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阿拉伯鸨(学名:Ardeotis arabs,英文名:Arabian Bustard)是鸨科鹭鸨属 的鸟类。
阿拉伯鸨
中文学名:阿拉伯鸨
拉丁学名:Ardeotis arabs
英文俗名:Arabian Bustard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鸨形目(Otidiformes)
中文科名:鸨科(Otididae)
中文属名:鹭鸨属(Ardeotis)
繁殖区:非洲 : w, c ne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阿拉伯鸨
【中文别名】
【拉丁学名】Ardeotis arabs
【命名时间】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Arabian Bustard
【科属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鹤形目、鸨科
外形特征
阿拉伯鸨阿拉伯鸨阿拉伯鸨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嘴长常短于头长;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6—24枚。尾宽,短至中等长,尾端呈方形或稍圆,尾羽18—20枚。无尾脂腺。腿长而粗壮,胫的裸出部分和跗跖被网状鳞,足仅有前3趾,后趾消失,趾基联合处宽,形成圆厚的足垫,爪钝而平扁。
地理分布
阿拉伯鸨产于摩洛哥和非洲撒哈拉南部地区。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
阿拉伯鸨阿拉伯鸨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生活习性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蜥蜴、蛙、雏鸟、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喜欢选择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作为栖息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但降雨常决定其繁殖的时间
阿拉伯鸨阿拉伯鸨和场所。小鸨羽毛很松,说明其生活环境气候炎热。繁殖时配对关系通常为单配,但仅在繁殖季节发生。求偶时雄鸟进行地面或空中炫耀并发出沙哑的叫声。在地面由雌鸟挖坑营巢,每窝产1—2枚或2—6枚卵,每年产1窝,孵卵期20—28天,仅由雌鸟孵卵和照顾幼鸟。1—6岁开始繁殖。
黑脸鸨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黑脸鸨(学名:Neotis heuglinii,英文名:Heuglin’s Bustard)是鸨科黑冠鸨属的鸟类。
黑脸鸨
中文学名:黑脸鸨
拉丁学名:Neotis heuglinii
英文俗名:Heuglin’s Bustard
命名作者:Hartlaub, 1859
中文目名:鸨形目(Otidiformes)
中文科名:鸨科(Otididae)
中文属名:黑冠鸨属(Neotis)
繁殖区:非洲 : e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黑脸鸨
【中文别名】亨氏鸨
【拉丁学名】Neotis heuglinii
【命名时间】Hartlaub 1859
【英文名称】Heuglin's Bustard
【科属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鹤形目、鸨科
外形特征
黑脸鸨的披羽棕色夹有美丽的细纹,白颈,白腿,黑脸,整个大鸟披着华贵的大氅。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嘴长常短于头长;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6—24枚。尾宽,短至中等长,尾端呈方形或稍圆,尾羽18—20枚。无尾脂腺。腿长而粗壮,胫的裸出部分和跗跖被网状鳞,足仅有前3趾,后趾消失,趾基联合处宽,形成圆厚的足垫,爪钝而平扁。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生活习性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蜥蜴、蛙、雏鸟、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喜欢选择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作为栖息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但降雨常决定其繁殖的时间和场所。小鸨羽毛很松,说明其生活环境气候炎热。繁殖时配对关系通常为单配,但仅在繁殖季节发生。求偶时雄鸟进行地面或空中炫耀并发出沙哑的叫声。在地面由雌鸟挖坑营巢,每窝产1—2枚或2—6枚卵,每年产1窝,孵卵期20—28天,仅由雌鸟孵卵和照顾幼鸟。1—6岁开始繁殖。
褐黑腹鸨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褐黑腹鸨(学名:Lissotis melanogaster,英文名:Black-bellied Bustard)是鸨科黑腹鸨属的鸟类。
褐黑腹鸨
中文学名:褐黑腹鸨
拉丁学名:Lissotis melanogaster
英文俗名:Black-bellied Bustard
命名作者:Rüppell, 1835
