正规发展道路。

而有些搞“一刀切”的地方,大批乡镇企业不得不“关转并停”。当然也有另外一些原因,最初的乡镇企业是靠低成本和粗加工,后来一些地方率先步入正轨后,那些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我国农村地区率先富起来的第一批人,就是靠办企业生存下来的这些人。遗憾的是,很多地方没能抓住这次机遇,没能抓住当时的人才优势和发展意识,错过了第一次乡村振兴机遇。

乡村振兴的第二次历史机遇期

这个阶段在1998年至2010年前后。这一波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当时沿海地区发展带动了内地经济,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在城市发展问题上,政府部门向来因地施策,顺时应势,这也和我国历来重视城市建设有关。

农村进城务工,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服务,也带来了巨大需求。在这个时候,房地产改革更让这个承载城市化进程的“航空母舰”式产业,从笼子里放了出来,这时的城市化,就如脱缰的野马,正快速地吸收着来自各方面的资金,这其中也包括先富起来的第一批农村人。

第二次机遇期间,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而此时农村的机械化程度在提高。甚至农村个别地区的耕地已经悄悄地向种植能手,种植大户流转。很多地方农村开始出现人口外流,空心村开始出现。伴随着这些的是,第二批靠打工富起来的农村人进了城,城市化像虹吸一样,把农村的人才和资金吸进了城市。

乡村振兴的第三次历史机遇期

这一段时间大概从2010年到2016年前后,城市管理者从农民手中低价拿地,变更后转手高价卖给开发商。因为房地产市场就像一个聚宝盆,失地的农民不仅有卖地收入,还有赔偿安置的房子住。

第三次历史机遇期不同于前两次,这一次时间很短。正是我国城市土地财政的形成期。迅速发展起来的房地产市场,城市管理者看到卖地收入远比发展实体经济来得要快,也更容易。因此想方设法把耕地“农转非”,变更为建设用地。这一次过程伴随着大量的城中村改造,也是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期。

这一短暂的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拆迁矛盾。这一轮城中村改造中,凡没参加改造的农村,因为有大量建设用地,后来也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但大批的农村耕地被挤占,城中村的农民身份已经发生变化。正是这一轮城中村改造,导致房价飞涨,一些地区“恨地不成钢”,地少不够卖,于是向落后农村地区求援,“地票”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

正是在这个时候,国家看到大量耕地被挤占的风险,提出“耕地保护红线”。发达地区的建设用地,可以用落后地区的土地占补平衡指标来弥补。不管是城中村改造农民的卖地收入,还是落地地区向发达地区卖地票收入,在飞涨的房价中,都流向了城市。同时,因为落后农村地区“卖地票”,不少农村土地“未建先失”,给乡村振兴的用地套上了紧箍咒。

其实从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来看,土地一直是最关键、最基础的元素。在世界历史上,土地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不管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土地资本都是“资本中的资本”。然而,农村土地和土地出让金,被城市化大量占有,也让乡村振兴失去第三次机会。

乡村振兴会迎来第四次机会吗

答案是肯定的。城市发展和农村振兴的二元化局面,世界各国都存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存在的工业和农业“剪刀差”是最早的城乡差别雏形。因为农村有大量的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以低价流入城市,再生产出更多产品出售,这种经济倒挂现象,被称为“农村包围城市”,这是任何国家都经历的阶段。

从我国前三次乡村振兴的机遇看,本质上也都是农村支援城市。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和资金、人才流向了城市。既然如此,那么下一次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乡村振兴虽说“五大振兴“,但关键还是两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我们已经看到,现在的农村公共设施硬件如道路、学校、医院等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只是栽好了梧桐树,还没引来金凤凰。农村学校依然生源不足,农村人依然到城市看病。

前几日在调研乡村振兴时,我发现农村合作医疗颇受农民欢迎,“医共体”改革正让医疗资源向农村乡镇延伸,有条件的农村医院已经可以实现与城市医疗资源共享,而且报销比例高,伴随着这项改革,一些乡村医院人气大幅回收。

同时,我国每年还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这其中有大批的农村毕业生,现在一些城市为吸引人才,纷纷出台政策,其目的除了吸引人才,还是为了支撑摇摇欲坠的房价,维护土地财政。

农村要想留住高端人才自然不现实,然而,大批的农村大学生除了留在城市寄身的,回农村的也不少,这给乡村振兴提供了大批的人才储备。如果能像医疗改革那样,把农村人才留在农村,让农村人过上自己的小城镇生活,何愁留不住人才呢?

软件建设提升了,留住了人,加上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在广袤的农村大地,有资金和人才的回流,乡村振兴还会远吗?

本文作者李鑫淼,源自公众号“思想者札记”(ID:SXZzhaji)

,

本文Hash:4272748da0eacee4802dacba287fda31df75e96d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