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胸麦鸡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

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黑胸麦鸡的图片

黑胸麦鸡,属鸻科(Charadriidae)是鸻形目的一科.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黑胸麦鸡
黑胸麦鸡
黑胸麦鸡.

【拉丁学名】Vanellusspinosus,Hoplopterusspinosus

【命名者及时间】Linnaeus,1758

【英文名称】Spur-wingedLapwing,Spur-wingedPlover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鸻形目、鸻科、麦鸡属

外形特征

小、中型涉禽,体长约240毫米;嘴形细狭,尖端具隆起;鼻孔直裂,有鼻沟;跗骨后侧具网状鳞,前 缘亦常具网状鳞;趾不具瓣蹼;中爪不具栉缘。共有32属63种,分布遍于全世界。在高纬度繁殖的种为候鸟,其 中有些种能迁徙到很远的地方。除繁殖季节,鸻类高度结群。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部分取食植物。日夜活 动。在沼泽附近杂草丛生的地面凹陷处营巢。每窝产卵4~5枚。卵皮黄色或灰色,有黑斑点。雏鸟为早成 性。雌雄皆孵卵和照料幼鸟。

在地面行走迅速而敏捷,常10~20只结群活动。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蠕虫、蜗牛、海产软体动物和 甲壳动物。栖息于河川、稻田、草原和山地,平时大群活动,只在繁殖季节成对。飞行迅速,两翅拍击很快 。繁殖时期常上下飞翔,鸣声嘹亮,十分悦耳。以蠕虫和昆虫为食,也吃禾本科、莎草科 、蓼科等植物的种子和嫩芽。中国只有1个亚种,在北方繁殖。迁徙几乎遍布全国。金眶鸻,栖息于沿海、 小河的砂砾岸边或河中的沙滩。单独或三五成群在沙滩上行走,边走边叫,取食甲虫、蜗牛等。中国有3 个亚种,繁殖在东北、河北、山东,直至甘肃、四川、云南。在长江以南地区越冬。蒙古沙鸻 ,生活在海边沙滩上,有时也到湖畔或江岸。是中国常见的旅鸟。不结大群。两翅强,飞行迅速,击动较 快,下降接近地面十分敏捷。

地理分布

栖息: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塞浦路斯,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约旦,肯尼亚,马其顿,前南斯拉夫共和国,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土耳其,乌干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

漂泊:安哥拉,巴林,比利时,保加利亚,佛得角,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加蓬,德国,匈牙利,意大利,科威特,黎巴嫩,利比里亚,马耳他,阿曼,卡塔尔,罗马尼亚,斯洛伐克,西班牙,乌克兰,赞比亚。

存在不确定性:黑山,塞尔维亚。

褐胸麦鸡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保护现状、地理分布

褐胸麦鸡的图片

褐胸麦鸡(学名:Vanellus superciliosus,英文名:Brown-chested Lapwing)是鸻科麦鸡属的鸟类。

褐胸麦鸡,属鸻科(Charadriidae)是鸻形目的一科. 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鸻科(Charadriidae)的多种鸟类,尤指生活在欧亚农田和草原的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鴴类中最闻名的一种。有时泛指麦鸡亚科(Vanellinae)鸟类。麦鸡扑翼动作甚慢,故得其英文名。体长约30公分(12吋),翅圆而宽。有几种具冠,有些具翅距(翅膀弯曲处的尖锐突出部,用于格斗)。欧亚麦鸡上体有绿黑色,有光泽,颊白色,喉和胸黑色,腹部白色,尾白色有一条黑带;有明显的冠;繁殖于不列颠、欧洲大部、亚洲温带,直至中国东部;卵浅褐色,具黑斑,有商售者称鴴卵;冬季有些北方种类迁飞到南方,尤其是北非。

中文学名:褐胸麦鸡

拉丁学名:Vanellus superciliosus

英文俗名:Brown-chested Lapwing

命名作者:Reichenow, 1886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麦鸡属(Vanellus)

