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文鸟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人工饲养、科学研究

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人工饲养 科学研究

七彩文鸟的图片

七彩文鸟(学名:Erythrura gouldiae,英文名:Gouldian Finch)是梅花雀科鹦雀属的鸟类。

七彩文鸟,是一种原产在澳大利亚的鸟类,属于文鸟科,体形介于黄雀与麻雀之间,以谷类为食。人工饲养的七彩文鸟分成多个品系,中国大陆上的品种主要有绿身粉胸黄头型和绿身粉胸红头型或者黑头型。

中文学名:七彩文鸟

拉丁学名:Erythrura gouldiae

英文俗名:Gouldian Finch

命名作者:Gould, 184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梅花雀科(Estrildidae)

中文属名:鹦雀属(Erythrura)

繁殖区:澳洲界 : n Austral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鸟种简介

七彩文鸟
七彩文鸟

七彩文鸟也叫五彩文鸟、七彩芙蓉、五彩芙蓉、歌甸雀、胡锦鸟、胡锦雀等。原产澳大利亚,是一种羽色极为艳丽而又珍贵的观赏鸟,因羽毛有七种颜色聚于一体而有“鸟中美男子”之称。

鸟体有黄、红、蓝、紫、黑、绿及过渡色之分。人工培育的品种有20多个,较常见的有红头、黑头、黄头等。因饲养数量少而显珍贵,在进出口交易中,黑头鸟因数量少而被视为上品,而一些变种如蓝背白胸、蓝背紫胸、纯白、纯黄等五彩文鸟也都因稀少而弥足珍贵。

此鸟鸣声低细、婉转、悦耳,令人喜爱。

外形特征

七彩文鸟
七彩文鸟

七彩文鸟体长11—14厘米。

头部黑色。后颈、上体主要为绿色。腰部蓝色。尾羽黑色。

颏部、喉部黑色。前颈有细的绿色环带。胸部紫色。

腹部黄色。尾下覆羽白色。嘴象牙色,尖端红色。脚黄色。

雄鸟羽色较鲜艳,胸部紫色较浓,身体较长;雌鸟羽色暗淡,胸部色浅,尾稍短。雏鸟不易分出雌雄。

生活习性

生境分布
七彩文鸟
七彩文鸟七彩文鸟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等地。

野生时,栖息于开阔的森林、草地边缘和村落、农田附近。成群活动。营巢于灌丛上或树洞中,以羽毛、软草及树皮等筑巢,呈壶状。

七彩文鸟平均寿命可达7年。它喜干不喜湿,喜高温,在高温环境中仍能保持安静,甚至不影响产蛋。

食性

以植物种子、嫩芽、果实和昆虫等为食。

繁殖

繁殖期为12—4月。每窝产卵。

七彩文鸟繁殖行为很像禾雀(文鸟)类。雄鸟发情期筑巢,有驭雌能力,交配之前有频率较高的跳抓栖杠行为。

配对后雌鸟便可产蛋,每窝产4—6枚,产3枚后便开始入孵。大约经过16天左右的孵化,雏鸟便破壳而出。

雏鸟嘴角排有带颜色的珠斑,珠斑一旦消失将意味着进入幼鸟阶段并开始独立生活。幼鸟体长与双亲不相上下,但体质很弱。

人工饲养

鸟笼
七彩文鸟
七彩文鸟饲养七彩文鸟的观赏笼可选择金丝雀笼。也可以自制镀镍、镀铬的金属笼挂于客厅内,显得高雅别致。

七彩文鸟多成对饲养,它适应能力差,又不耐寒,所以应该用箱形笼进行繁殖,笼的尺寸为45厘米×40厘米×40厘米,除正面外,笼的其余几面要用布或塑料膜遮挡住,笼顶也要遮光。笼内要架设栖杆2根,其中一根要位于人工巢附近。人工巢为草编球巢,宜大不宜小,巢材为细草茎叶,放在笼底任鸟自由衔取,人工巢宜安放在比较阴暗的笼角。

饲料

主要为带壳的草籽、粟谷、稻谷、高粱等,或者用稗子2份、谷子(小米)7份、黍子1份混合而成。经常给些青菜叶、干净的砂粒、骨粉或牡蛎粉、墨鱼骨等。

繁殖期加喂蛋黄与小米之比为1:5的蛋米。最好在其中添加不超过饲料量百分之一的食盐作为调味,这样能增进亲鸟的食欲,调节亲鸟体内内分泌功能的平衡,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要多准备几个食罐,主饲料和辅助饲料要分罐喂给。七彩文鸟能啄食鲜嫩的菜叶,为保持菜叶的含水量,喂菜时可以将整棵菜插在水罐中不使其萎蔫。

卫生

五彩文鸟不耐寒,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以上。隔天给予水浴1次,鸟笼及食、水用具和栖杠每周要清洗、消毒1~2次,坚持每天更换饮水,并及时取出吃剩的脏污食物,保证生活在空气新鲜,光照充足的地方。保持饮水、饲料、沙的清洁新鲜。夏、秋季要防蝇、防蚊、防风,炎暑期间防阳光直射,梅雨季节防鸟体受潮。悬挂地点要避风,保持安静。

