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半蹼滨鹬(学名:Calidris pusilla,英文名:Semipalmated Sandpiper)是鹬科滨鹬属的鸟类。
半蹼滨鹬,属鹬科(Scolopacidae,snipes)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鸻形目的1科。
中文学名:半蹼滨鹬
拉丁学名:Calidris pusilla
英文俗名:Semipalmated Sandpip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滨鹬属(Calidris)
繁殖区:北美洲 : n
非繁殖区:拉丁美洲, Caribbea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躯体短粗、喙长、栖息于潮湿稠密林地的5种鸟,与沙锥近缘。是会令人吃一惊的猎禽﹕会蹲伏在枯叶中一动不动,淡黄褐色有斑纹的羽衣与环境一致,直到几乎被人踩上才突然迅速飞走。眼睛在头部的位置比其他任何鸟都靠後,视野为360度。耳孔位于眼眶下而非眼後。体羽以淡黄褐色为主。上体具黑色带状横纹;尾羽黑色,并散有锈色红斑,其末端上面黄灰色;下体白色,密布暗色横斑。雌鸟与雄鸟相似。
虹膜-褐色;嘴-基部偏粉,端黑;脚-粉灰。
生活习性
独栖,黄昏时最活跃。主要以蚯蚓为食。用脚敲地把蚯蚓引诱到地表,然後用长而敏感的喙(喙尖张开)像镊子一样,将蚯蚓拖出,这种取食习性迫使丘鹬必须迁徙,土地一开始冻结就离开。每个个体每天食量约450克(1磅),相当於其体重两倍,这些吃进腹中的食物,一直被人视为美味佳肴。丘鷸於早春营巢,巢由树叶构成,通常筑於树脚下,每窝产4卵,由雌鸟单独孵化。受惊时,雌鸟能双腿抱著一只幼雏飞去。幼雏一月之内即可长到成鸟大小。美洲丘鹬(Scolopaxminor或Philohelaminor)的雌鸟体长约28公分(11吋,包括喙),雄鸟略小。翅圆且外侧飞羽稀少,在飞行时能发出振动响声,这种响声似乎为有意发出的。雄鸟求偶表态时发出悦耳而多变哨声般的鸣啭,先螺旋式地向上飞到60~90公尺(200~300呎)高空,接著拍动翅膀降落到原地,这种动作在黄昏时进行,反覆半小时之久。美洲丘鹬繁殖於北美温带,并在美国东南部越冬。欧洲丘鹬(S.rusticola)在英国到日本的旧大陆温带地区繁殖,偶然迁徙到美国东部。颜色与美洲丘鷸不同,腹部有褐色横斑。雌雄大小几乎相同,均约35公分。求偶炫耀时雄鸟按三角形途径低飞过树梢,同时发出呱呱的叫声。其他丘鷸产於印度和东印度群岛。
大多栖息在潮湿、阴暗、落叶层厚的稠密的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白天常隐伏林中,很少飞出。如果受惊,只飞过一段很短的距离,就又隐伏在树丛中。黄昏常飞到森林附近的湿地、湖畔、河边、水田和沼泽地上觅食。平常很少鸣叫,发情时鸣声多变。取食蚯蚓、鞘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的幼虫,也吃蜗牛、淡水螺蛳。
叫声:被赶时常悄然无声,但偶尔发出快速的etsh-etsh-etsh声。占域飞行时雄鸟发出oo-oort的嘟哝声,紧接着发出具爆破音的尖叫。
丘鹬是飞越喜玛拉雅山的候鸟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一雄多雌。通常在夜间结合,白天分离。回巢区时开始发情飞翔。大都在夕阳西下时,雄鸟飞到树林的上空。发情停止后,雄鸟找雌鸟在地上交配。巢在密林中的地上、小灌木丛的下面或枯枝落叶中,为浅坑洼状,用枯枝、干草、干叶等筑成。4~6月产卵,每窝3~4枚。卵长梨形,壳薄,有棕、黄褐和粉红色,并具天蓝色或淡紫灰色斑点。孵化期22~24天。
本文Hash:69d9f91bf709533f113609543e0b5d0d0f7002a2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相关推荐
-
鹩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鹩哥(学名:Graculareligiosa,英文名:CommonHillMyna)是椋鸟科鹩哥属的鸟类。 鹩哥(学名:Graculareligiosa),又叫秦吉了、九宫鸟、海南鹩哥、海南八哥、印度革瑞克。同时鹩哥也是雀形目(Passeriformes)椋鸟科(Sturnidae)的鹩哥属鸟类的统称,外形略似鸦。鹩哥是大型、鸣叫型笼养观赏鸟,和八哥是“同门兄弟”,但鹩哥鸣声更美且能不学
-
矶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矶鹬(学名:Actitishypoleucos,英文名:CommonSandpiper)是鹬科矶鹬属的水鸟。下体白,胸侧白色延伸入肩部。繁殖于古北界及喜马拉雅山脉;冬季南飞至非洲、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并远至澳大利亚。喜欢吃昆虫、螺类、蠕虫。繁殖5~7月,营巢于河边沙滩草丛中地上,每窝产卵4~5枚。现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
-
大黄脚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大黄脚鹬(学名:Tringamelanoleuca,英文名:GreaterYellowlegs)是鹬科鹬属的鸟类。 大黄脚鹬,属鹬科(Scolopacidae,snipes)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鸻形目的1科。 中文学名:大黄脚鹬 拉丁学名:Tringamelanoleuca 英文俗名:GreaterYellowlegs 命名作者:Gmelin,JF,1789 中文目名:
-
鹮嘴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鹮嘴鹬(学名:Ibidorhynchastruthersii,英文名:Ibisbill)是鸻形目的单型科鹮嘴鹬科中的唯一一种。嘴长色红,向下弯曲,与鹮嘴相似,因而得名。栖于海拔1700~4400米间多石头、流速快的河流。炫耀时姿势下蹲,头前伸,黑色顶冠的后部耸起。 中文学名:鹮嘴鹬 拉丁学名:Ibidorhynchastruthersii 英文俗名:Ibisbill 命名作者:Vigors,
-
