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斑蝗莺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活习性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矛斑蝗莺的图片

矛斑蝗莺(学名:Locustella lanceolata,英文名:Lanceolated Warbler)是蝗莺科蝗莺属的鸟类。

矛斑蝗莺(学名:Locustella lanceolata)为雀形目莺科蝗莺属的鸟类,俗名黑纹蝗莺、竖纹蚂蚱,是体型略小(12.5厘米)而具褐色纵纹的莺。上体橄榄褐色并具近黑色纵纹。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四川、湖北、江苏、广东、海南、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与黑斑蝗莺的区别在体型较小,上体及胸部纵纹较粗重,顶冠较黑。

中文学名:矛斑蝗莺

拉丁学名:Locustella lanceolata

英文俗名:Lanceolated Warbler

命名作者:Temminck, 184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蝗莺科(Locustellidae)

中文属名:蝗莺属(Locustella)

繁殖区:古北界 : n, n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4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矛斑蝗莺
矛斑蝗莺

体型略小(12.5厘米)而具褐色纵纹的莺。上体橄榄褐色并具近黑色纵纹;下体白色而沾赭黄,胸及两胁具黑色纵纹;眉纹皮黄;尾端无白色。与黑斑蝗莺的区别在体型较小,上体及胸部纵纹较粗重,顶冠较黑。

虹膜-深褐;嘴-上嘴褐色,下嘴带黄;脚-粉色。

叫声:鸣声为拖长的快速高调颤,较黑斑蝗莺高而慢。叫声为churr-churr及低音chk。

矛斑蝗莺
矛斑蝗莺
矛斑蝗莺辨识图
矛斑蝗莺辨识图
矛斑蝗莺
矛斑蝗莺

生活习性

矛斑蝗莺
矛斑蝗莺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古北界东部;冬季至菲律宾、东南亚、大巽他群岛及马鲁古群岛的北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候鸟。繁殖于中国东北;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部及西北部。

生活习性

矛斑蝗莺
矛斑蝗莺

喜湿润稻田、沼泽灌丛、近水的休耕地及蕨丛。

小蝗莺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分类地位

小蝗莺的图片

小蝗莺(学名:Locustella certhiola,英文名:Pallas’s Grasshopper Warbler)为蝗莺科蝗莺属的鸟类。在东亚地区繁殖,冬季时迁徙到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越冬。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中文学名:小蝗莺

拉丁学名:Locustella certhiola

英文俗名:Pallas’s Grasshopper Warbler

命名作者:Pallas, 181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蝗莺科(Locustellidae)

中文属名:蝗莺属(Locustell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4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小蝗莺:形态特征图
小蝗莺: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5厘米)而具褐色纵纹的莺。眼纹皮黄,尾棕色而端白。上体褐色而具灰色及黑色纵纹;两翼及尾红褐,尾具近黑色的次端斑;下体近白,胸及两胁皮黄。幼鸟沾黄,胸上具三角形的黑色点斑。亚种 centralasiae色最淡;rubescens的色最深;指名亚种的上背及次级飞羽多黑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偏黄;脚-淡粉色。

叫声:拖长的沙哑颤音chir-chirrrr;也有示警时的尖细tik tik tik声。

小蝗莺:摄于泰国,2013.03
小蝗莺:摄于泰国,2013.03
小蝗莺:摄于泰国,2010.01
小蝗莺:摄于泰国,2010.01
小蝗莺:摄于香港,2007.11
小蝗莺:摄于香港,2007.11
小蝗莺:摄于新加坡,2012.02
小蝗莺:摄于新加坡,2012.02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小蝗莺和矛斑蝗莺的区别:小蝗莺体长较矛斑蝗莺明显大,头顶和背部褐色具黑色粗纵纹,但较矛斑蝗莺偏棕红色,眉纹白色也较矛斑蝗莺明显,下体白色两胁橄榄褐色但无纵纹(第一年的幼鸟在胸和两胁具黑色纵纹,但不如矛斑蝗莺明显),尾羽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

小蝗莺
小蝗莺
矛斑蝗莺
矛斑蝗莺

地理分布

小蝗莺:地理分布图
小蝗莺: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北部及中部;冬季至中国、东南亚、巴拉望岛、苏拉威西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夏季繁殖鸟及过境鸟。亚种centralasiae繁殖于新疆西部及北部、青海、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越冬于中国南方。minor繁殖于中国东北,有记录迁徙时见于华东省份。rubescens也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部,指名亚种偶见于河北。

生活习性

小蝗莺:摄于印度,2013.03
小蝗莺:摄于印度,2013.03

习性:栖于芦苇地、沼泽、稻田、近水的草丛和蕨丛以及林边地带。隐匿于浓密的植被下,即使被惊起,飞行仅几米远就又扎入覆盖中。

分类地位

小蝗莺:摄于泰国,2013.02
小蝗莺:摄于泰国,2013.02

小蝗莺西北亚种(学名:Locustellacerthiolacentralasiae)。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蒙古。