繁育
七彩文鸟
七彩文鸟

1、繁殖期

繁殖期开始可喂些鸡蛋小米,促其早发情,并及时供给青菜、骨粉等,同时在笼内换置新的壶状草巢和巢材。

亲鸟共同营巢后,雄鸟多居巢内,雌鸟开始频繁进出巢,即是发情的表现。亲鸟交配多在巢内进行,不易观察到,这时的温度以20℃为佳,如室内的温度达不到要求,可用电灯保温。

繁殖期不可随意搬动鸟笼,添食换水及清扫鸟笼的操作宜在傍晚亲鸟双双进巢后进行。在气温较高的时候,雌雄亲鸟都会在巢外取食、活动,较长时间将卵留在巢中不加照顾,使人误以为亲鸟已经弃卵,其实这只是它们在炎热气候中不使通气不良的巢中的卵过热而为,并不妨碍卵的孵化率。亲鸟的喂雏活动也不像其他鸟类那样积极,每天喂雏的次数很少,但实际上并不会使雏鸟挨饿。

2、育雏期

育雏期室温最好保持在20℃以上,并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雏鸟约4月龄时进入换羽期,一般也是在第二年夏季开始换羽。换羽后鸟的体羽就变得很漂亮了。换羽期的雏鸟容易死亡,故这期间应特别加强营养,除保证鸡蛋米的充足供给外,新鲜青菜要充足。青菜一定要洗净、沥干。室温保持在20℃以上,空气要清新,笼舍要干净,保持笼内干燥。可在饲料中添加少量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以提高鸟的抗病能力,同时要注意这期间不准捕鸟、吓鸟,以免影响换羽。

科学研究

七彩文鸟
七彩文鸟七彩文鸟相亲用右眼

2012年10月,英国期刊《生物学通讯》刊登的报告说,澳大利亚麦考里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七彩文鸟在挑选配偶时常会选择与自己头部颜色相配的异性,并且,七彩文鸟“相亲”的过程中,只用右眼观察异性,并用与右眼相连的大脑左侧处理相关信息,这是首次在动物世界中发现这种现象。

深入了解这种特殊现象将有助于研究大脑不同区域在选择配偶时发挥的作用,以及与此相关的物种进化课题。

海南孔雀雉的简介、地理分布、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人工饲养、物种研究、保护现状

海南孔雀雉的图片

海南孔雀雉(学名:Polyplectron katsumatae,英文名:Hainan Peacock-Pheasant)是雉科孔雀雉属的鸟类。

海南孔雀雉(Polyplectron katsumatae)是珍稀濒危雉类之一,为中国特有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活动区的利用非常稳定,活动区面积较小。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以昆虫、蠕虫、果实、种子为食。

中文学名:海南孔雀雉

拉丁学名:Polyplectron katsumatae

英文俗名:Hainan Peacock-Pheasant

命名作者:Rothschild, 1906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孔雀雉属(Polyplectron)

繁殖区:东洋界 : Hainan I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鸟种简介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

别 名: 孔雀鸡

学 名: 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英文名 :grey peacock pheasant

分类:鸡形目 > 雉科 > 灰孔雀雉属 GALLIFORMES > Phasianidae > Polyplectron katsumatae

习性:同灰孔雀雉。

地理分布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

分布范围海南岛的特有种,非常稀少,见于海南岛西南部仅存的山林中。应将其补入全球受威胁物种名单。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和海南省。最新科学研究表明,分布在海南的灰孔雀雉经过长期独立进化,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已从特有亚种提升为独立种,其命名也从灰孔雉变更为海南孔雀雉。

其在海南省主要分布地区是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和黎母山等保护较好的原始林区。此外,东南部的加新,中北部的澄迈、屯昌的南味岭以及六连岭等地区也记录到海南孔雀雉的踪迹。过去,鸟类学专家认为分布在海南的灰孔雀雉是中国特有亚种。

活动区 海南孔雀雉对活动区的利用非常稳定,活动区面积较小。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繁殖期不同月份雄性海南孔雀雉的活动区面积变化较小,而雌性的活动区面积则变化较大,繁殖前期最大,繁殖期逐渐减小,繁殖后期又接近繁殖前期的活动区大小。海南孔雀雉没有明显的集群行为。在同一领域内出现的雌鸟和雄鸟活动区重叠面积很大,并且活动点经常交错在一起。根据个体在活动区不同区域的活动类型和时间分配,把海南孔雀雉的活动区进一步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功能的亚区,即夜栖区、觅食区和过渡区。海南孔雀雉的活动区都位于山地雨林中。

外形特征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

体长约62厘米,非常类似灰孔雀雉但体型略小(70厘米),色深而褐色浓,眼状斑仅有紫色而无绿色光泽。

虹膜-灰色;嘴-蓝灰;脚-蓝灰。

叫声:雄鸟发出嘹亮悦耳的guang-gui, guang-gui两声一度的鸣叫,第一声较长。雌鸟发出ga.ga.ga的速叫声。

生活习性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

栖息于海拔15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竹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昆虫、蠕虫、果实、种子为食。2月下旬至3月初开始进入繁殖期。多筑巢于密林中的沟谷地及山区耕地附近的次生林,巢在自然下凹的地面。单独或成对活动,在地面上觅食,晚间在树上过夜。孔雀雉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吃的几乎全部是昆虫和蠕虫类,这种特性在雉类中少见的。

