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文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环境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鸟类文化

云雀的图片

云雀(学名:Alauda arvensis,英文名:Eurasian Skylark)是百灵科云雀属的鸟类,又称告天子、告天鸟、阿兰、大鹨、天鹨、朝天子等,也泛指云雀属的所有鸟类。云雀体形似蒙古百灵,但个体较小,体长约19cm左右,上体黑褐色,翅、尾各羽外缘淡棕色。最外侧一对尾羽近纯白色,紧挨着的一对外羽瓣为白色。下体白色,胸部淡棕色并有多数黑褐色斑点。其生活习性与蒙古百灵基本相似,云雀羽色虽不华丽,但鸣声婉转,歌声嘹亮,能与蒙古百灵媲美,素有“南灵”之称,是中国著名的笼鸟,云雀因为是著名的鸣禽,在文学、音乐中多有作品表述。但家庭笼养的云雀鸟大都是从野外草丛中捕捉幼鸟得到的,因此对野外种群数量造成了严重威胁。注:有些著家将日本云雀作为此种的一亚种(参见郑作新, 1987)。

中文学名:云雀

拉丁学名:Alauda arvensis

英文俗名:Eurasian Skylark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百灵科(Alaudidae)

中文属名:云雀属(Alauda)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n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7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云雀
云雀

中等体型(18厘米)而具灰褐色杂斑的百灵。顶冠及耸起的羽冠具细纹,尾分叉,羽缘白色,后翼缘的白色于飞行时可见。它飞到一定高度时,稍稍浮翔,又疾飞而上,直入云霄,故得此名。

虹膜-深褐;嘴-角质色;脚-肉色。

叫声:鸣声在高空中振翼飞行时发出,为持续的成串颤音及颤鸣。告警时发出多变的吱吱声。

云雀
云雀
云雀
云雀云雀飞行图
云雀
云雀
云雀
云雀
云雀
云雀
云雀
云雀
云雀
云雀
云雀
云雀
云雀
云雀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云雀与鹨属鸟类的区别:云雀尾及腿均较短,具羽冠且立势不如其直。

云雀与日本云雀的区别:容易混淆,请参照日本云雀。

云雀与小云雀的区别:易混淆但云雀体型较大,后翼缘较白且叫声也不同。

地理分布

云雀
云雀

分布范围:繁殖于从欧洲至外贝加尔、朝鲜、日本及中国北方;越冬至北非、伊朗及印度西北部。

分布状况:冬季甚常见于中国北方。亚种dulcivox繁殖于新疆西北部;intermedia 于东北的山区;kiborti于东北的沼泽平原。亚种pekinensis及lonnbergi繁殖于西伯利亚但冬季见于华北、华东及华南沿海。

生活环境

云雀
云雀

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接着作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的覆盖处。栖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淖及沼泽。正常飞行起伏不定。警惕时下蹲。

生长繁殖

云雀育雏
云雀育雏
云雀雏鸟
云雀雏鸟

保护现状

云雀
云雀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鸟类文化

云雀
云雀

世界名曲《云雀》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有一次在郊外的饭馆里吃饭,忽然听到云雀的叫声,当即写了一首歌曲“听听云雀”,可见,云雀的歌声是多么迷人。这里的云雀原是一首罗马尼亚民间乐曲。乐曲描绘了春天里的云雀在蓝天上欢快鸣叫的情景。这首乐曲在中国广为流传,音乐家曾用排箫、板胡等乐器演奏过。现在这只“云雀”又从中国的竹笛里飞了出来,清脆的笛声,更像云雀的歌唱。这首乐曲是用一大一小两支笛子衔接着演奏的。跳跃的音符、欢快的节奏,如云雀上下翻飞。

岩鸽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生活环境、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岩鸽的图片

岩鸽(学名:Columba rupestris,英文名:Hill Pigeon)是鸽鸠科鸽属的鸟类。

岩鸽(学名:Columba rupestris,英文名:Hill Pigeon)为鸽形目鸠鸽科鸽属的鸟类,俗名野鸽子、横纹尾石鸽、山石鸽。腰部和近尾端处各具有一道白斑。分布于蒙古、西伯利亚、朝鲜、亚洲、阿富汗、尼泊尔、印度、锡金,包括中国大陆的东自黑龙江、西抵新疆、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地,主要栖息于山区多岩石和峭壁的地方。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东部达乌尔地区。注意原鸽(Rock Pigeon)也常译作岩鸽。

中文学名:岩鸽

拉丁学名:Columba rupestris

英文俗名:Hill Pigeon

命名作者:Pallas, 1811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鸽属(Columba)

