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鹦鹉的简介、生活习性

导读: 鸟种简介 生活习性

尼安鹦鹉(学名:Poicephalus crassus,英文名:Niam-niam Parrot)是鹦鹉科大头鹦鹉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尼安鹦鹉

拉丁学名:Poicephalus crassus

英文俗名:Niam-niam Parrot

命名作者:Sharpe, 1884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大头鹦鹉属(Poicephalus)

繁殖区:非洲 : c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尼安鹦鹉点击查看大图 【物种名称】 尼安鹦鹉

【又 名】 念念鹦鹉

【拉丁学名】 Poicephalus crassus

【英文名称】 Niam-Niam Parro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非洲鹦鹉族

身长:25公分(10吋)

亚种:目前并无已知亚种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部和颈部为灰棕色,带有一点橄榄黄;耳羽为银灰色;喉咙和胸部为橄榄棕色;背部羽毛为棕色并带有很宽的绿色滚边;翅膀内侧覆羽绿色,外侧飞行羽为蓝绿色;尾巴橄榄棕色,尖端绿色;上鸟喙浅灰蓝色,尖端黑色,下鸟喙黄褐色;虹膜红棕色。幼鸟头部为灰棕色并带有浅橄榄黄色,胸部和腹部浅绿色,上鸟喙尖端为灰色。

简介:念念鹦鹉(Niam-Niam Parrot)是Poicephalus属中数量最稀少的种类之一,他们不曾出现於宠物市场中,也未曾听闻有人繁殖饲养他们。念念鹦鹉的外型和棕头鹦鹉(Brown-headed Parrot)非常神似,不同的是,他们的虹膜为红棕色,且体型略大。他们生性胆小害羞,叫声并不吵杂,由於在原栖息地他们的数量相当稀少,黯淡无奇的羽色也引不起饲养者的兴趣,因此至今英美并未有饲养过他们的纪录,在欧洲他们也鲜少为人所知,因此关於他们的资养非常有限。

生活习性

念念鹦鹉主要栖息於森林地区和热带草原地区。他们平时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平时会前往山区觅食,藏身於林木间的时候,由於身体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因此肉眼相当难以察觉他们的踪迹;他们有地区性迁移的习性,会视食物的充足与否前往不同的地区觅食,有时候会聚集在地面的水坑饮水;他们的个性胆小怕生,平时无法接近观察;如果受到惊扰,则会整群飞起,并伴随相当尖锐的鸣叫,如果藏身茂密的林间,则会相当安静的躲起来观察情况,以便决定是否要逃走。

食物:念念鹦鹉主要以种子、浆果、水果、小坚果和黍类为食。

【地理分布】

栖息地:中非的喀麦隆东部、中非共和国、苏丹西南等地

他们的繁殖季推估在湿季约为8月到9月之间。由於目前并没有任何人工豢养念念鹦鹉的纪录,因此关於他们的繁殖情况和习性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

安第斯沙锥的简介、生活习性、生活习性

安第斯沙锥(学名:Gallinago jamesoni,英文名:Andean Snipe)是鹬科沙锥属的鸟类。

安第斯沙锥,属鹬科(Scolopacidae,snipes)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鸻形目的1科。

中文学名:安第斯沙锥

拉丁学名:Gallinago jamesoni

英文俗名:Andean Snipe

命名作者:Jardine & Bonaparte, 1855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沙锥属(Gallinago)

繁殖区:南美洲 : Venezuela to Boliv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灰色

鸟种简介

分类地位:鹬科(Scolopacidae,snipes)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鸻形目的1科。

种属分布:共有29属77种,分布遍于全世界。在北极和亚北极繁殖,到热带一些地区越冬。

形态特征:小、中型涉禽,体长约600毫米,翅长约290毫米;嘴形直,有时微向上或向下弯曲;鼻沟长度远超过上嘴的1/2;雌雄羽色及大小相同,跗骨后侧大多具盾状鳞,前缘亦具盾状鳞;趾不具瓣蹼。