生长繁殖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

营巢于树上,3-5月繁殖,每巢产卵2-5枚,孵化期21天。

人工饲养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

饲养在大笼中,笼中我灌水供栖息,泥地铺沙,保持干燥。冬季室温不低于0度。饲喂玉米、小麦、稻谷等或鸡全价颗粒饲料在换羽、繁殖期增喂营养窝头,内配有丰富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饲喂的青绿饲料要洗净,谨防农药污染,饮用水要清洁。

物种研究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

灰孔雀雉是我国I级保护动物。分布在海南的灰孔雀雉经过长期独立进化,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已从特有亚种提升为独立种,其命名也从灰孔雉变更为海南孔雀雉。

灰孔雀雉属鸡形目,雉科,是珍稀雉类之一,全世界共有12个种和亚种,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和我省主要分布地区是霸王岭、尖峰岭、吊罗山和黎母山等保护较好的原始林区。此外,本岛东南部的加新,中北部的澄迈、屯昌的南味岭以及六连岭等地区也记录到海南孔雀雉的踪迹。过去,鸟类学专家认为分布在海南的灰孔雀雉是中国特有亚种。

然而,据国际动物学权威杂志《Zoological Science》(《动物科学》)今年第一期刊登的一篇论文提出,经过长期独立进化,海南孔雀雉和灰孔雀雉的遗传距离在过去数百万年间差距越来越大,大约于440万-600万年前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种。

2004年,海南省林业局、海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通过DNA测序和分子遗传标记等科学手段研究,发现海南孔雀雉和灰孔雀雉的遗传距离为3.1%,超过了鸟类种与种水平间的遗传距离的范围,应为独立的物种。

保护现状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Polyplectron katsumatae)是珍稀濒危雉类之一,为我国特有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蜂鸟科的蜂鸟简介、下属分类、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物种起源、人工喂养、保护现状、蜂鸟科大全

蜂鸟科的图片

蜂鸟科(学名:Trochilidae,英文:Hummingbird),雨燕目的1科,因飞行时两翅振动发出嗡嗡声而得名。蜂鸟科包括106属341种。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体型小,体被鳞状羽,色彩鲜艳,并有金属光泽,雄鸟更为鲜艳;嘴细长而直,有的下曲,个别种类向上弯曲;舌伸缩自如;翅形狭长;尾尖,叉形或球拍形;脚短,趾细小而弱。飞翔时两翅急速拍动,快速有力而持久;频率可达每秒50次以上。与雨燕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蜂鸟科(Trochilidae)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蜂鸟简介

蜂鸟科
蜂鸟科

体型最小,羽色最鲜艳,并有金属光泽;嘴细长而直,有的下曲,个别种类向上弯曲;舌伸缩自如;翅形狭长如桨;尾尖、呈叉形、或球拍形;体被鳞状羽,大都闪耀彩虹色,雄鸟更为鲜艳;脚短,趾细小而弱。有112属约320种,分布于拉丁美洲,北至北美洲南部,并沿太平洋东岸达阿拉斯加。飞翔时,两翅急速拍动,快速有力而持久;在最小的种类中,每秒可拍动50次以上。善于持久地在花丛中徘徊“停飞”,有时还能倒飞。除两翅振动发声外,还会发出清脆、短促、刺耳、犹如蟋蟀的吱吱声。“停飞”在花间时,常将嘴伸入花瓣中吮食花蜜,同时也捕捉花丛的小昆虫为食。巢呈杯状,置于稠密的枝叶间。营巢、孵卵、育雏等均由雌鸟承担。每窝产卵2枚。雏鸟为晚成性。

下属分类

蜂鸟科:绿额矛嘴蜂鸟 Doryfera ludovicae
蜂鸟科:绿额矛嘴蜂鸟 Doryfera ludovicae

蜂鸟科分成隐蜂鸟亚科(Phaethornithinae)和蜂鸟亚科(Trochilinae),其中隐蜂鸟仅有29种,如长尾隐蜂鸟(Phaethornissuperciliana),其他的蜂鸟都归于蜂鸟亚科,多达290种。

1、隐蜂鸟亚科(Phaethornithinae)

有6属34种,包括锯嘴蜂鸟属Ramphodon(1种)、镰嘴蜂鸟属Eutoxeres(2种)、铜色蜂鸟属Glaucis(3种)、髭喉蜂鸟属Threnetes(4种)、阔尾隐蜂鸟属Anopetia(1种)、隐蜂鸟属Phaethornis(23种)。大多绿色或腹部略显青铜金属色,但较蜂鸟亚科暗淡。雌雄相似。

2、蜂鸟亚科(Trochilinae)

有97属295种,包括蜂鸟的绝大多数种类。全身红色、绿色、橙红色或蓝色,体羽呈现明显的虹彩金属光泽。雌雄体型和羽色差异明显。

外形特征

(1)形态特征

蜂鸟的羽毛一般为蓝色或绿色,下体较淡,有的雄鸟具有羽冠或修长的尾羽。雄鸟中,绝大多数为蓝绿色,也有的为紫色、红色或黄色。雌鸟体羽较为暗淡。

(2)新陈代谢

为适应翅膀的快速拍打,蜂鸟的新陈代谢在所有动物是最快的。它们的心跳能达到每分钟500下!蜂鸟每天消耗的食品远超过他们自身的体重,为了获取巨量的食物,它们每天必须采食数百朵花。有时候蜂鸟必须忍受好几个小时的饥饿。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它们能在夜里或不容易获取食物的时候减慢新陈代谢速度。进入一种象冬眠一样的状态,称为“蛰伏”。在“蛰伏”期间,心跳的速率和呼吸的频率都会变慢,以降低对食物的需求。

