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鸡科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科属种类、秧鸡科大全

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科属种类 秧鸡科鸟类大全

秧鸡科的图片

秧鸡科(学名:Rallidae)是鹤形目(学名:Gruiformes)的一属。

秧鸡科是涉禽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约有140种,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包括一些偏僻的岛屿。中国有11属19种。在全北区的种类多进行迁徙,飞到非洲、印度、南美等地越冬。在热带的种类为留鸟,但有的进行扩散和局部迁移,大风可造成远距离扩散。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国野生鸟类:

鸟种简介

秧鸡科
秧鸡科

秧鸡科是涉禽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约有140种,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包括一些偏僻的岛屿。其中我国有9属18种。典型的秧鸡科成员为中小型涉禽,性情隐蔽,不善于飞行而善于奔跑,如分布于澳洲到菲律宾一带的黄领秧鸡。有些分布于海岛的秧鸡已经失去了飞翔能力,比如仅分布于新西兰南岛。泰卡鸡有着一段失而复得的传奇经历,在1898年“最后”一只泰卡鸡被猎狗咬死后被确信灭绝,从此就只有3具标本保存于世,在1948年(一说1952年)一小群残存的泰卡鸡在人迹罕至的草丛中被神奇的重新发现。秧鸡科有些种类如骨顶鸡趾间具瓣蹼,也擅长游泳。骨顶鸡又称白骨顶,分布广泛,旧大陆大多数地方都能见到,而同属的其它种类则多分布于新大陆。

外形特征

秧鸡科
秧鸡科

秧鸡科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鹤形目一个科。包括秧鸡、蹼鸡、田鸡和水鸡等。秧鸡科是涉禽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约有140种,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包括一些偏僻的岛屿。

秧鸡科是小型至中型的陆地、沼泽地和水中生活的鸟类,身体短而侧扁,以利于在浓密的植物丛中穿行。头小,颈短或适中,颈椎14—15节。嘴通常细长,稍大于头长,有时略向下弯曲,也有的种类嘴短而侧扁,或粗大呈圆锥形,董鸡属(Gallicrex)、黑水鸡属(Gallinula)和瓣蹼鸡属(Fulia)的前额还具有与喙相连的角质额板(额、甲)。翅短宽而圆,初级飞羽10枚,一些大型物种有短小的第11枚;次级飞羽10—20枚,第5枚缺失。尾短,尾羽6—16枚,通常12枚,尾端方形或圆形,常摇摆或翘起尾羽以显示尾下覆羽的信号色。腿很长至很短,通常腿、趾均细长,有后趾,青水鸡属(Porphyrula)和紫水鸡属(Porphyrio)的趾高度延长,用来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瓣蹼鸡属的趾两侧延伸成瓣蹼用来游泳。

体色多为褐、栗、黑、蓝灰和灰色,紫水鸡属的羽毛为闪光紫、闪光蓝或闪光绿色。上体常有条纹和斑点,但有些种类上体羽色单一;两胁常具条纹,肛周和尾下覆羽有鲜明的色彩。雌雄羽色通常相似,少数种类羽色为两性异型如董鸡。成年鸟在非繁殖期和繁殖期羽色相似。雏鸟绒羽为黑色或深褐色。幼鸟羽色多与成年鸟相似,但条纹不及成年鸟明显,有些种类幼鸟头部、喉部或颈部的色彩鲜艳,被认为是取食的信号。

地理分布

秧鸡科
秧鸡科

秧鸡科鸟类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于除极地和无水沙漠以外的地区,也广布于海岛,是陆栖脊椎动物分布最广的科之一。蓝胸秧鸡全世界有34属140种,中国有11属19种。