大杓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大杓鹬(学名:Numeniusmadagascariensis,英文名:FarEasternCurlew)是鹬科杓鹬属的鸟类,又名红背大勺鹬、红腰勺鹬、彰鸡。分布于中国为长江下游、华南与东南沿海、海南岛、台湾及西藏南部地区的冬候鸟。迁徙时经过中国东部广大地区,数量不多。习性同白腰杓鹬。性甚羞怯。个别个体有时与白腰杓鹬混群。国外分布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大洋州。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
-
红脚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红脚鹬(学名:Tringatotanus,英文名:CommonRedshank)是鹬科鹬属的鸟类,别名赤足鹬、东方红腿,英文名直译为普通红脚鹬。中等体型(28厘米),腿橙红色,嘴基半部为红色,胸具褐色纵纹。比红脚的鹤鹬体型小,矮胖,嘴较短较厚,上下嘴基红色较多。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外缘。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喜杂草丛生的沼泽、河岸、水塘等,也多见于沿海滩涂、河口等地。以鱼、虾
-
斑胸草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斑胸草雀(学名:Taeniopygiaguttata,英文名:ZebraFinch)是梅花雀科斑胸草雀属的鸟类。 斑胸草雀(学名:Taeniopygiaguttata),别名:斑马纹草雀、金山珍珠、锦花鸟、锦华鸟、珍珠鸟、小珍珠、锦花雀,属于雀形目梅花雀科,原产澳大利亚东部、新几内亚的热带森林中。身长10-11cm,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斑胸草雀与其他梅花雀科鸟类同样有高度的社会性,
-
查岛沙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查岛沙锥(学名:Coenocoryphapusilla,英文名:ChathamSnipe)是鹬科亚南极沙锥属的鸟类。 查岛沙锥,属鹬科(Scolopacidae,snipes)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鸻形目的1科。 中文学名:查岛沙锥 拉丁学名:Coenocoryphapusilla 英文俗名:ChathamSnipe 命名作者:Buller,1869 中文目名:鸻形目(C
-
斑腹沙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斑腹沙锥(学名:Gallinagomedia,英文名:GreatSnipe)是鹬科沙锥属的鸟类。 斑腹沙锥,属鹬科(Scolopacidae,snipes)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鸻形目的1科。 中文学名:斑腹沙锥 拉丁学名:Gallinagomedia 英文俗名:GreatSnipe 命名作者:Latham,1787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
-
大滨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大滨鹬(学名:Calidristenuirostris,英文名:GreatKnot)是鸻形目鹬科滨鹬属的鸟类。繁殖羽翼具赤褐色的横斑。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贵州、广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中文学名:大滨鹬 拉丁学名:Calidristenuirostris 英文俗名:GreatKnot 命名作者:Horsfield,1821 中文目名:鸻
-
滨苇鹪鹩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滨苇鹪鹩(学名:Cantorchilussemibadius,英文名:RiversideWren)是鹪鹩科康托苇鹪鹩属的鸟类。 滨苇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3-14厘米,成鸟上体是明亮的橙棕色,在颈部变的较深暗,背部和尾巴褐色。主要分布于中美洲的太平洋地区,栖息范围很广泛具有多样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中文学名:滨苇鹪鹩 拉丁学名:
-
白腰杓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腰杓鹬(学名:Numeniusarquata,英文名:EurasianCurlew)为鹬科杓鹬属的鸟类。全长575~630mm。习性喜潮间带河口、河岸及沿海滩涂,常在近海处。多见单独活动,有时结小群或与其他种类混群。白腰杓鹬飞羽为黑褐色与淡褐色相间横斑,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白色;尾羽白色,具黑褐色细横纹;腹、胁部白色,具粗重黑褐色斑点;下腹及尾下覆羽白色。栖于水边沼泽地带及湿地草甸和稻田中。
-
白腰草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腰草鹬(学名:Tringaochropus,英文名:GreenSandpiper),属鸻形目鹬科鹬属。腹部白。是一种珍贵的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为旅鸟或冬候鸟。 中文学名:白腰草鹬 拉丁学名:Tringaochro
-
漂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漂鹬(学名:Tringaincana,英文名:WanderingTattler)是鹬科鹬属的鸟类。 漂鹬(学名:Heteroscelusincanus)是鹳形目、鹬科、漂鹬属。国家保护鸟类。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漂鹬 拉丁学名:Tringaincana 英文俗名:Wand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