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红脚苦恶鸟(学名:Amaurornis akool,英文名: Brown Crake)属秧鸡科苦恶鸟属。脚洋红色。英文直译为棕苦恶鸟,因其上体棕色。红脚苦恶鸟多繁殖在多芦苇或多草的沼泽。在中国南方的山区稻田为地区性常见鸟。性羞怯,多在黄昏活动。尾不停地抽动。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红脚苦恶鸟
拉丁学名:Amaurornis akool
英文俗名:Brown Crake
命名作者:Sykes, 1832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苦恶鸟属(Amaurornis)
繁殖区:东洋界 : India to se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1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脚苦恶鸟: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8厘米),色暗而腿红。上体全橄榄褐色,脸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幼鸟灰色较少。体羽无横斑。飞行无力,腿下悬。
虹膜-红色;嘴-黄绿;脚-洋红。
叫声:拖长颤哨音,降调。
红脚苦恶鸟:幼鸟
红脚苦恶鸟:雏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红脚苦恶鸟与黑水鸡亚成鸟的区别:红脚苦恶鸟脚红色,黑水鸡脚绿色;红脚苦恶鸟嘴基黄色,嘴尖黑色,黑水鸡嘴尖黄色;红脚苦恶鸟上体棕色,下体青灰色,有较为明显的分界,黑水鸡亚成鸟喉、颈灰白色,前胸棕褐色。
黑水鸡:亚成鸟
地理分布
红脚苦恶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至中国及印度支那东北部。
分布状况:繁殖在多芦苇或多草的沼泽。在中国南方的山区稻田为地区性常见鸟。
生活习性
红脚苦恶鸟
习性:性羞怯,多在黄昏活动。尾不停地抽动。
菲律宾苦恶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菲律宾苦恶鸟(学名:Amaurornis olivacea,英文名:Plain Bush-hen)是秧鸡科苦恶鸟属的鸟类。
菲律宾苦恶鸟,拉丁学名Amaurornis olivaceus,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鹤形目、秧鸡科、 苦恶鸟属,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
中文学名:菲律宾苦恶鸟
拉丁学名:Amaurornis olivacea
英文俗名:Plain Bush-hen
命名作者:Meyen, 1834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苦恶鸟属(Amaurornis)
繁殖区:东洋界 : Philippines
外形特征
菲律宾苦恶鸟
菲律宾苦恶鸟是一种游禽,身体短而侧扁,以利于在浓密的植物丛中穿行。
体形大小似秧鸡。嘴短,其长度约为跗跖的2/3,嘴形多样。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翅较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短,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第2枚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跗跖细长,其长度短于中趾连爪。
体色以黑色为主,翅膀和尾巴棕褐色,喙灰绿色,腿灰黄色。
地理分布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菲律宾苦恶鸟
菲律宾苦恶鸟主要栖息地是沼泽,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繁殖生活于北方,迁南方过冬。对栖息地的选择较广,有湿地、草地、森林和灌丛等生活型,在非繁殖季节通常单个栖息,
菲律宾苦恶鸟繁殖季节为季节性配对或家庭栖息,但在结群物种中为群居,在秋、冬季最明显。
食性
菲律宾苦恶鸟
杂食性,在软土中或枯叶中探食,主要寻找无脊椎动物;粗喙的种类能扯下植物,吃种子、核果、嫩枝、叶等,也吃各种昆虫及其幼虫、蜘蛛、马陆、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小鱼。
生长繁殖
菲律宾苦恶鸟
菲律宾苦恶鸟单配制,配对关系仅在繁殖季节发生。善于游泳和鸣叫,叫声在求偶和配对关系上有重要作用,但在非繁殖季节基本上不鸣叫。在水边或水中的植物丛中营巢,两性营巢,每窝产卵5—10枚,每年产1—2窝,孵卵期14—24天。两性都参加孵卵,通常由双亲喂食和照顾幼鸟。1岁或不足1岁便开始繁殖。
纹胸啄木鸟的属科、外形特征、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纹胸啄木鸟(学名:Dendrocopos atratus,英文名:Stripe-breasted Woodpecker)是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
纹胸啄木鸟(学名:Picoides atratus)为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中文学名:纹胸啄木鸟
拉丁学名:Dendrocopos atratus
英文俗名:Stripe-breasted Woodpecker
命名作者:Blyth, 1849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啄木鸟属(Dendrocopos)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属科
纹胸啄木鸟
䴕形目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atratus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22厘米),多具黑色、白色及红色的啄木鸟。上体黑而具成排的白色点斑。下体茶黄而臀棕,黑色的须状条纹上延至颈部。胸部具黑色纵纹。前顶白色。雄鸟红色的顶冠延至枕部且顶冠前方有一黑色带。与茶胸斑啄木鸟区别在于胸部条纹浓密,尾较黑而脸较白。虹膜-红褐;嘴-淡角质绿色,嘴尖近黑;脚-灰绿。
纹胸啄木鸟
外形特征
纹胸啄木鸟以昆虫为食。
纹胸啄木鸟为卵生,营巢在树洞中。
纹胸啄木鸟常栖息于灌丛中或阔叶乔木上
叫声
如tchick的爆破音及尖厉的降调嘶声。另有怪异的吱吱喘息声。
地理分布
印度东北部至中国西南及东南亚。
地理分布
在中国为罕见留鸟。记录于云南西部、西北部及南部。
生活习性
喜海拔800~2200米的热带常绿林。
粉红山椒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粉红山椒鸟(学名:Pericrocotus roseus,英文名:Rosy Minivet)是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别名小灰十字鸟。雄鸟红色,雌鸟黄色。分布于中南半岛、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北起陕西、河南、西自四川、云南、东抵长江下游、南达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主要栖息于海拔约2000米以下开阔的次生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开垦耕地和稀疏杂木灌木丛中以及也见于雨林边缘。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
中文学名:粉红山椒鸟
拉丁学名:Pericrocotus roseus
英文俗名:Rosy Minivet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
中文属名:山椒鸟属(Pericrocot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 Thaila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6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粉红山椒鸟:形态特征图
粉红山椒鸟: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20厘米)而具红或黄色斑纹的山椒鸟。特征为颏及喉白色,头顶及上背灰色。
雄鸟:头灰、胸玫红而有别于其他山椒鸟。
雌鸟:与其他山椒鸟区别在腰部及尾上覆羽的羽色仅比背部略浅,并淡染黄色,下体为甚浅的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尖厉的颤音似灰山椒鸟。
生活习性
粉红山椒鸟:雄鸟
主要栖息于海拔约2000米以下开阔的次生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开垦耕地和稀疏杂木灌木丛中以及也见于雨林边缘。冬季结成大群。
地理分布
粉红山椒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方;冬季至印度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云南、四川西南部(西昌)、广西及广东西南部高至海拔1500米的森林。海南岛可能也有其分布。
保护现状
粉红山椒鸟:雌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83b906065c47d9a5c10302c4a682a578c4cd8465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