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氏鹪鹩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科氏鹪鹩的图片

科氏鹪鹩(学名:Troglodytes cobbi,英文名:Cobb’s Wren)是鹪鹩科鹪鹩属的鸟类。科氏鹪鹩仅分布于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沿海岸约80公里的地区,仅有约600只左右,是濒危物种。

中文学名:科氏鹪鹩

拉丁学名:Troglodytes cobbi

英文俗名:Cobb’s Wren

命名作者:Chubb, C, 190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鹪鹩属(Troglodytes)

繁殖区:南美洲 : Falkland Island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科氏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3-14厘米。成鸟的头顶和颈部灰棕色,到背部、肩膀和尾部颜色转向亮棕红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有12至15条的褐色横斑纹出现在暗灰色的底羽上。在棕色尾羽处有十几道清晰可见时黑色细斑纹。脸颊上的眼先和耳覆羽是均匀灰棕色,胸部及腹部为灰褐色,鸟喙黑色,虹膜棕色,腿黑褐色。该鸟类的羽毛相当暗淡,局部白化病并不鲜见,可能是由于在岛屿中小范围的近亲繁殖导致。

地理分布

科氏鹪鹩:地理分布图
科氏鹪鹩:地理分布图

科氏鹪鹩分布图由于其栖息地的破坏和部分天敌(如黑鼠)的肆虐,它们现在只限于那些群岛中分散的小岛孤岛。包括位于主要岛屿以南约50公里小岛屿。

生活习性

科氏鹪鹩
科氏鹪鹩

科氏鹪鹩(图3)科氏鹪鹩栖息于小岛屿上的海岸裂隙里。是在海滩上潮带间的裂缝和石块里觅食的特殊鹪鹩。成鸟吃无脊椎动物,也吃在岩石中腐烂的海藻,还在地面觅食昆虫和草种。

生长繁殖

科氏鹪鹩
科氏鹪鹩

科氏鹪鹩(图4)营建的巢穴隐藏在巨石间的草丛里。大多数巢位于陆地或高于地面达90厘米以上。鸟巢以长草、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椰子形。繁殖季节是9月至10月,雌鸟每窝下3至4枚卵,卵大红色、粉红色或褐色。

保护现状

科氏鹪鹩
科氏鹪鹩

科氏鹪鹩(图5)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易危(VU)。

夏氏鹪鹩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夏氏鹪鹩的图片

外形特征

夏氏鹪鹩
夏氏鹪鹩夏氏鹪鹩夏氏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整体棕褐色,黑鸟喙,黑眼睛,黑腿爪。翅膀有黑色波形斑纹,尾长时常撅起。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地理分布

夏氏鹪鹩
夏氏鹪鹩夏氏鹪鹩分布图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夏氏鹪鹩
夏氏鹪鹩夏氏鹪鹩喜栖于各种林区的边缘地带、灌丛、沼泽地、岸边等地。性活泼但胆怯,尾常举起,善于隐蔽。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

生长繁殖

筑巢于树洞、岩洞、建筑物缝隙、岸边洞隙、杂草丛、灌丛等多种环境。巢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深碗状或圆屋顶状。产卵2—6枚,卵白色有斑点。

地理分布

(2种)

1.Cinnycerthia olivascens olivascens 分布于哥伦比亚、秘鲁、安地斯山中西部。

2.Cinnycerthia olivascens bogotensis 分布于哥伦比亚东部和安地斯山西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比氏苇鹪鹩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比氏苇鹪鹩的图片

比氏苇鹪鹩(学名:Thryomanes bewickii,英文名:Bewick’s Wren)是鹪鹩科索科罗苇鹪鹩属的鸟类。

苇鹪鹩属是一些小型鸣禽,身长在9-15厘米之间。共有28种123个亚种。分布于美洲地区。栖息环境具有多样性,从海平面到2000米的高度均有活动。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和昆虫。