繁殖区:古北界 : c, 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6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岩鸽:形态特征图
岩鸽:形态特征图
岩鸽:形态特征图
岩鸽:形态特征图

雄鸟体长可达32~35厘米。雌鸟较小,长达23~34厘米。头和颈呈灰蓝色,肩和上胸、颈基以及喉、胸等部分都带有铜绿色的金属光泽,形成显著颈环。尾羽呈灰黑色,先端黑色。嘴黑色,脚朱红色。两翅折合时有2条明显的黑色横翅斑带。雌鸟羽色略暗,不如雄鸟鲜丽。

中等体型(31厘米)的灰色鸽。翼上具两道黑色横斑。体羽似家鸽,但于腰部和近尾端处各具有一道白斑。

虹膜-浅褐色;嘴-黑色,蜡膜肉色;脚-红色。

叫声:反复的咯咯声如人在打嗝。起飞和着陆时发出高调的咕咕颤音。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岩鸽与原鸽(以及家鸽)的区别:岩鸽非常似原鸽,但腹部及背色较浅,尾上有宽阔的偏白色次端带,灰色的尾基、浅色的背部及尾上的此带成明显对比。而家鸽由于经过人工培育,品种多,个体羽色差异大。

亚种分化

岩鸽
岩鸽

岩鸽指名亚种(学名:Columba rupestris rupestris):分布于蒙古、西伯利亚、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秦岭以北地区、东自黑龙江、青海、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的达乌尔地区。

岩鸽新疆亚种(学名:Columba rupestris turkestanica):分布于亚洲、阿富汗、尼泊尔、锡金,包括中国大陆的新疆、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尔泰山脉。

生活环境

岩鸽飞行图
岩鸽飞行图

岩鸽栖息在有岩石和峭壁的地方,常结群于山谷或飞至平原觅食,也到住宅附近活动。常结小群到山谷和平原地带农田地上觅食杂草种子、高粱等谷类为食。

生长繁殖

岩鸽
岩鸽

繁殖期成对活动,用枯枝叶、杂草、羽毛等物筑巢,巢极简陋,大多营于山上岩隙间。

繁殖期4—7月,每窝有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约经18天,幼雏可出壳,幼雏以亲鸟口腔内的“鸽乳”为食。

地理分布

岩鸽:地理分布图
岩鸽: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亚至中国的东北。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及季候鸟,分布可至海拔6000米。亚种turkestanica为新疆西部及西藏的留鸟。指名亚种繁殖遍及华北及华中的其余地区至东北各省。

在我国分布极广,俗称“野鸽子”或“山石鸽”。为狩猎留鸟。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南洋蜂鹰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南洋蜂鹰的图片

南洋蜂鹰(学名:Pernis celebensis,英文名:Barred Honey Buzzard)是鹰科蜂鹰属的鸟类。

南洋蜂鹰(学名:Pernis celebensis)为鹰科蜂鹰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约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脸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蜂鹰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蜂鹰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虫甚至长有毒刺的成年蜂。它们脸部鳞片一样的致密羽毛像头盔一样,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鹰在夏季常随蜂群移动而转移栖息地。冬天,它们则又回到较温暖的地区。蜂鹰不仅吃蜂,它们也吃蝈蝈、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

中文学名:南洋蜂鹰

拉丁学名:Pernis celebensis

英文俗名:Barred Honey Buzzard

命名作者:Wallace, 186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蜂鹰属(Pernis)

繁殖区:澳洲界 : Sulawesi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南洋蜂鹰
南洋蜂鹰南洋蜂鹰是一种中型猛禽。雌鸟略比雄鸟更大。头小,雄性蓝灰色,而雌性的头部为粉棕色。头侧具有短而硬的鳞片状羽毛,而且较为厚密,是其独有的特征之一。头的后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显得与众不同。喉部浅灰,前胸部棕色,有黑色竖纹。腹部的褐色和黑色相间的横纹。虹膜为金黄色,非常美丽。嘴为黑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在空中的飞行时翅膀腾起显得平稳有力,有一个较长的尾巴,翅膀上有两道宽而深暗的带状斑纹。

地理分布

南洋蜂鹰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生活环境

南洋蜂鹰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为常见,有时也到林外村庄、农田和果园等小林内活动,平时常单独活动,冬季也偶尔集成小群。飞行灵敏,多为鼓翅飞翔。常快速地煽动两翅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偶尔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边飞边叫,叫声短促,象吹哨一样。有时也见停息在高大乔木的树梢上或林内树下部的枝叉上。

