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潜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白眼潜鸭、国内分部、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白眼潜鸭 国内分部 保护现状

环颈潜鸭的图片

环颈潜鸭(学名:Aythya collaris,英文名:Ring-necked Duck)是鸭科潜鸭属的鸟类。

环颈潜鸭,学名Aythya collaris,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属迁徙性鸟类,主要分布于北美地区。

中文学名:环颈潜鸭

拉丁学名:Aythya collaris

英文俗名:Ring-necked Duck

命名作者:Donovan, 1809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潜鸭属(Aythya)

繁殖区:北美洲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中美洲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环颈潜鸭体长42 mm。有一个亮黑的而高耸的头,颈部的栗红色金属环纹几乎看不到。雄鸟全身除腹、两胁及翼镜等白色外,余部体羽均亮黑色。雌鸟羽冠较短,黑色部分为褐色所代替。

环颈潜鸭
环颈潜鸭环颈潜鸭

白色的翅膀和凤头潜鸭非常相似。在飞行时雌鸭和雄鸭都反映出飞羽的灰色条纹。成鸭的蓝色鸭喙上都具有独特的白色环。雄鸭眼睛是明亮的黄色,雌鸭的虹膜较深暗,但通常以白色镶边。脚和腿有两种灰蓝色。

地理分布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生活习性

环颈潜鸭
环颈潜鸭环颈潜鸭两只刚从南方回来的公的环颈潜鸭。它们的眼睛是黄色的。到了交配期,眼睛就红了

环颈潜鸭属迁徙性鸟类。9月初开始从北达科他州东部和明尼苏达州西部通过,10月中旬达到高峰,所有的迁移在11月中旬完成。10月初到达中东的大西洋沿岸,11月下旬达到高峰,在12月下降。10月至12月到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大西洋海岸东南和佛罗里达州等越冬地。

迁徙时成群,常成十多只至几十只的小群,很少有上百只的大群。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开阔地区富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大的湖泊、水流缓慢的江河、河口、海湾和河口三角洲。

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为块茎饲料,种子,叶片和潮湿的土和水生植物(黑莎草,草,野生稻等)。还吃水生昆虫,蜗牛和蛤。常在水边浅水处植物茂盛的地方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上睡觉。觅食方式主要靠潜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将头伸入水,或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

生长繁殖

环颈潜鸭
环颈潜鸭环颈潜鸭两只公鸭子都找到老婆了。你看,它们的眼睛都红了。 当个公鸭子容易么,你说!不妙! 又来了两只光棍!

环颈潜鸭不喜欢在北极草原繁殖,一般要跨越美国和加拿大北部的寒带森林,向南到缅因州、明尼苏达州,然后向西北通过加拿大西北部帕克兰兹草原到达大奴湖,或通过加拿大东部省份沿南部到滨海。巢建在陆地上近水处,碗型,用水生植被作内衬。雌鸭每巢产8至10枚卵。

白眼潜鸭

环颈潜鸭
环颈潜鸭环颈潜鸭环颈潜鸭白眼潜鸭(Aythya nyroca)

雁形目鸭科。雄鸟头、颈及胸浓栗色,颈基部有一不明显的褐色领环;眼银白色;上体大都黑褐色。雌鸟色泽较暗淡。雌雄均具白色翼镜。

成群活动于开阔的湖泊、水库和坝塘中,也见于湖畔浅水处和沼泽地带。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国内分部

我国主要繁殖在新疆西部、北部、内蒙古乌梁素海和西藏南部;越冬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山东等省;迁徙时经过甘肃、陕西等省。

白眼潜鸭在我国内蒙古和西北地区曾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潜鸭,但近来却很少见。据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我国仅见到1040只。近来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目前全球总的种群数量约6万只,是易受伤害种群。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白眼潜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眼潜鸭的图片

