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翅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灰翅鸥的图片

灰翅鸥(学名:Larus glaucescens,英文名:Glaucous-winged Gull)是鸥科鸥属的鸟类。

灰翅鸥(学名:Larus glaucescens)全长626~770毫米。头、颈和尾部白色;上体、肩羽和覆羽灰色;下体白色;初级飞羽烟灰色并具白端,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羽轴灰色,具白色块斑。大型的侵略性鸥种,在沿海及垃圾堆觅食。栖于海滩或岩石上。以软体动物、甲壳类、海胆等为食。分布于福州沿海一带。

中文学名:灰翅鸥

拉丁学名:Larus glaucescens

英文俗名:Glaucous-winged Gull

命名作者:Naumann, JF, 1840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鸥属(Larus)

繁殖区:古北界, 北美洲 : coastal n Pacifi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1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灰翅鸥
灰翅鸥

体大(65厘米),上背灰色,尾白,嘴黄,腿粉红。

越冬鸟头后及颈背略具褐色纵纹。初级飞羽灰色,无明显翼镜。

第一冬的鸟全身浅皮黄褐色,下体无反差;后颈明显偏白,嘴厚实,黑色。较第一冬的北极鸥色深许多。

虹膜-褐色;嘴-黄色,具红点;脚-粉红。

叫声:叫声为kow-kow或ka-ka-ako的尖叫声。

灰翅鸥:繁殖羽
灰翅鸥:繁殖羽
灰翅鸥:非繁殖羽
灰翅鸥:非繁殖羽
灰翅鸥:第二冬鸟
灰翅鸥:第二冬鸟

地理分布

灰翅鸥
灰翅鸥

分布范围:繁殖于阿留申群岛及阿拉斯加沿海和加拿大西部沿海。越冬于美国西部沿海。

分布状况:迷鸟。春季在福建沿海有过记录。自1985年后时有第一冬鸟出现于香港,但可能是混交型。

生活习性

灰翅鸥飞行图:非繁殖羽
灰翅鸥飞行图:非繁殖羽

灰翅鸥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白令海科曼多尔群岛、堪察加半岛、阿拉斯加和北美洲。越冬于繁殖地南部、日本和我国东部山东、福建、广东和香港沿海。

灰翅鸥栖息于海岸:悬岩,海滨沙滩于近海海岛上。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多在海面和岩礁上空飞翔。有时也在海面上游荡。休息时多成群站在悬岩岩石或沙滩上。

灰翅鸥主要食鱼、虾、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也捕食雏鸟、鸟卵、昆虫以及海上的废物和动物尸体,特别是渔船、捕鲸船扔下的动物内脏等废弃物均吃。食性较杂。

灰翅鸥为冬候鸟。秋季于9~10月迁来,翌年3~5月迁走。

生长繁殖

灰翅鸥:雏鸟
灰翅鸥:雏鸟

灰翅鸥的繁殖期为5~7月,成对或成小群营巢。通常营巢于人迹罕至和难于到达的海岸悬岩上,也营巢于平坦的海滨沙滩。巢主要由水生植物和枯草构成,内垫有羽毛。每窝产卵通常3枚,偶尔少至2枚和多至4枚。卵的颜色为橄榄绿色,被有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66~82×46~56毫米。

保护现状

灰翅鸥不常见,数量不普遍,需要严格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539c69d1b0848024671b282b55587f972737a565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