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雀的分类地位、亚种分化、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分类地位 亚种分化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蓝山雀的图片

蓝山雀(学名:Cyanistes caeruleus,英文名:Eurasian Blue Tit)是山雀科蓝山雀属的鸟类。

蓝山雀(学名:Cyanistes caeruleus)属雀形目山雀科蓝山雀属,又名蓝冠山雀、青山雀,体长10.5—12厘米,并非候鸟。分布在欧洲温带及亚北极地带的林地。

中文学名:蓝山雀

拉丁学名:Cyanistes caeruleus

英文俗名:Eurasian Blue Ti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雀科(Paridae)

中文属名:蓝山雀属(Cyanistes)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分类地位

蓝山雀
蓝山雀

蓝山雀最先由卡尔·林奈(Carolus Linnaeus)于1758年命名为Parus caeruleus。虽然很多学者都将Cyanistes看为山雀属的亚属,但是英国鸟类学会(British Ornithologists’ Union)却将它定为独立的属。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序列分析亦支持这个分类,并且指出Cyanistes非其他山雀的近亲。

亚种分化

蓝山雀
蓝山雀

蓝山雀在加那利群岛及非洲西北部(由摩洛哥北部至利比亚北部)的两个传统亚种各有不同。加那利群岛亚种有黑冠,而非洲亚种则有蓝冠。现正研究是否将这两个亚种定为独自的物种。这两个物种分别为:Parus ultramarinus Bonaparte, 1841:可能包含了三或四个亚种,即P. u. palmensis、P. u. ombriosus及P. u. ultramarinus/degener;Parus teneriffae Lesson, 1831:包含了指名亚种的P. t. teneriffae及未命名的亚种。

俄罗斯西部的灰蓝山雀与蓝山雀的混种(Cyanistes × Pleskei)亦很普遍。

外形特征

蓝山雀
蓝山雀

蓝山雀的胸部有一深色直纹。

蓝山雀有蓝色的冠,眼睛间有一条蓝线。前额呈白色,双翼上有一白间。颈部、双翼及尾巴都呈蓝色。背部呈黄绿色。大部分下身呈硫黄色,腹部有一深纹。喙呈黑色,脚呈灰蓝色,瞳孔呈深褐色。雏鸟明显较黄。

蓝山雀是欧洲普遍的观赏鸟,在吃食的时间给人洋洋得意的感觉。

生活习性

蓝山雀
蓝山雀

蓝山雀与大山雀在冬天一起生活,蓝山雀较喜欢栖息在幼长的树枝上。蓝山雀经常会像旋木雀科在树干向上跳。它们会栖息在常春藤或常绿植物上,但在恶劣天气时则会避到洞中。蓝山雀很灵活,差不多可以挂在任何地方。

蓝山雀平均寿命约1.5岁。

蓝山雀全年均会唱歌,最频密的时期为2—6月。

食性:蓝山雀会捕猎害虫,但并非完全是有益的物种。它们喜欢吃不同树上的芽,并会将芽拉出来吸引昆虫。其他物种均没有蓝山雀能捕食更多的蚜虫。它们会吃潜叶虫及卷叶虫,也会吃种子。

生长繁殖

蓝山雀
蓝山雀

蓝山雀可以住在多种巢穴中。

蓝山雀可以在很多树孔、墙孔、树桩或巢箱上筑巢,并与家麻雀或大山雀争取筑巢的地点。蓝山雀每年都会回到同一穴上。当蓝山雀死后,另一对蓝山雀会占用该巢。

蓝山雀
蓝山雀

蓝山雀雄鸟会紧紧地照顾雏鸟。它们会挺起胸膛来保护鸟蛋,不过它们并非发怒,而是处于兴奋状态,因为它们求爱时亦会表现出同样的姿势。它们会以苔藓、毛线及羽毛筑巢,每年于4月或5月产蛋。每胎都会生下7—8颗的蛋。

蓝山雀
蓝山雀

雏鸟

蓝山雀
蓝山雀
蓝山雀
蓝山雀

保护现状

蓝山雀
蓝山雀

寒冬时蓝山雀的数量会减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认定其为无危物种。

白腰雨燕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的图片

白腰雨燕(学名:Apus pacificus,英文名:Pacific Swift)属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又名白尾根麻燕、大白腰野燕。因腰白得名,是常见的夏季繁殖鸟。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体型和习性与楼燕相似。大多集飞在近山地带;天雨时,常在高空中作不停的绕圈环飞,所以通称雨燕。

