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胸鹨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粉红胸鹨的图片

粉红胸鹨(学名:Anthus roseatus,英文名:Rosy Pipit)为鹡鸰科鹨属的鸟类。分布于阿富汗、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缅甸、印度、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四川、湖北、云南、贵州、陕西、山西、河北、海南等地,主要栖息于山地、林缘、灌木丛、草原、河谷地带以及最高可达海拔4200-4500米的草甸、灌木丛地带。通常藏隐于近溪流处。比多数鹨姿势较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粉红胸鹨

拉丁学名:Anthus roseatus

英文俗名:Rosy Pipit

命名作者:Blyth, 184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鹡鸰科(Motacillidae)

中文属名:鹨属(Anthus)

繁殖区:古北界 : se, s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2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粉红胸鹨:形态特征图
粉红胸鹨:形态特征图

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偏灰色而具纵纹的鹨。眉纹显著。

繁殖期下体粉红而几无纵纹,眉纹粉红。

非繁殖期粉皮黄色的粗眉线明显,背灰而具黑色粗纵纹,胸及两胁具浓密的黑色点斑或纵纹。

在手中时,柠檬黄色的小翼羽为本种特征。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偏粉色。

叫声:柔弱的seep-seep叫声。炫耀飞行时鸣声为tit-tit-tit-tit-tit teedle teedle。

地理分布

粉红胸鹨:地理分布图
粉红胸鹨: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越冬至印度北部的平原地带。

分布状况:繁殖从新疆西部的青藏高原边缘东至山西及河北,南至四川及湖北。南迁越冬至西藏东南部、云南。有迷鸟至海南岛。甚常见于海拔2700~4400米的高山草甸及多草的高原。越冬下至稻田。

生活习性

粉红胸鹨
粉红胸鹨

粉红胸鹨栖息于山地、林缘、灌丛、草原、河谷地带,最高可分布到海拔4200-4500米的草甸、灌丛地带。多成对或10几只小群活,性活跃,不停地在地上或灌丛中觅食。食物主要为,兼食一些植物性食物,王祖祥等1974年剖检3个鸟胃,胃内有鞘翅目昆虫、鳞翅目幼虫及膜翅目昆虫,还有少量的植物种子及碎片。繁殖期为5-7月,5月雄鸟睾丸已相当膨大,发育最大的为8*6。5毫米另一个为2*2毫米。雌鸟卵泡了育不甚显著,最大的仅为2*2毫米。巢多营在林缘及林间空地,巢以干草茎叶构成,仙垫以兽毛、羽毛等。

生长繁殖

粉红胸鹨:繁殖羽
粉红胸鹨:繁殖羽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缘及林间空地,河边或湖畔草地上,也在沼泽或水域附近草地和农田地边营巢。巢多置于草丛旁或草丛中地上凹坑内,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垫以兽毛、羽毛、枯草叶、枯草茎。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保护现状

粉红胸鹨
粉红胸鹨

粉红胸鹨已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红胸鹰的外形特征、分类地位、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红胸鹰的图片

红胸鹰(学名:Accipiter toussenelii,英文名:Red-chested Goshawk)是鹰形目鹰科鹰属的猛禽,西非的一种鹰,常误认为是与之同属的非洲鹰。雌性体型明显大于雄性。红胸鹰分布于西非。

中文学名:红胸鹰

拉丁学名:Accipiter toussenelii

英文俗名:Red-chested Goshawk

命名作者:Verreaux, J, Verreaux, E & Des Murs, 1855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鹰属(Accipiter)

繁殖区:非洲 : w, wc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外形特征

红胸鹰:形态特征图(1874年柯尔曼斯的作品)
红胸鹰:形态特征图(1874年柯尔曼斯的作品)

雄性红胸鹰的翼幅为18.4至20.3厘米(合7.2至8.0英寸),而雌性的可达20.4至24.3厘米(合8.0至9.6英寸)。长度为翼幅的3/5。雄性体体重为150至235克,而雌性的为170至265克。尽管雌性鸟体型普遍大于雄性,但红胸鹰的这种差异比一般的要大。

对于东部的亚种,成年的背部为深灰色,头部颜色稍淡;腹部仅有红褐色和白色;尾部主要为黑色,并有二至三块大白斑。未成年个体的背部为黑色,腹部为白色。

对于西部的亚种,成年的背部也是深色的,但其喉部为灰色,腹部混有红褐色。尾部仅有三块白斑。未成年的个体背部为黑褐色,腹部为白色,并有深褐色斑点。

成年红胸鹰的眼、蜡膜和腿都是橙黄色的。

红胸鹰叫声一般为“如磨擦时刺耳的krit或尖锐的whit”,频率为每2-3秒一次。

分类地位

红胸鹰种下辖的两个亚种会被认为是两个物种,在此情况下,西部的亚种被称为Accipiter macroscelides,即西非鹰。尽管更通常情况下,现存的物种被统合为非洲鹰,因为这两个群体逐渐融合又很大程度上分离并分成两个彼此看起来相似的群体。根据《世界鸟类手册》和其他专家的看法,在这里将红胸鹰看成独立的物种。

生活习性

红胸鹰栖息于低海拔的森林,特别是雨林,常靠近河流和沼泽,包括红树林。其也可见于种植园,庄园和大型公园。另外,这种鸟类不会进行迁徙活动或飞去其他地方,除了将子代分散时。

地理分布

红胸鹰
红胸鹰

红胸鹰可再分为两个亚种:东部(A. t. toussenelii和A. t. canescens)和西部(A. t. macroscelides and A. t. lopezi)。东部的主要栖息于刚果河流域,西至加蓬和南喀麦隆。西部主要栖息于西喀麦隆,西至塞内加尔和比奥科岛上。而非洲鹰的范围相当模糊,在乌干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东部和南部。