(3)飞行速度

蜂鸟飞行的速度是90公里/小时,如果是俯冲的话,时速可以达到100公里。

(4)寿命

对于蜂鸟寿命的研究资料比较少,大部分专家认为蜂鸟的平均寿命为3~4年。在人工饲养下,蜂鸟寿命可达10年,野外记录的蓝胸蜂鸟的寿命仅有7年。

生活习性

蜂鸟科
蜂鸟科

(1)食物

蜂鸟喜欢有花植物(尤其是红色花),包括小虾花,倒挂金钟(又名吊钟花),钓钟柳类的植物等。蜂鸟采食这些植物的花蜜。它们也是重要的传粉者,特别是对那些长筒花来说。大多数蜂鸟也以昆虫为食。

蜂鸟的运动量十分巨大,为了供应这样的消耗,蜂鸟每天会吃下约为自身体积两倍的食物(花粉),同时也因此被认为有着惊人的新陈代谢速度。

(2)繁殖

雄鸟不参与筑巢,由雌鸟单独作巢,蜂鸟的巢是杯状的织物,通常悬挂在树枝上、洞穴里、岩石表面或大型的树叶上。蜂鸟一次产两个非常小的白色的卵,但是与鸟的身材比起来还是比较大的。卵的孵化期通常为15-19天。

物种起源

蜂鸟的体型太小,骨架不易保存成为化石,它的演化史至今仍是个谜。现在的蜂鸟大多生活在中南美洲,在南美洲曾发现100万年前的蜂鸟的化石,因此科学家认为蜂鸟是源自更新世。然而在德国南部科学家却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蜂鸟化石,距今已有3000多万年的历史,由此可知,蜂鸟的祖先远在渐新世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人工喂养

在美加常于户外安置特制的“奶瓶”加入人工花蜜喂养蜂鸟,特别是红色的奶瓶。合适的人工花蜜由一份蔗糖和四份水组成。蔗糖最容易在沸水中溶化,待完全冷却后,再提供蜂鸟食用。除了白糖以外的其他事物,如蜂蜜,发酵太快,因此会伤到鸟。也有一些出售的蜂鸟食品,但是通常含有不需要的红色色素,有报道称色素会使蜂鸟中毒。用红色的花形器具就会有很好的招引效果。那些出售的蜂鸟食品也包含少量的营养物,但是蜂鸟显然通过捕食的昆虫来获取营养,所以营养物也是不需要的。因此白糖和水可以做成最佳的花蜜。

蜂鸟的“奶瓶”应每周清洗和更换糖水,如果气候暖和的话,要更频繁些。最少一个月更换一次,或发现黑色霉菌出现时必须更换,“奶瓶”应在氯漂白粉溶液中浸泡。蜂鸟不愿意使用肥皂清洗过的“奶瓶”,它们不喜欢肥皂的气味。

保护现状

由于蜂鸟的羽毛十分华丽,在19世纪的时候,欧美妇女常用蜂鸟的羽毛做为帽饰,还有商人收购蜂鸟皮,对于蜂鸟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胁。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森林的砍伐、耕作的发展,蜂鸟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逐渐被破坏,有的蜂鸟也面临灭绝的危险。

