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尾鵟的名称种类、简介、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名称种类 鸟种简介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棕尾鵟的图片

棕尾鵟(学名:Buteo rufinus,英文名:Long-legged Buzzard)是鹰科鵟属的鸟类。

棕尾鵟,中型猛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长约56cm,罕见留鸟及季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喀什、乌鲁木齐及天山地区。迁徙或越冬至甘肃、云南、西藏南部及东南部。习性较懒散,一般从栖处捕食,高空翱翔且有时徘徊飞行,喜趋火光,叫声响亮,似猫叫声,似普通鵟但少叫。

中文学名:棕尾鵟

拉丁学名:Buteo rufinus

英文俗名:Long-legged Buzzard

命名作者:Cretzschmar, 1829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鵟属(Buteo)

繁殖区:古北界, 非洲 : sw, sc

非繁殖区:c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93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种类

中文学名:棕尾鵟

棕尾鵟
棕尾鵟

拉丁学名:Buteorufinus

别称:大豹、鸽虎

英文名称:Long-leggedBuzzard

种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鵟亚科、鵟属

鸟种简介

棕尾鵟
棕尾鵟

棕尾鵟也属于中型猛禽,体长50—65厘米,体重1280克左右。体色变化也比较大,有淡色型和暗色型等,但体羽的颜色均比其他类的颜色浅淡。

通常上体为淡褐色到淡沙褐色,具有暗色的中央纹,喉部和上胸部为皮黄白色,具有暗色的羽轴纹,下胸为白色,腹部和腿上的羽毛为黑褐色,尾羽为棕褐色,通常没有横带或仅具有窄而明显的暗色横斑,这一点与其他鵟类明显不同。在空中翱翔时翅膀上举成“V”形,飞羽下面颜色浅淡,翼尖为黑色。虹膜金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嘴黑色或石板褐色,尖端黑色,下嘴的基部和口角为黄色;蜡膜黄绿色,脚和趾黄色或柠檬黄色。棕尾鵟繁殖于从欧洲东南部向东到蒙古,往南到<>欧洲东南部,以及从伊朗到<>新疆、甘肃为留鸟,在西藏、云南为旅鸟、冬候鸟。

生活习性

棕尾鵟
棕尾鵟

棕尾鵟是一种喜欢干燥环境的荒原猛禽,栖息于荒漠、半荒漠、草原、无树的平原和山地平原,垂直分布的高度可达海拔2000—4000米的高原地区,冬季有时也到农田地区活动,但较少活动于森林地带,常单独或成群活动在开阔、多石而又干燥的不毛之地。平时不善于鸣叫,行动显得迟缓而笨重,常站立在地上、岩石上、电线杆上或地面的高处和石头上,偶尔也站立在树上。喜欢在空中成圆圈状翱翔和盘旋,两翅上举成“V”字形,有时也在空中逆风不动,好像悬浮在空中。主要以野兔、啮齿动物、蛙、蜥蜴、蛇、雉鸡和其他鸟类与鸟卵等为食,有时也吃死鱼和其他动物尸体。有趣的是,它还可以象家鸡一样在地面上走来走去,寻找甲虫等来充饥。通常站在一走地方等待和观察动物活动,或者在飞翔时紧紧地盯着地面,发现猎物则立刻冲下捕捉。

生长繁殖

棕尾鵟
棕尾鵟棕尾鵟幼雏

繁殖期为4—7月份。求偶时发出短而尖锐的叫声。营巢于悬崖峭壁间的岩石上或树上。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垫有枯草。每窝产卵3一5枚,通常4枚,偶尔也有少至2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皮黄白色,具黄色或红褐色斑点。

产卵数与卵的形态大小:据文献记载,棕尾鵟每窝产卵3~5枚,通常3枚,偶见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皮黄白色,具黄色或红褐色斑;卵的大小为(55~69)厘米×(43~48)厘米。 2003年发现的三个巢,窝卵数分别为3、3、1,明显低于文献记载,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本年度繁殖区内鼠类处于低密度区有关,通过食性调查观察发现有食物不足的迹象。另外,G0303号巢中的卵虽为一枚,但却是一枚超大的卵,该卵正常孵化出雏鸟一只,其大小与其他雏鸟差别不大。产卵期:G0301号巢中一卵恰好于5月14日出壳,其余两卵已出壳,而G0302号巢已出全;据文献记载其孵化期约为28~31天,估计产卵应在4月中上旬,幼雏留巢期为40~45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飞出。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但以雌鸟为主。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养,大约经过40~45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繁殖期食性

