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鼻栖鸭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食用价值、养殖方法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食用价值 养殖方法

疣鼻栖鸭的图片

疣鼻栖鸭(学名:Cairina moschata,英文名:Muscovy Duck)属鸭科栖鸭属,俗称麝香鸭、红面鸭、番鸭、洋鸭。原产中、南美洲,在中国南方作为家禽养殖。台湾菜中的姜母鸭用的就是这种鸭。

中文学名:疣鼻栖鸭

拉丁学名:Cairina moschata

英文俗名:Muscovy Duck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栖鸭属(Cairina)

繁殖区:北美洲, 拉丁美洲 : s Texas to n Argentin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三级保护物种

(某些国家区域性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疣鼻栖鸭
疣鼻栖鸭

疣鼻栖鸭体重1.8—5千克。体态健壮肥大,体躯略扁,前尖后窄,呈长椭圆形。头大而粗短,喙较短而窄,鲜红或暗红色。喙的基部和眼睛周围有红色或赤黑色的皮瘤,在头部两侧展延较宽而厚。自眼至喙的周围无羽毛。眼鲜红色。胸部宽而平,翅膀大而长、强壮有力。腿短粗壮,为红色、桔红色或黑色。趾爪硬而尖锐,蹼大而肥厚。

体羽有纯黑、纯白、黑白色或白色杂有蓝青色等多种。

生活习性

疣鼻栖鸭
疣鼻栖鸭

疣鼻栖鸭原产于中美洲、南美洲。栖息于热带地区。喜欢温暖的水域,在水中扑翅浮游戏水,但不善于在水中作长时间游泳。集群生活,性情温顺,行动笨拙,步态平稳。休息时把头伸到翼下,呈“金鸡独立”状。雄鸟常发出“哩哩”的低哑叫声,雌鸟则发出“哪哪”的轻叫声。孵化期为35天。

食用价值

疣鼻栖鸭
疣鼻栖鸭

疣鼻栖鸭是优良的瘦肉型肉用鸭,番鸭肉味美鲜嫩,无油腻感,有特殊香味,是冬令进补食品。如今国际上番鸭的生产已被重视,饲养数量不断增加,其中法国饲养量最大。法国格里莫公司育成4个专门化的高产品系(R31\B41\R51和B61)。现在,中国疣鼻栖鸭饲养发展很快,福建、海南、广东、广西、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省区的饲养数量较多,湖北、上海、四川等省也已开始引种繁殖、饲养,逐步替代其他野鸭的一些品种。

养殖方法

疣鼻栖鸭幼苗
疣鼻栖鸭幼苗

疣鼻栖鸭具有抗病力强、耐粗放饲养、皮下脂肪含量少、瘦肉率高、肉味鲜美,生长快,体重大,耐粗食,易肥育,胴体脂肪含量少,生长肥肝性能好等特点。在一般条件下饲养1.0周龄,雄鸟体重达3000—3500克,雌鸟达1800—2200克。胴体脂肪含量为15%—18%,较北京鸭低10个百分点。瘦肉率高,胸腿肌占胴体的27%—30%,而且肉味鲜美,富野味。

疣鼻栖鸭能有效地利用含粗纤维多的饲料。在同等条件下番鸭的饲料效益高于北京鸭。在一般情况下,番鸭料肉比为2.7—3.0:1。种鸭在自由采食条件下,在产卵高峰期每天采食量都不超过180—200克。育成期具有较强的补偿能力,可以节省培育期的精饲料。

疣鼻栖鸭生产肥肝饲料消耗比鹅和其他鸭种低,同时填饲操作简便。每只鸭生产肥肝重达325—444克,而且质地细嫩肥美,细腻可口,合格率高。同时还可多得30%左右味美价高的鸭肉和优质的羽绒。

疣鼻栖鸭可以水养、陆养、圈养、牧养,故不需要很多设备。雏鸭阶段备有笼子或箩筐等作保温设备,育雏采用人工给温或自温。育雏期后,实行草地放牧或就地露宿。农村专业户多采用放牧结合舍饲补料的方式饲养。种鸭雄雌性比按1:6—8,进行大群饲养,自然交配可达较高受精率。由于疣鼻栖鸭性情温驯,喜安静、合群,不善于鸣叫,没有噪音,较适合大规模集约化饲养管理,是其他水禽不能比拟的。

