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松鸡的外形特征、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艾草松鸡的图片

艾草松鸡(学名:Centrocercus urophasianus,英文名:Sage Grouse)是雉科艾草松鸡属的鸟类。

艾草松鸡(学名:Centrocercus urophasianus)是北美洲最大的松鸡。走禽,体结实,喙短,呈圆锥形,适于啄食植物种子;翼短圆,不善飞;脚强健,具锐爪,善于行走和掘地寻食。雄鸟具大的肉冠和美丽鲜艳的羽毛,早成鸟,鼻孔和脚均有被羽,以适应严寒。在地面觅食,以三齿嵩、昆虫和其他植物为食物。生长在美国西部和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和沙士吉万省南部长有三齿蒿的地方。

中文学名:艾草松鸡

拉丁学名:Centrocercus urophasianus

英文俗名:Sage Grouse

命名作者:Bonaparte, 1827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艾草松鸡属(Centrocercus)

繁殖区:北美洲 : wc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艾草松鸡成鸟有长而尖的尾部,和长至脚趾的羽毛。

雄性成鸟在眼上方有黄色的斑点,背灰色,胸白色,喉部深棕色,腹黑色;颈上有两个黄色的囊,可以在求偶时充气以吸引异性。

雌性成鸟背部和喉部为杂以白斑的棕灰色,腹部颜色较深。

雏鸟背部颜色与雌性成鸟同,腹白色。

艾草松鸡(雄性)
艾草松鸡(雄性)
艾草松鸡(雌性)
艾草松鸡(雌性)

生长繁殖

艾草松鸡常居于一地,有些会在冬天时到附近海拔较低的地方。它们是在地面觅食,以三齿嵩、昆虫和其他植物为食物,但它们无法像其他松鸡般消化较硬的种子。它们在三齿嵩下或草堆上筑巢。

求偶

艾草松鸡以复杂的求偶仪式著名。每年春天,雄鸟聚集在求偶场,昂首阔步向雌鸟炫耀。雌鸟在外观察然后选择最具吸引力的雄鸟交配。只有少数雄鸟有交配的机会。雄乌在春季的清晨和黄昏进行这样的仪式,每次持续数小时。仪式通常在附近有浓密的三齿嵩丛的空地进行,同一处地点有时候可以用上数十年之久。

保护现状

艾草松鸡分布
艾草松鸡分布

艾草松鸡的数目由于栖地丧失而减少;它们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美国的堪萨斯州、内布拉斯加州、奥克拉荷马州、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出现区域性灭绝。虽然整体上它没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但各区域的种群很可能已属濒危。环保组织曾试图把它列入《濒危物种法》的保护范围,但美国渔业与野生动物局出于政治理由拒绝了。2000年5月,加拿大的《危害物种法》将昔日生活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Centrocercus urophasianus phaios列为在加拿大灭绝。

艾草松鸡在全球暖化天气变得潮湿的情况下可能因半干旱的三齿嵩生境减少而受到更大威胁。在新墨西哥州南部两处遗迹中发现的半化石骨骼题示了在更新世冰期的分布范围比今日更南。

松鸡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交配特点、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松鸡的图片

松鸡(学名:Tetrao urogallus,英文俗名: Western Capercaillie),又称西方松鸡,属鸡形目雉科松鸡属。是松鸡科最大的成员,约长100厘米及重4公斤。它们分布在欧洲北部及亚洲,其求爱方式十分著名。西方松鸡在中国罕见于新疆极西北部。注意中国境内的雷鸟属的鸟类如柳雷鸟(又叫红松鸡)、松鸡属的黑嘴松鸡等也常俗称为松鸡,请勿混淆。松鸡最初是于1758年由卡尔·林奈(Carolus Linnaeus)所描述,它最近的亲属是分布在俄罗斯东部及蒙古与中国北部的黑嘴松鸡。

中文学名:松鸡

拉丁学名:Tetrao urogallus

英文俗名:Western Capercailli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松鸡属(Tetrao)