棕尾鵟主要以啮齿动物、蜥蜴、蛇、鸟类与鸟卵为食。2003年5月14日发现一巢中有小家鼠两只,大沙鼠一只,后者被取食仅剩两后肢及尾部;2003年5月12~13日对另一巢进行了两天观察,成鸟第一天上午捕获小五趾跳鼠一只,下午捕获大沙鼠一只,第二天上午捕获小家鼠一只。6月上旬的调查发现巢中或巢的下方有大耳猬、东方沙蟒、草兔等尸体或残余物;吐物中甚至发现了昆虫的甲壳。其食性似乎有明显的变化,育雏初期以鼠类为主,后期以其他小动物为主,也可能反映出由于捕食造成鼠类密度下降转而捕食其他小动物。(3周龄雏鸟) 捕食行为:棕尾鵟通常站在固定地方等待和观察动物活动,或者在飞翔时紧紧地盯着地面,发现猎物则立刻俯冲捕捉。调查中多次观察到该种长时间停歇在高处,静候捕食。“过捕行为”一例,2003年5月14日发现一巢中有小家鼠两只,大沙鼠一只,但其中一只小家鼠并没有被取食,而是放在巢的一角,最后变成了“干尸”。

育雏行为

幼雏发育的早期阶段,亲鸟一般把猎物带回巢,撕碎后喂给雏鸟,或放置在巢中,任雏鸟啄食,虽然取食比较困难,但可以看作是一种重要的锻炼。在后期,特别是离巢出飞阶段,亲鸟可将猎物撕成大块喂给雏鸟,甚至在空中抛给雏鸟练习它们的捕食能力。(4周龄雏鸟)

保护现状

棕尾鵟
棕尾鵟

由于有利用旧巢的习性,每年不断修整、添加新的巢材,巢越来越大,最后不堪重负而坍塌,甚至会影响到繁殖成功率,位于梭梭上的鸟巢,观察时,发现三只雏鸟均发育良好,再次调查时却发现,由于支撑巢的一根梭梭粗枝折断,巢的一半已坍塌,一只雏鸟不知所终,另两只雏鸟挤在巢的一角,两者的发育情况也有了明显区别,一只飞羽已完全长成,振翅欲飞,另一只飞羽尚短,体质虚弱,让人担心能否最终顺利出飞。

对该巢进行了简易的加固,虽然雏鸟最终顺利出飞,在之后的一次调查中发现该巢已彻底坍塌,据了解是由于一场大风所致。 人为活动的破坏同样对棕尾的巢址有巨大影响,育有一雏另一鸟巢巢,在调查中发现该株胡杨被人盗伐。而同样是育有三雏的一鸟巢,个体间发育的区别却不明显,身体状况均不错,这可能是与繁殖地的生境条件有关。利用人工巢改善营巢生境的可行性:合适的巢址是稀缺资源,自然分布极不均匀,尤以典型的荒漠猛禽—棕尾为甚。从调查结果看,有限的天然巢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影响了繁殖成功率,而旧(老)巢又是猛禽喜欢利用的,因为它表示有繁殖成功的经历,而连年利用旧巢,重量不断增大,不堪重负而坍塌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人类正在实验利用人工巢或半人工巢来改善棕尾鵟的繁殖生境。

楔尾雕的名称类别、简介、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楔尾雕的图片

楔尾雕(学名:Aquila audax,英文名:Wedge-tailed Eagle)是鹰科雕属的鸟类。

楔尾雕(学名:Aquila audax)为隼形目鹰科的鸟类,体长81-120厘米,体重3-6公斤,雌性比雄性略大,是澳大利亚仅有的三种猛禽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全身黑褐色,肩颈部羽色偏浅,爪、喙淡黄色,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它楔形的尾羽。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草原、林地、沼泽地区,单独或成对生活,有时会集15只左右的小群狩猎,占据9~100平方公里的领地;日行性,白天大多数时间翱翔于2000米高的天空中搜寻猎物。食物包括各种啮齿类、蛙类、蜥蜴类、鸟类、鱼类以及小型有袋类。

中文学名:楔尾雕

拉丁学名:Aquila audax

英文俗名:Wedge-tailed Eagle

命名作者:Latham, 1802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雕属(Aquila)

繁殖区:澳洲界 : Australia, s New Guine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楔尾雕

