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海狸鼠 Myocastor coypus档案信息 海狸鼠 Myocastor coypus标本资料 海狸鼠 Myocastor coypus标本记录信息
动物百科小编*火星来の鱼ル给大家整理了海狸鼠 Myocastor coypus的档案资料,包括海狸鼠 Myocastor coypus的图片、海狸鼠 Myocastor coypus所属门、纲、目、科及海狸鼠 Myocastor coypus描述介绍、海狸鼠 Myocastor coypus标本等与海狸鼠 Myocastor coypus相关的详细信息。
海狸鼠 Myocastor coypus档案信息
物种名:海狸鼠
拉丁名:Myocastor coypus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啮齿目 Rodentia
科:河狸鼠科 Myocastoridae
资源编码:21131111214
描述:体型大而粗壮,长约50厘米,圆形尾巴比身体略短;头大耳短小;趾间有蹼;身体为褐色,足为黑色。体长430~635毫米,尾长225~425毫米,体重5~10公斤,大的重达17公斤。头较大、鼻批县小,在水中能关闭。耳小具瓣膜,耳孔处具毛有防水作用。门齿大而长,呈桔红色。四脚黑色,前胸无践,后脚具模。雄鼠阴茎高肛门4~5厘米,雌鼠阴道离肛门板近,在腹部有4对乳头,背部有针毛和绒毛,腹毛比背毛多而厚实。背部黑色、体侧橙黄色。腹部土黄色。
海狸鼠 Myocastor coypus标本资料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52CX002100000026
标本号:LPSNU0026
标本馆:LPSNU
国家:中国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标本馆
采集地:贵州省
产地1:GZ
采集人:田应州
保藏状况:良好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标本馆
标本记载2
平台号:2142CX001100000152
标本号:M50-3
标本馆:CCNU
国家:中国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湖北省
产地1:HB
采集人:汪艺魏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3
平台号:2142CX001100000151
标本号:M50-2
标本馆:CCNU
国家:中国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湖北省
产地1:HB
采集人:汪艺魏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4
平台号:2142CX001100000150
标本号:M50-1
标本馆:CCNU
国家:中国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湖北省
产地1:HB
采集人:汪艺魏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标本馆
标本记载5
平台号:2142CX001100000024
标本号:M17-1
标本馆:CCNU
国家:中国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标本馆
采集地:湖北省
产地1:HB
采集人:张如松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标本馆
海狸鼠 Myocastor coypus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63C0001100000476
标本号:0006505
标本馆:QTPMB
国家:中国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
沙狸鼠 Myocastor coypus
动物百科小编汪不了给大家整理了沙狸鼠 Myocastor coypus的档案资料,包括沙狸鼠 Myocastor coypus的图片、所属门、纲、目、科及描述简介、标本记录介绍等与沙狸鼠 Myocastor coypus相关的详细信息。
沙狸鼠 Myocastor coypus档案信息
物种名:沙狸鼠
拉丁名:Myocastor coypus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啮齿目 Rodentia
科:硬毛鼠科 Capromyidae
资源编码:21131111212
描述:维基百科海狸鼠,又称河狸鼠、狸獭、沼狸,是一种大型的草食半水生啮齿目哺乳类动物,原来被划为硬毛鼠科,后来独立出来成为海狸鼠科。海狸鼠的毛皮是一种名贵的衣料,常用作大衣、帽子、围巾等的材料。 “Nutria”在西班牙语的本意其实是水獭的意思。
沙狸鼠 Myocastor coypus标本记录信息
标本记载1
平台号:2141C0001100000219
标本号:837060011
标本馆:HNU
国家:中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保藏状况:完整
共享方式:合作研究共享
标本属性:普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海狸鼠
动物百科小编灰兔雪牙给大家整理了海狸鼠的资料,包括海狸鼠的图片资料、海狸鼠的形态特征、海狸鼠的生活习性、海狸鼠的品种和种类、海狸鼠的寿命等与海狸鼠相关的详细信息。
海狸鼠Coypu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动物纲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海狸鼠科 Myocastoridae