繁殖区:古北界 : nw, n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松鸡
松鸡
松鸡雄鸟头部
松鸡雄鸟头部

雄鸟:体型硕大(86厘米)的黑色矮壮松鸡,钝圆的尾能如火鸡般竖起成扇形。上体辉紫,胸部辉绿,红色肉瘤成眉块。

雌鸟:较小(61厘米),褐色,重杂黑色、灰色及白色。

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着灰色羽。

叫声:低吟为ge-ge-ge声。打鸣声似peng-peng-peng。

雄性及雌性松鸡的分别在于其体型及色泽。雄鸡较大,重3.3~6.5公斤,长74~115厘米,双翼展开达1.2米。它们的羽毛呈深灰色至深褐色,胸部羽毛呈金属深绿色。腹部及后尾视乎品种而呈黑色至白色。

雌鸡较为细小,只有雄鸡约一半的重量,即1.5~2.5公斤。它们约长54~64厘米,双翼展开约阔70厘米。它们上身毛色呈褐色,有黑色或银色斑纹,下身呈浅黄色。

雄性及雌性松鸡的翼弯都有白点。它们的脚有羽毛,仍为保暖之用。它们的趾短小,可以像雪鞋般保护双脚。雄鸡与雌鸡的脚印大小亦有所不同。

松鸡眼睛上有一层显眼的红色皮肤。

幼鸡呈像雌鸡的隐藏色,可以免受猎食者侵袭的伪装。到了约三个月大的夏末,它们会逐渐长成。蛋与一般鸡蛋一样大小及相同形状,但有更多的褐色斑点。

地理分布

松鸡地理分布图
松鸡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苏格兰、北欧、亚洲北部。

分布状况:亚种taczanowskii罕见于新疆极西北部阿尔泰山脉海拔3200~4400米的针叶林。

松鸡是不会迁徙的鸟类,会在欧洲北部及亚洲中西部的针叶林繁殖。它们曾一度在欧亚大陆北部及东北部寒带及欧洲温带的针叶林中生活。苏格兰品种已经灭绝,但却引入了瑞典的品种。在德国,它们处于濒危状况,在巴伐利亚的低山地区已经绝迹。在比利时,它们仍然有在上法涅出没。在巴伐利亚林山、黑森林及哈茨山,松鸡虽然受到保护及培育,但数量却仍然下降。

生活习性

习性:在树上取食松树嫩芽。雄鸟啼叫时尾及喉部羽毛竖起。

松鸡非常适应其原有的栖息环境,即地上有浓密的越橘属及轻质林冠的针叶林。它们主要是吃蓝莓等越橘属植物,在幼树中寻找保障,并可以在开放的地方飞行。不过,它们很难适应其他的森林环境。松鸡的生存需要很多特定的要求,如适合食用的植物、供雏鸡吃的细小昆虫、幼树的保障、有横枝的树作栖息处等。

习性
松鸡:雄鸟
松鸡:雄鸟

春天时每只松鸡约分布在25万平方米的面积上,而在针叶林中松鸡的数量会较丰富。成年雄鸡是高度区域性的,在理想的环境约占50~60万平方米,雌鸡则约占40万平方米。因为下雨或下雪会逼松鸡走到低地去,故全年分布约只有几个平方米。雄鸡及雌鸡的领土是会重叠的。

松鸡是白天活动的,夜间会留在树上。它们会在同一颗树上住上几晚。跟随它们的唾余,是很容易发现它们的。

雌鸡是在地上觅食的,并在夜间留在巢中。雏鸡不能够飞行,雌鸡夜间会陪伴雏鸡。在冬天期间,雌鸡很少会走到地上,而雪上的脚印很多都是来自雄鸡的。

松鸡并非飞行的能手,在起飞后,它们会突然发出巨响来阻碍猎食者。基于它们的体型及翼展,它们不会在幼林或密林中飞行。飞行时会它们会有一段短的滑翔休息时间,而羽毛会发出一种哨子声。

