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南沙锥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导读: 澳南沙锥-外形描述 澳南沙锥-叫声 澳南沙锥-地理分布 澳南沙锥-生活习性

澳南沙锥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澳南沙锥-外形描述

描述:体大(30厘米)而壮实的黄褐色沙锥。色彩与比例似大沙锥但体型较大。停歇时尾长出于合拢的翼。辨别此鸟只有以繁殖季节叫声或拿在手上看其尾部细节的不同。

虹膜—深褐;嘴—绿褐色,嘴端深色;脚—近绿。

澳南沙锥-叫声

叫声:求偶炫耀飞行时发出ji, ji, ji, zubiyak, zubiyak, zubiyak的叫声,后俯冲并作ga ga ga的叫声。

澳南沙锥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澳南沙锥-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日本,冬季迁至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迁徙时途经台湾。迷鸟见于河北及辽宁。因其难以识别而可能在中国未被注意,看似直接从日本迁至澳大利亚。

澳南沙锥-生活习性

习性:栖居于沼泽地、稻田、草地、灌丛及竹丛。常有20只以上的成群鸟。被赶时,飞行笨拙,呈锯齿状,很快又降回到隐蔽处。

林沙锥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林沙锥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林沙锥-外形描述

描述:体大(31厘米)、背部暗色的沙锥。脸具偏白色纹理,胸棕黄色而具褐色横斑,下体余部白色具褐色细斑。与其他沙锥区别在色彩较深,飞行缓慢形如蝙蝠,嘴朝下,栖息环境也不同。比孤沙锥体略大,身体斑纹较粗,顶侧条纹黑色,嘴基灰色较少。

虹膜—深褐;嘴—绿褐,嘴端色深;脚—灰绿。

林沙锥-叫声

叫声:飞行时作tok-tok的低声叫。

林沙锥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林沙锥-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越冬在印度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种群数量稀少。繁殖于西藏东部并可能亦于四川西部。越冬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的西部和东北部。

林沙锥-生活习性

习性:栖于可高至海拔5000米的高草地及灌丛中的沼泽泥潭及池塘。

孤沙锥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

孤沙锥的图谱
♂(雄鸟); ♀(雌鸟); juv.(幼鸟)

孤沙锥-外形描述

描述:体略大(29厘米)的深暗色沙锥。比林沙锥体型为小,色较暗,斑纹较细。头顶两侧缺少近黑色条纹,嘴基灰色较深。飞行时脚不伸出于尾后。比扇尾沙锥、大沙锥或针尾沙锥色暗,黄色较少,脸上条纹偏白而非皮黄色。肩胛具白色羽缘,胸浅姜棕色,腹部具白及红褐色横纹,下翼或次级飞羽后缘无白色。亚种japonica比澳南沙锥的嘴长而细,色也较浅。

虹膜—褐色;嘴—橄榄褐色,嘴端色深;脚—橄榄色。

孤沙锥-叫声

叫声:被赶时作粗哑的特有叫声pench,似扇尾沙锥但音较深沉粗哑;炫耀时发出chok-achock-a 叫声。

孤沙锥的地理分布图
绿色:留鸟;黄色:候鸟;蓝色:冬候鸟;桔色:繁殖鸟。

孤沙锥-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及中亚的山地。越冬从巴基斯坦至日本及堪察加半岛的山麓地带。

分布状况:罕见于泥塘、沼泽及稻田。亚种solitaria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天山、青藏高原东缘的喜马拉雅山脉至四川西北部、青海及甘肃西部。越冬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西藏东南部及云南。亚种japonica繁殖于东北各省,越冬在长江流域及广东。

孤沙锥-生活习性

习性:性孤僻。飞行较扇尾沙锥缓慢,但也作锯齿状盘旋飞行。

本文Hash:d29ddecbc9b2bd671ba18ab2c52a389848dcd281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