蜂鸟科鸟类大全

蜂鸟科:锯嘴蜂鸟属

学名:Ramphodon
镰嘴蜂鸟属蜂鸟科:镰嘴蜂鸟属

学名:Eutoxeres蜂鸟科:铜色蜂鸟属

学名:Glaucis
髭喉蜂鸟属蜂鸟科:髭喉蜂鸟属

学名:Threnetes蜂鸟科:阔尾隐蜂鸟属

学名:Anopetia
隐蜂鸟属蜂鸟科:隐蜂鸟属

学名:Phaethornis
齿嘴蜂鸟属蜂鸟科:齿嘴蜂鸟属

学名:Androdon
矛嘴蜂鸟属蜂鸟科:矛嘴蜂鸟属

学名:Doryfera
鳞胸刀翅蜂鸟属蜂鸟科:鳞胸刀翅蜂鸟属

学名:Phaeochroa
刀翅蜂鸟属蜂鸟科:刀翅蜂鸟属

学名:Campylopterus
暗色刀翅蜂鸟属蜂鸟科:暗色刀翅蜂鸟属

学名:Aphantochroa
燕尾刀翅蜂鸟属蜂鸟科:燕尾刀翅蜂鸟属

学名:Eupetomena
雅各宾蜂鸟属蜂鸟科:雅各宾蜂鸟属

学名:Florisuga
紫耳蜂鸟属蜂鸟科:紫耳蜂鸟属

学名:Colibri
芒果蜂鸟属蜂鸟科:芒果蜂鸟属

学名:Anthracothorax蜂鸟科:翘嘴蜂鸟属

学名:Avocettula
赤叉尾蜂鸟属蜂鸟科:赤叉尾蜂鸟属

学名:Topaza
加勒比蜂鸟属蜂鸟科:加勒比蜂鸟属

学名:Eulampis
金喉红顶蜂鸟属蜂鸟科:金喉红顶蜂鸟属

学名:Chrysolampis
凤头蜂鸟属蜂鸟科:凤头蜂鸟属

学名:Orthorhyncus
紫头蜂鸟属蜂鸟科:紫头蜂鸟属

学名:Klais
紫胸凤头蜂鸟属蜂鸟科:紫胸凤头蜂鸟属

学名:Stephanoxis蜂鸟科:翠颏蜂鸟属

学名:Abeillia
冠蜂鸟属蜂鸟科:冠蜂鸟属

学名:Lophornis
刺尾蜂鸟属蜂鸟科:刺尾蜂鸟属

学名:Discosura
牙买加长尾蜂鸟属蜂鸟科:牙买加长尾蜂鸟属

学名:Trochilus
蓝颏青蜂鸟属蜂鸟科:蓝颏青蜂鸟属

学名:Chlorestes
翠蜂鸟属蜂鸟科:翠蜂鸟属

学名:Chlorostilbon蜂鸟科:火喉蜂鸟属

学名:Panterpe蜂鸟科:丽蜂鸟属

学名:Elvira
蓝顶蜂鸟属蜂鸟科:蓝顶蜂鸟属

学名:Eupherusa蜂鸟科:棕颊蜂鸟属

学名:Goethalsia蜂鸟科:紫顶蜂鸟属

学名:Goldmania
阔嘴蜂鸟属蜂鸟科:阔嘴蜂鸟属

学名:Cynanthus
蓝头蜂鸟属蜂鸟科:蓝头蜂鸟属

学名:Cyanophaia
妍蜂鸟属蜂鸟科:妍蜂鸟属

学名:Thalurania蜂鸟科:紫腹蜂鸟属

学名:Damophila蜂鸟科:青喉蜂鸟属

学名:Lepidopyga
红嘴蜂鸟属蜂鸟科:红嘴蜂鸟属

学名:Hylocharis蜂鸟科:金尾蜂鸟属

学名:Chrysuronia
白喉蜂鸟属蜂鸟科:白喉蜂鸟属

学名:Leucochloris
金喉蜂鸟属蜂鸟科:金喉蜂鸟属

学名:Polytmus
留基伯蜂鸟属蜂鸟科:留基伯蜂鸟属

学名:Leucippus
点斑蜂鸟属蜂鸟科:点斑蜂鸟属

学名:Taphrospilus
艳蜂鸟属蜂鸟科:艳蜂鸟属

学名:Amazilia
白顶蜂鸟属蜂鸟科:白顶蜂鸟属

学名:Microchera
花顶蜂鸟属蜂鸟科:花顶蜂鸟属

学名:Anthocephala
棕尾蜂鸟属蜂鸟科:棕尾蜂鸟属

学名:Chalybura
宝石蜂鸟属蜂鸟科:宝石蜂鸟属

学名:Lampornis蜂鸟科:白耳蜂鸟属

学名:Basilinna蜂鸟科:红喉蜂鸟属

学名:Lamprolaima
鳞斑蜂鸟属蜂鸟科:鳞斑蜂鸟属

学名:Adelomyia
斑尾蜂鸟属蜂鸟科:斑尾蜂鸟属

学名:Phlogophilus蜂鸟科:红玉蜂鸟属

学名:Clytolaema
辉蜂鸟属蜂鸟科:辉蜂鸟属

学名:Heliodoxa蜂鸟科:大蜂鸟属

学名:Eugenes
剪尾蜂鸟属蜂鸟科:剪尾蜂鸟属

学名:Hylonympha蜂鸟科:紫罗兰胸蜂鸟属

学名:Sternoclyta蜂鸟科:白尾蓝胸蜂鸟属

学名:Urochroa
冕蜂鸟属蜂鸟科:冕蜂鸟属

学名:Boissonneaua蜂鸟科:羽蜂鸟属

学名:Aglaeactis
山蜂鸟属蜂鸟科:山蜂鸟属

学名:Oreotrochilus蜂鸟科:绒胸蜂鸟属

学名:Lafresnaya
星额蜂鸟属蜂鸟科:星额蜂鸟属

学名:Coeligena
剑嘴蜂鸟属蜂鸟科:剑嘴蜂鸟属

学名:Ensifera蜂鸟科:蓝翅大蜂鸟属

学名:Pterophanes
巨蜂鸟属蜂鸟科:巨蜂鸟属

学名:Patagona
火冠蜂鸟属蜂鸟科:火冠蜂鸟属

学名:Sephanoides
领蜂鸟属蜂鸟科:领蜂鸟属

学名:Heliangelus
毛腿蜂鸟属蜂鸟科:毛腿蜂鸟属

学名:Eriocnemis蜂鸟科:蓬腿蜂鸟属

学名:Haplophaedia
白尾梢蜂鸟属蜂鸟科:白尾梢蜂鸟属

学名:Urosticte
盘尾蜂鸟属蜂鸟科:盘尾蜂鸟属

学名:Ocreatus