中文学名:比氏苇鹪鹩

拉丁学名:Thryomanes bewickii

英文俗名:Bewick’s Wren

命名作者:Audubon, 182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索科罗苇鹪鹩属(Thryomanes)

繁殖区:北美洲 : 广泛分布, also Mexico

外形特征

比氏苇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3厘米,翼展18厘米,体重8-12克,寿命8年。成鸟头顶、背部和肩部是亮深褐色,至臀部和腰部变为棕红色。腰部羽毛隐藏白色斑点。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暗灰棕色,翼角可见斑纹和外螺纹。尾部覆羽中央有15道明显的黑斑纹。外层的羽毛是黑色的并很宽的灰白色边。眼先灰色,白色的宽眼眉毛一直延长到背后。后背中间为棕红色,有灰色斑点。下颏和喉白色,胸部转向灰色和浅黄色,腹部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颌骨有浅棕色斑点。腿黑褐色。

比氏苇鹪鹩
比氏苇鹪鹩

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地理分布

比氏苇鹪鹩分布图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比氏苇鹪鹩
比氏苇鹪鹩分布图

生活习性

栖息范围很广泛非常多样性。沿溪流和河岸,主要是灌木,树木繁茂的地区。在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活动于密布的耕地和郊区环境,在加利福尼亚该鹩经常流连于查帕拉尔灌木丛,其他植被类型,如各种杜松,松树,杨树等林区。在墨西哥,这一物种活动于干旱或半生境的许各种仙人掌属生长的地区。

比氏苇鹪鹩不是特别胆小的鸟类,它甚至接近人类的居住区房。喜欢鸣叫。飞行高度距地面低,距离短。在落叶地面搜寻食物。生活在东部的比氏苇鹪鹩迁徙。在西部居住的定居或部分候鸟。

比氏苇鹪鹩4非繁殖季节,比氏苇鹪鹩加和其他物种的鸟类混群。每年在繁殖期为保卫其领土与其他麻雀及鹪鹩发生冲突。当它觉得受到威胁时会在灌木和草丛隐藏。偶尔袭击其他族的巢穴。

比氏苇鹪鹩
比氏苇鹪鹩

比氏苇鹪鹩的食物主要是无脊椎动物。31%半翅目,21%甲虫,17%的黄蜂和蜜蜂,蝴蝶和夜蛾各12%。也食蔬菜,尤其是在冬季。

生长繁殖

营巢于棚屋,谷仓,石隙,被遗弃的车辆,或在森林的天然溶洞的各种裂缝里。也经常可以在建筑物的窗台外筑巢。巢杯状,呈开放或半开放状态。雌雄双方共同建巢,但是,当第二窝雏鸟开始孵育,雄鸟会主动离开去帮助孵第二窝的幼鸟。巢的大小视情况而定,但一般规模是长6.5厘米,直径4.5厘米深。每巢产白色卵3至8枚,有黑斑和丁香紫斑。

比氏苇鹪鹩
比氏苇鹪鹩

地理分布

1.Thryothorusbewickiialtus分布于美国东部(肯塔基州、田纳西州、主要在西维吉尼亚州和弗吉尼亚州)。

2.Thryothorusbewickiiatrestus分布于美国俄勒冈、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

3.Thryothorusbewickiibewickii分布于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和堪萨斯向密西西比河流域)。

4.Thryothorusbewickiicalophonus分布加拿大西南端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美国的华盛顿、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

5.Thryothorusbewickiicerroensis分布于下加利福尼亚。

6.Thryothorusbewickiicharienturus分布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墨西哥中部包括一些近海海岛的北纬30°和下加利福尼亚南部。

7.Thryothorusbewickiicryptus分布于美国堪萨斯州西南部,俄克拉何马和得克萨斯((除了西部),墨西哥西北部。

8.Thryothorusbewickiidrymoecus分布于加利福尼亚中部(包括萨加门多谷)。

9.Thryothorusbewickiieremophilus分布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和得克萨斯),墨西哥中西部。