中文目名:鸨形目(Otidiformes)
中文科名:鸨科(Otididae)
中文属名:黑腹鸨属(Lissotis)
繁殖区:非洲 : 广泛分布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褐黑腹鸨
【中文别名】黑腹鸨
【拉丁学名】Lissotis melanogaster
【命名时间】Ruppell, 1835
【英文名称】Black-bellied Bustard
【科属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鹤形目、鸨科
外形特征
褐黑腹鸨有褐色的背羽和翅膀,上面布满精细的花纹。黑腹,蓝颈,头部黑白交错的斑纹如小丑的脸谱。
褐黑腹鸨褐黑腹鸨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嘴长常短于头长;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6—24枚。尾宽,短至中等长,尾端呈方形或稍圆,尾羽18—20枚。无尾脂腺。腿长而粗壮,胫的裸出部分和跗跖被网状鳞,足仅有前3趾,后趾消失,趾基联合处宽,形成圆厚的足垫,爪钝而平扁。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生活习性
褐黑腹鸨褐黑腹鸨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蜥蜴、蛙、雏鸟、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褐黑腹鸨褐黑腹鸨喜欢选择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作为栖息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但降雨常决定其繁殖的时间和场所。小鸨羽毛很松,说明其生活环境气候炎热。繁殖时配对关系通常为单配,但仅在繁殖季节发生。求偶时雄鸟进行地面或空中炫耀并发出沙哑的叫声。在地面由雌鸟挖坑营巢,每窝产1—2枚或2—6枚卵,每年产1窝,孵卵期20—28天,仅由雌鸟孵卵和照顾幼鸟。1—6岁开始繁殖。
阿根廷鸊鷉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阿根廷鸊鷉(学名:Podiceps gallardoi,英文名:Hooded Grebe)是鸊鷉科鸊鷉属的鸟类。
阿根廷鸊鷉是地方性候鸟,分布于南美洲。
阿根廷鸊鷉 阿根廷鸊鷉是一种地方性候鸟,夏天成群结队地在湖泊之间游动。在每年5月湖面冻结之前离开湖泊。阿根廷鸊鷉繁殖率低,2006年的数量约有3000只,2006年IUCN(华盛顿公约)红皮书把它列为濒危种类。
中文学名:阿根廷鸊鷉
拉丁学名:Podiceps gallardoi
英文俗名:Hooded Grebe
命名作者:Rumboll, 1974
中文目名: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中文科名:鸊鷉科(Podicipedidae)
中文属名:鸊鷉属(Podiceps)
繁殖区:南美洲 : sw Argentin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极危物种
Critically Endangered(CR)
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
名称类别
阿根廷鸊鷉阿根廷鸊鷉 【中文名称】阿根廷鸊鷉
【中文别名】阿根廷??
【拉丁学名】Podiceps gallardoi
【命名时间】Rumboll, 1974
【英文名称】Hooded Grebe
【科属分类】鸟纲 、鸊鷉目、鸊鷉科
外形特征
阿根廷鸊鷉阿根廷鸊鷉是一种潜鸟。黑头,黑颈,黑背羽。其余部分是白色。额头有一小簇深红色的羽毛。嘴形直,侧扁,具尖端;鼻孔透开,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残留,次级飞羽缺第5枚。尾仅具一些短软的绒羽,或几乎没有。两脚位近臀部。跗蹠侧扁,适于潜水;四趾均具宽阔的瓣蹼;爪钝而宽阔,中趾的内缘呈锯齿状,后趾短小,位置较其他各趾为高,或则付缺。体羽短而稠密,饶有抗湿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两性相似。头骨为裂腭型和全鼻型;并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肠;雏为早成性。
地理分布
阿根廷鸊鷉阿根廷鸊鷉分布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阿根廷鸊鷉分布图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阿根廷鸊鷉阿根廷鸊鷉阿根廷鸊鷉栖息于淡水湖泊、沼泽的植物丛中,几乎终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栖住。不善飞翔。游泳时不用翅而以脚,极少行走在地上。能潜水觅食,一般潜水仅1—4m深。食物主要为水生昆虫及幼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小鱼和小草等。
生长繁殖
阿根廷鸊鷉阿根廷鸊鷉它们繁殖时在水边草丛中筑浮巢,用芦苇、杂草和一些粘土做成。阿根廷鸊鷉卵每产2—7枚,色白,多为污物所染。雌雄轮流孵卵。卵约孵25天而出雏。雏属早成性,全身密生绒羽,能自由活动,在雏鸟孵出2—3周的时间,亲鸟常把雏鸟放置背上,受惊潜水则把它们挟在翅膀底下。
本文Hash:897edc1240549ec22b0e0f0e8a654de716f1e136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