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鹇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导读: 黑鹇-外形描述 黑鹇-叫声 黑鹇-地理分布 黑鹇-生活习性 黑鹇-别名俗名

黑鹇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黑鹇-外形描述

描述:体大(70厘米)、带蓝黑色光泽的雉类。冠羽长,脸部裸皮红色。背及腰部黑色闪光,羽端为白色鳞状纹。指名亚种体侧白,而亚种lathami体侧黑。与白鹇区别在于腿灰或褐色,尾较短,体羽几无白色。雌鸟褐色,颏杂白色,与白鹇雌鸟区别在于外侧尾羽深褐色。

虹膜—褐色;嘴—淡绿角质色;脚—灰褐色。

黑鹇-叫声

叫声:鸟群分散时的联络叫声为低沉的kurr-kurr-kurrchi-kurr声。雄鸟叫声为响亮的咯咯哨音伴以两翼拍打身体声。争斗叫声为恐吓的koor koor声紧接尖厉的waak, waak声。告警时为重复的koorchi koorchi koorchi叫声或为whoop-keet-keet的喉音。

黑鹇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黑鹇-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及西部。

分布状况:在中国相当罕见,仅分布于海拔2100~3200米的亚热带森林。指名亚种在西藏的南部及东南部,lathami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以西。

黑鹇-生活习性

习性:似白鹇,并可与其杂交。常结大群活动。

黑鹇-别名俗名

鸬雉

白鹇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白鹇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白鹇-外形描述

描述:雄鸟:体大(94~110厘米)的蓝黑色雉类。尾长而白,背白,头顶黑,长冠羽黑色,中央尾羽纯白,背及其余尾羽白色带黑斑和细纹,下体黑色,脸颊裸皮鲜红色。与黑鹇区别在于尾更长更白,腿红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至栗色,下体具褐色细纹或杂白色或皮黄色,具暗色冠羽及红色脸颊裸皮。与黑鹇雌鸟的区别为脚粉红色,外侧尾羽黑色、白色或浅栗色而非暗褐色。各亚种间,尤其是雌鸟的体羽细微处有别。指名亚种的雌鸟下体为淡褐色;亚种fokiensis的雌鸟下体褐色,外侧尾羽有明显的黑白色蠹斑;rufipes的雌鸟冠羽无黑色羽尖;whiteheadi雌鸟上背黑色具白色矛纹,下体黑色带白色点斑;occidentalis雌鸟外侧尾羽具深重的黑白色蠹斑;亚种omeiensis的雄鸟尾羽内翈具黑色条纹。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鲜红色。

白鹇-叫声

叫声:通常少叫。告警时发出刺耳的ji-go, ji-go声或尖厉哨音。求偶期雄鸟发出轻柔的lu, lu, lu, lu…叫声。进食时常轻叫。

白鹇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白鹇-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中国南部、海南岛及至东南亚。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见于中国南部及东南部大部地区中等海拔高度的常绿林。竹林及灌丛。亚种fokiensis在福建及广东东部;指名亚种在广西;whiteheadi在海南岛;rongjiangensis在贵州;omeiensis在四川南部;beaulieui 在云南南部及东南部;occidentalis在云南怒江以西;rufipes在云南西南部至怒江以东;jonesi在西双版纳怒江和澜沧江之间南接 rufipes。一些著者并不认同所有这些亚种。

白鹇-生活习性

习性:结小群活动。常在取食的猴类和鸠鸽类下拣食无花果。栖于开阔林地及次生常绿林,高可至海拔2000米。

白鹇-别名俗名

白寒鸡 白山鸡 白鹇鸡 长尾白山鸡 地鸡 银鸡 银雉 银雉 越禽

蓝鹇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蓝鹇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蓝鹇-外形描述

描述:雄鸟:体大(72厘米)而色深的雉类。冠羽短,上背及形长的中央尾羽银白色,上背深红褐,肩羽绛紫。其他部位体羽黑色,上体有具蓝绿色光泽的鳞斑,下体多条纹。脸部肉垂猩红色。雌鸟:体型较小(55厘米)。体羽灰褐斑驳且翼上多细横,两翼及尾深栗色。无羽冠,脸部肉垂红色较小。下体棕黄色而带黑斑。

虹膜—褐色;嘴—淡角质黄色;脚—红色。

蓝鹇-叫声

叫声:粗而低的ge ge声。

蓝鹇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蓝鹇-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台湾特有种。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鲜见于海拔800~2200米低山潮湿林地。引种繁殖使种群数量有所回升。

蓝鹇-生活习性

习性:惧生而机警。晨昏时较活跃。雄鸟作扑翼型炫耀。

蓝鹇-别名俗名

蓝腹鹇

本文Hash:314bb0b005e53934ad42bab9d70916d755b5e9a0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