生活习性

南洋蜂鹰是旅鸟,有很强的地理特征视觉记忆(山脉,河流等)磁性方向。这个物种能够准确定位飞行方向,可避免高习飙升时大片的水域干扰迁徙路线。当南洋蜂鹰在树木繁茂的植被丛中飞行时,飞行高度通常相当低,在树冠中栖息,能够控制身体与尾巴下垂处于水平状态。栖息于稀疏的森林或林缘。多见单个在林缘活动。飞行具特色,振翼几次后便作长时间滑翔,两翼平伸翱翔高空。有偷袭蜜蜂及黄蜂巢的怪习。主要以黄蜂、胡蜂、蜜蜂和其他蜂类为食,也吃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也吃小的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和幼鸟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飞行中捕食,能追捕雀类等小鸟。大多在林中的树上或者地上觅食,常用爪在地面上刨掘蜂窝,就象家鸡刨食一样,啄食蜂巢中的各种食物,吃得津津有味。

生长繁殖

南洋蜂鹰筑巢于高大乔木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有时利用鵟或苍鹰等的旧巢。5月下旬到6月产卵,每窝2~3枚,淡灰黄而带红褐色斑点。孵卵期30~35天,育雏期40~45天。繁殖期为4—6月。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双双在空中滑翔,然后急速下降,再缓慢盘旋,两翅象背后折起6—7次。营巢于阔叶树或针叶树上,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28米。巢主要枯枝构成,中间稍微下凹,形状为盘状,内放少许草茎和草叶,有时也利用鸢和苍鹰等其他猛禽的旧巢。每窝产卵2—3枚,一般为2枚。卵为砖红色,被有咖啡色的斑点。

亚种分化

(2种)1、Pernis celebensiscelebensis 分布于苏拉威西群岛,木那岛和邦盖岛。2、Pernis celebensissteerei 分布于菲律宾(巴拉望岛除外)。

保护现状

致危因素:森林砍伐致使营巢场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以迁徙期的乱捕滥猎,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濒危物种。

灰鹤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文化

灰鹤的图片

灰鹤(学名:Grus grus,英文名:Common Crane)是鹤科鹤属的鸟类,别名千岁鹤、玄鹤,中文俗称番薯鹤,英文名意为普通鹤。大型涉禽。全身的羽毛大部分为灰色,体长100~137厘米,体重3000~5500克。顶冠中心红色,自眼后有一道宽的白色条纹伸至颈背。灰鹤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灰鹤

拉丁学名:Grus grus

英文俗名:Common Cran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鹤科(Gruidae)

中文属名:鹤属(Gru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ne 非洲, n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0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灰鹤:形态特征图
灰鹤:形态特征图

体型中等(125厘米)的灰色鹤。前顶冠黑色,中心红色,头及颈深青灰色。自眼后有一道宽的白色条纹伸至颈背。体羽余部灰色,背部及长而密的三级飞羽略沾褐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都是黑褐色。

虹膜-褐色;嘴-污绿色,嘴端偏黄;脚-黑色。

叫声:配偶的二重唱为清亮持久的Kaw-Kaw-Kaw号角声。迁徙时成大群,发出的号角声如krraw。

灰鹤:左为成鸟,右为幼鸟
灰鹤:左为成鸟,右为幼鸟
灰鹤:尾部特征
灰鹤:尾部特征

地理分布

灰鹤:地理分布图
灰鹤:地理分布图
灰鹤
灰鹤

分布范围:古北界。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的东北及西北。冬季南移至中国南部及印度支那。喜湿地、沼泽地及浅湖。越来越稀少。

灰鹤有两个亚种:其中一个亚种分布在欧洲东部和北部,东至苏联的伯朝拉河和乌斯特乌萨;另外一个亚种分布在中亚至阿萨姆以东的部分地区。

灰鹤在国外繁殖于欧亚大陆的北部,越冬于非洲北部、伊朗、印度、缅甸和中南半岛北部等地,在中国繁殖于新疆天山和东北西北部和东部。迁徙期间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青海、甘肃等地,越冬于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西至云南、贵州、四川、南至广东、广西和海南岛。有时北可达河南、山西、山东、甘肃和河北,春季于3月中下旬开始往繁殖地迁徙,秋季于9月末10月初迁往越冬地。

主要分布省份:

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西、山东、河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

升金湖、武夷山(福建)、黑河流域、大苏干湖、小苏干湖、豫北黄河故道湿地、巴音布鲁克、草海、东寨港红树林洪河、兴凯湖、东洞庭湖、目平湖、莫莫格、向海、鄱阳湖、双台河口、霸王河、乌梁素海湿地鸟类、白芨滩、青海湖鸟岛、荣成天鹅湖、庞泉沟、河津灰鹤、历山、攀枝花苏铁、金佛山、甘家湖梭梭林 珠江源头、纳帕海、碧塔海、白马雪山(云南)、高黎贡山、铜壁关、黄河三峡湿地、衡水湖湿地和鸟类 赛罕乌拉、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黄河三角洲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