食性
松鸡:雌鸟
松鸡:雌鸟

松鸡吃多种食物,包括树芽、叶子、草莓、昆虫、草及在冬天的松叶。它们会遗下直径约1厘米及长5~6厘米的食物残渣,很多时这些残渣都是固体,若蓝莓成熟时,它们会吃很多蓝莓,而其粪便会呈蓝黑色及流体。

松鸡是高度草食性的,尤其钟爱吃蓝莓叶及果子,在夏天会吃莎草科的种子及根。雏鸡出生后的第一周主要吃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即昆虫。由于在干旱及温暖的天气下,昆虫供应会较丰富,故松鸡在这段时间会生长得较快;但在寒冷及下雨的季节,它们的死亡率则较高。

在冬天下雪会遮蔽植物,松鸡差不多整天都会待在树上,吃云杉、松属及冷杉属的针叶,并山毛榉及花楸属的芽。

松鸡会寻找及吞下砂砾、碎石或胃石,以帮助消化粗糙的食物。它们有两条阑尾,于冬天时生长得较长,加上共生的细菌,可以用来消化植物。在冬天时,它们差不多不断的吃及每10分钟便排出唾余。

生长繁殖

松鸡指名亚种的鸟卵
松鸡指名亚种的鸟卵
松鸡:雄鸟
松鸡:雄鸟
松鸡:雄鸟
松鸡:雄鸟

松鸡的求爱期会在三月至四月间开始,直至五月或六月,并受到天气、植物生长及海拔所影响。求爱期中的四分之三的时间都是在与其他雄鸡争夺领土。在秋天有一个较小的求爱高峰期,以便在冬天前确定领土。

在黎明时份,雄鸡会在树上求爱。它们会竖起尾羽,直立颈部,将喙指向天空,张开及垂下双翼,并开始求爱。雄鸡接着会由树上转至地面,在求偶场继续求爱。接受的雌鸡会蹲下及发出请求的声音。若有多于一只雄鸡的话,只有最先的雄鸡会与雌鸡交配。交配前的松鸡非常敏感,以避免交配受到骚扰。

交配后约三天,雌鸡会开始生蛋。在10日内就会完成生蛋,每胎约有8~12只蛋,最少也有4或5只。视乎天气及海拔而定,孵化期约需26~38日。

在繁殖期初时,雌鸡对骚扰很敏感,并会随时离开巢穴。到了尾声时,它们较能忍受骚扰,在巢中蹲下,以藏身在树枝中。差不多到了孵化的时候,雌鸡会更紧密的留在巢中。在孵化时的雌鸡每天不会怎样离开巢穴,故此它们的粪便会较为干燥。

孵化后的雏鸡全身都有绒毛,但却未能维持体温,所以要靠母鸡取暖。在寒冷及下雨的季节,雏鸡每几分钟及全晚都要在母鸡身边取暖。

雏鸡会自行寻找食物,主要是吃昆虫,如蝴蝶幼虫及蛹、蚂蚁及甲虫等。它们会生长得很快,并将大部份摄取的能量转为用作飞行的肌肉组织的蛋白质。到了3~4周,它们可以飞行一段短的距离,并会开始在树上睡觉。约6周,它们已能保持体温。出生时的绒毛会脱下,并长出不成熟的羽毛,到了3个月大就会开始另一次脱毛,长出亚成体羽毛,此时便可以容易分辨雄鸡及雌鸡。