在全北区的种类多进行迁徙,飞到非洲、印度、南美等地越冬。在热带的种类为留鸟,但有的进行扩散和局部迁移,大风可造成远距离扩散。

生活习性

“秧鸡”的名称得名于这种鸟类常在稻田里的秧丛中和谷茬上筑巢栖息。秧鸡的主要栖息地是沼泽,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秧鸡繁殖生活于北方,迁南方过冬。对栖息地的选择较广,有湿地、草地、森林和灌丛等生活型,在许多海岛上作为迷鸟分布并能生存下去,但生活在海岛上的种类多数都丧失飞行能力。在非繁殖季节通常单个栖息,繁殖季节为季节性配对或家庭栖息,但在结群物种中为群居,在秋、冬季最明显,如黑水鸡属、紫水鸡属、瓣蹼鸡属等。

杂食性,少数种类全以植物为食。细喙的种类在软土中或枯叶中探食,主要寻找无脊椎动物;粗喙的种类能扯下植物,吃种子、核果、嫩枝、叶等;瓣蹼鸡属能频繁潜水寻食。也吃各种昆虫及其幼虫、蜘蛛、马陆、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小鱼以及小鸟及其卵和雏鸟。

生长繁殖

大多数种类为单配制,配对关系仅在繁殖季节发生。善于游泳和鸣叫,叫声在求偶和配对关系上有重要作用,但在非繁殖季节基本上不鸣叫。在水边或水中的植物丛中营巢,有些种类把巢建在地面上或树上。两性或仅由雌鸟营巢,每窝产卵5—10枚,每年产1—2窝,孵卵期14—24天。两性都参加孵卵,少数种类仅由雌鸟孵卵。通常由双亲喂食和照顾幼鸟。1岁或不足1岁便开始繁殖。

科属种类

34属 144种

秧鸡科
秧鸡科

1 Sarothrura (9种)

2 Himantornis (1种)

3 Canirallus (2种)

4 Coturnicops (3种)

5 Micropygia (1种)

6 Rallina (8种)

7 Anurolimnas (3种)

8 Laterallus (9种)

9 Nesoclopeus (2种)

10 Gallirallus (16种)

11 Rallus (9种)

12 Lewinia (3种)

13 Dryolimnas (1种)

14 Crecopsis (1种)

15 Crex (1种)

16 Rougetius (1种)

17 Aramidopsis (1种)

18 Atlantisia (1种)

19 Aramides (7种)

20 Amaurolimnas (1种)

21 Gymnocrex (2种)小田鸡

22 Amaurornis (8种)

23 Porzana (16种)

24 Aenigmatolimnas (1种)

25 Cyanolimnas (1种)

26 Neocrex (2种)

27 Pardirallus (3种)

28 Eulabeornis (1种)

29 Habroptila (1种)

30 Megacrex (1种)

31 Gallicrex (1种)

32 Porphyrio (7种)

33 Gallinula (9种)

34 Fulica(11种)

秧鸡科鸟类大全

秧鸡科:噪大秧鸡属

学名:Himantornis
灰喉秧鸡属秧鸡科:灰喉秧鸡属

学名:Canirallus
花田鸡属秧鸡科:花田鸡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Coturnicops
眼斑田鸡属秧鸡科:眼斑田鸡属

学名:Micropygia
栗秧鸡属秧鸡科:栗秧鸡属

学名:Rallicula
斑秧鸡属秧鸡科:斑秧鸡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Rallina秧鸡科:栗头田鸡属

学名:Anurolimnas
南美田鸡属秧鸡科:南美田鸡属

学名:Laterallus秧鸡科:斑翅秧鸡属

学名:Nesoclopeus
纹秧鸡属秧鸡科:纹秧鸡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Gallirallus
大查岛秧鸡属秧鸡科:大查岛秧鸡属

学名:Diaphorapteryx
秧鸡属秧鸡科:秧鸡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Rallus
卢氏秧鸡属秧鸡科:卢氏秧鸡属