带尾蜂鸟属蜂鸟科:带尾蜂鸟属

学名:Lesbia
红尾慧星蜂鸟属蜂鸟科:红尾慧星蜂鸟属

学名:Sappho蜂鸟科:铜尾彗星蜂鸟属

学名:Polyonymus蜂鸟科:刺嘴蜂鸟属

学名:Ramphomicron蜂鸟科:须蜂鸟属

学名:Oreonympha
髯蜂鸟属蜂鸟科:髯蜂鸟属

学名:Oxypogon
辉尾蜂鸟属蜂鸟科:辉尾蜂鸟属

学名:Metallura
尖嘴蜂鸟属蜂鸟科:尖嘴蜂鸟属

学名:Chalcostigma
反嘴蜂鸟属蜂鸟科:反嘴蜂鸟属

学名:Opisthoprora蜂鸟科:灰嘴慧星蜂鸟属

学名:Taphrolesbia蜂鸟科:长尾蜂鸟属

学名:Aglaiocercus蜂鸟科:妆脸蜂鸟属

学名:Augastes
楔嘴蜂鸟属蜂鸟科:楔嘴蜂鸟属

学名:Schistes蜂鸟科:仙蜂鸟属

学名:Heliothryx蜂鸟科:角蜂鸟属

学名:Heliactin
叉扇尾蜂鸟属蜂鸟科:叉扇尾蜂鸟属

学名:Loddigesia
星喉蜂鸟属蜂鸟科:星喉蜂鸟属

学名:Heliomaster蜂鸟科:绿洲蜂鸟属

学名:Rhodopis蜂鸟科:矛尾蜂鸟属

学名:Thaumastura蜂鸟科:火尾蜂鸟属

学名:Tilmatura
中美剪尾蜂鸟属蜂鸟科:中美剪尾蜂鸟属

学名:Doricha
林星蜂鸟属蜂鸟科:林星蜂鸟属

学名:Calliphlox
细尾林星蜂鸟属蜂鸟科:细尾林星蜂鸟属

学名:Microstilbon
瑰丽蜂鸟属蜂鸟科:瑰丽蜂鸟属

学名:Calothorax
吸蜜蜂鸟属蜂鸟科:吸蜜蜂鸟属

学名:Mellisuga蜂鸟科:北蜂鸟属

学名:Archilochus
科氏蜂鸟属蜂鸟科:科氏蜂鸟属

学名:Calypte蜂鸟科:瑰喉蜂鸟属

学名:Atthis
紫领蜂鸟属蜂鸟科:紫领蜂鸟属

学名:Myrtis
智利蜂鸟属蜂鸟科:智利蜂鸟属

学名:Eulidia蜂鸟科:短尾蜂鸟属

学名:Myrmia
林蜂鸟属蜂鸟科:林蜂鸟属

学名:Chaetocercus
煌蜂鸟属蜂鸟科:煌蜂鸟属

学名:Selasphorus

文鸟科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该科种类

文鸟科的图片

文鸟科,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中的雀形目中的一个科。文鸟科约有140余种,我国约有15种。

鸟种简介

文鸟科(Ploceidea)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中的雀形目中的一个科。文鸟科包括麻雀、雪雀、织布鸟、牛文鸟、寡妇鸟等不同类群,广布于旧大陆,以非洲热带地区最多,嘴成粗短的圆锥状,闭嘴时上下嘴边缘紧贴,以种子为食,繁殖期食昆虫,多结群栖息,常营群巢。文鸟科约有140余种,我国约有15种。文鸟科的一些成员数量很多,其中非洲的红嘴奎利亚雀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鸟,树麻雀则是我国多数地区最常见的鸟。

外形特征

体形中等或形小;雌雄同色或异色;嘴基厚钝,嘴呈粗而短的圆锥形,嘴缘光滑无缺刻;角质腭两侧纵棱的后端左右合并成“U”或“V”形;鼻孔裸露,近于前额而远离嘴缘;跗蹠具盾状鳞,翅长适中,初级飞羽9枚或10枚,若具10枚,则第一枚纤小,通常短于第二枚之半,尾方形或楔形。

[编辑本段]

生活习性

本科鸟类营结群生活,伴随着人们生活在农作区或开阔的次生林灌丛中。树栖性,但多数取食于地面或在小枝上和种穗上。主要以谷物或草子等为食。本科鸟类体形虽不大,但多数种类的巢却较庞大,并以精湛的营巢技巧而称著。卵白色,有的则有色彩并具斑纹。孵卵期约13天。

文鸟科多数种类嗜食稻谷,有的地区在作物灌浆成熟期,因本科鸟类的盗食而造成损失。为此,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注下,鸟类学研究者对本科鸟类,尤其是对麻雀的生物学、数量变动、食性、益害关系及害处防除等方面,做了大量地研究与探索,并取得显著成绩。

文鸟科世界计有69属13亚属267种,分化有578亚种;我国计有7属19种38亚种。

地理分布

白腰雪雀

文鸟科
文鸟科白腰雪雀

·中文名:白腰雪雀·物种分类:鸟类→雀形目→文鸟科·拉丁名:Montifringillataczanowskii·英文名:White-rumpedSnowFinch·属中文名:雪雀属

·国内分布:白腰雪雀是我国特产鸟类,分布于我国青海东北部祁连、青海湖、东部大通河、天峻、贵南、门源、南部玉树,西藏南部亚东、帕里、卡拉、班戈,西南部改则、革吉、普兰、东部芒康和昌都地区,四川西北部石渠、德格、西部甘孜、巴塘和北部若尔盖等地。