生长繁殖

红胸鹰约在七或八月哺育下一代,于次年二月结束。与非洲鹰不同,红胸鹰很少进行求偶飞行表演。其巢安置于离地6至20米的主树杈或大树的侧树干上,并会用树叶和藤蔓遮盖鸟巢。巢由树枝搭建而成,一般直径达40厘米左右,深15至45厘米不等,巢内还有新鲜树叶作为装饰。雌性会产下2至3枚鸟蛋,有时会是1枚或4枚。正如大部分鹰科动物一样,雌性会负责孵化和照顾下一代,而雄性则负责外出觅食,另外,在子代半成长时,雌性也会分担一部分觅食的任务。孵化过程会持续4至5个星期,雏鹰长出羽毛需要32至36天。当雏鹰仅一岁多点时几乎都会进行换毛然后直接将出成年的羽毛来。

保护现状

红胸鹰很可能因栖息减少而数目下降,但其竟能适应这种变化因而可能依旧常见。

红胸山鹧鸪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红胸山鹧鸪的图片

红胸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mandellii,英文名:Chestnut-breasted Partridge)是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

红胸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mandellii)为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分布于锡金、不丹、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一般栖息于稠密的常绿树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不丹。

中文学名:红胸山鹧鸪

拉丁学名:Arborophila mandellii

英文俗名:Chestnut-breasted Partridge

命名作者:Hume, 1874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山鹧鸪属(Arborophila)

繁殖区:东洋界 : ne India to se Tibe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红胸山鹧鸪
红胸山鹧鸪红喉山鹧鸪雄鸟体长18—28厘米,体重220—340克;雌鸟体长25—30厘米,体重202—300克。额深灰色,宽而长的眉纹灰白色,一直延伸到颈侧,并杂有黑色斑点。眼周裸出的皮肤鲜红色。颏和上喉黑色,下喉棕红色。胸灰色。上体纯橄榄褐色,背部没有任何斑纹,但腰上有三角形黑斑。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脚红色。

地理分布

红喉山鹧鸪分布于中国云南,以及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等地。白颊山鹧鸪在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

生活习性

红喉山鹧鸪栖息于低山丘陵和海拔3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针叶林以及林缘灌丛和高草丛中,尤以喜欢林下植被丰富的溪谷与河流两岸的常绿阔叶林。喜欢集群,常组成4—12只的小群活动。性情比较大胆。一般多在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善于在地上迅速奔跑,多在林下灌丛中潜行,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时才起飞。

叫声为清晰响亮的单调哨音,发展成一连串的双音节的hu-hu, hu-hu……哨音,逐渐升高。对唱时配偶的叫声为快速的kew-kew-kew……声。

主要以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根、芽、浆果和种子为食,也吃甲虫、白蚁、蛴螬等昆虫和蜗牛、蛞蝓、蜈蚣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4—6月份,营巢在海拔1500—40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鸟在地上刨一个小坑即成。巢周围多有茂盛的灌丛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发现,但有时也在林下植物较稀疏的地方营巢而不甚隐蔽。每窝产卵4—5枚,最多可达8枚。卵的大小为33.4—44×26.6—33毫米。孵化期20—21天。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红胸亚马孙鹦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红胸亚马孙鹦哥的图片

红胸亚马孙鹦哥又名红胸亚马逊鹦鹉、红胸鹦鹉、葡萄亚马逊鹦鹉,是分布在阿根廷东北方、巴拉圭东南方以及巴西东南方的一种鹦鹉。

外形特征

红胸亚马孙鹦哥
红胸亚马孙鹦哥红胸亚马孙鹦哥体长30厘米。鸟体为绿色,前额和鸟喙之间有着鲜红色的羽毛,喉咙和胸部有着葡萄酒红色的羽毛,颈背有着蓝色的羽毛分部;翅膀主要羽毛为为绿色,前端弯曲的地方有着红色或黄色的羽毛点缀;主要飞行与为绿色,尖端带有蓝色;尾巴内侧为黄绿色,鸟喙为酒红色尖,端带有点腊白色;虹膜为红色。

生活习性

红胸亚马孙鹦哥
红胸亚马孙鹦哥红胸亚马孙鹦哥喜欢生活在干燥以及潮湿的森林低地、长满高大次要植被的地区、以及高达1100米的浓密林区坡地,特别钟爱松树林区以及南洋杉。

红胸亚马孙鹦哥通常是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以前数量多的时候,曾经在栖息的树木附近聚集高达好几百只的族群,在觅食的树上非常安静,也相当谨慎小心,因此难以察觉他们的踪迹。有时候会和红眼镜亚马逊鹦鹉(Red-spectacled Amazon)、红尾亚马逊鹦鹉(Red-tailed Amazon)以及鳞头亚马逊鹦鹉(Scaly-headed Parrot)一起集结活动。它们有迁徙的习性,迁移的地区完全视食物充足与否而定,飞行的时候会发出沙哑刺耳的鸣叫。

红胸亚马孙鹦哥主要的食物为种子(特别是松树类结的松果球果等)、树叶、水果、浆果、植物嫩芽以及坚果等。偶尔会食用含有矿物质的泥土,以前数量多时会去种植柳橙的果园觅食。

生长繁殖

卵生。红胸亚马孙鹦哥在野外的繁殖季节从10月到隔年1月,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些繁殖季从3月开始,人工饲养的葡萄亚马逊则是从5月开始繁殖。他们一次会产下3到4枚卵,孵化期为25到27天,通常不会每枚都成功孵化,幼鸟羽毛长成约需65到70天。

地理分布

红胸亚马孙鹦哥
红胸亚马孙鹦哥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濒危(EN)。

本文Hash:c9f89c23775da07e71d4d9595e11ba77c92fbdd8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