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resii档案信息 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resii标本记录信息
动物百科小编”椛绵菟丶给大家整理了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resii的档案资料,包括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resii的图片、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resii所属门、纲、目、科及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resii描述介绍、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resii标本等与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resii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resii档案信息
物种名:白冠长尾雉
拉丁名:Syrmaticus reeresii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资源编码:21131113118
描述:郑作新:1978: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形大小似雉鸡,但尾较长得多。雄鸟的头顶和颈部均白色;上体大都为金黄色,下体深栗色,而杂以白色;尾羽特长,具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雌鸟上体大都黄褐色,背部黑色显著,而具大形的矢状白斑;下体为浅栗棕色,向后转为棕黄;尾较短,具有多少模糊不显的黄褐色横斑。 据《本草纲目》,“似雉而尾长三、四尺者鸐雉也;似鸐雉而尾长五、六尺,能走且鸣者鷮(chiao,骄)雉也”o所谓鸐雉,当指雌鸟;鷮雉指雄鸟,同为长尾雉。 形态 雄性成鸟:头顶、颏、喉及颈等均白,眼下有一个大形白斑;额、眼先、颊、眉纹、耳羽及后头等均黑,连成一圈状,围着头顶;白色颈部之后有一个不很完整由黑色羽缘所成的黑领;背面为金黄或棕黄色,各羽具黑色边缘,肩羽的黑缘特宽而著;尾上覆羽自而缀以黑褐色,并具黑色和栗色并列的横斑。尾羽20枚;中央二对最长,呈银白色,并具许多略弯的黑色和栗色并列的横斑,羽干灰褐,羽缘转为棕褐色;外侧的三对尾羽逐渐变短,但具与中央尾羽相似的羽色,仅棕褐的边缘加宽,并仅见于外翈上;更外侧的短尾羽几全为棕褐色,仅在内翈上具暗褐色横斑。翅上覆羽白、具宽阔的栗色羽端,白色和栗色之间介以黑色狭斑;三级飞羽黑,而具白色和棕色横斑及点斑,并有宽阔的棕黄色羽端,羽端更外缘以黑色和栗色细边;次级飞羽大抵相似,但外翈仅有白点并沾栗色,棕黄色羽端亦仅限于外翈:初级飞羽暗褐,外翈具乳黄色横斑,内翈横斑转为浅棕栗色。胸的极上部与背羽略同,其余胸羽白,具黑色同心斑及深栗色羽缘;由于羽毛彼此相叠,所以胸部外呈深栗色,仅微露黑斑和白色;两胁与胸部相似,仅胸的最下部具较宽的棕黄色端部,羽端边缘仍显些栗色:腹部中央黑色;尾下覆羽黑褐色。 雌性成鸟:额、眉纹、头侧、颏、喉以及颈部的一圈均淡棕黄色;眼前和眼后各一小簇短羽,以及耳羽均黑褐色,颊部有一黑褐色狭斑与耳羽相连接;头顶及后颈的大部均暗栗褐色,各羽中央黑色;上背的上部黑,具大形矢状白斑,白色衬黑,十分明显,各羽具有宽阔的浅栗褐色羽端;上背的下部(包括两肩)亦为黑色,具狭长的棕黄色羽干纹,羽端部灰褐,而密缀以黑色虫蠹状斑;上体余部灰褐,具黑色羽干纹及黑色和棕色虫蠹状斑;翅上覆羽灰褐,具浅棕色羽干纹及黑色的虫蠹状斑和杂斑,羽端灰白;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具有若干杂以黑点的栗褐色横斑,初级飞羽外翈的横斑转为纯栗白色。中央一对尾羽灰色,微具黄褐色横斑,灰色部也缀以黄褐色细点,羽端转自;其余二对尾羽的横斑和细点均转为黑褐色;再次一对尾羽的外翈呈栗色与白色横斑相杂状,白斑还缀以黑点,并缘以黑纹,其内翈则呈黑、白两色横斑相杂状;其余外侧尾羽则逐渐转为栗色,羽端白色,栗、白两色之间有条黑纹,至于黑色和白色横斑则仅见于内翈外部及外翈的基处。胸浅栗色,羽端灰褐,各羽贯以棕白色矢状斑;两胁相似,各羽具棕白色羽干纹和羽端;腹部淡皮黄或棕白色;尾下覆羽棕黄色,微具浅栗色横斑及黑褐色细纹,但均不明显。 