9月初松鸡家庭会开始解散。首先是雄性雏鸡,接着是雌性雏鸡。

松鸡有时会与黑琴鸡混种,所生的与黑嘴松鸡接近。

交配特点

松鸡:雌鸟
松鸡:雌鸟
松鸡:雄鸟
松鸡:雄鸟
松鸡:雄鸟
松鸡:雄鸟

发情期的暂时性耳聋。每当进入发情期,有的雄松鸡的耳朵完全变聋了,听不到任何声音。苏联著名的鸟类学家斯米尔诺夫曾经解剖了很多雄松鸡,发现松鸡的耳道里有许多腺体分泌物和布满血管的褶皱,这些东西把它们的耳朵塞得满满的。他认为是这些东西把松鸡的耳道给堵塞了,使得它们听不到任何声音。而另一位苏联科学家乌赫托姆斯则认为松鸡唱歌的时候,神经中枢极端亢奋,而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受到了抑制,它的听力就会暂时失去。

交尾舞会。在松鸡交尾期的季节。松鸡们在落叶松或者枯桦上交尾后,兴奋得欢唱不止。它们先是蹬上最高枝了望四周,然后一只跟一只地落到绿茸茸的草地上,像一个亲亲密密的集体。雌松鸡站在中间,似展示礼服那样亮起羽毛,洋洋得意地跷起穿钩鞋的脚,便开始欢跳了。雄松鸡以雌松鸡为核心,一只追逐一只,首尾相接,渐渐地组成一个旋转的黑环。在合唱似的啼叫声中,它们的脚仿佛有节奏地轻盈移动,每一步都是欢快向前。跳动中,它们不时地昂头、亮翅、摆尾、倾身,真的在表现一种美。雄松鸡好胜逞强,有时相互争斗,不可开交。

舞蹈的优胜决定交配。动物学家观察称,如果一只雄性松鸡舞蹈非常出色的话,那么它在交配季节能同时吸引到许多雌性松鸡的注意力,学会跳舞成为雄性松鸡把自己的遗传基因传递下去的重要条件。雌性松鸡通过观察雄性松鸡的舞姿来判断对方的身体健康程度,她们通常认为跳舞越好的雄性松鸡精力越充沛,体能也越好,因此善于跳舞的基因总是在松鸡的种族中流传并保存着。

亚种分化

松鸡下有多个亚种,由西方至东方表列如下:

T. urogallus cantabricus:分布在西班牙西北方。 T. urogallus aquitanicus:分布在比利牛斯山。 T. urogallus major:由阿尔卑斯山至爱沙尼亚的中欧。 T. urogallus rudolfi:由保加利亚至乌克兰西南部的南欧。 T. urogallus urogallus:斯堪地那维亚,并引入到苏格兰。 T. urogallus karelicus:芬兰及卡累利阿。 T. urogallus lonnbergi:科拉半岛。 T. urogallus pleskei:白俄罗斯、位于欧洲的俄罗斯中部。 T. urogallus obsoletus:欧洲的俄罗斯北部。 T. urogallus volgensis:欧洲的俄罗斯东南部。 T. urogallus uralensis:西伯利亚西部的乌拉山脉。

在西欧及中欧的亚种则差不多全黑色,只有少量的白点;而发展至西伯利亚全白色的黑嘴松鸡。雌鸡的变异则较少。苏格兰原住的品种,于1770年至1785年间灭绝,虽未被描述,但有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亚种。在爱尔兰已灭绝的品种亦相似。

保护现状

松鸡
松鸡

松鸡估计分布在100~1000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单在欧洲数量就约有150~200万只。一些证据显示它们的数量正在下降,但却并未面临濒危的威胁,现时保育状况只是分类为无危。

最影响松鸡数量的是栖息地的破坏,尤其是将原本多样化的森林变成单一植物的地方,而它们亦会撞上阻隔鹿及植物的围网。细小猎食者,如赤狐在失去大型猎食者下的增加亦造成不少的问题。在一些地区,数量下降是因过份的猎杀,松鸡在苏格兰及德国就已经被猎杀了超过30年。

