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眉柳莺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黑眉柳莺的图片

黑眉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ricketti,英文名:Sulphur-breasted Warbler)是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

黑眉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ricketti,英文名:Sulphur-breasted Warbler)是雀形目莺科柳莺属的鸟类。小型鸟类,体长9-10cm。上体橄榄绿色,头顶中央自额基至后颈有一条淡绿黄色中央冠纹极为显著,头顶两侧各有一条黑色侧冠纹,眉纹黄色,贯眼纹黑色。翅上有两道淡黄色翅斑。下体亮黄色,两胁沾绿。习性:与其他莺类混群。栖于丘陵混合林,高可至海拔1500米。 注:有时被视为黄胸柳莺 P. Cantator的一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海南岛的亚种goodsoni应列入冠纹柳莺。

中文学名:黑眉柳莺

拉丁学名:Phylloscopus ricketti

英文俗名:Sulphur-breasted Warbler

命名作者:Slater, 189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柳莺科(Phylloscopidae)

中文属名:柳莺属(Phylloscopus)

繁殖区:东洋界 : ec, s China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0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绿色

外形特征

黑眉柳莺:形态特征图
黑眉柳莺:形态特征图
黑眉柳莺
黑眉柳莺

中等体型(10.5厘米)而色彩鲜艳的柳莺。上体亮绿色,下体及眉纹鲜黄色。通常可见两道翼斑。头顶中央自额基至后颈有一条淡绿黄色中央冠纹极为显著,头顶两侧各有一条黑色侧冠纹,眉纹黄色,贯眼纹黑色。颈背具灰色细纹。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偏黄;脚-黄粉色。

叫声:联络叫声似pitch-you, pitch-you。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黑眉柳莺
黑眉柳莺

黑眉柳莺与黄胸柳莺的区别:似黄胸柳莺但整个下体全黄。

黑眉柳莺与海南柳莺的区别:侧冠纹比海南柳莺深许多。

黑眉柳莺与金眶鹟莺的区别:较金眶鹟莺少黄色眼圈。

黑眉柳莺与白斑尾柳莺、冠纹柳莺的区别:白斑尾柳莺和冠纹柳莺侧冠纹较淡,下体白色沾黄。

地理分布

黑眉柳莺:地理分布图
黑眉柳莺: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中国华中、华南及华东;越冬至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候鸟及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甘肃南部、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及香港。

亚种分化

黑眉柳莺海南亚种(学名:Phylloscopus ricketti goodson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

黑眉柳莺指名亚种(学名:Phylloscopus ricketti rickett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甘肃、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生活习性

黑眉柳莺
黑眉柳莺

迁徙:夏候鸟。部分留在广东南部和香港越冬。

生境: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山地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也栖息于混交林、针叶林、林缘灌丛和果园。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所吃食物全为昆虫。

习性: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也常与其他小鸟混群活动和觅食。性活泼,常在树上枝叶间跳来跳去,或从一棵树快速飞向另一棵树,也在林下灌丛中活动和觅食。鸣声响亮,为近似连续的‘匹啾、匹啾……’或‘匹儿、匹儿……’声。

生长繁殖

黑眉柳莺
黑眉柳莺

繁殖: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林下或森林边土岸洞穴中,巢呈球形,全由苔藓构成。每窝产卵6枚,卵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15.5-16.5mm×10.5-12.5mm。

保护现状

黑眉柳莺曾经在福建、云南一带是相当丰富的,迁徙期间常呈大群飞翔,但近来已很少见,种群数量明显减少,或许与人口增长、环境变化有关。目前尚未有特别的保护措施。

本文Hash:029f2e2b0d186ff3729d3276a4431fbd235272ea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