拉丁学名:Aquilaaudax

英文名称:Wedge-tailedEagle

命名时间:1801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雕亚科、雕属

鸟种简介

楔尾雕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猛禽,雌鸟大于雄鸟,身长90-110cm,翼展180-250cm,雄鸟体重3.2-4kg,雌鸟体重4.2-5.3kg,具楔形尾,羽毛从大腿基部一直覆盖到脚趾。鸟喙是浅粉红色至奶油,眼睛棕色至黑褐色,爪白色。年轻的楔尾雕的头红棕色,翅膀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得更黑。成鸟大多是黑色或黑褐色。在两性之间羽毛唯一的差别是成年雌鸟比雄鸟稍微苍白。

楔尾雕
楔尾雕

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它那楔形的尾部。此外,成鸟鸟喙尖端成黑色,喙的基部为肉色,眼先至眉处一般无羽均为肉色;瞳孔为黑色,虹膜为肉色到褐色;全身为黑褐色,至颈部羽色偏淡;肩部及次级覆羽羽色偏浅,为土黄色或偏白色;跗跖部全部覆羽;爪为三前一后爪形,为淡黄色,趾甲为黑色。亚成体的整只鸟喙均为肉色,颈部有白毛,色偏褐色,初级飞羽有不明显横斑。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楔尾雕
楔尾雕楔尾雕分布图

生活习性

楔尾雕是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草原、林地、沼泽地区,不喜沙漠、雨林、海岸环境;单独或成对生活,有时会集群狩猎,每群可能多达15只,占据9~100平方公里的领地;日行性,白天大多数时间翱翔于2000米高的天空中搜寻猎物。鸟巢一般建在高树上,通常在其领土的最高点。在澳大利亚一些缺乏高大乔木的地区,巢也建在小乔木,灌木,悬崖,甚至面临地面也可使用。巢的密度取决于猎物和其他资源的丰富性。在大多数年份,巢的周径通常是2.5公里-4公里之外。如果条件特别好,距离甚至小于1公里,因为鸟类需要较小的区域便于找到足够的食物。

楔尾雕
楔尾雕

食物包括各种啮齿类、蛙类、蜥蜴类、鸟类、鱼类以及小型有袋类,其中兔子占其日常饮食的很大比例,可达30%-70%,甚至高达92%。有时它们还会团结起来攻击袋鼠、羊等大型猎物,但这些只占其总猎物一小部分。找不到活物就吃死尸;楔尾雕食量很大,一次可以吃下自身体重一半的肉。

生长繁殖

楔尾雕夫妻一般在10-30米高的树上筑巢,没有高大树木的地区,鸟巢也建在离地面1.8米以上的高处。巢宽达1.8米,深逾3米,重达400公斤,多年使用;巢的顶部呈浅杯状,用新鲜的树枝和树叶包围。产卵时间在不同的地区不尽相同。一般每年4-9月交配繁殖,大多数选择在7月间,婚姻方式为一夫一妻制,但关系不固定,如果一只死了另一只会毫不犹豫地另觅新欢;雌鹰每次产下1-4枚卵,多为2枚,白色卵约59×73毫米大小,上有红褐色斑点,孵化期约42-48天,双亲共同哺育后代,如果食物丰富,两只雏鸟都能成活,如果食物短缺,一只略大的雏鸟会杀死另一只较小的,并吃掉自己的小巢友。成活的雏鸟第二周期会长出孵化后的第一批羽毛,3个月大时可以离巢活动,但还要跟随父母生活4个月左右,幼鸟在7至8个月后就可以飞行超过850公里的距离,3岁性成熟,6岁才能长成与亲鸟一样的体型和羽色,寿命20-25年,圈养条件下最高纪录为60年。

亚种分化

2种)

1、楔尾雕指名亚种(学名:Aquilaaudaxaudax)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南部。
楔尾雕
楔尾雕

2、楔尾雕海岛亚种(学名:Aquilaaudaxfleayi)分布于塔斯马尼亚。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楔尾雕
楔尾雕

硬尾鸭属的名称类别、简介、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该属种类、保护现状、硬尾鸭属大全