白眼潜鸭(学名:Aythya nyroca,英文名:Ferruginous Duck)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俗名白眼凫。雄鸟眼白,尾下白,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多栖息于富有水生生物和苇丛的淡水或半咸水的湖泊、池塘、海湾以及低湿地。怯生谨慎,成对或成小群。分布于西伯利亚、克什米尔、伊朗、土耳其、外高加索、欧洲地中海沿岸、西班牙、希腊、瑞典、丹麦、不列颠群岛、缅甸、印度、孟加拉、埃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山东、湖南等地。白眼潜鸭是近危物种。

中文学名:白眼潜鸭

拉丁学名:Aythya nyroca

英文俗名:Ferruginous Duck

命名作者:Güldenst?dt, 1770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潜鸭属(Aythya)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非繁殖区: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白眼潜鸭:形态特征图
白眼潜鸭: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41厘米)的全深色型鸭。仅眼及尾下羽白色。雄鸟头、颈、胸及两胁浓栗色,眼白色;雌鸟暗烟褐色,眼色淡。侧看头部羽冠高耸。飞行时,飞羽为白色带狭窄黑色后缘。

虹膜-雄鸟白色,雌鸟褐色;嘴-蓝灰;脚-灰色。

叫声:雄鸟求偶期发出wheeoo哨音;雌鸟发出粗哑的gaaa声。其余时候少叫。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眼潜鸭雄雌两性与凤头潜鸭雌鸟的区别:白眼潜鸭具有白色尾下覆羽(有时也见于雌凤头潜鸭),头形有异,缺少头顶冠羽,嘴上无黑色次端带。

白眼潜鸭与青头潜鸭的区别:白眼潜鸭的两胁少白色。

地理分布

白眼潜鸭:地理分布图
白眼潜鸭: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古北区。越冬于非洲、中东、印度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为地方性常见至罕见。繁殖在新疆西部,内蒙古的乌梁素海,新疆南部零散湖泊,也可能于中国西部的一些地方。越冬于长江中游地区、云南西北部,迁徙时见于其他地区。迷鸟及至河北及山东。

白眼潜鸭:世界分布图
白眼潜鸭:世界分布图

生活习性

白眼潜鸭:雄鸟
白眼潜鸭:雄鸟
白眼潜鸭
白眼潜鸭

白眼潜鸭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开阔地区富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大的湖泊、水流缓慢的江河、河口、海湾和河口三角洲。它极善潜水,但在水下停留时间不长。常在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水面活动,并潜伏于其中。性胆小而机警,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仅在繁殖后的换羽期和迁徙期才集成较大的群体。

白眼潜鸭为杂食性,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常在水边浅水处植物茂盛的地方觅食,食物主要为各类水生植物的球茎、叶、芽、嫩枝和种子,也食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蠕虫以及蛙和小鱼等。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上睡觉。觅食方式主要靠潜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将头伸入水,甚至尾朝上地扎入水中取食。

白眼潜鸭为迁徙性鸟类。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繁殖地。1O月初至10月中旬从繁殖地开始往南迁徙。迁徙吋成群,常呈十多只至几十只的小群,很少有上百只的大群。

生长繁殖

白眼潜鸭:雄鸟
白眼潜鸭:雄鸟
白眼潜鸭:雄鸟
白眼潜鸭:雄鸟

白眼潜鸭迁到繁殖地时已基本成对。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水边浅水处芦苇丛或蒲草丛中。巢为浮巢。通常飘浮于水草丛间或半固定于水草上,可随水面涨落而起落。也有营巢于水域附近草地上。巢由干的植物茎叶构成,内垫有大量绒羽,每窝产卵通常7一11枚,偶尔有多至14枚的。刚产出的卵通常为淡绿色或乳白色,以后逐渐变为淡褐色。卵的大小为44.8一47.9×35—37毫米,平均47×36.2毫米。

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离开雌鸟前往换羽地换羽。孵化期25—28天。雏鸟早成性。在雌鸟抚育下经过50—60天即能飞翔。

保护现状

白眼潜鸭:雌鸟
白眼潜鸭:雌鸟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眼潜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眼潜鸭的图片

