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山鹧鸪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导读: 环颈山鹧鸪-外形描述 环颈山鹧鸪-叫声 环颈山鹧鸪-地理分布 环颈山鹧鸪-生活习性

环颈山鹧鸪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环颈山鹧鸪-外形描述

描述:雄鸟:中等体型(29厘米)的橄榄褐色山鹧鸪。头顶及枕部栗色;耳羽棕黄;眼先及眉纹黑色,其上有一白线;下颊纹白色,前颈及胸之间有一白色带。亚种batemani颈具两栗色带黑色细纹。雌鸟胸部褐色,颏及喉栗色,头顶橄榄褐色带白斑。

虹膜—褐色至绯红;嘴—褐色至黑;脚—棕色至灰。

环颈山鹧鸪-叫声

叫声:整个叫声是哀伤的哨音,重复数次,接以3~6个双哨音do-eat, do-eat…叫声越升越高如鹰鹃。在二重唱时,若雌鸟发出kwik kwik kwik kwik kwik叫声,雄鸟则回以一连串的do-eat叫声,高潮后骤然停止。

环颈山鹧鸪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环颈山鹧鸪-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部,缅甸及越南东京湾的西北部。

分布状况:地方性留鸟,栖于海拔1800~3000米的林地。指名亚种分布在西藏南部, batemani在云南西部至怒江以西。

环颈山鹧鸪-生活习性

习性:常结小群穿行林地,在腐叶中翻找食物。受惊时悄然快速离开。

绿脚山鹧鸪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绿脚山鹧鸪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绿脚山鹧鸪-外形描述

描述:中等体型(29厘米)的橄榄褐色山鹧鸪。脚暗绿色至浅绿色,眉线及喉略白,头部无黑色。与褐胸山鹧鸪的区别在于黑色横纹较细,胸部具宽的褐色带,两胁无醒目的白色斑纹。有暗铅色眼周裸皮。

虹膜—红褐;嘴—角质黄;脚—绿色。

绿脚山鹧鸪-叫声

叫声:响亮的哨声包括一连串单音,越叫越快;然后是一连串较平的升降变调;最后是一连串狂乱升变调并突然终止。

绿脚山鹧鸪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绿脚山鹧鸪-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东南亚。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种(Collar et al., 1994)。中国地方性留鸟,仅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

绿脚山鹧鸪-生活习性

习性:具本属特性。栖居于森林、次生林及竹林,高至海拔1000米。

褐胸山鹧鸪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褐胸山鹧鸪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褐胸山鹧鸪-外形描述

描述:中等体型(28厘米)的橄榄褐色山鹧鸪。醒目的奶油色眉纹下延至颈部,眼线黑色,喉和颊奶油色。在喉和胸部之间有由黑色小斑点组成的环带与眼线相连。两胁具明显的黑色及白色鳞状斑。两翼有条状图纹。

虹膜—红褐色;嘴—近黑;脚—粉红。

褐胸山鹧鸪-叫声

叫声:单调喉音,发展为一高一低的双哨音ti-hu, ti-hu, ti-hu…,音量音频不变。配偶对唱时加上kew, kew, kew…的叫声,如红喉山鹧鸪。

褐胸山鹧鸪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褐胸山鹧鸪-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中国西南部,东南亚。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地方性留鸟,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南部及广西。

褐胸山鹧鸪-生活习性

习性:栖居于海拔500~1300米的常绿林。习性为本属特性。

红胸山鹧鸪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红胸山鹧鸪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红胸山鹧鸪-外形描述

描述:中等体型(28厘米)的近灰色山鹧鸪。头橙褐并具特征性的宽阔栗色环带由上胸及枕部。灰色眉纹长且狭,喉部黑色领环上具白色髭须和项纹。下胸及两胁灰色,两胁具醒目的白色及棕色粗纹。

虹膜—褐色至红褐色;嘴—黑色;脚—近红色。

红胸山鹧鸪-叫声

叫声:响亮、饱满的长音接以一连串上调的双音直至高潮。声似红喉山鹧鸪。

红胸山鹧鸪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红胸山鹧鸪-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为极罕见留鸟。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丹巴曲和伯舒拉岭地区。

红胸山鹧鸪-生活习性

习性:典型的本属特性。

本文Hash:7845ad8bb30bdf2d5d5271524e53be53c59f3b15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