虹膜浅褐色;嘴峰绿角色;眼周裸出部辉红,并满布以黑色小羽;脚灰褐以至角褐色;距长曲而尖。 幼鸟:羽色似雌鸟,但稍淡;喉和颈近白;胸淡褐,矢状白斑甚少。 量衡度: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5) 1,736 约1,590(1♂) 32—34 262—272 1,020—1,368 73—83♀ (1) 981 约667 31 218 330 66郑作新:1978:生物学描述 生态 白冠长尾雉栖息在海 拔约600米高的山区,最高达到2,000米左右,而不在300米高度以下的地方。它们生活的处所,往往在两侧均系悬崖陡壁的山谷间。在悬崖下高低不平的山地上,生长着松柏类树木,长尾雉就以柏松的果实为食,由一树飞至他树。常从树上直升地飞起,当超过树顶,并且发出特殊鸣叫以后,就突然以极大的速度向前直飞,速度几乎两倍于普通雉鸡;飞行力也很持久,特别是雄鸟。但是当快速飞行时,具有骤然停止的能力,因它们具有长尾,在飞得很快时,能立刻加以控制,把身体向后一转,使扩张着两翅和尾巴抵住空气,而后把头向下,直落在树上。它们能飞至远处寻找食物,亦能很快地飞回。同时也非常机警,一遇有动静,在他种雉类还未觉察时,它们即先飞起,跑得也很快,从猎狗面前能够疾驰而过。 受惊时,雌雄均能发出一种大声的惊叫。在饲养情况下,它们常发出高音节的叫声,反复6次至20次,偶然还带着音乐似的颤声,颇为悦耳,跟鸣禽类小鸟的鸣声相似,而不像一般狩猎禽的叫声。 关于白冠长尾雉的食物,在它的胃内,曾经发现豆类、橡实、野柿子、萝卜、蔬菜及野百合的球茎等。在秦岭剖析9月间的一个胃,内含食物60%为鳞翅目及其他昆虫的碎片,余为玉米、麦粒及植物纤维等。 白冠长尾雉冬天常集合成小群活动,到春天它们就分开,通常是一雄一雌相配,可是偶然也有二只雌鸟配一雄的。繁殖期中,雄雉好斗;两雄相斗时,可跳起至2米以上。发情姿态是侧面型的(参看总论)。 白冠长尾雉的巢仅仅是草地上的一个浅窝。就我们所见的巢,里面并没有任何覆盖的东西,甚至连枯叶也都没有。卵在颜色上变异很大,通常是油灰色,但也有橄榄褐或橄榄乳酪色(图版八:图16)。卵为椭圆形,3个卵平均大小为34(33—36)×46(43—49)毫米。在北京动物园,所产的卵,10枚平均重量为28.4(26—32)克,平均大小为34.9(33.5—36.5)× 44.7(42—49.5)毫米。郑作新:1978: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白冠长尾雉是我国珍禽之一,应加以保护,但在非繁殖期中,可进行有控制的捕猎。农民常用陷阱猎得此雉,在草地上掘成土坑,在坑里放上饵物,在坑口上斜放一个由小树枝做成的盖子,用引发机控制此盖,能使其骤然落平。当长尾雉被诱进坑内时,就拨动机关,将鸟盖在坑里。 白冠长尾雉的尾习猎长而秀丽夺目,我国在许多世纪以前已经利用它作为装饰用。羽色华丽,姿态优美,为供观赏用的珍禽。元朝时,意人马可孛罗(Marco Polo)曾经提过此事。活鸟在18世纪初期就被英、法帝国主义者引人欧洲,一方面供饲禽业的需求,另方面在猎场放养,作为狩猎禽。 据《本草纲目》,“肉甘平”,“五脏气喘不得息者,作羹膳食;炙食,补中益气”。说明我国对长尾雉早有利用。
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resii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41C0001200000316
标本号:725010141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2
平台号:2141C0001200000315
标本号:725010142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
动物百科小编千面狐给大家整理了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的档案资料,包括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档案信息
物种名:白冠长尾雉
拉丁名:Syrmaticus reevesii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资源编码:21131113118