中文学名:白腰雨燕

拉丁学名:Apus pacificus

英文俗名:Pacific Swift

命名作者:Latham, 1802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雨燕属(Ap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分类地位

Leader 2011 的研究结论是白腰雨燕可分为四种:

白腰雨燕 Fork-tailed/Pacific Swift(Apus pacificus):繁殖地自西伯利亚到曰本,在东南亚至塔斯蔓尼亚渡冬。 藏雨燕 Salim Ali’s Swift (Apussalimali):青藏高原繁殖,尾较长,白腰较窄。 布莱氏雨燕 Blyth’s Swift (Apusleuconyx):在喜山边绿的尼泊尔、不丹繁殖。 库氏雨燕 Cook’s Swift (Apuscooki):在东南亚北部的石灰岩洞繁殖,身上有闪绿色,尾义较短,并且只作短程迁涉。

IOC 的世界名录2.10 已接受此分类方案。

外形特征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偏紫色。

叫声:嗡嗡地叫或叽叽喳喳,并有长长的高音尖叫skree-ee-ee。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腰雨燕 与小白腰雨燕的区别:白腰雨燕体大而色淡,喉色较深,腰部白色马鞍形斑较窄,体型较细长,尾叉开。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地理分布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及东亚,迁移经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越冬。

分布状况:常见的夏季繁殖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西藏东部及青海;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南部、台湾、海南岛及新疆西北部。亚种kanoi繁殖于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及台湾。

生活习性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成群活动于开阔地区,常常与其他雨燕混合。飞行比针尾雨燕速度慢,进食时做不规则的振翅和转弯。

生长繁殖

巢以杂草、水藻等混着口涎,粘成杯状,密集营于岩隙或山洞内。在云南南部,此鸟较常见,附近居民常取其巢窝,泡水蒸后,除掉渣滓,提出精粹部分,制成所谓“土燕窝”。国内市上见到的真正“燕窝”,来自东南亚。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亚种分化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中国有两个亚种:一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殖,另一在华中、华南一带繁殖,秋天南迁至东南亚,马来群岛以至澳大利亚越冬。

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腰雨燕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的图片

白腰雨燕(学名:Apus pacificus,英文名:Pacific Swift)属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又名白尾根麻燕、大白腰野燕。因腰白得名,是常见的夏季繁殖鸟。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体型和习性与楼燕相似。大多集飞在近山地带;天雨时,常在高空中作不停的绕圈环飞,所以通称雨燕。

中文学名:白腰雨燕

拉丁学名:Apus pacificus

英文俗名:Pacific Swift

命名作者:Latham, 1802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雨燕属(Ap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分类地位

Leader 2011 的研究结论是白腰雨燕可分为四种:

白腰雨燕 Fork-tailed/Pacific Swift(Apus pacificus):繁殖地自西伯利亚到曰本,在东南亚至塔斯蔓尼亚渡冬。 藏雨燕 Salim Ali’s Swift (Apussalimali):青藏高原繁殖,尾较长,白腰较窄。 布莱氏雨燕 Blyth’s Swift (Apusleuconyx):在喜山边绿的尼泊尔、不丹繁殖。 库氏雨燕 Cook’s Swift (Apuscooki):在东南亚北部的石灰岩洞繁殖,身上有闪绿色,尾义较短,并且只作短程迁涉。

IOC 的世界名录2.10 已接受此分类方案。

外形特征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偏紫色。

叫声:嗡嗡地叫或叽叽喳喳,并有长长的高音尖叫skree-ee-ee。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腰雨燕 与小白腰雨燕的区别:白腰雨燕体大而色淡,喉色较深,腰部白色马鞍形斑较窄,体型较细长,尾叉开。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地理分布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及东亚,迁移经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越冬。

分布状况:常见的夏季繁殖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西藏东部及青海;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南部、台湾、海南岛及新疆西北部。亚种kanoi繁殖于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及台湾。

生活习性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成群活动于开阔地区,常常与其他雨燕混合。飞行比针尾雨燕速度慢,进食时做不规则的振翅和转弯。

生长繁殖

巢以杂草、水藻等混着口涎,粘成杯状,密集营于岩隙或山洞内。在云南南部,此鸟较常见,附近居民常取其巢窝,泡水蒸后,除掉渣滓,提出精粹部分,制成所谓“土燕窝”。国内市上见到的真正“燕窝”,来自东南亚。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亚种分化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中国有两个亚种:一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殖,另一在华中、华南一带繁殖,秋天南迁至东南亚,马来群岛以至澳大利亚越冬。

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a646a27c8a1d616efd59d1fb6511125082f94b99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