·国外分布:国外仅偶见于锡金。

·是否药用动物:否·是否经济动物:否·Iucn2003:LC.IUCN2003:Notlisted白腰雪雀·迁徙:留鸟

·生境:栖息于海拔3000-4500m的高山草地、草原和有稀疏植物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带,是一种耐寒的高山、高原草地荒漠鸟类。

·体型:体重♂20-43g,♀20-40g;体长♂140-180mm。

·食性:主要以草子、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繁殖期间喜吃昆虫。所吃昆虫种类主要有蝗虫、象鼻虫、步行虫、甲虫等。

·习性:成对或小群活动,栖息环境较为稳定,尤其是繁殖期间,冬季进行小范围的游荡或垂直迁徙,成群在雪地上,有时也到居民点附近牲畜棚中活动和觅食,善于在地上奔跑、跳跃。飞翔甚有力,但飞行高度较低,通常离地10m左右,每次飞行距离不远。善鸣叫,尤其是繁殖期间,叫声似“duid、duid”或“Jie、Jie、Jie”。

·繁殖:繁殖期5-8月。繁殖期间雌雄鸟甚为活跃,雄鸟常围绕着雌鸟鸣叫,并相互追逐。也有报告说在求偶期间,雄鸟还进行像百灵鸟一样精巧的炫耀飞行和在地上作求偶跳舞表演,同时还发出一种像击鼓似的歌唱声。营巢于岩石洞穴、废弃房屋墙洞和鼠兔废弃的洞穴中。由于经常出入于鼠兔洞中,而鼠兔又很少攻击它们,故被人们称之‘鸟鼠同穴’。实际上它们并非同时居住在一起,雪雀仅利用鼠兔的弃洞或盲洞营巢和休息。巢由枯草茎叶构成,内垫有羊毛、鼠毛等兽毛和鸟类羽毛。5月曾在青海门源鼠兔洞中发现一巢,离洞口约1.5m,外径19cm,内径8.5cm,高10cm,深6cm;巢内有卵5枚,卵白色,大小为23.2-24.6mm×17.0-17.3mm,重3.4-3.7g。

黄胸织布鸟

文鸟科
文鸟科黄胸织布鸟

·中文名:黄胸织布鸟·物种分类:鸟类→雀形目→文鸟科→织布鸟属·拉丁名:Ploceusphilippinus黄胸织布鸟·英文名:BayaWeaver·属中文名:织布鸟属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双江、耿马、景东和南部西双版纳、思茅、普文等地。·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是否药用动物:否·是否经济动物:是·经济用途:嗜食稻谷,经常窃食,危害很大,是为当地的害鸟之一。此鸟可供观赏,供笼养用,化害为益。·Iucn2003:LC.IUCN2003:Notlisted·迁徙:留鸟

·生境: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原野、河流、湖泊、水渠、芦苇、沼泽等较为潮湿的地区,也出没于水稻田、果园和庭院中树上,不喜欢山地、森林和荒漠。

·体型:体重♂19-30g,♀21-26g;体长♂132-157mm,♀135-155mm;嘴峰♂15-18mm,♀15-18mm;翅♂66-78mm,♀66-76mm;尾♂46-55mm,♀44-56mm;跗蹠♂18-21.5mm,♀19-22mm。·食性:以稻谷、草子、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也吃蝗虫、甲虫、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及昆虫幼虫、

小型软体动物等。

·习性:常成群活动,通常呈数只或10多只的小群,但秋冬季节有时呈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特别是在稻谷成熟季节,常数十只或上百只的大群飞到农田觅食,给谷物收成带来一定损失。性活泼而大胆,不甚怕人。常在枝间跳跃和鸣叫,叫声单调、尖细,似‘chit、chit、chit’。