长脚秧鸡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长脚秧鸡的图片

长脚秧鸡(学名:Crex crex,英文名:Corn Crake)是秧鸡科长脚秧鸡属的鸟类。

长脚秧鸡(学名:Crex crex)为鹤形目秧鸡科长脚秧鸡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长脚秧鸡栖息于森林、草地、荒野、半荒漠和农田等各类生境中,常在河岸、湖边高草丛和灌丛中活动。长脚秧鸡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惟一的一个长脚秧鸡标本,保存在马鸣的实验室里。

中文学名:长脚秧鸡

拉丁学名:Crex crex

英文俗名:Corn Crak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长脚秧鸡属(Crex)

繁殖区:古北界 : c, w

非繁殖区:s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11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中等体型(26.5厘米)的黄褐色斑驳型秧鸡。嘴短,上体灰褐,羽干黑色成粗大纵纹,翼上有宽大的棕色块斑。眉宽呈灰色,过眼纹棕色,颏偏白,喉及胸近灰呈两胁及尾下具栗色及黑白色横斑。飞行时锈褐色的长翼为明显特征。飞行时振翅无力,双腿下悬。

虹膜-褐色;嘴-黄褐;脚-暗黄。

叫声:响亮悠远的双音节喘息声crek crek,通常于夜间或清晨鸣叫。有时数鸟同叫。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地理分布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繁殖于欧洲,俄罗斯和亚洲中部,越冬在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岛等地。在我国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迁徙期间见于西藏西部。为夏候鸟,春季于4月下旬迁来我国,秋季于10月份迁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长脚秧鸡尽管在世界上分布较广,但由于欧洲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过去大量的割草和放牧,致使生境遭到破坏,种群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衰减状态,我国由于分布区的范围较小,数量更为稀少。

生活习性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栖息于森林、草地、荒野、半荒漠和农田等各类生境中,常在河岸、湖边高草丛和灌丛中活动。善于藏匿,白天多躲藏在草丛或灌丛中,早晨、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并且经常鸣叫,叫声清脆洪亮,很远都能听见,鸣叫时常常向前伸长脖子并且左右来回摆动。在地面上奔跑时迅速而敏捷,所以常常通过疾速奔跑来逃避敌害。在危急时和通过开阔的水面时也能飞翔,但飞翔的速度不快,两个翅膀扇动缓慢,常常飞不了多远又迅速落入草丛中。由于脚长,又有很长的脚趾,所以在湿地上行走十分方便,但在起飞和飞翔的时候,两条长长的腿只好悬垂在下面。

杂食性,主要以各种昆虫、蠕虫、草籽和谷粒等为食。

生长繁殖

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繁殖期为5一7月,配偶为一雄一雌制。通常营巢干岸边富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河谷地带的湿草地上,也在湖边沼泽和森林中营巢,有时甚至营巢在耕地或原野附近的灌木丛或高草丛中。

每窝产卵6一14枚,通常为7一12枚。卵的形状为椭圆形,颜色为淡赭色,被有红褐色的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为14一15天。

保护现状

长脚秧鸡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惟一的一个长脚秧鸡标本,保存在马鸣的实验室里。有关长脚秧鸡在新疆分布的消息是1934年发表的。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一直无人记录或采集到长脚秧鸡的标本,各种论著均沿袭和引用1934年发表的那份报告,乃至所有的文献记录都大同小异。

长脚秧鸡真的在新疆消失了吗?1998年至2000年,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马鸣对此进行了近3年的野外调查,并欣喜地得出以下结果:长脚秧鸡在新疆有广阔的分布区域,初步估计其存在新疆的种群数量为1500至3000只。

长脚秧鸡和鹌鹑一般大小。它的颌和喉部灰白色,嘴褐色,脚暗黄色。长脚秧鸡的行为诡秘,很难被发现。但其两声一度、大而嘶哑的鸣叫声却十分独特。马鸣在第一次听到长脚秧鸡的叫声时以为是蛐蛐在叫,可拨开草丛一看,一只长脚秧鸡出现了。马鸣在野外调查中惊喜地发现,长脚秧鸡目前不仅在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昌吉州等地有所分布,而且在乌鲁木齐市郊也出没过。

