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冠鳽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黑冠鳽的图片

黑冠鳽(学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英文名:Malayan Night Heron)属鹭科夜鳽属,俗称黑冠麻鹭、黑冠虎斑鳽、暗光鸟(与夜鹭一样),英文直译为马来亚夜鳽。中等大小,分布在亚洲南部、东部和东南亚,在中国分布较少,属于珍稀品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

中文学名:黑冠鳽

拉丁学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

英文俗名:Malayan Night Heron

命名作者:Raffles, 1822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夜鳽属(Gorsachiu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5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黑冠鳽
黑冠鳽

体型略小(49厘米)而粗壮的深红褐色及黑色鹭鸟。其特征为嘴粗短而上嘴下弯。

成鸟:顶及形短的冠羽黑色,上体栗褐色并多具黑色点斑,下体棕黄而具黑白色纵纹,颏白并具由黑色纵纹而成的中线。飞行时黑色的飞羽及白色翼尖有别于栗苇鳽。

亚成鸟:上体深褐具白色点斑及皮黄色横斑,下体苍白具褐色点斑及横斑;与夜鹭亚成鸟的区别在嘴较粗短。

虹膜-黄色;眼周裸露皮肤-橄榄色;嘴-橄榄色;脚-橄榄色。

叫声:一连串深沉的oo声,约每1.5秒间隔发出一声,通常于晨昏在林上层作叫;也作粗哑的呱呱声及喘息声arh, arh, arh。 习性:性羞怯,夜行性。白天躲藏在浓密植丛或近地面处,夜晚在开阔地进食。受惊时飞至附近树上。

黑冠鳽
黑冠鳽
黑冠鳽:亚成鸟
黑冠鳽:亚成鸟

地理分布

黑冠鳽
黑冠鳽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及菲律宾。冬季南迁至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或夏候鸟于见云南西南部、广西及海南岛的低地。

生活习性

黑冠鳽
黑冠鳽

黑冠鳽的栖息环境和活动习性基本上与海南鳽相似。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多单个活动于稻田或池塘旁,以鱼、虾及水生昆虫为食。多活动于山区林间的河川、溪涧水库边及竹林等处。在台湾地区喜好在密林的山泉溪涧中及竹林地上活动。曾在1800m的溪流中发现。

黑冠鳽性羞怯,夜行性。白天躲藏在浓密植丛或近地面处,夜晚在开阔地进食。受惊时飞至附近树上。

主要食物是鱼、虾及蛙类,育雏前期食量较少,食物种类为鱼、虾,育雏中、后期食物种类除鱼、虾之外,还有较多的蛙、蝌蚪、泥鳅及其他水生昆虫。

生长繁殖

黑冠鳽
黑冠鳽

繁殖期为5—6月。常成对营巢。通常筑巢于原始林中河流与溪流边高大的乔木树上,巢多置于树冠层树枝间,有浓密的树冠枝叶隐蔽。巢结构简陋呈碟状,由草茎、树叶、枯草等构成。巢大小为外径15.74cm×16.63cm,内径9.23cm×9.23cm,巢高4.05cm,巢深2.16cm。

每窝产卵4—5枚,颜色为白色,形状为阔卵圆形,两端形状几乎一样,卵的大小为44一49×36一40毫米,平均为46×37毫米。孵化期15~18天,育雏期25天。

保护现状

黑冠鳽
黑冠鳽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黑冠鳽数量极为稀少,中国仅采到6个标本,分别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3号)和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1号)。

本文Hash:0a023b8b380638155d11984bb1eaf246b3bc4840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