生活习性

大多栖息在潮湿、阴暗、落叶层厚的稠密的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白天常隐伏林中,很少飞出。如果受惊,只飞过一段很短的距离,就又隐伏在树丛中。黄昏常飞到森林附近的湿地、湖畔、河边、水田和沼泽地上觅食。平常很少鸣叫,发情时鸣声多变。取食蚯蚓、鞘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的幼虫,也吃蜗牛、淡水螺蛳。

叫声:被赶时常悄然无声,但偶尔发出快速的etsh-etsh-etsh声。占域飞行时雄鸟发出oo-oort的嘟哝声,紧接着发出具爆破音的尖叫。

丘鹬是飞越喜玛拉雅山的候鸟。

生活习性

繁殖期一雄多雌。通常在夜间结合,白天分离。回巢区时开始发情飞翔。大都在夕阳西下时,雄鸟飞到树林的上空。发情停止后,雄鸟找雌鸟在地上交配。巢在密林中的地上、小灌木丛的下面或枯枝落叶中,为浅坑洼状,用枯枝、干草、干叶等筑成。4~6月产卵,每窝3~4枚。卵长梨形,壳薄,有棕、黄褐和粉红色,并具天蓝色或淡紫灰色斑点。孵化期22~24天。

紫冠吸蜜鹦鹉的简介、外型、生活习性、食物、生长繁殖

紫冠吸蜜鹦鹉的图片

紫冠吸蜜鹦鹉(学名:Glossopsitta porphyrocephala)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鸟种简介

紫冠吸蜜鹦鹉
紫冠吸蜜鹦鹉物种名称:紫冠吸蜜鹦鹉

又名:紫冠鹦鹉

拉丁学名:Glossopsitta porphyreocephala

英文名称:Purple-crowned Lorikeet

科属分类: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吸蜜鹦鹉族身长:15公分(6吋)

亚种:目前并无已知亚种

地理分布:澳洲西南和东南部、袋鼠岛

保护等级:紫冠吸蜜鹦鹉(图5)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外型

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部和大腿为黄绿色;眼睛和鸟喙之间橘红色;额头和耳羽为橙色;头顶紫色;喉咙、脸颊前方、胸部和腹部为浅蓝色;颈部和背部上方为古铜棕色,并带有浅绿色;翅膀内侧覆羽红色,翅膀弯曲的地方为蓝色,主要飞行羽带有非常细窄的黄色滚边;尾巴内侧橄榄黄色,侧面的羽毛底色带有橘红;鸟喙黑色,虹膜棕色。幼鸟的鸟喙为黑棕色,头顶的紫色面积很小,有些幼鸟甚至没有紫色的羽毛,虹膜深色。

生活习性

紫冠吸蜜鹦鹉
紫冠吸蜜鹦鹉紫冠吸蜜主要栖息於澳洲乾燥的小桉树丛、也栖息於各种型态充满盛开花朵的林地和灌木丛区,有时候开阔的平原、沿海灌木林、桉树森林或是孤立的树丛区也见的到他们的踪影;有时候甚至会前往城镇或是花园中活动。他们平时大多成对活动,或是组成4到12只左右的小群体,在花朵盛开的树上会聚集比较庞大的数量;时常和同属中的麝香吸蜜(Musk Lorikeet)一起集结活动;在繁殖季节会过著四处游牧的生活,偏好在树顶活动,隐身於浓密林区的时候相当难以察觉;在比较低矮的灌木丛或是树林间觅食的时候,则可以悄悄接近他们。平时他们偏好栖息於高大浓密的树木林区休憩,通常都离觅食的地点有一段很远的距离。如果被惊扰会尖叫著整群飞起,在空中盘旋几圈後,再降落在同一棵或是邻近的树上。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尖锐刺耳的鸣叫,但是觅食的时候则仅会发出相当轻柔的咕哝声。

食物

紫冠吸蜜主要以花粉、花蜜、当地种植和引进的水果、花朵(偏好桉树属植物)、浆果、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

生长繁殖

在野外他们主要的繁殖季为8月到12月,会将巢筑在距离水源很近的空心桉树洞内,人工豢养的紫冠吸蜜仅在澳洲当地有过成功的纪录。他们一次会产下3到4枚卵,在吸蜜鹦鹉中算是相当多产的种类。孵化期22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45到60天。

本文Hash:b77037b115e05cfecbb3641d16235446e43ccc70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