学名:Lewinia
白喉秧鸡属秧鸡科:白喉秧鸡属

学名:Dryolimnas
红秧鸡属秧鸡科:红秧鸡属

学名:Aphanapteryx
罗岛秧鸡属秧鸡科:罗岛秧鸡属

学名:Erythromachus
长脚秧鸡属秧鸡科:长脚秧鸡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Crex
鲁氏秧鸡属秧鸡科:鲁氏秧鸡属

学名:Rougetius秧鸡科:普氏秧鸡属

学名:Aramidopsis秧鸡科:阿森松秧鸡属

学名:Mundia秧鸡科:圣岛秧鸡属

学名:Aphanocrex
荒岛秧鸡属秧鸡科:荒岛秧鸡属

学名:Atlantisia
林秧鸡属秧鸡科:林秧鸡属

学名:Aramides秧鸡科:纯色秧鸡属

学名:Amaurolimnas
裸眼秧鸡属秧鸡科:裸眼秧鸡属

学名:Gymnocrex
苦恶鸟属秧鸡科:苦恶鸟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Amaurornis
田鸡属秧鸡科:田鸡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Porzana秧鸡科:斑纹田鸡属

学名:Aenigmatolimnas秧鸡科:沼泽秧鸡属

学名:Cyanolimnas秧鸡科:彩喙田鸡属

学名:Neocrex
美洲斑秧鸡属秧鸡科:美洲斑秧鸡属

学名:Pardirallus秧鸡科:栗腹秧鸡属

学名:Eulabeornis
华氏秧鸡属秧鸡科:华氏秧鸡属

学名:Habroptila
新几内亚秧鸡属秧鸡科:新几内亚秧鸡属

学名:Megacrex
董鸡属秧鸡科:董鸡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Gallicrex
青水鸡属秧鸡科:青水鸡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Porphyrio
水鸡属秧鸡科:水鸡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Gallinula
黑尾水鸡属秧鸡科:黑尾水鸡属

学名:Tribonyx
骨顶属秧鸡科:骨顶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Fulica

斑秧鸡属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本属种类、斑秧鸡属大全

斑秧鸡属的图片

斑秧鸡属(学名:Rallina)是秧鸡科(学名:Rallidae)的一属。

本属与秧鸡属的区别在于嘴较短,远短于中趾,中趾短于跗蹠。翅圆,第3 枚初级飞羽最长。除安达曼斑秧鸡 R.canningi 的次级飞羽稍长于初级飞羽之外,其他种的次级飞羽均短于初级飞羽。飞羽和翅下覆羽均为暗褐色或黑色,上有白色横纹或斑点。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斑秧鸡属(Rallina)

中国野生鸟类: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斑秧鸡属安达曼斑秧鸡
斑秧鸡属
斑秧鸡属红颈斑秧鸡

【拉丁学名】Rallina

【科属分类】鸟纲、鹤形目、秧鸡科

外形特征

灰腿斑秧鸡本属与秧鸡属的区别在于嘴较短,远短于中趾,中趾短于跗蹠。翅圆,第3 枚初级飞羽最长。除安达曼斑秧鸡 R.canningi 的次级飞羽稍长于初级飞羽之外,其他种的次级飞羽均短于初级飞羽。飞羽和翅下覆羽均为暗褐色或黑色,上有白色横纹或斑点。

地理分布

全世界有8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从印度、斯里兰卡、红颈斑秧鸡中国东部及南部、中南半岛、琉球群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到新几内亚岛,以及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等,栖息在森林或森林中的沼泽地中。中国有2种,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

生活习性

栖息红腿斑秧鸡于芦苇沼泽地、稻田、芋田以及河流、水边的灌木丛和林间湿地。在菲律宾也可生活在开阔的山坡和白茅草地,在印度阿萨姆邦可生活在最密的森林中,在下缅甸有时可栖息在村庄周围的灌丛和草地中。一般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但在迁飞时可高达海拔1 400 m。以草籽、甲壳动物和昆虫等为食。
斑秧鸡属
斑秧鸡属灰腿斑秧鸡