疣鼻栖鸭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强,能耐高温,在高温季节仍有较好的生产水平。在粗放饲养条件下,育雏率和成活率可高达95%。98%,病少成活率高。

疣鼻栖鸭的鸭舍场地应选择地势高燥、便于排水的砂质空旷地及远离居民和工厂的地方。鸭舍建筑应坐北朝南,冬暖夏凉,通风良好。一般饲养场内都应设有圈舍、运动场、鸭滩等设施。

疣鼻栖鸭饲养期可分3个阶段,即0—3周龄、4—6周龄和7周龄至屠宰。饲养雏鸟的鸭舍需要严格清扫和消毒。舍内所用的器具如饮水器、喂料盘、喂料捅、水槽等要冲刷干净。棚舍温度达到28—30℃左右,并要保温。雏鸟生长很快,消化能力较弱,要求营养价值较高的全价料,可用商品肉鸭(小鸭)全价料。出壳16小时后先用0.1%高锰酸钾水给雏番鸭饮用1-2天,然后直接用清水作饮水。雏鸟无论是地面饲养、网上饲养,都应用干稻草垫好,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温,垫草要勤更换,2-3周龄后可去掉垫草。鸭舍光线要足,夜间人工光照,到4周完全采用自然光照。

疣鼻栖鸭能自己调节采食量,日粮能值影响不大,不会因蛋白质水平下降而影响采食量。因此,可以以低蛋白质消耗换取较为理念的饲料报酬和胴体品质。一般采用限料饲养,即雄鸟从9周龄和雌鸟从7周龄开始,按自由采食量的90%—95%喂给饲料,以推迟生长高峰。充分利用肌肉生长旺盛的8—12周龄阶段和它们较强的生长补偿能力,让胸肌得到充分生长,又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据测定,采用限料饲养,其胸肌可增加3倍,而不增加料肉比和胴体脂肪,并能改善胴体品质,提高生产效益。

饲养密度1周龄的雏鸟每平方米饲养40—45只,2周龄30—35只,3周龄23—30只,4周龄为20—22只,5周龄为18—20只。从6周龄起,雄鸟为5—6只,雌鸟为10—12只。此外,应重视按质分群,并考虑大小、强弱,以便使同群生长发育更好。

翘鼻麻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翘鼻麻鸭的图片

翘鼻麻鸭(学名:Tadorna tadorna,英文名:Common Shelduck)是鸭科麻鸭属的鸟类,又名白鸭、冠鸭、掘穴鸭、潦鸭、翘鼻鸭、花凫。与麻鸭属其他鸟种一样,体形中等,体长约60厘米,身体颜色醒目。雄鸟的头部和上颈为黑褐色,具有绿色的光泽,体羽主要为白色,喙赤红色,基部生有一个突出的红色皮质瘤,颜色艳丽。主要在淡水湖泊、河流、盐池、盐田及海湾等处等湿地活动。冬天时随潮汐涨落,在未封冻的河口可见。冬季常数十至上百只结群活动。翘鼻麻鸭食性很杂。

中文学名:翘鼻麻鸭

拉丁学名:Tadorna tadorna

英文俗名:Common Shelduck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麻鸭属(Tadorna)

繁殖区:古北界, 非洲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n 非洲, n India, s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翘鼻麻鸭形态特征图
翘鼻麻鸭形态特征图

体大(60厘米)而具醒目色彩的黑白色鸭。

雄鸟:绿黑色光亮的头部与鲜红色的嘴及额基部隆起的皮质肉瘤对比强烈。胸部有一栗色横带。

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暗淡,嘴基肉瘤形小或没有。前额有一小的白色斑点,棕栗色胸带窄而色浅,腹部黑色纵带也不甚清晰,

亚成体:褐色斑驳,嘴暗红,脸侧有白色斑块。

虹膜-浅褐;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春季多鸣叫。雄鸟发出低哨音;雌鸟发出gag-ag-ag-ag-ag叫声。

翘鼻麻鸭:雄鸟非繁殖羽
翘鼻麻鸭:雄鸟非繁殖羽
翘鼻麻鸭:幼鸟
翘鼻麻鸭:幼鸟

地理分布

翘鼻麻鸭地理分布图
翘鼻麻鸭地理分布图

翘鼻麻鸭的繁殖区从挪威海岸、瑞典、英国、法国、欧洲中部、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以及中亚,往东一直到东西伯利亚、蒙古和中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伊朗、印度、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和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