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青海湖、赛里木湖、兴凯湖、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尔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塔河上游平原、东昆仑阿尔金山山地、巴音布鲁克、哈巴河、阿尔泰

生活习性

灰鹤:飞行图
灰鹤:飞行图
灰鹤:飞行图
灰鹤:飞行图

灰鹤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河滩、旷野、湖泊以及农田地带,尤其是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湖泊和沼泽地带。通常呈5至10余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在越冬地甚至有多达数百只的群体。

性情机警,活动和觅食的时候常有一只担任警戒任务,不时地伸着长颈注视着四周的动静,一但发现有危险,立刻长鸣一声,并振翅飞翔,其他成员也立刻齐声长鸣,振翅而飞。飞行时常排列成“V”字或人字形,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脚向后伸直。栖息时常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收于腹部。

主要以植物的叶、茎、嫩芽、块茎、草籽、玉米、谷粒、马铃薯、白菜、软体动物、昆虫、蛙、蜥蜴、鱼类等食物为食。

生长繁殖

灰鹤:亲子
灰鹤:亲子
灰鹤:一家子
灰鹤:一家子

灰鹤在繁殖期初次与其他鹤类相遇时,它们是相当兴奋的,雄鹤与雌鹤并排站着,发出喧闹的叫声,这是它特殊的习性。繁殖期为4~7月,常组成小群在一起进行求偶炫耀。求偶炫耀时两翅半张,身体不断地上下蹲伏、跳跃和鸣叫。配偶为一雄一雌制。通常营巢于沼泽草地中的干燥地面上,主要由枯枝、叶、芦苇和草茎堆集而成。

每窝通常产卵2枚,偶尔少至1枚和多至3枚。卵的颜色为褐色或橄榄绿色,表面被有红褐色斑点。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孵化期为28~30天。灰鹤的雄鸟和雌鸟同其他许多鸟类一样,胸部在激素的控制下形成一个特殊的区域,称为孵化斑。

进入孵化状态以后,胸骨左右侧的两个区域就开始脱掉羽毛,皮肤变得松驰而且血管也显得十分丰富。当进入发情高潮时,孵化斑就变成红色,其表面的温度与它的体温接近。在孵化时,亲鸟向两侧摇摆以确保卵与孵化斑的充分接触,然后就这样连续数小时地伏在卵上,仅在为保持均匀的温度、湿度而进行翻卵,以及与配偶换孵时才站立起来。当卵破壳以后,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使孵化停止时,孵化斑便不再呈红色,而是变为平常的接近蓝色的皮肤。繁殖期过后,孵卵斑消失,胸部又重新长出羽毛。

雏鹤很早就能跟随双亲离巢走动,并从双亲嘴里取食,吃的全部都是蠕虫和昆虫。

保护现状

灰鹤
灰鹤

灰鹤是鹤类中数量较多,较为常见的一种,全世界约有10000只以上。在中国也尚有一定数量,在山西南部和贵州草海等较为集中的越冬地,每年越冬的种群数量都在2000只以上,其他如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和云南个旧等地,越冬种群数量也都在数百只,估计在我国越冬的种群总数为6000只左右。

致危因素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灰鹤肉有益气的功效。因此被利用。

鸟类文化

灰鹤
灰鹤

中国古代对灰鹤的认识也很早,汉朝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曾在《史记·乐书》中记载:师旷援琴时,“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不过,古人又对灰鹤有误解。晋朝崔豹《古今注》中说,鹤千岁变苍,又千岁变黑,称为玄鹤。古代玄通元。《尔雅翼》将元鹤释为“鹤之老者”,故长寿鹤又称元鹤。这种说法一直到到明朝才由李时珍予以纠正,指出鹤“亦有灰色者”。

《三才图会》载:“雷山有元鹤者,粹黑如漆,共寿满三百六十岁,则纯黑。五者,有音乐之节则至,昔黄帝习乐于昆化山,有元鹤飞翔。”这些记载把这种鸟神化了。在欧洲,《圣经》中就已提到灰鹤;在埃及的庙堂和史前洞穴壁画上,也有这种鹤的形象。生活在公元前384-322年的亚里士多德曾对灰鹤的迁徙、休息、交尾、孵化等都进行了精确的记载。

本文Hash:3ce78002f60fb821b3d295a709f0dfd2a85a0bb9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