生长繁殖

繁殖期各地不同,缅甸8—9月,加里曼丹4月,印度尼西亚3月。单配制,繁殖季节有领域性,用树叶和草营建粗放的巢,巢远离水,在灌木或矮树上,每窝产卵3—6枚。卵呈卵圆形,石灰白色,有光泽,有时有少数模糊的暗红棕色斑点。两性孵卵。

本属种类

安达曼斑秧鸡 Rallina canningi (Andaman Crake)

白喉斑秧鸡 Rallina eurizonoides (Slaty-legged Crake)
斑秧鸡属
斑秧鸡属安达曼斑秧鸡

红腿斑秧鸡 Rallina fasciata (Red-legged Crake)

黑翅栗秧鸡 Rallina forbesi (Forbes’s Forest Crake)

白纹栗秧鸡 Rallina leucospila (White-striped Forest Crake)

锈膀栗秧鸡 Rallina mayri (Mayr’s Forest Crake)

栗秧鸡Rallina rubra (Chestnut Forest Crake)

红颈斑秧鸡 Rallina tricolor (Red-necked Crake)

斑秧鸡属鸟类大全

红颈秧鸡斑秧鸡属:红颈秧鸡

学名:Rallina tricolor

英文名:Red-necked Crake
安达曼秧鸡斑秧鸡属:安达曼秧鸡

学名:Rallina canningi

英文名:Andaman Crake
红腿斑秧鸡斑秧鸡属:红腿斑秧鸡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Rallina fasciata

英文名:Red-legged Crake
白喉斑秧鸡斑秧鸡属:白喉斑秧鸡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Rallina eurizonoides

英文名:Slaty-legged Crake

沙鸡科的简介、地理分布、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代表种类、沙鸡科大全

沙鸡科的图片

沙鸡科(学名:Pteroclidae)是沙鸡目(学名:Pterocliformes)的一属。

沙鸡科属于鸟纲动物,主要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鸽形目的 1科,体长约230~430毫米。嘴基无软膜;翅端尖形;跗蹠被羽;后趾退化或全缺。本科有2属:毛腿沙鸡属和沙鸡属。沙鸡属世界有14种,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中国仅有黑腹沙鸡1种,在天山地区繁殖,为新疆西部喀什一带的旅鸟。

中文目名:沙鸡目(Pterocliformes)

中文科名:沙鸡科(Pteroclidae)

中国野生鸟类:

鸟种简介

鸽形目的 1科,体长约230~430毫米。嘴基无软膜;翅端尖形;跗蹠被羽;后趾退化或全缺。本科有2属:毛腿沙鸡属和沙鸡属。

地理分布

毛腿沙鸡属有毛腿沙鸡和西藏毛腿沙鸡2种,中国均有分布。毛腿沙鸡见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和东北;西藏毛腿沙鸡在西藏南部、四川西北部、新疆西部、青海南部和东部繁殖,冬季迁至海拔4000米以下的地带。沙鸡属世界有14种,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中国仅有黑腹沙鸡1种,在天山地区繁殖,为新疆西部喀什一带的旅鸟。
沙鸡科
沙鸡科沙鸡

外形特征

毛腿沙鸡体型大小似鸽子,体重约250克;头较小;上体沙棕色,杂以黑色横纹;翅膀长而尖;中央尾羽特长,成叉状;后胸有淡棕色带;腹部淡沙棕色,有一黑色块斑;脚和趾都被以较密的短毛,足3趾,脚底为垫状,被以细鳞,适于在沙漠中行走。

生活习性

栖息在沙漠和荒原,常大群在开阔地飞翔觅食,往往是低空疾速飞行。在新疆、内蒙古繁殖。在地面沙土凹处筑巢。卵椭圆形,每窝3卵。食物主要为各种植物种子和幼芽。肉嫩味美,可供食用;尾羽长而尖,可作装饰品。
沙鸡科
沙鸡科沙鸡