属: 海狸鼠属 Myocastor
种: 海狸鼠 M. coypus
(Molina, 1782)
分布: 美洲、欧洲、亚洲、非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海狸鼠(拼音:hǎi lí shǔ);
英文名:Coypu;
学名:Myocastor coypus。
海狸鼠,又称河狸鼠、狸獭、沼狸,是一种大型的草食半水生啮齿目哺乳类动物,原产于亚热带和温带的南美洲,商人为更容易取得海狸鼠的毛皮,后被引入到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基于其对植物的破坏性和掘洞行为,所以在多个国家已被列为入侵物种。野生海狸鼠寿命3-6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标签: 啮齿目海狸鼠科海狸鼠属湿地沼泽群居植食褐色
体长: 40-60厘米
身高:
体重: 5-9公斤
生命: 3-6岁
食性: 根茎为食
繁殖: 每胎产1-13仔
习性: 半水栖啮齿动物
分布: 美洲、欧洲、亚洲、非洲
海狸鼠学名:Myocastor coypus
海狸鼠头部特写
海狸鼠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海狸鼠体长40-60厘米;尾长30-45厘米;重量5-9公斤。海狸鼠体型大而粗壮,圆形尾巴比身体略短;头大耳短小;趾间有蹼;身体为褐色,足为黑色。门牙呈黄色。雌性乳头长在体侧,便于在水中哺乳后代。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海狸鼠是半水栖啮齿动物,栖息于湿地生境。以植物的根茎为食。野生的个体危害方式主要是采食和掘洞行为。河狸鼠啃食稻苗、马铃薯,导致大量减产,还啃食果树1米高以下的主干,造成果树成片枯死。这种行为显然对当地的自然植被构成威胁。掘洞行为常造成堤岸、码头设施和沿河公路和铁路遭到破坏。河狸鼠也会将多种传染性疾病传染给人类、家畜。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海狸鼠雌性每年最多可以繁殖3次,妊娠持续130天,每胎产1-13仔。雌性9个月后就可以繁殖后代。野生海狸鼠寿命3-6岁,但是只有不到15%的海狸鼠能活过3岁。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海狸鼠原生于南美洲温带,为更容易取得海狸鼠的毛皮,毛皮商人把海狸鼠运到北美洲、欧洲及包含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繁殖。在前苏联的中亚国家哈萨克及吉尔吉斯,由于当地农民十分贫穷,所以剥掉毛皮的海狸鼠肉就成为了这些农民及低下阶层的肉食来源。
海狸鼠分布图: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引入和危害20世纪初引入北美洲和欧洲。从1953年开始,中国大陆从前苏联引进供观赏和特种养殖。80年代后期,大陆出现饲养河狸鼠热潮。由于人们盲目引进饲养,而管理落后,导致病鼠残鼠增多,死亡率高。在南方饲养后,毛质变差,养大后的河狸鼠无人收购加工。饲养户经济损失惨重,热情下降,将剩鼠或杀或宰,亦有少数农户散放池塘野养;并有少数逃逸个体。野生的个体危害方式主要是采食和掘洞行为。河狸鼠啃食稻苗、马铃薯,导致大量减产,还啃食果树1m高以下的主干,造成果树成片枯死。这种行为显然对当地的自然植被构成威胁。掘洞行为常造成堤岸、码头设施和沿河公路和铁路遭到破坏。河狸鼠也会将多种传染性疾病传染给人类、家畜。台湾地区由行政院农委会引“动物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公告禁养、输出、输入。由于毛皮商对海狸鼠的圈养监管不完善,让海狸鼠有机会逃到野外,并适应了野生环境。基于其破坏性,所以在多个国家已被列为入侵物种。因为海狸鼠的体型比一般家鼠大两倍,会把田野的农作物都吃光,又或会造成生态灾难。海狸鼠的外型与北美洲原生的麝鼠相似,但其行为较为进取。为减少海狸鼠对麝鼠的栖息地的干扰,美国南部有部分州分会在枪杀海狸鼠后把海狸鼠的尸体喂饲野生的美国短吻鳄,好让鳄鱼习惯了吃海狸鼠的肉并进而攻击这些外来的入侵者。这种做法,为当地一些动物权益关注者所非议。
知 识Knowledge
海狸鼠是一种大型的草食半水生啮齿目哺乳类动物,原来被划为硬毛鼠科,后来独立出来成为海狸鼠科。海狸鼠的毛皮是一种名贵的衣料,常用作大衣、帽子、围巾等的材料。 “Nutria”在西班牙语的本意其实是水獭的意思。
海狸鼠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coypu (from Spanish coipú, from Mapudungun kóypu) (Myocastor coypus), also known as the river rat or nutria, is a large, herbivorous, semiaquatic rodent and the only member of the family Myocastoridae. Originally native to subtropical and temperate South America, it has since been introduced to North America, Europe, Asia, and Africa, primarily by fur ranchers. Although it is still valued for its fur in some regions, its destructive feeding and burrowing behaviors make this invasive species a pest throughout most of its range.
本文Hash:60f7632852a563752fa927b68202200d66315c6c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