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尖羽树鸭(学名:Dendrocygna eytoni,英文名:Plumed Whistling Duck)是鸭科树鸭属的鸟类。
尖羽树鸭(学名:Dendrocygna eytoni)为雁形目鸭科树鸭属的鸟类。左右翅各有1枚形状特殊的飞羽,飞行中与空气摩擦能发出轻而尖的啸声。飞行时头和颈伸直,并稍稍下垂。配偶终身生活在一起,群居。在干燥地面取食树叶,草籽和生长在洼地的植物,干旱季节也取食沼泽地的苔草和灯芯草。巢通常隐蔽在离水较远的灌木丛中。成群聚集时,彼此之间会发出响亮而尖利的叫声。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中文学名:尖羽树鸭
拉丁学名:Dendrocygna eytoni
英文俗名:Plumed Whistling Duck
命名作者:Eyton, 183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树鸭属(Dendrocygna)
繁殖区:澳洲界 : Austral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嘴形广平;秃颈;长腿,跗骨前缘被以网状鳞;后趾仅具狭形瓣蹼;后趾(连爪)的长度为其宽度(连同瓣蹼)的3.5~4倍。两性羽色均鲜艳。
生活习性
尖羽树鸭
栖息于丘陵谷间小盆地或面积不大而浅水的水域以及水库中潮湿多草的小岛上。飞行力弱,潜水能力强。以植物种子及嫩茎叶为主食。 栖息于沼泽、泻湖,湖泊,水库、红树林等水域中,也出现在林缘沼泽和四周有植物覆盖的水塘和溪流中。喜欢隐匿在高草丛中或荷叶下,也成群栖息于水面上,但通常避免开阔的湖泊。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大树莺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大树莺(学名:Cettia major,英文名:Chestnut-crowned Bush Warbler)是树莺科树莺属的鸟类。
大树莺(学名:Cettia major)是雀形目莺科树莺属的鸟类,是容易辨认的树莺。特征在于具棕色顶冠和形长的白色上扬型眉纹(紧靠眼前开始,其眼先棕色)。
中文学名:大树莺
拉丁学名:Cettia major
英文俗名:Chestnut-crowned Bush Warbler
命名作者:Moore, F, 185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树莺科(Cettiidae)
中文属名:树莺属(Cetti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3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大树莺
体型略小(13厘米)而色彩斑斓的树莺。具棕色顶冠和形长的白色上扬型眉纹(紧靠眼前开始,其眼先棕色)。上体暗橄榄褐色,耳羽具橄榄色细纹。下体偏白,胸侧及两胁染皮黄色。幼鸟顶冠暗褐,胸多皮黄色。
但注意:有时眉纹上扬不甚明显;耳羽橄榄色细纹不甚明显;眼先棕色虽然有时不慎明显,看不出棕色,但眼先部位的白色眉纹肯定是模糊的。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而下嘴浅;脚-粉红。
叫声:鸣声为由一声引出三或四声爆破颤音的啭声。有似鹀的尖叫声peep。
大树莺的下体
大树莺
大树莺的脚
大树莺的上体
大树莺
大树莺的下体和臀部
大树莺的尾部
大树莺的翅膀
大树莺
大树莺的头部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大树莺的地域分布较为偏远。
大树莺和日本树莺的区别:日本树莺的上体为暖褐色,头顶棕色较淡,眼先皮黄。
大树莺和棕顶树莺的区别:棕顶树莺体型较小而纤弱,嘴细,下体白色较少,且无棕色眼先。大树莺眼先棕色,该处的白色眉纹模糊。
大树莺
棕顶树莺:其眉纹的眼先部分是清晰的
地理分布
大树莺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南;迷鸟至泰国。
分布状况:罕见。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西北部和四川南部。越冬至其分布区的南部。
生活习性
习性:藏于灌丛及林下覆盖区,多见于海拔1500~2200米。
白脸树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脸树鸭(学名:Dendrocygna viduata,英文名:White-faced Whistling Duck)是鸭科树鸭属的鸟类。
白脸树鸭(学名:Dendrocygna viduata)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左右翅各有1枚形状特殊的飞羽,飞行中与空气摩擦能发出轻而尖的啸声。嘴形广平;秃颈;长腿,跗骨前缘被以网状鳞;后趾仅具狭形瓣蹼;后趾(连爪)的长度为其宽度(连同瓣蹼)的3.5~4倍。两性羽色均鲜艳。栖息于丘陵谷间小盆地或面积不大而浅水的水域以及水库中潮湿多草的小岛上。飞行力弱,潜水能力强。以植物种子及嫩茎叶为主食。
中文学名:白脸树鸭
拉丁学名:Dendrocygna viduata
英文俗名:White-faced Whistling Duck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树鸭属(Dendrocygna)
繁殖区:非洲, 南美洲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脸树鸭身长45- 53 cm,翼展86 -94 cm,雄鸭体重685g,雌鸭体重660 g。喙灰色,头部及脚都很长。面部及冠都是白色,后枕黑色。背部及双翼都是深褐色至黑色,下身是黑色,两侧有白色斑纹。颈部是栗褐色。雏鸟头部的斑纹不怎么明显。
白脸树鸭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栖息于富有植物的池塘、湖泊、水库等水域中,也出现在林缘沼泽和四周有植物覆盖的水塘和溪流中。喜欢隐匿在高草丛中或荷叶下,也成群栖息于水面上,但通常避免开阔的湖泊。
该物种既能在水面觅食,也能潜入水下觅食,有时也到水边地上觅食青草。食物主要为稻谷、作物幼苗、青草和水生植物等植物性食物,也吃昆虫、螺、蜗牛、软体动物、蛙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黄昏时树鸭呈几只到几十只成群飞到附近稻田觅食,黎明前返回白天栖息的水域。
停息时身体挺直,常有几只不时引颈四望,遇人或敌害临近首先起飞,随之其他树鸭亦跟着起飞,性极为机警。常成几只到数十只的群体活动和觅食,也有多到数百只的大群。飞行力弱,速度亦不及其他鸭类快。亦善游泳和潜水,且潜水能力甚强,一次潜水可达十几分钟。在炎热的白天,常在芦苇丛或其他较高的水草丛中睡觉和休息。如遇食物丰富又无干扰,它们常栖息在固定地方,一般不变换栖息地,甚至不作长距离的迁徙。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有树或植物覆盖的地上草丛中或芦苇沼泽地和树洞中。求偶和交配在水中进行,交配前雌雄鸭一起游泳,雄鸭不断地向雌鸟进行嘴浸水运动,雌鸭保持一种竖直的姿势,然后雄鸭突然爬到雌鸭背上进行交尾。巢由草叶和草茎构成,大小为直径25cm,高6cm。每窝产卵8-12枚,一般10枚左右,卵白色。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7-30天。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本文Hash:2f637be1f82d79593a102d7bb580ca8233eaa663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