硬尾鸭属的图片

硬尾鸭属(学名:Oxyura)是属于鸭科的非常典型的一类群居型性水鸭。体圆,翼短,尾羽长而尖。雄鸭在繁殖期有鲜艳的淡红色羽毛和鲜蓝色的喙,雌鸭的羽色单调,个体较小,有1或2条贯脸纹。无论雌雄,平时尾羽都翘起。雄鸭食道可膨大,颈内可能有气囊,在吵闹而精致的求偶表演时便膨胀起来。雄鸭协助育雏,这是鸭类中罕见的特性。会用其特殊的尾羽在水下把握方向以寻觅食物。很少上陆地活动。喜欢住在大湖,浅湾,沼泽。能在风浪里睡觉。生活于温暖地区。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昆虫、鱼、蛙、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蠕虫等为食。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硬尾鸭属(Oxyura)

中国野生鸟类: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硬尾鸭属

硬尾鸭属
硬尾鸭属白头硬尾鸭

【拉丁学名】Oxyura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雁形目、鸭科、硬尾鸭属

鸟种简介

硬尾鸭属
硬尾鸭属澳洲硬尾鸭

硬尾鸭属鸟类的分布比较广泛,在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均有分布,以中南美洲种类最多,其它地区均为单一种类。硬尾鸭有长而坚硬的尾羽,游泳时尾羽可没入水中,而有时尾羽可以竖起。硬尾鸭生活于淡水中,善于潜水,在水面游泳的时候身体的位置也比较低.。常在沼泽地建造由芦苇构成的坚实的巢。每窝产6—10枚表面粗糙的卵,在水禽中,其卵形相对最大。雄鸭协助育雏,这是鸭类中罕见的特性。大多数硬尾鸭生活于南半球的温暖地区,多生活淡水中。见于地中海至突厥斯坦的白头硬尾鸭是欧洲仅有的一种硬尾鸭;雄鸭褐色,脸全白,蓝色嘴的基部有瘤状突。东非的非洲硬尾鸭和澳洲硬尾鸭有淡红色羽毛和黑色的头。棕硬尾鸭是最常见的硬尾鸭,有一个白脸颊,夏天身上着红棕色的羽毛,蓝色的嘴。冬天着浅褐色的羽毛,黑色的嘴。主要吃植物性食物。

地理分布

硬尾鸭属
硬尾鸭属硬尾鸭属分布图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中国新疆西北部阿拉套山脉繁殖;冬季偶见于湖北洪湖。俄罗斯欧洲部分东南部、西伯利亚西部,蒙古西北部、欧洲黑海附近的个别地区、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南部以及非洲西北隅。

生活习性

硬尾鸭属
硬尾鸭属非洲硬尾鸭

栖息于各种类型的内陆河流、湖泊、池塘、沼泽等地,与其他鸭类混合成群活动,善于游泳和潜水。极怕人,稍有动静立即起飞。善于游泳和潜水,往往潜入水下停留时间不长,一般3—5分钟左右。游水时,常把尾部高高翘起。从水面起飞时,常在水面掠过相当距离,才得离开水面。该鸭的游泳、潜水及飞行等姿态与其他鸭类相比较,均更像鸊鷉。一般不上陆地活动,也很少飞翔。很少鸣叫。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昆虫、鱼、蛙、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蠕虫等。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水边地上灌丛或草丛中,为浮巢。每窝产卵6—10枚。孵化期25天。

该属种类

(5种,8亚种)

硬尾鸭属
硬尾鸭属南美硬尾鸭

1.澳洲硬尾鸭 Oxyura australis Blue-billed Duck

2.棕硬尾鸭 Oxyura jamaicensis Ruddy Duck (3种)

3.白头硬尾鸭 Oxyura leucocephala White-headed Duck

4.非洲硬尾鸭 Oxyura maccoa Maccoa Duck

5.南美硬尾鸭 Oxyura vittata Argentine Blue-billed Duck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硬尾鸭属鸟类大全

棕硬尾鸭硬尾鸭属:棕硬尾鸭

学名:Oxyura jamaicensis

英文名:Ruddy Duck
安第斯硬尾鸭硬尾鸭属:安第斯硬尾鸭

学名:Oxyura ferruginea

英文名:Andean Duck
南美硬尾鸭硬尾鸭属:南美硬尾鸭

学名:Oxyura vittata

英文名:Lake Duck
澳洲硬尾鸭硬尾鸭属:澳洲硬尾鸭

学名:Oxyura australis

英文名:Blue-billed Duck
非洲硬尾鸭硬尾鸭属:非洲硬尾鸭

学名:Oxyura maccoa

英文名:Maccoa Duck
白头硬尾鸭硬尾鸭属:白头硬尾鸭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Oxyura leucocephala

英文名:White-headed Duck

本文Hash:22500cef18988f610b6f332a35b642a9b4a271ed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