代表种类

黑腹沙鸡

拼音:hēi fù shā jī

英文:Pteroclesorientalis,Black-belliedSandGrouse,Black-belliedSandgrouse

鸟类(鸟纲)。黑腹沙鸡为沙鸡科沙鸡属的鸟类,俗名沙鸡。分布于欧洲、前苏联、非洲、伊拉克、伊朗、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一般生活于山麓荒漠草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土耳其。黑腹沙鸡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级)。

分类地位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鸽形目Columbiformes

科:沙鸡科Pteroclididae

属:沙鸡属Pterocles

种:黑腹沙鸡P.orientalis

形态特征

黑腹沙鸡为中型鸟类,体长29一34厘米,体重370—470克。嘴的形状与家鸡相似,但小而弱。后趾存在,但非常短小。尾羽短而尖,不延长。虽然它的名字也叫“鸡”,但与鸡类的亲缘关系较远,而与鸠鸽类的亲缘关系却较近。

雄鸟的头顶、颈部和上背为灰色,沾有草黄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为暗灰色,中央尾羽为土黄色,具灰色的横斑,先端为灰绿色,并具窄的土黄色边缘,其余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同时颜色也依次变深,到最外侧一对尾羽则变为暗灰色,仅基部沾棕色。颏部、喉部为栗色,并向颈侧延伸,形成颈环。喉的下部有一个三角形的黑斑,并延伸至颈部。胸部为灰色,其后紧接一个黑色横带,并向两侧延伸至肩部的两侧,黑色横带之后还有一个宽阔的浅黄灰色带。胸部、两胁、腿覆羽的上部和肛区等均为黑褐色。雌鸟通体为淡沙黄色,头顶有细的黑褐色纵纹,背部、腰部和尾上覆羽有黑褐色的斑纹或横斑。中央尾羽的颜色与背部相同,外侧尾羽较暗,均具有白色的端斑。额部、喉部为灰黄色而近白色,有细的黑褐色羽干纹。头侧及眼先也有细的黑褐色羽干纹。胸部为淡赭色,腹部珠灰色或污白色,两胁黑褐色,形成大块的腹斑,尾下覆羽、覆腿羽以及跗跖上的羽毛均为白色。虹膜褐色,嘴灰褐色,先端较暗,趾灰褐色,爪黑色。尾羽短而尖,不延长。

习性

黑腹沙鸡栖息于山脚平原、草地、荒漠和多石的原野。常呈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成大群。善于奔跑,也善于飞行。飞行时两翅煽动非常迅速,常发出“呼呼”的声响,飞行的速度也比较快。白天常飞到数十公里外的水源处去喝水,饮水的动作和鸽类非常相似,将嘴伸入水中,连续吞咽而并不抬头。主要在地面上觅食平原和荒漠上的植物种子,也吃植物的叶、芽和昆虫等。

分布

黑腹沙鸡分布干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非洲西北部、加拉利群岛、亚洲中部、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冬季还游荡到伊朗、伊拉克、印度、俄罗斯南部,以及意大利和德国等,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哈巴河、和丰、博乐、福海、托里和西部喀什、天山等地。

黑腹沙鸡繁殖于中国新疆北部及阿勒泰、哈巴河、和丰、博乐、福海、托里等地,迁徙时见于新疆西部喀什。

繁殖

黑腹沙鸡繁殖期为5一6月。3月中旬即开始配对。通常成对营巢于平原或有稀疏植物的低山丘陵荒漠地带。巢大多只是利用地面上的凹坑,或者由亲鸟扒一个浅坑即成,里面没有任何铺垫物,或仅有少许小的圆石头。每窝产卵2一3枚。卵的颜色为淡灰色、土黄色,略微缀有绿色至橄榄色的斑,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