繁殖区:非洲 : c, wc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褐胸麦鸡

【拉丁学名】Vanellussuperciliosus

【命名者及时间】Reichenow,1886

【英文名称】Brown-chestedLapwing,Brown-chestedWattledPlover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鸻形目、鸻科、麦鸡属

外形特征

小、中型涉禽,体长约240毫米;嘴形细狭,尖端具隆起;鼻孔直裂,有鼻沟;跗骨后侧具网状鳞,前 缘亦常具网状鳞;趾不具瓣蹼;中爪不具栉缘。共有32属63种,分布遍于全世界。在高纬度繁殖的种为候鸟,其 中有些种能迁徙到很远的地方。除繁殖季节,鸻类高度结群。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部分取食植物。日夜活 动。在沼泽附近杂草丛生的地面凹陷处营巢。每窝产卵4~5枚。卵皮黄色或灰色,有黑斑点。雏鸟为早成 性。雌雄皆孵卵和照料幼鸟。

褐胸麦鸡
褐胸麦鸡

在地面行走迅速而敏捷,常10~20只结群活动。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蠕虫、蜗牛、海产软体动物和 甲壳动物。栖息于河川、稻田、草原和山地,平时大群活动,只在繁殖季节成对。飞行迅速,两翅拍击很快 。繁殖时期常上下飞翔,鸣声嘹亮,十分悦耳。以蠕虫和昆虫为食,也吃禾本科、莎草科 、蓼科等植物的种子和嫩芽。中国只有1个亚种,在北方繁殖。迁徙几乎遍布全国。金眶鸻,栖息于沿海、 小河的砂砾岸边或河中的沙滩。单独或三五成群在沙滩上行走,边走边叫,取食甲虫、蜗牛等。中国有3 个亚种,繁殖在东北、河北、山东,直至甘肃、四川、云南。在长江以南地区越冬。蒙古沙鸻 ,生活在海边沙滩上,有时也到湖畔或江岸。是中国常见的旅鸟。不结大群。两翅强,飞行迅速,击动较 快,下降接近地面十分敏捷。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地理分布

栖息:贝宁,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尼日利亚,卢旺达,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乌干达。

漂泊:毛里塔尼亚,赞比亚。

黑翅栗秧鸡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黑翅栗秧鸡的图片

黑翅栗秧鸡(学名:Rallicula forbesi,英文名:Forbes’s Forest Rail)是秧鸡科栗秧鸡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黑翅栗秧鸡

拉丁学名:Rallicula forbesi

英文俗名:Forbes’s Forest Rail

命名作者:Sharpe, 1887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栗秧鸡属(Rallicula)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Guine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黑翅栗秧鸡

黑翅栗秧鸡
黑翅栗秧鸡黑翅栗秧鸡

【拉丁学名】Rallina forbesi

【命名时间】Sharpe, 1887

【英文名称】Forbes's Forest Crake

【科属分类】鸟纲、鹤形目、秧鸡科、斑秧鸡属

外形特征

这种斑秧鸡嘴较短,远短于中趾,中趾短于跗蹠。翅圆,第3 枚初级飞羽最长。次级飞羽均短于初级飞羽。飞羽和翅下覆羽为暗褐色或黑色,上有白色横纹或斑点。全长约23cm,头顶、颈项、背和内侧飞羽棕褐色,具黑色横斑。翅膀黑色有白色斑纹,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也具白色横斑。胸和腹以下红棕色,有白色粗横斑。嘴浅黑色,基部红色。脚亮红色。

地理分布

仅分布于新几内亚岛。

生活习性

栖息于芦苇沼泽地、稻田、芋田以及河流、水边的灌木丛和林间湿地。也可生活在开阔的山坡和白茅草地,或在村庄周围的灌丛和草地中。以草籽、甲壳动物和昆虫等为食。

生长繁殖

单配制,繁殖季节有领域性,用树叶和草营建粗放的巢,巢远离水,在灌木或矮树上,每窝产卵3—6枚。卵呈卵圆形,石灰白色,有光泽,有时有少数模糊的暗红棕色斑点。两性孵卵。

本文Hash:5f6e4c9fa9cc806f581f314ec0aebca2592ff4dc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