描述:体形大小比环颈雉略大,体长不计尾羽约60-70厘米,若计入尾羽则雄性体长可达1.5米左右。本物种雄雌异形异色。雄性头顶、颌部、颈及颈后均为洁白色;面部为一带状黑色区域,且延伸至脑后形成一道环绕头部的黑色环带;眼周一圈较窄的区域不被羽,裸露的皮肤呈鲜红色;双眼的侧后下方有一块明显的白斑,整个头部白-黑-白间隔分布,颇似古代日本人的发型;在颈部的白色区域与胸部衔接的边界上有一条较窄的黑色环带胸部、肩部、背部金黄色,具粗大的黑色鱼鳞斑,系由各羽黑色羽端形成;20枚尾羽极长,一对中央尤其长,中央尾羽银白色,具黑色和栗色并排的宽大横纹;翅上覆羽白色羽缘极宽呈褐色,形成类似山斑鸠的大块具缘色块;下体栗褐色,胸部的两胁具粗大的白色斑块。雌鸟远没有雄性漂亮,尾羽随亦很长,甚至长过不少其他种雉科鸟类的雄鸟,但若与雄性白冠长尾雉相比,则远远不及,头顶及枕部黑褐色,面颊和颈部为淡淡的褐色,眼后具大块的黑色斑块;上背及肩部为黑色和褐色间杂的斑驳颜色,腰部逐渐转向灰色,下体淡色,两胁栗褐色,具白色鱼鳞斑,翅褐色隐约可见数条浅色翅斑;尾羽基色接近腰部,具淡淡窄窄的浅色白斑。
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标本资料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11CX001200000147
标本号:BJFCAV20140068
标本馆:BJFC
国家:中国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采集地:福建省
产地1:FJ
产地2:福建
采集人:采集队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标本记载2
平台号:2111CX001200000146
标本号:BJFCAV20130017
标本馆:BJFC
国家:中国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采集地:福建省
产地1:FJ
产地2:福建
采集人:采集队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标本记载3
平台号:2111CX001200000145
标本号:BJFCAV20120074
标本馆:BJFC
国家:中国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采集地:福建省
产地1:FJ
产地2:福建
采集人:采集队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标本记载4
平台号:2131CX001200004055
标本号:1076
标本馆:SSTM
国家:中国
采集地:四川省
产地1:SC
采集人:唐启锐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标本记载5
平台号:2132CX001200000183
标本号:NJNU000393
标本馆:NJNU
国家:中国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动植物博物馆
采集地:江苏省
产地1:JS
采集人:李悦民
保藏状况:良好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动植物博物馆
标本记载6
平台号:2132CX001200000182
标本号:NJNU000392
标本馆:NJNU
国家:中国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动植物博物馆
采集地:江苏省
产地1:JS
采集人:李悦民
保藏状况:良好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动植物博物馆
白冠长尾稚 Syrmaticus syrmaticus reevesii
动物百科小编自说自话的小鹿给大家整理了白冠长尾稚 Syrmaticus syrmaticus reevesii的档案资料,包括白冠长尾稚 Syrmaticus syrmaticus reevesii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白冠长尾稚 Syrmaticus syrmaticus reevesii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冠长尾稚 Syrmaticus syrmaticus reevesii档案信息
物种名:白冠长尾稚
拉丁名:Syrmaticus syrmaticus reevesii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资源编码:21131113118