分布范围:由西欧至东亚,越冬区至北非、印度及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北方及东北,迁至中国东南部越冬,较常见。

生活习性

翘鼻麻鸭:雄雌一对
翘鼻麻鸭:雄雌一对
翘鼻麻鸭
翘鼻麻鸭

翘鼻麻鸭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的盐碱平原草地、碱水和淡水湖泊、海岸、岛屿及其附近沼泽地带。迁徙和越冬期间也栖息于浅水海湾、淡水湖泊、水库、河口、盐田和海边滩地。喜欢成群生活。特别是冬季,常集成数十只至数百只的大群。繁殖期间则成对生活。飞行疾速,两翅煽动较快。善游泳和潜水,也善行走。能在地上轻快的奔跑。性机警,常不断的伸颈四处观望。

翘鼻麻鸭主要以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藻类、软体动物、蜗牛、牡蛎、海螺蛳、沙蚕、水蛭、蜥蜴、蝗虫、甲壳类、陆栖昆虫、小鱼和鱼卵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叶片、嫩芽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翘鼻麻鸭每年3月初开始离开越冬地迁往北方繁殖地,到达东北繁殖地的时间在4月初至4月中旬;到达西北繁殖地的时间在4月末至5月初;秋季在9月末开始离开繁殖地前往越冬地,1O月末至11月初到达南方越冬地。迁徙时多呈家族群和小群。迁徙路线主要沿海岸与河流进行。沿途不断停息和觅食。

生长繁殖

翘鼻麻鸭:雄雌一对
翘鼻麻鸭:雄雌一对
翘鼻麻鸭:幼鸟
翘鼻麻鸭:幼鸟

翘鼻麻鸭二龄时性成熟。通常在越冬地时对即已形成,但也有在迁徙途中和到达繁殖地后才形成对。交配在水中,有时也在陆地上进行。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海岸和湖边沙丘或石壁间,有时也在开阔草原上天然洞穴或孤、兔等动物的废弃洞穴中营巢。洞穴有的深达4米。巢呈盘状。多以禾本科植物、芨芨草、鸟骨和鱼骨构成。内垫以大量绒羽。巢高8厘米,深6厘米,内径17.5厘米,外径26厘米。

每窝产卵7—12枚。通常8—10枚。卵为椭圆形,颜色为浅黄色或奶白色。卵的大小为62—70×42—51毫米;卵重69—78克。通常一天一枚。产完最后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当有危险时雄鸟立即发出报警叫声,同时向巢飞去。雌鸟每天离巢外出觅食时,常用绒羽将卵盖住,即使在比较深的洞中孵卵也不例外。在孵卵的最后两天,雌鸟根本不离巢。孵卵明27—29天。

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便能活动,同时独自从巢中走出来,在亲鸟的带领下进入水中活动。一个多月后雏鸟即具飞翔能力,但仍与亲鸟一起生活,直到笫二年春天。

保护现状

翘鼻麻鸭:雄雌一对
翘鼻麻鸭:雄雌一对

翘鼻麻鸭在中国的种群数量一直是很丰富的,是中国主要狩猎对象之一。但有关它们的种群数量过去未作过专门调查。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组织的亚洲水鸟调查,中国共有19188只,日本475只,韩国177只,孟加拉国359只,印度656只,巴基斯坦416只,总计在亚洲地区约25000只。在欧洲为13万只。目前世界总的种群数量约15万只。

翘鼻麻鸭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腰叉尾海燕的科目、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价值

白腰叉尾海燕的图片

白腰叉尾海燕(学名:Oceanodroma leucorhoa,英文名:Leach’s Storm Petrel)是海燕科叉尾海燕属的鸟类。

白腰叉尾海燕,隶属于鹱形目海燕科。喜集群、善飞翔、行走快捷。

中文学名:白腰叉尾海燕

拉丁学名:Oceanodroma leucorhoa

英文俗名:Leach’s Storm Petrel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8

中文目名: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

中文科名:海燕科(Hydrobatidae)

中文属名:叉尾海燕属(Oceanodroma)

繁殖区:太平洋, 大西洋 : n, 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9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科目

中文学名:白腰叉尾海燕

中文目名:鹱形目

中文科名:海燕科

中文属名:叉尾海燕属

中文俗名:无中文俗名

英文名:Leach’s Storm-Petrel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Vieillot,1817

