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胸麻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黑胸麻雀的图片

黑胸麻雀(学名:Passer hispaniolensis,英文名:Spanish Sparrow)是雀科雀属的鸟类。

黑胸麻雀(学名:Passer hispaniolensis)属雀形目雀科麻雀属,栖于旷野及有树的田地。分布于佛得角群岛、南欧、北非、中东、中亚和中国西部地区。

中文学名:黑胸麻雀

拉丁学名:Passer hispaniolensis

英文俗名:Spanish Sparrow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雀科(Passeridae)

中文属名:雀属(Passer)

繁殖区:古北界 : sw, sc, also n Afric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9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黑胸麻雀
黑胸麻雀

中等体型(15.5厘米)的粗壮麻雀。嘴厚。成年雄鸟头顶及颈背栗色,脸颊白,上背及两胁密布黑色纵纹,颏及上胸黑色。

雌鸟:较为单色,似家麻雀雌鸟但嘴较大且眉纹较长,上背两侧色浅,胸及两胁具浅色纵纹。

虹膜-深褐;嘴-雄鸟黑色,雌鸟黄色,嘴端黑色;脚-粉褐。

叫声:鸣声似家麻雀但较有韵律。叫声似家麻雀但音调较高。吱叫声较深沉。

地理分布

黑胸麻雀分布图
黑胸麻雀分布图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佛得角群岛、南欧、北非、中东、中亚和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transcapicus为地方性常见留鸟,见于新疆西北部喀什、天山及昆仑山地区的较低海拔处。

生活习性

黑胸麻雀
黑胸麻雀

栖于旷野及有树的田地。在城镇栖于家麻雀不出现的栖息生境。

生长繁殖

黑胸麻雀
黑胸麻雀

黑胸麻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胸麻鸭的图片

黑胸麻鸭(学名:Tadorna variegata,英文名:Paradise Shelduck)是鸭科麻鸭属的鸟类。

黑胸麻鸭(学名:Tadorna variegata)是鸭科的鸟类,喜成群,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塘、盐池、河口沼泽和草原等地带。常在海岸、盐湖边的沙丘或石壁间营巢,偶尔也利用天然洞穴或兔子的废穴,食性很杂,食物中包括咸水、淡水中多种无脊椎动物,如各种昆虫、牡蛎、软体动物、海螺、贝类、蜗牛等,也吃小鱼、水蛙及植物的叶子和种子、苔藓等。每窝产卵7—12枚,卵椭圆形,淡黄色。

中文学名:黑胸麻鸭

拉丁学名:Tadorna variegata

英文俗名:Paradise Shelduck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麻鸭属(Tadorna)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Zealand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黑胸麻鸭
黑胸麻鸭

黑胸麻鸭是一种雌雄异形的鸟类,无论雌雄都具有颜色鲜明的羽毛,雄鸭有一个黑色的头部和近黑色的身体,雌鸭头白色,体羽栗色。成鸭的翅膀上有多种色块:蓝色、灰色、棕色、绿色和黑色相杂;鸭喙、眼睛和腿均黑色。幼鸭是色彩斑澜分明的麻色。

地理分布

黑胸麻鸭
黑胸麻鸭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生活习性

黑胸麻鸭
黑胸麻鸭

栖息于江河、湖泊、河口、水塘及其附近的草原、荒地、沼泽、沙滩、农田和平原疏林等各类生境中,尤喜平原上的湖泊地带。主要在内陆淡水生活,有时也见于海边沙滩和咸水湖区及远离水域的开阔草原上。繁殖期成对生活,非繁殖期以家族群和小群生活,有时也集成数十、甚至近百只的大群。在草地上放牧和杂草,并袭击农作物,尤其是在蜕皮。

主要以水生植物叶、芽、种子、农作物幼苗、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虾、水蛙、蚯蚓、小蛙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觅食多在黄昏和清晨,有时白天也觅食,特别是秋冬季节,常见几只至20多只的小群在河流两岸耕地上觅食散落的谷粒,也在水边浅水处和水面觅食。

生长繁殖

黑胸麻鸭
黑胸麻鸭

2龄时性成熟。通常1年繁殖1次,偶尔有1年繁殖2次的。繁殖期8月至12月。通常繁殖在开阔的平原,对的结合较为固定。交配在水中或地上进行,交配前雌鸭颈部向前伸直,头低向地面,并发出‘嘎嘎’叫声,来回在雄鸭周围走动,雄鸭此时也伸长脖子走向雌鸭,随后衔住雌鸭肩羽,上到雌鸭背上进行交配。营巢于开阔平原草地上天然洞穴或其他动物废弃洞穴、墓穴以及山间和湖泊岛屿上的土洞和石穴中,亦见营巢于草原荒漠地上洞穴和胡杨树洞内。巢由少量枯草和大量绒羽构成。

