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滨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斑胸滨鹬的图片

斑胸滨鹬(学名:Calidris melanotos,英文名:Pectoral Sandpiper)是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在中国是罕见过境鸟。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楚利奇半岛和北美洲北部北极地带。越冬于南美洲、美国东西海岸、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太平洋中岛屿,偶尔到日本。

中文学名:斑胸滨鹬

拉丁学名:Calidris melanotos

英文俗名:Pectoral Sandpiper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9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滨鹬属(Calidris)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澳洲界, Southern Con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6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斑胸滨鹬:形态特征图
斑胸滨鹬: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2厘米)而多具杂斑的褐色滨鹬。腿黄,嘴具两色并略为下弯,胸部纵纹密布并突然中止于白色腹部。白色眉纹模糊,顶冠近褐。繁殖期雄鸟胸部偏黑。幼鸟胸部纵纹沾皮黄色。冬季鸟赤褐色较少。飞行时两翼显暗,翼略具白色横纹,腰及尾上具宽的黑色中心部位。嘴比尖尾滨鹬长。

虹膜-褐色;嘴-嘴基黄而嘴端黑;脚-黄色。

叫声:叫声为浑厚低沉的churk或trrit声。

斑胸滨鹬:飞行图
斑胸滨鹬:飞行图
斑胸滨鹬:幼鸟
斑胸滨鹬:幼鸟

地理分布

斑胸滨鹬:地理分布图
斑胸滨鹬: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俄罗斯极地、西伯利亚及北美洲;越冬于南美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分布状况:罕见过境鸟。1986年在香港第一次记录到。自此偶尔有鸟经过。有可能为定期过境鸟但被忽视。在河北北戴河、东南部及台湾均有一次记录。

生活习性

斑胸滨鹬
斑胸滨鹬

习性:取食于湿润草甸、沼泽地及池塘边缘。

繁殖期主要牺息于北极冻原。常在沼泽和湖泊岸边草地上活动。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沿海和内陆河流与湖泊岸边以及附近沼泽和草地上。有时也出现于河口、海湾和海岸地带。

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喜欢在沼泽和溪边的草地和烂泥地上活动和觅食。遇惊动时,常快速飞走,并发出高声鸣叫。有时也蹲伏在地上不动,直至危险临近,才突然飞出。叫声低沉而清晰,有似“杜、杜、杜”的声音。主要以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蜘蛛、蛞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种子。

生长繁殖

斑胸滨鹬:繁殖期胸部黑色、膨大
斑胸滨鹬:繁殖期胸部黑色、膨大
斑胸滨鹬:繁殖期胸部黑色、膨大
斑胸滨鹬:繁殖期胸部黑色、膨大

繁殖期为6-7月。繁殖于北极冻原地带。到达繁殖地后立刻开始求偶鸣叫,或是在空中求偶飞行,或是栖于地上或水边浅滩上,常成天长时间的鸣叫不息,鸣声似“杜、杜、杜”声。鸣叫时有时还伴随着翅膀的煽动,同时颈也膨大。有时雄鸟还在地上围绕雌鸟奔跑。雄鸟常和多个雌鸟交配。雌鸟也常跑到其他雄鸟领地与别的雄鸟交配。交配系统较为混乱。

通常营巢于苔原沼泽边缘地带干燥地上或沼泽中的土丘上。巢多置于草丛或灌木下,借助于草丛和灌木的隐蔽,一般难于发现;巢较简陋,通常由雌鸟在地上挖掘一小圆坑,内再垫以枯草、苔藓和柳叶。每窝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淡灰绿色或皮黄绿色和淡黄色,被有褐色或黄褐色斑。卵的大小为31-39×24-27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期21-23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大约21天左右即能飞翔。

本文Hash:59bbe0a2c93e34a2a4694fb41ad00416f124c36f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