外形特征

白腰叉尾海燕是小型海鸟,翅长而尖。初级飞羽ll牧.其中第2枚最长,次级飞羽12枚。尾呈叉状。尾羽12枚。脚较弱,跗跖较圆。趾较长。后趾存在,但较小。而且着生位置较高,

白腰叉尾海燕
白腰叉尾海燕

和其他趾不在同一平面上。嘴较细弱而稍长,基部较圆,尖端侧扁,且上下嘴尖端向下弯曲成钩状。羽毛厚密而软。上体黑褐色,微缀出灰色。下体淡黑褐色。额、颊、喉较淡,微缀有淡灰色。内侧次级飞羽具白色羽缘。初级飞羽黑褐色,内与淡灰色。大覆羽和中覆羽褐色,小覆羽黑褐色,从而在翅上形成一个明显的淡色翼带。尾羽黑色。短的尾上覆羽褐色,具白色尖端。长的尾上覆羽白色。尾下覆羽黑褐色,两侧较淡,为白色。虹膜黑褐色,嘴和脚黑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翅上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有较宽的白色羽缘。

大小量度为:体重41克。体长190-250毫米,翅长155-160毫米。嘴峰15-17毫米,尾75毫米,跗跖25毫米。

地理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繁殖在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阿拉斯加南部,沿太平洋北美海岸到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沿北美大西洋海岸从巴芬岛到美国缅因州,格陵兰岛、冰岛和费罗群岛。非繁殖季节和游荡期间出现在繁殖地南部,远至夏威夷群岛、中途岛、小笠原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费尔南多德诺罗尼亚、西非和南非。我国仅偶见于黑龙江省。

生活习性

白腰叉尾海燕繁殖期间栖息于沿海海岸和岛屿及其附近海面,是典型的远洋海鸟。除繁殖期外全在海上生活。喜成群。善飞翔。多数时间都成群的在海面上空飞翔和在空中活动。仅休息、睡觉和觅食才在海面。夏季活动在寒带海洋上,冬季活动在亚热带海洋。繁殖期仅晚上活动,雏鸟孵出来后和其他时候白天和晚上都活动。在陆地上行走快捷。起飞亦很容易,即使在平坦的地面和海上,起飞都毫无困难。常沿海面低空飞行,两翅鼓动快而有力。飞行时常不断的变换方向,并不时的伸出脚拍水,亦能突然从空中下到水面抓取食物。

它们主要觅食虾、其他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和生活于水表层的浮游动物。此外它们也吃从船上丢弃的鱼、鱼内脏等废弃物品。觅食方式主要是一边在水面低空滑翔,一边头朝下的注视着水面;当发现有可利用的食物时,则突然降到水面抓取,它既能通过将头斜伸入水中啄取,也能用脚爪抓取,特别是当发现有大堆食物时多是用脚抓取。此外它们也能一边游泳一边觅食。

生长繁殖

繁殖期5-8月。一雄一雌制。常成群在一起营巢。在大的种群和好的营巢位置上,常一个巢紧埃着另一巢。营巢于岩石海岸和岛屿上较平坦而松软的地上,也在森林小岛上营巢。巢通常置于洞中。洞由亲鸟在地上自己挖掘。洞口呈半圆形,通常隐蔽在树根、灌木或草丛下。巢系从洞口斜线进入地下5-12厘米深后再与地面呈平行方向挖掘和扩大成直径12-l3厘米,高7.5厘米的小室,巢即放于小室中。巢内很简单,通常仅放一点枯草和枯叶即成。 偶尔也有直接产卵于裸露的地上的。每窝产卵一枚。卵呈卵圆形,颜色为白色或污白包, 具细小的红包或紫罗兰色斑。卵的大小为30.5—35×22—26毫米,平均32.5×24毫米。产卵时间从5月末持续到7月初,随地区而不同。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多在晚上轮换。孵化期42-50天或35天。雏鸟孵出后全身长满了绒羽,但最初几天仍需亲鸟轮流在巢中暖雏,以后雏鸟则单独留在巢中,亲鸟每天晚上回到巢中喂雏。喂雏食物是亲鸟从胃中反出的油状液体。在经过亲鸟大约70天左右的喂养,雏鸟才完全换掉了绒羽,长全了羽毛,具备了飞翔能力,这时它才从巢洞中出来和离开巢,时间大约在9-10月。

价值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7ea2774523660d99fa6b395c8aa428b6a442f1ff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