白眼潜鸭(学名:Aythya nyroca,英文名:Ferruginous Duck)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俗名白眼凫。雄鸟眼白,尾下白,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多栖息于富有水生生物和苇丛的淡水或半咸水的湖泊、池塘、海湾以及低湿地。怯生谨慎,成对或成小群。分布于西伯利亚、克什米尔、伊朗、土耳其、外高加索、欧洲地中海沿岸、西班牙、希腊、瑞典、丹麦、不列颠群岛、缅甸、印度、孟加拉、埃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山东、湖南等地。白眼潜鸭是近危物种。

中文学名:白眼潜鸭

拉丁学名:Aythya nyroca

英文俗名:Ferruginous Duck

命名作者:Güldenst?dt, 1770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潜鸭属(Aythya)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非繁殖区: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白眼潜鸭:形态特征图
白眼潜鸭: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41厘米)的全深色型鸭。仅眼及尾下羽白色。雄鸟头、颈、胸及两胁浓栗色,眼白色;雌鸟暗烟褐色,眼色淡。侧看头部羽冠高耸。飞行时,飞羽为白色带狭窄黑色后缘。

虹膜-雄鸟白色,雌鸟褐色;嘴-蓝灰;脚-灰色。

叫声:雄鸟求偶期发出wheeoo哨音;雌鸟发出粗哑的gaaa声。其余时候少叫。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眼潜鸭雄雌两性与凤头潜鸭雌鸟的区别:白眼潜鸭具有白色尾下覆羽(有时也见于雌凤头潜鸭),头形有异,缺少头顶冠羽,嘴上无黑色次端带。

白眼潜鸭与青头潜鸭的区别:白眼潜鸭的两胁少白色。

地理分布

白眼潜鸭:地理分布图
白眼潜鸭: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古北区。越冬于非洲、中东、印度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为地方性常见至罕见。繁殖在新疆西部,内蒙古的乌梁素海,新疆南部零散湖泊,也可能于中国西部的一些地方。越冬于长江中游地区、云南西北部,迁徙时见于其他地区。迷鸟及至河北及山东。

白眼潜鸭:世界分布图
白眼潜鸭:世界分布图

生活习性

白眼潜鸭:雄鸟
白眼潜鸭:雄鸟
白眼潜鸭
白眼潜鸭

白眼潜鸭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开阔地区富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大的湖泊、水流缓慢的江河、河口、海湾和河口三角洲。它极善潜水,但在水下停留时间不长。常在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水面活动,并潜伏于其中。性胆小而机警,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仅在繁殖后的换羽期和迁徙期才集成较大的群体。

白眼潜鸭为杂食性,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常在水边浅水处植物茂盛的地方觅食,食物主要为各类水生植物的球茎、叶、芽、嫩枝和种子,也食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蠕虫以及蛙和小鱼等。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上睡觉。觅食方式主要靠潜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将头伸入水,甚至尾朝上地扎入水中取食。

白眼潜鸭为迁徙性鸟类。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繁殖地。1O月初至10月中旬从繁殖地开始往南迁徙。迁徙吋成群,常呈十多只至几十只的小群,很少有上百只的大群。

生长繁殖

白眼潜鸭:雄鸟
白眼潜鸭:雄鸟
白眼潜鸭:雄鸟
白眼潜鸭:雄鸟

白眼潜鸭迁到繁殖地时已基本成对。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水边浅水处芦苇丛或蒲草丛中。巢为浮巢。通常飘浮于水草丛间或半固定于水草上,可随水面涨落而起落。也有营巢于水域附近草地上。巢由干的植物茎叶构成,内垫有大量绒羽,每窝产卵通常7一11枚,偶尔有多至14枚的。刚产出的卵通常为淡绿色或乳白色,以后逐渐变为淡褐色。卵的大小为44.8一47.9×35—37毫米,平均47×36.2毫米。

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离开雌鸟前往换羽地换羽。孵化期25—28天。雏鸟早成性。在雌鸟抚育下经过50—60天即能飞翔。

保护现状

白眼潜鸭:雌鸟
白眼潜鸭:雌鸟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efa9bdacd42ac6c1ab9ecab3e1171838691a0a08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