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厚嘴苇莺(学名:Iduna aedon,英文名:Thick-billed Warbler)是苇莺科靴篱莺属的鸟类,又叫厚嘴篱莺、厚嘴芦莺。《手册》中将其归入苇莺属,但IOC的分类结果将其归入Iduna属。体大(20厘米)的橄榄褐色或棕色的无纵纹苇莺。嘴粗短,与其他大型苇莺的区别在无深色眼线且几乎无浅色眉纹而使其看似呆板,尾长而凸。
中文学名:厚嘴苇莺
拉丁学名:Iduna aedon
英文俗名:Thick-billed Warbler
命名作者:Pallas, 17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苇莺科(Acrocephalidae)
中文属名:靴篱莺属(Iduna)
繁殖区:古北界 : nc, n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6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厚嘴苇莺:形态特征图
体大(20厘米)的橄榄褐色或棕色的无纵纹苇莺。嘴粗短,与其他大型苇莺的区别在无深色眼线且几乎无浅色眉纹而使其看似呆板,尾长而凸。亚种 stegmanni 较指名亚种甚多棕色。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色浅;脚-灰褐。
叫声:响亮而饱满的鸣声,以清脆的tschok tschok开始,展开成悦耳的哨音短句加模仿其他鸟的叫声;叫声为持续的chack chack及沙哑吱叫。
地理分布
厚嘴苇莺: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北部;越冬至印度、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不常见但分布广泛。指名亚种有记录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的博格图及扎兰屯。较常见的亚种stegmanni(包括 rufescens)广泛繁殖于中国东北及内蒙古中部。两亚种迁徙均经中国东部但可能通常被忽视。
在中国东北、内蒙古中部繁殖,是迁徙途经中国东部,数量较少的过境鸟或夏侯鸟。
生活习性
厚嘴苇莺
习性:栖于森林、林地及次生灌丛的深暗荆棘丛。性隐匿。
蒲苇莺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蒲苇莺(学名:Acrocephalus schoenobaenus,英文名:Sedge Warbler)为苇莺科苇莺属的鸟类,又叫水蒲苇莺。主要分布在欧洲到中亚之间的地区,冬季时则迁徙到撒哈拉以南非洲越冬。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西北部,栖于长着高草、芦苇及矮丛的沼泽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蒲苇莺
拉丁学名:Acrocephalus schoenobaenus
英文俗名:Sedge Warbl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苇莺科(Acrocephalidae)
中文属名:苇莺属(Acrocephal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w
非繁殖区:subsaharan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5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蒲苇莺
体小(12.5厘米)的橄榄褐色苇莺。宽而白的眉纹上方具黑色条纹;顶冠橄榄色而带黑色纵纹;上体褐色而多具近黑色纵纹;下背、腰及尾上覆羽栗色;下体白,胸侧及两胁沾褐黄。冬季鸟多棕色,胸带上具细小的黑色点斑。头甚平,嘴短而尖。在中国境内不应混淆。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色浅;脚-偏粉色。
叫声:沙哑与甜美短句的响亮混合,比大苇莺大苇莺声快,并间杂模仿叫声。鸣声能持续数分钟之久而无间断。叫声包括沙哑颤鸣声tue及似责骂的嘟声。
地理分布
蒲苇莺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洲、西亚及中亚;迁徙至伊朗和非洲。
分布状况:罕见。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天山。
生活习性
栖于长着高草、芦苇及矮丛的沼泽地带。常在低处。鸣叫时尾抽动。雄鸟作鸣叫着的盘旋飞行。
蒲苇莺
蒲苇莺
大苇莺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大苇莺(学名: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英文名:Great Reed Warbler),为苇莺科苇莺属的鸟类,别名苇串儿、芦稿鸟、剖苇。习性同东方大苇莺,但分布无重叠。该物种分布在从欧洲到中亚的广大地区,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大苇莺
拉丁学名: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英文俗名:Great Reed Warbl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苇莺科(Acrocephalidae)
中文属名:苇莺属(Acrocephalus)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非繁殖区: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6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大苇莺
体大(20厘米)的无纵纹苇莺。嘴厚大而端部色深。上体暖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棕色。下体白,胸侧、两胁及尾下覆羽沾暖皮黄。头部略尖,眉纹白色或皮黄色(新羽),无深色的上眉纹。似噪大苇莺但色较深,尾及尾上覆羽棕色较少,下体较白。这几个种在中国的分布无重叠。较东方大苇莺体大,喉无棕纹且两翼较长。
虹膜-褐色;嘴-色深,下嘴基色浅;脚-灰褐。
叫声:响亮刺耳而不连贯的鸣声;喉音甚重,杂以尖厉高叫及低沉的呱呱声。叫声包括生硬的tack及吱声churr。
生活习性
大苇莺
习性:同东方大苇莺。栖于芦苇地及近水灌丛。在芦苇地笨拙地移动,常把芦苇茎弄得乱糟糟。在地面时似鸫类,飞行时尾羽扇开。注:有著者将东方大苇莺包括在本种中(参见郑作新,1987;Sibley & Monroe, 1993)。
地理分布
大苇莺
分布范围:非洲、欧亚大陆、印度至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高可至海拔2000米。亚种zarudnyi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区。
乌嘴柳莺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乌嘴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magnirostris,英文名:Large-billed Leaf Warbler)属柳莺科柳莺属。嘴大而色深,嘴端略具钩。分布于亚洲各地,包括中国大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藏、湖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文学名:乌嘴柳莺
拉丁学名:Phylloscopus magnirostris
英文俗名:Large-billed Leaf Warbler
命名作者:Blyth, 184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柳莺科(Phylloscopidae)
中文属名:柳莺属(Phylloscop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c China
非繁殖区: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9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乌嘴柳莺
体型略大(12.5厘米)的柳莺。上体绿橄榄色,尾无白色,具一道或通常为两道偏黄色翼斑;眼纹色深,耳羽具杂斑。下体白,两胁近灰且常有淡黄渲染。眉纹长,前黄而后白。嘴大而色深,嘴端略具钩。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基粉红;脚-绿灰或粉红。
叫声为双音节的pe-pe声,第二音节的音调高许多。有时发出上扬的yaw-wee-wee。鸣声为别致的清晰而响亮的五音节哨音tee-ti-tii-tu-tu,音调下降,最后音拖长。
乌嘴柳莺(摄于印度)
乌嘴柳莺(摄于印度)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乌嘴柳莺与暗绿柳莺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嘴较大,眉纹较长,脸颊及下体多黄色;
乌嘴柳莺与极北柳莺的区别在嘴色深,上体绿色较重,翼斑绿色。最好以声音区分。
乌嘴柳莺与灰脚柳莺的区别在腿色较深,嘴较大,眉线、脸颊及下体多黄色。
地理分布
乌嘴柳莺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华南及华西以及缅甸东北部;越冬至印度。
分布状况:罕见的季候鸟。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云南西北部、四川、青海东部、甘肃。于湖北、云南西部及东南部有过境记录。
生活习性
乌嘴柳莺(摄于印度)
习性:栖海拔于2000~4000米开阔的多草林间空地及林隙;越冬至较低处。多在树枝而少在叶间取食。飞行轻快。
本文Hash:80c9314cede5d4b26582393bd897d536e30bdb50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