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爪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生长繁殖

黄爪隼的图片

黄爪隼(学名:Falco naumanni,英文名:Lesser Kestrel)是隼科隼属的鸟类,别名黄脚鹰。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于旷野、荒漠草地、河谷疏林及准规带,以甲虫等昆虫为主食,也食鼠类,阴和小型鸟类。在天山地区甚至可以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特别喜欢在荒山岩石地带和有稀疏树木的荒原地区活动。黄爪隼体长约31厘米,雄鸟下体赤褐色,具宽阔黑色次端班和近白色端斑。雌鸟上体具横纹,下体具纵纹。

中文学名:黄爪隼

拉丁学名:Falco naumanni

英文俗名:Lesser Kestrel

命名作者:Fleischer, JG, 1818

中文目名:隼形目(Falconiformes)

中文科名:隼科(Falconidae)

中文属名:隼属(Falco)

繁殖区:古北界 : sw, c, e

非繁殖区: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07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黄爪隼:形态特征图
黄爪隼:形态特征图

体小(30厘米)的红褐色隼。

雄鸟:头灰色,上体赤褐而无斑纹,腰及尾蓝灰。下体淡棕色,颏及臀白。胸具稀疏黑点。尾近端处有黑色横带,端白。

雌鸟:红褐色较重,上体具横斑及点斑,下体具深色纵纹。前额污白色。

幼鸟:和雌鸟相似,但上体纵纹和横斑粗著,腰和尾上覆飞淡棕色;中央尾羽蓝灰色,仅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外侧尾羽棕色,具黑褐色横斑。

虹膜-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高叫声似红隼但较快,似kikikiki…也作粗喘气声chay-chay-chay。幼鸟尖叫如红隼。

黄爪隼雄鸟飞行图
黄爪隼雄鸟飞行图
黄爪隼雄鸟飞行图
黄爪隼雄鸟飞行图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黄爪隼雄雌两性均似红隼,但体型较小而纤细,雄鸟色彩较鲜艳,黑色点斑较少。雄鸟翼上覆羽蓝灰,且无红隼眼下的深色条纹。飞行时尾呈楔形。爪浅色,而红隼爪黑。

生活习性

黄爪隼
黄爪隼

黄爪隼栖息于开阔的荒山旷野、荒漠、草地、林缘、河谷,以及村庄附近和农田地边的丛林地带,在天山地区甚至可以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特别喜欢在荒山岩石地带和有稀疏树木的荒原地区活动。性情极为极活跃,大胆而嘈杂,多成对和成小群活动。常在空中飞行,并频繁地进行滑翔。叫声尖锐。主要以蝗虫、蚱蜢、甲虫、蟋蟀、叩头虫、金龟子等大型昆虫为食,也吃啮齿动物、蜥蜴、蛙、小型鸟类等脊椎动物。通常在空中捕食昆虫。有时也在地上捕食。

于悬崖峭壁结群营巢。主要以昆虫为食。较红隼少停在空中鼓翼,振翼甚快。迁徙时结大群。

地理分布

黄爪隼:地理分布图
黄爪隼:地理分布图

黄爪隼在国外繁殖于非洲北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欧洲南部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巴尔干半岛各国以及波兰南部,亚洲中部和蒙古等地,越冬于非洲其他地区、亚洲西部的伊朗、阿拉伯半岛、印度和缅甸。在中国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等地。

黄爪隼较为罕见,在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新疆等地为夏候鸟,在云南为冬候鸟。通常3月末至4月中旬迁到北方的繁殖地,10月末至11月初离开繁殖地。它也是迁徙旅程最远的猛禽之一。

生长繁殖

黄爪隼
黄爪隼

繁殖期为5一7月。营巢于山区河谷悬崖峭壁上的凹陷处、岩石顶端的岩洞或碎石中,也有在大树洞中营巢的。

通常每窝产卵4一5枚,偶尔有多至7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浅黄色,被有砖红色或红褐色斑点。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但以雌鸟为主,雄鸟仅在白天偶尔替换雌鸟。孵化期为28一29天。

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主要由雄鸟觅食饲喂,大约经过26一28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本文Hash:ff4d0471c1cc11eac187f829799cdb884a211deb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