黑胸麻鸭
黑胸麻鸭

窝卵数9枚。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遇危险时则高声鸣叫以示警,有时雄鸟还飞向入侵者作出攻击姿势进行恐吓。雌鸟离巢时用绒羽将卵盖住,然后才随雄鸟一起外出觅食。觅食结束后雄鸟又伴随雌鸟飞回巢中,然后才离开雌鸟栖息于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7-30天,5月初即有雏鸟孵出。已孵出的雏鸟和亲鸟一起游泳在水塘和小溪中,见人后雏鸟立刻藏入岸边草丛。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即长满了绒羽,并会游泳和潜水。雏鸟在亲鸟带领下经过50天左右的雏鸟期生活后即具飞翔能力。

保护现状

黑胸麻鸭
黑胸麻鸭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

山麻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山麻雀的图片

山麻雀(学名:Passer rutilans,英文名:Russet Sparrow)是雀科雀属的鸟类,又名红雀、赭麻雀、黄雀、山只只。属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在中国分布比较广。因平时栖息于山地而得名。中国见于秦岭以南地区。在分布区北部山地繁殖,秋季南迁越冬。体形近似麻雀。体长约14厘米。中国鹀类中的三道眉草鹀,也常被称为“山麻雀”。 

中文学名:山麻雀

拉丁学名:Passer rutilans

英文俗名:Russet Sparrow

命名作者:Temminck,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雀科(Passeridae)

中文属名:雀属(Passer)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Afghanistan to Japan and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9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山麻雀:形态特征图
山麻雀: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4厘米)的艳丽麻雀。雄雌异色。

雄鸟:顶冠及上体为鲜艳的黄褐色或栗色,上背具纯黑色纵纹,喉黑,脸颊污白。

雌鸟:色较暗,具深色的宽眼纹及奶油色的长眉纹。

亚种cinnamoneus雄鸟头侧及下体沾黄。亚种batangensis及intensior均似cinnamoneus,但黄色较淡。

虹膜-褐色;嘴-灰色(雄鸟),黄色而嘴端色深(雌鸟);脚-粉褐。

叫声:叫声包括cheep声,快速的chit-chit-chit或重复的鸣声cheep-chirrup-cheweep。

山麻雀:形态特征图
山麻雀:形态特征图
山麻雀
山麻雀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山麻雀和树麻雀的区别:树麻雀耳羽处有黑斑,而本种无黑斑;

山麻雀和黑胸麻雀的区别:黑胸麻雀耳羽虽无黑斑,但颏、喉黑色延伸到整个胸,两胁亦有黑色纵纹,背具粗著的黑色纵纹。

树麻雀:左边雌鸟,右边雄鸟
树麻雀:左边雌鸟,右边雄鸟
黑胸麻雀:左边雌鸟,右边雄鸟
黑胸麻雀:左边雌鸟,右边雄鸟
山麻雀:左边雄鸟,右边雌鸟(摄影车轮滚滚)
山麻雀:左边雄鸟,右边雌鸟(摄影车轮滚滚)

地理分布

山麻雀:地理分布图
山麻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藏高原东部及华中、华南和华东。

分布状况:常见种。亚种cinnamoneus于西藏东部及东南部至青海南部;intensior于西南至西藏东南部及四川西北部;batangensis于四川南部巴塘地区西部及云南西部;指名亚种于华中、华南及东南大部并台湾。Clement et al.(1993)置 batangensis于intensior之间。

生活习性

山麻雀
山麻雀
山麻雀雄鸟
山麻雀雄鸟
山麻雀雄鸟
山麻雀雄鸟

性喜结群,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小群,在树枝或灌丛间飞来飞去或飞上飞下,飞行力较其他麻雀强,活动范围亦较其他麻雀大。冬季常随气候变化移至山麓草坡、耕地和村寨附近活动。

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各类森林和灌丛中,在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也见于海拔2000-3500米的各林带间。

多活动于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有时也到村镇和居民点附近的农田、河谷、果园、岩石草坡、房前屋后和路边树上活动和觅食。

食性:山麻雀属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所吃动物性食物主要为昆虫,其中较常见的有金花甲、金龟甲、叩头甲、蜷象、蜻蜓幼虫、鳞翅目幼虫、象鼻虫、瓢虫、蚂蚁、蝉、蚊、铜绿金龟甲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麦、稻谷、荞麦、小麦、玉米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等野生植物果实和种子。

生长繁殖

山麻雀:雌鸟
山麻雀:雌鸟

繁殖期4-8月。营巢于山坡岩壁天然洞穴中,也筑巢在堤坝、桥梁洞穴或房檐下和墙壁洞穴中,也有报告在树枝上营巢和利用啄木鸟与燕的旧巢。巢主要用枯草叶、草茎和细枝构成,内垫有棕丝,羊毛、羽毛等,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活动。巢的大小在四川马边崖壁天然洞穴中找得的2巢测量,外径分别为6.4厘米×8.8厘米和9厘米×13厘米,内径5.2厘米×6.1厘米和7厘米×9厘米,高9.7和6厘米,深2.8和2.5厘米。

每窝产卵4-6枚,1年繁殖2-3窝。卵白色或浅灰色、被有茶褐色或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圈状,卵的大小为17-21.1毫米×13.0-14.8毫米,卵重7.9-8克。

保护现状

山麻雀雄鸟(摄影古道西风)
山麻雀雄鸟(摄影古道西风)

山麻雀在中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

本文Hash:f8133dfc53d74948a95f6b167853f9cd31436dc8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