小蝗莺指名亚种(学名:Locustellacerthiolacerthiol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河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小蝗莺东北亚种(学名:Locustellacerthiolaminor)。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东北、河北、河南、山东、长江下游、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京。

小蝗莺北方亚种(学名:Locustellacerthiolarubescen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本种在全世界共有4亚种,中国均有分布。其中的东北亚种L. c. minor分布较广,数量较多,故描述以该亚种为主。Meise(1938)、Vaurie(1959)认为本种和北蝗莺在印度尼西亚有中间类型,而认为是同一个种。此后,Beaman(1994)报道两者在鄂霍次克海北部有中间类型出现,且两者鸣声相似,也同意将两种合并。但是,Dementiev和Gladkov(1954,1968)因它们在东西伯利亚边缘地区繁殖区域重叠,几乎没有发生相互杂交现象,而认为是两个独立的物种。这一观点后来得到多数学者的采纳(Waston,1986;Sibley et Monroe,1990;Howard et Moore,1980,1991;Inskipp et al.,1996;郑作新,1987,1994,2000,2002;赵正阶,2000)。该种与北蝗莺、史氏蝗莺构成了超种(Cramp,1992)。雷富民等(1998)对蝗莺属的数值分类研究,发现小蝗莺、北蝗莺和史氏蝗莺首先聚合在一起,然后再依次与矛斑蝗莺和苍眉蝗莺聚合,说明在这些类群中,前3种在表型特征上亲缘关系较近。

斑胸草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斑胸草雀的图片

斑胸草雀(学名:Taeniopygia guttata,英文名:Zebra Finch)是梅花雀科斑胸草雀属的鸟类。

斑胸草雀(学名:Taeniopygia guttata),别名:斑马纹草雀、金山珍珠、锦花鸟、锦华鸟、珍珠鸟、小珍珠、锦花雀,属于雀形目梅花雀科,原产澳大利亚东部、新几内亚的热带森林中。身长10-11cm,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斑胸草雀与其他梅花雀科鸟类同样有高度的社会性,雄鸟会通过“唱情歌”求偶。常用于脊椎动物脑、行为和演化研究的模型。中国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澳大利亚引进,目前为世界许多国家饲养的观赏鸟。

中文学名:斑胸草雀

拉丁学名:Taeniopygia guttata

英文俗名:Zebra Finch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梅花雀科(Estrildidae)

中文属名:斑胸草雀属(Taeniopygia)

繁殖区:澳洲界 : Lesser Sundas, c Austral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斑胸草雀
斑胸草雀

斑胸草雀体长10cm,雄鸟头顶青灰色,眼前方灰白色,眼后下方有棕红色圆形大斑,上体大部羽毛棕灰色;翅羽黑褐色,肋部棕红色并有白色珍珠样点斑;尾羽黑色并有较规整的白色横纹,尾端呈圆铲形;喉及颈侧淡灰色,并有黑色横纹,胸腹部土灰色。嘴壳朱红色,足趾肉红色,雌鸟羽色暗淡,头、面颊、喉均呈青灰色;眼下方具有黑色纵纹;上体羽色为淡灰褐色;胸腹皆为淡灰色;嘴壳红色略淡于雄鸟,足趾红色也淡于雄鸟。

人工饲养条件下,培育有全身羽毛白色的变种,白色珍珠鸟雄鸟嘴红的深,雌鸟红色淡。另有驼色,花色、头顶有冠,嘴巴黄色等变种。

生活习性

斑胸草雀
斑胸草雀

在原产地生活在以草原、灌木、荒漠为主的开阔地带,也见于园林和民居附近,觅食植物种子、嫩芽,也吃少量小昆虫,栖息在树林,喜集群生活。

鸣声轻,很像急促的车轮因缺油发出的“吱吱”声,受惊时和彼此呼唤时发出的叫声很像小喇叭在极远的地方吹奏时的声音,偶尔也会发出类似猫叫的“喵喵”声。

生长繁殖

繁殖时仍然结群营巢,完成筑巢后,一周之内会有数次交配行为,配对成功后约一周就在巢中产下5~8枚卵,卵椭圆形,呈白色,两性共同孵化育雏,雌雄鸟交替孵化,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14天左右。不哺育的鸟仍然在一起觅食嬉戏。

斑胸草雀的雌鸟喜欢以“歌”择偶,雄鸟谁经常“唱”且“唱”得久、调子多,谁就更受雌鸟的青睐。德国鸟类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雄性斑胸草雀声调越高越对雌性斑胸草雀有吸引力。

加州大学科学家则在实验中发现,在没有异性出现的时候,斑胸草雀竟然会对着同性大力放歌,互相吸引,并组成搭档伴侣,其忠贞程度不亚于异性伴侣,证明动物中也存在同性行为。

本文Hash:c3d0334ba3391f5cf16acf53a0bce5112fe60169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