描述:郑作新:1978: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形大小似雉鸡,但尾较长得多。雄鸟的头顶和颈部均白色;上体大都为金黄色,下体深栗色,而杂以白色;尾羽特长,具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雌鸟上体大都黄褐色,背部黑色显著,而具大形的矢状白斑;下体为浅栗棕色,向后转为棕黄;尾较短,具有多少模糊不显的黄褐色横斑。 据《本草纲目》,“似雉而尾长三、四尺者鸐雉也;似鸐雉而尾长五、六尺,能走且鸣者鷮(chiao,骄)雉也”o所谓鸐雉,当指雌鸟;鷮雉指雄鸟,同为长尾雉。 形态 雄性成鸟:头顶、颏、喉及颈等均白,眼下有一个大形白斑;额、眼先、颊、眉纹、耳羽及后头等均黑,连成一圈状,围着头顶;白色颈部之后有一个不很完整由黑色羽缘所成的黑领;背面为金黄或棕黄色,各羽具黑色边缘,肩羽的黑缘特宽而著;尾上覆羽自而缀以黑褐色,并具黑色和栗色并列的横斑。尾羽20枚;中央二对最长,呈银白色,并具许多略弯的黑色和栗色并列的横斑,羽干灰褐,羽缘转为棕褐色;外侧的三对尾羽逐渐变短,但具与中央尾羽相似的羽色,仅棕褐的边缘加宽,并仅见于外翈上;更外侧的短尾羽几全为棕褐色,仅在内翈上具暗褐色横斑。翅上覆羽白、具宽阔的栗色羽端,白色和栗色之间介以黑色狭斑;三级飞羽黑,而具白色和棕色横斑及点斑,并有宽阔的棕黄色羽端,羽端更外缘以黑色和栗色细边;次级飞羽大抵相似,但外翈仅有白点并沾栗色,棕黄色羽端亦仅限于外翈:初级飞羽暗褐,外翈具乳黄色横斑,内翈横斑转为浅棕栗色。胸的极上部与背羽略同,其余胸羽白,具黑色同心斑及深栗色羽缘;由于羽毛彼此相叠,所以胸部外呈深栗色,仅微露黑斑和白色;两胁与胸部相似,仅胸的最下部具较宽的棕黄色端部,羽端边缘仍显些栗色:腹部中央黑色;尾下覆羽黑褐色。 雌性成鸟:额、眉纹、头侧、颏、喉以及颈部的一圈均淡棕黄色;眼前和眼后各一小簇短羽,以及耳羽均黑褐色,颊部有一黑褐色狭斑与耳羽相连接;头顶及后颈的大部均暗栗褐色,各羽中央黑色;上背的上部黑,具大形矢状白斑,白色衬黑,十分明显,各羽具有宽阔的浅栗褐色羽端;上背的下部(包括两肩)亦为黑色,具狭长的棕黄色羽干纹,羽端部灰褐,而密缀以黑色虫蠹状斑;上体余部灰褐,具黑色羽干纹及黑色和棕色虫蠹状斑;翅上覆羽灰褐,具浅棕色羽干纹及黑色的虫蠹状斑和杂斑,羽端灰白;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具有若干杂以黑点的栗褐色横斑,初级飞羽外翈的横斑转为纯栗白色。中央一对尾羽灰色,微具黄褐色横斑,灰色部也缀以黄褐色细点,羽端转自;其余二对尾羽的横斑和细点均转为黑褐色;再次一对尾羽的外翈呈栗色与白色横斑相杂状,白斑还缀以黑点,并缘以黑纹,其内翈则呈黑、白两色横斑相杂状;其余外侧尾羽则逐渐转为栗色,羽端白色,栗、白两色之间有条黑纹,至于黑色和白色横斑则仅见于内翈外部及外翈的基处。胸浅栗色,羽端灰褐,各羽贯以棕白色矢状斑;两胁相似,各羽具棕白色羽干纹和羽端;腹部淡皮黄或棕白色;尾下覆羽棕黄色,微具浅栗色横斑及黑褐色细纹,但均不明显。 虹膜浅褐色;嘴峰绿角色;眼周裸出部辉红,并满布以黑色小羽;脚灰褐以至角褐色;距长曲而尖。 幼鸟:羽色似雌鸟,但稍淡;喉和颈近白;胸淡褐,矢状白斑甚少。 量衡度: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5) 1,736 约1,590(1♂) 32—34 262—272 1,020—1,368 73—83♀ (1) 981 约667 31 218 330 66郑作新:1978:生物学描述 生态 白冠长尾雉栖息在海 拔约600米高的山区,最高达到2,000米左右,而不在300米高度以下的地方。它们生活的处所,往往在两侧均系悬崖陡壁的山谷间。在悬崖下高低不平的山地上,生长着松柏类树木,长尾雉就以柏松的果实为食,由一树飞至他树。常从树上直升地飞起,当超过树顶,并且发出特殊鸣叫以后,就突然以极大的速度向前直飞,速度几乎两倍于普通雉鸡;飞行力也很持久,特别是雄鸟。但是当快速飞行时,具有骤然停止的能力,因它们具有长尾,在飞得很快时,能立刻加以控制,把身体向后一转,使扩张着两翅和尾巴抵住空气,而后把头向下,直落在树上。它们能飞至远处寻找食物,亦能很快地飞回。同时也非常机警,一遇有动静,在他种雉类还未觉察时,它们即先飞起,跑得也很快,从猎狗面前能够疾驰而过。 受惊时,雌雄均能发出一种大声的惊叫。在饲养情况下,它们常发出高音节的叫声,反复6次至20次,偶然还带着音乐似的颤声,颇为悦耳,跟鸣禽类小鸟的鸣声相似,而不像一般狩猎禽的叫声。 