10.Thryothorusbewickiimagdalenensis分布于下加利福尼亚西南部(北纬26°对24°)。

11.Thryothorusbewickiimarinensis分布于加利福尼亚西北部。

12.Thryothorusbewickiimexicanus分布于墨西哥。

13.Thryothorusbewickiimurinus分布于北美中部高原。

比氏苇鹪鹩
比氏苇鹪鹩

14.Thryothorusbewickiipulichi分布于美国堪萨斯,俄克拉何马。

15.Thryothorusbewickiisadai分布于美国得克萨斯。

16.Thryothorusbewickiispilurus分布于蒙特里海湾到加利福尼亚南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阿氏沼泽鹪鹩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阿氏沼泽鹪鹩的图片

阿氏沼泽鹪鹩(学名:Cistothorus apolinari,英文名:Apolinar’s Wren)是鹪鹩科沼泽鹪鹩属的鸟类。

阿氏沼泽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3厘米。分布于南美洲,栖息地仅限于接近塘和沼泽地的芦苇丛。

中文学名:阿氏沼泽鹪鹩

拉丁学名:Cistothorus apolinari

英文俗名:Apolinar’s Wren

命名作者:Chapman, 191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沼泽鹪鹩属(Cistothorus)

繁殖区:南美洲 : Colomb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外形特征

阿氏沼泽鹪鹩
阿氏沼泽鹪鹩阿氏沼泽鹪鹩阿氏沼泽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3厘米。上体是单调的栗褐色,背部和肩部有明显的黑棕褐色,方直的白色条纹延长到中部变为棕色。尾巴前部、臀部和尾巴覆羽是亮红褐色。翅膀是斑纹是较深的褐色。初级飞羽深褐色与浅黄色,褐色的边界外部线很清楚。耳羽黑褐色。喉咙淡浅黄色显示有阴影,棕色变得黑暗。两翼红色,虹膜棕色。上颌骨黑色,较低的下颌骨灰色。腿灰色。

幼鸟不同,它们的头部灰褐色,无黑眉毛。颈部的下部是浅黄色。肩比成鸟苍白无黑点,较少条纹。腿是灰褐色,比成鸟更清楚。

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地理分布

阿氏沼泽鹪鹩
阿氏沼泽鹪鹩阿氏沼泽鹪鹩分布图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阿氏沼泽鹪鹩
阿氏沼泽鹪鹩阿氏沼泽鹪鹩鸣唱声是迅速反复五六次,吱吱作响的声音嘶哑,像一把锯。它通常开始于一个低音,交替上升和下降的声音。是“沙赫、沙赫”的尖刻和不和谐的声响。

栖息地仅限于接近塘和沼泽地的芦苇丛。在哥伦比亚活动于海拔4000至2500米不等的高度。总面积为封闭的范围内,面积225公里长,200公里宽。虽然这里可能是较普遍的地区在条件是最优的,但它仍然相当罕见,未来堪忧。

阿氏沼泽鹪鹩是一种隐蔽的小鸟,不容易看,尽管它有时会在某些植物顶端唱。它们的饮食完全是无脊椎动物。菜单里蠓特别是蚊约占75%。蜘蛛、苍蝇和蚊子也是重要的食物。

生长繁殖

阿氏沼泽鹪鹩的繁殖期是每年的3月至10月,筑巢于芦苇丛中,离水面约50厘米或1米以上,巢宽15厘米。巢的形状是有一个侧门的穹顶结构。外壳由长而细的茎草编织,内衬植物叶子、头发和羽毛。

地理分布

(2种)

1.Cistothorus apolinari apolinari 分布于哥伦比亚,安第斯山脉的昆迪纳马卡和博亚卡。

2.Cistothorus apolinari hernandezi 分布于哥伦比亚。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濒危(EN)。

本文Hash:2c846f124958f04503ef3b3b724418da609edf04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