·繁殖:繁殖期4-8月。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于树上,匡邦郁1960年4月在西双版纳勐养附近的3棵大树上共找到26个巢,其中一棵树斜立于水塘边,树枝多伸向水面,其上共有6个巢,有一个巢离水面大约2m,另一棵上有12个巢,还有一棵树上有8个巢。在巴基斯坦,曾发现一个多达200个的巢群,分散在邻近的7棵树上,最多的两棵树上有巢56个和63个(Roberts1992)。巢由撕成线条状的草叶或水稻叶编织而成,结构极精巧,形状亦很奇特,呈袋状或梨状。悬吊于乔木树侧枝枝条上。营巢由雄鸟独自承担。雄鸟制取叶片丝的方法很特别,当需要营巢材料时,雄鸟飞到高草丛或水稻田中,径直咬住稻叶或草叶基部,然后朝空中向上飞,叶片则被撕裂成线条状。雄鸟首先用叶片丝缠绕在枝条上编织巢柄,然后向下编织实心的巢颈,由此再逐渐扩大成圆形,然后再向下延伸编织,当巢编织到一半、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杯时,雄鸟开始试图吸引雌鸟,如果吸引不来雌鸟,则所编织的巢即废弃。雄鸟吸引雌鸟时,多站在已筑好的半个巢上,一边迅速地扇动两翅,一边发出它特有的带有点喘息声的歌唱。这一表演,常常刺激群体中其他雄鸟也跟着炫耀表演起来。但是雌鸟通常只飞到巢已完成一半的雄鸟旁,而未完成一半的巢,雌鸟不光临。当一个雌鸟选中了一个巢以后,它就飞到这个雄鸟巢上,与雄鸟结成对,此时雄鸟才开始完成球形的产卵室和巢底侧面的一漏斗状出入口,雌鸟也衔取一些细草作为卵室的内垫材料。巢的大小据在云南景东对2只巢的测量为:巢柄长17.0cm和20.0cm,巢身长16.0cm和21.5cm,巢外径16.5cm×18.2cm和17.0cm×8.0cm,巢口外径9.4cm×2.3cm和10.0cm,巢口内径8.5cm×6.5cm和9.0cm×7.0cm,巢内高10.5cm和9.5cm,巢内径15.5cm×6.5cm和9.0cm×7.0cm,巢室深6.5cm×6.0cm,巢室内径7.5cm×6.0cm。云南南部测量的4巢明显较大:外径平均为35.7(32-41)cm×14(14-14)cm,巢颈长9.5(4-18)cm×4.6(3-8)cm,巢口外径平均6.8(6.4-7.4)cm,巢口内径平均5.3(4.7-5.8)cm。头一年的雄鸟就企图营巢,但很少有成功的,一般都在2龄时开始营巢。每窝产卵3枚,偶尔有多至5枚或6枚的,有的认为6枚卵或许是2个雌鸟所产。卵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18.9-22.3mm×13.7-15.2mm。黄胸织布鸟属一雄多雌制,雄鸟和雌鸟的结合很短暂,当完成交配雌鸟开始孵卵以后,雄鸟即离开雌鸟,开始营造新的巢和吸引新的雌鸟与之交配产卵。据报道,在一个繁殖季节,一个雄鸟最多成功地营造了5个巢和吸引了5个雌鸟与之交配产卵。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孵化期14-15天。雏鸟晚成性,雌鸟独自育雏,经过16-17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山麻雀

文鸟科
文鸟科山麻雀

·中文名:山麻雀·物种分类:鸟类→雀形目→文鸟科→麻雀属

·拉丁名:Passerrutilans·英文名:CinnamonSparrow山麻雀·属中文名:麻雀属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长江流域等地,北达黄河下游、山东半岛、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秦岭、宁夏径源和甘肃南部,西至青海东部、四川和西藏东部,南至云南、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和台湾等地。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缅甸北部和越南北部、朝鲜、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及日本北部。·是否药用动物:否·是否经济动物:是·Iucn2003:LC.IUCN2003:Notlisted

·迁徙:留鸟,部分迁徙

·生境: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各类森林和灌丛中,在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也见于海拔2000-3500m的各林带间。多活动于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有时也到村镇和居民点附近的农田、河谷、果园、岩石草坡、房前屋后和路边树上活动和觅食。

·体型:体重♂15-21g,♀16-29g;体长♂120-140mm,♀113-138mm;嘴峰♂10.4-12mm,♀10.2-12.8mm;翅♂68-73mm,♀62-72.3mm;尾♂47-54mm,♀42-52mm;跗蹠♂15.6-19mm,♀15.4-19mm(指名亚种)。

·食性:山麻雀属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所吃动物性食物主要为昆虫,其中较常见的有金花甲、金龟甲、叩头甲、蜷象、蜻蜓幼虫、鳞翅目幼虫、象鼻虫、瓢虫、蚂蚁、蝉、蚊、铜绿金龟甲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麦、稻谷、荞麦、小麦、玉米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等野生植物果实和种子。

·习性:性喜结群,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小群,在树枝或灌丛间飞来飞去或飞上飞下,飞行力较其他麻雀强,活动范围亦较其他麻雀大。冬季常随气候变化移至山麓草坡、耕地和村寨附近活动。

·繁殖:繁殖期4-8月。营巢于山坡岩壁天然洞穴中,也筑巢在堤坝、桥梁洞穴或房檐下和墙壁洞穴中,也有报告在树枝上营巢和利用啄木鸟与燕的旧巢。巢主要用枯草叶、草茎和细枝构成,内垫有棕丝,羊毛、羽毛等,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活动。巢的大小在四川马边崖壁天然洞穴中找得的2巢测量,外径分别为6.4cm×8.8cm和9cm×13cm,内径5.2cm×6.1cm和7cm×9cm,高9.7和6cm,深2.8和2.5cm。每窝产卵4-6枚,1年繁殖2-3窝。卵白色或浅灰色、被有茶褐色或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圈状,卵的大小为17-21.1mm×13.0-14.8mm,卵重7.9-8g。

该科种类

黑顶麻雀Passerammodendri

家麻雀Passerdomesticus

黑胸麻雀Passerhispaniolensis

丛林麻雀Passerpyrrhonotus

栗翅麻雀Passercastanopterus

山麻雀Passerrutilans

黄腹麻雀Passerflaveolus

死海麻雀Passermoabiticus

棕背麻雀Passeriagoensis

索岛麻雀Passerinsularis

棕麻雀Passermotitensis

南非麻雀Passermelanurus

灰头麻雀Passergriseus

斯氏麻雀Passerswainsonii

鹦嘴麻雀Passergongonensis

东非麻雀Passersuahelicus

海角麻雀Passerdiffuscus

……

本文Hash:a7a93cb278dc740e2d7ab9fb41ce3ea61614480a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