白腰草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腰草鹬的图片

白腰草鹬(学名:Tringa ochropus,英文名:Green Sandpiper),属鸻形目鹬科鹬属。腹部白。是一种珍贵的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为旅鸟或冬候鸟。

中文学名:白腰草鹬

拉丁学名:Tringa ochropus

英文俗名:Green Sandpip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鹬属(Tringa)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sw 古北界, 非洲,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4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白腰草鹬
白腰草鹬

中等体型(23厘米),矮壮型,深绿褐色,腹部及臀白色。飞行时黑色的下翼、白色的腰部以及尾部的横斑极显著。上体绿褐色杂白点;两翼及下背几乎全黑;尾白,端部具黑色横斑。飞行时脚伸至尾后。野外看黑白色非常明显。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体色较淡。上体呈灰褐色。背和肩具不甚明显的皮黄色斑点。

虹膜-褐色;嘴-暗橄榄色;脚-橄榄绿色

叫声:响亮如流水般的tlooeet-ooeet-ooeet,第二音节拖长。

白腰草鹬
白腰草鹬
白腰草鹬:飞行姿态
白腰草鹬:飞行姿态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腰草鹬和矶鹬的区别:矶鹬黑色眼线过眼,肩部具白斑。

白腰草鹬与林鹬的区别:白腰草鹬近绿色的腿较短,外形较矮壮,下体点斑少,翼下色深。

矶鹬
矶鹬
林鹬
林鹬

地理分布

白腰草鹬地理分布
白腰草鹬地理分布

白腰草鹬在中国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新疆西部。越冬于西藏南部、云南、贵州、四川和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以及海南岛、香港和台湾。迁徙经过河北、宁夏、青海、甘肃等省。在国外繁殖于欧洲,往东到中亚、阿尔泰、外贝加尔湖、蒙古、黑龙江中游,一直到西伯利亚太平洋沿岸。越冬于欧洲南部、地中海、非洲、波斯湾、伊朗、日本和菲律宾等地。

生活习性

白腰草鹬
白腰草鹬

白腰草鹬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山地或平原森林中的湖泊、河流、沼泽和水塘附近。栖息海拔高度可达海拔3000米左右。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沿海、河口、内陆湖泊、河流、水塘、农田与沼泽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活动在水边浅水处、砾石河岸、泥地、沙滩、水田和沼泽地上。迁徙期间也常集成小群在放水翻耕的雌性地上觅食。尤其喜欢肥沃多草的浅水田。常上下晃动尾,边走边觅食。遇有干扰也少起飞,而是首先急走,远离干扰者,然后到有草或乱石处隐蔽。若干扰者继续靠近,则突然冲起,并伴随着“啾哩一啾哩”的鸣叫而飞。飞翔疾速,两翅煽动甚快,常发出“呼呼”声响。

白腰草鹬主要啄食蠕虫、虾、蜘蛛、小蚌、田螺、昆虫、昆虫幼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小鱼和稻谷。

生长繁殖

白腰草鹬
白腰草鹬

白腰草鹬的繁殖期为5—7月。刚到繁殖地时多活动在林外开阔的湖边、河岸和沼泽地上。以后逐渐进入森林繁殖。通常营巢于森林中的河流、湖泊岸边或林间沼泽地带,也在林缘河边沼泽湿地及河边小岛上的草丛中或疏林中营巢。巢多置于草丛中地上或树下树根间。也有报告营巢于树上。一般不筑巢,而是利用鸫、鸽等鸟类废弃的旧巢。每窝产卵3—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桂红色、污白色,灰色或灰绿色,其上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4—42×25—30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间亲鸟甚为护巢。若有入侵者侵入巢区,亲鸟则在空中来回飞翔或站于附近树上鸣叫不已,直至入侵者离去。孵化期20—23天。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33fde0c0ef93c0b3d8ec81670a862be2a64169c1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