关于白冠长尾雉的食物,在它的胃内,曾经发现豆类、橡实、野柿子、萝卜、蔬菜及野百合的球茎等。在秦岭剖析9月间的一个胃,内含食物60%为鳞翅目及其他昆虫的碎片,余为玉米、麦粒及植物纤维等。 白冠长尾雉冬天常集合成小群活动,到春天它们就分开,通常是一雄一雌相配,可是偶然也有二只雌鸟配一雄的。繁殖期中,雄雉好斗;两雄相斗时,可跳起至2米以上。发情姿态是侧面型的(参看总论)。 白冠长尾雉的巢仅仅是草地上的一个浅窝。就我们所见的巢,里面并没有任何覆盖的东西,甚至连枯叶也都没有。卵在颜色上变异很大,通常是油灰色,但也有橄榄褐或橄榄乳酪色(图版八:图16)。卵为椭圆形,3个卵平均大小为34(33—36)×46(43—49)毫米。在北京动物园,所产的卵,10枚平均重量为28.4(26—32)克,平均大小为34.9(33.5—36.5)× 44.7(42—49.5)毫米。郑作新:1978: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白冠长尾雉是我国珍禽之一,应加以保护,但在非繁殖期中,可进行有控制的捕猎。农民常用陷阱猎得此雉,在草地上掘成土坑,在坑里放上饵物,在坑口上斜放一个由小树枝做成的盖子,用引发机控制此盖,能使其骤然落平。当长尾雉被诱进坑内时,就拨动机关,将鸟盖在坑里。 白冠长尾雉的尾习猎长而秀丽夺目,我国在许多世纪以前已经利用它作为装饰用。羽色华丽,姿态优美,为供观赏用的珍禽。元朝时,意人马可孛罗(Marco Polo)曾经提过此事。活鸟在18世纪初期就被英、法帝国主义者引人欧洲,一方面供饲禽业的需求,另方面在猎场放养,作为狩猎禽。 据《本草纲目》,“肉甘平”,“五脏气喘不得息者,作羹膳食;炙食,补中益气”。说明我国对长尾雉早有利用。
白冠长尾稚 Syrmaticus syrmaticus reevesii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51C0003200005233
标本号:NCS0000153
标本馆:SCNC
国家:中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采集地:四川省
产地1:SC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标本记载2
平台号:2151C0003200005232
标本号:NCS0000152
标本馆:SCNC
国家:中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采集地:四川省
产地1:SC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标本记载3
平台号:2151C0003200005231
标本号:NCS0000151
标本馆:SCNC
国家:中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采集地:四川省
产地1:SC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标本记载4
平台号:2151C0003200005230
标本号:NCS0000150
标本馆:SCNC
国家:中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采集地:四川省
产地1:SC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标本记载5
平台号:2151C0003200005229
标本号:NCS0000149
标本馆:SCNC
国家:中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采集地:四川省
产地1:SC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标本记载6
平台号:2151C0003200005228
标本号:NCS0000148
标本馆:SCNC
国家:中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采集地:四川省
产地1:SC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本文Hash:d928718cca382d447bd2dced2507a980a3bc04c5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