种群现状

黑腹沙鸡新疆亚种(学名:Pteroclesorientalisarenarius)。分布于阿尔泰山脉、前苏联、向南通过外里海到达伊朗、阿富汗、俾路支、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伏尔加河流域下游。

黑腹沙鸡自1930~1935年有过采集记录外,1960年曾采到过标本。数量相当稀少。

沙鸡科鸟类大全

毛腿沙鸡属沙鸡科:毛腿沙鸡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Syrrhaptes
沙鸡属沙鸡科:沙鸡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Pterocles

岩鹨科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岩鹨科大全

岩鹨科的图片

岩鹨科(学名:Prunellidae)是雀形目(学名:Passeriformes)的一属。

岩鹨科(学名:Prunellidea)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中的雀形目中的一个科。岩鹨科是旧大陆的鸟类,在古北界分布广泛,有1属13种36 个亚种,中国有1属9种。岩鹨为中小型鸟类,栖息于高山岩石及森林草甸中,以昆虫为食,常在岩石缝隙中筑巢。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岩鹨科(Prunellidae)

中国野生鸟类: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岩鹨科
岩鹨科
岩鹨科

拉丁学名:Prunellide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岩鹨科

属:1属

亚属:13种

种:36亚种

英文名称:Accentors

外形特征

该科鸟类体形均较小如一般麻雀大小。嘴细尖,嘴基较宽,而在嘴长的中间部位有一明显的紧缩,这是该科鸟类特异之处;鼻孔大而斜向,并有皮膜盖着;嘴须少而柔软;前额羽稍松散,并不彼此紧贴覆盖;尾为方尾或稍凹;跗蹠前缘具盾状鳞。
岩鹨科
岩鹨科

生活习性

生活在海拔较高的裸岩、荒漠地区或荒漠干燥的灌丛、草丛地区,亦有在林间居民点附近或林缘灌丛。除繁殖期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家族群或小群活动。性活泼而机警,常在高山矮林、溪谷、溪边柳树灌丛、杜鹃灌丛、高山草甸、岩石荒坡、草地和农耕地上活动和觅食,当人接近时,则立刻起飞,飞不多远又落入灌丛或杂草丛中。主要以甲虫、蛾、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蜗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种子与草子等植物性食物。在高山、荒漠和林间居民点的篱棚附近常能听到其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地理分布

分布从北欧的斯堪底那维亚,英国,法国,北非至中东到喜马拉雅山脉周围地区。是古北界的代表鸟类。
岩鹨科
岩鹨科岩鹨科(分布图)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4月中下旬雄鸟即开始占区,站在岩石或大的石头上鸣叫。营巢于岩石下、土堆旁和灌木丛中。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和苔藓构成。每窝产卵4-5枚,卵淡蓝色,光滑无斑,有的钝端微被褐色小斑点,卵为椭圆形。

亚种分化

(1属13种)

1.黑喉岩鹨(学名:Prunellaatrogularis)
岩鹨科
岩鹨科红岩鹨

2.领岩鹨(学名:Prunellacollaris)

3.也门岩鹨(学名:Prunellafagani)

4.褐岩鹨(学名:Prunellafulvescens)

5.高原岩鹨(学名:Prunellahimalayana)

6.栗背岩鹨(学名:Prunellaimmaculata)

7.贺兰山岩鹨(学名:Prunellakoslowi)

8.林岩鹨(学名:Prunellamodularis)

9.棕眉山岩鹨(学名:Prunellamontanella)
岩鹨科
岩鹨科岩鹨科(分布图)

10.眼斑岩鹨(学名:Prunellaocularis)

11.鸲岩鹨(学名:Prunellarubeculoides)

12.红岩鹨(学名:Prunellarubida)

13.棕胸岩鹨(学名:Prunellastrophiata)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近危(NT)——1种;低危(LC)——12种。

岩鹨科鸟类大全

岩鹨属岩鹨科:岩鹨属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Prunella

本文Hash:b375bbb581c9753c849c343d50d8abbe89edaa41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