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翅鵟鹰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保护现状

棕翅鵟鹰的图片

棕翅鵟鹰(学名:Butastur liventer,英文名:Rufous-winged Buzzard)是鹰科鵟鹰属的鸟类。

棕翅鵟鹰(读音:zōng chì kuáng yīng) 是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鵟鹰属的鸟类。这种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中文学名:棕翅鵟鹰

拉丁学名:Butastur liventer

英文俗名:Rufous-winged Buzzard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7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鵟鹰属(Butastur)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Java, also Sulawesi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90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棕翅鵟鹰
棕翅鵟鹰

棕翅鵟鹰(拼音:zōngchìkuángyīng)(学名:Butasturliventer)为鹰科鵟鹰属的鸟类。主要生活于平原或丘陵的落叶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

外形特征

棕翅鵟鹰
棕翅鵟鹰棕翅鵟鹰

全长约35cm。头顶、颈项、上背灰褐色,具微暗色羽干纹,逐渐至下背和尾上覆羽转为赤褐色。尾亦褐栗色,具四条窄的黑色横斑和黑色端斑。飞羽粟褐色,具黑色横斑和暗色尖端,翼下粉红白色,具暗色横斑。下体大都灰色,喉微具白色条纹,胸灰色而具暗色羽干纹。腹、腿和尾下覆羽雪白色。嘴黄色,具黑色尖端。脚橙黄色。

体型与鹰相近,身材、尾羽和跗足庶都显得很修长;但它们的翅型又接近于鵟,不像多数鹰类那样显得宽圆,而是呈长矩形,后翅缘显得平直,翅膀收起后飞羽尖几乎伸到尾羽稍。棕翅鵟鹰背部尤其两翼泛较艳的砖红色。

地理分布

棕翅鵟鹰
棕翅鵟鹰棕翅鵟鹰(分布图)

在缅甸南部到印度尼西亚等地分布。每年6月见于中国国内云南景东和西双版纳的勐养。

棕翅鵟鹰
棕翅鵟鹰棕翅鵟鹰

生活习性

棕翅鵟鹰
棕翅鵟鹰棕翅鵟鹰

栖息于平原和低山的稀疏松林中。见于山地林边或空旷田野。常站在枯枝上或电线秆上。性孤独。飞行如隼,不停地翱翔于空中。

迁徙中常常结成大群,又爱盘旋,所以深得猛禽观察爱好者青睐。性情不是很凶猛,主食小鸟、鼠类、小型两爬和大型昆虫,它们既能树冠上筑巢也会在地面筑巢,这点在林栖的鹰类中比较特殊。

飞行时两翅不断鼓动,有时作直线飞行,有时围绕着某一地点作圈状翱翔。迁徙时通常下午3~4时成群在栖息地上空不停地盘旋,直至黄昏,才在栖宿地山坡树林中停息。通常贴近地面飞行或栖于窥伺猎物,也常徘徊于地上捕捉食物。通常分散活动觅食,但在迁徙期间,常结成小群,伴随追逐小型鸟类南迁。

主要食物有小形啮齿动物、小鸟、蛇类、蜥蜴、蛙类和各种大型昆虫等。

叫声:通常无声,但在繁殖期却甚喧闹,重复发出拖长的尖叫pit-piu声,第一音节较第二音节高。

保护现状

棕翅鵟鹰
棕翅鵟鹰

1.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

2.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3.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濒危物种。

4.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

5.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本文Hash:7f707527c098162b93b1ef0a53735fadba0bb758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